|
时间:2014-03-14 作者:朱金中 高志强 来源 :大河网-大河报 字体:大 中 小 访问次数:8
道口古镇运河要冲
引子
秦汉时期,白马县的称谓几乎没什么变化;秦汉之后,改白马县为滑州,这一称呼从隋唐一直延续到明初。出滑县东南30多公里,有一个乡,名曰瓦岗寨乡,当年隋末农民大起义中的瓦岗军就诞生在这里。
“瓦岗”一名的来历,要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02年夏天,齐国出兵进攻鲁国西部地区。晋国派兵前来援救鲁国,鲁定公在瓦地与晋国救兵会师。事后,人们为纪念这次会师,便在一处土冈上用砖瓦建了一座亭子,俗称“瓦亭”。据西晋史学家杜预注释《左传》:“瓦,卫地……东郡燕县(即现在滑县牛屯镇一带)东北有瓦亭。”史学家杨伯峻在其《春秋左传注》也中说:“瓦,即今河南滑县之瓦岗集。”因为这里曾为“瓦”地,又因“瓦亭”建在高冈上,人们便将此地称为“瓦岗”。
翟让起义后,为了聚集武装力量和防御敌人进攻,在瓦岗四周因势筑了宏伟的寨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瓦岗寨”。翟让的起义队伍因在瓦岗寨聚义,遂被称为“瓦岗军”。瓦岗军盘踞瓦岗寨多年,隋朝兵马久攻不下。
隋朝时,瓦岗地处古黄河的东南岸,北临黄河白马渡口,南与通济渠(南运河)相望;西边跨黄河距永济渠(北运河)不过百里之遥,瓦岗正处在南北大运河的喇叭口外。南北运河是隋朝的交通大动脉,瓦岗堪称军事战略要地。然而,就瓦岗而言,在东郡境内又是个偏僻地方。这里因黄河多次泛滥,造成土岭起伏,树木丛生,沟河纵横,水鸟成群,芦苇遍野,这种环境,既便于屯兵,又便于出击。
这可能是瓦岗军能够壮大的一个地理原因。
道口河段“船桅如林”
有次去滑县看望同学,到车站买完票一看,上面写着“郑州至道口”,颇为疑惑,我要去的是滑县,目的地怎么会是道口镇呢?到了滑县,同学听罢哈哈大笑:“俺道口可比滑县有名,所以现在一些车票目的地标注的是道口。滑县就是道口,道口就代表滑县。”
确实,道口的名气很响亮。读滑县,必读道口古镇。
因为,滑县县城,就在道口古镇上。
明清以来,借助水路的便利,道口镇逐渐发展为商贸重镇。清乾隆年间,道口开始有集市;清光绪年间至民国时期,水路更加畅通,可达百泉、天津,道口境内设有10多个码头,发展达到了巅峰。
从外部环境看,可以说,天津拉动了道口的经济发展。到清代中叶,天津得漕运、海运和芦盐之利,已迅速发展为北方的商业集散中心,形成了一个“天津经济圈”:从开埠到民国时期,天津的经济影响很快覆盖了直隶、山西、内蒙古、山东及河南的全部或部分地区。据记载,大量天津的布匹和其他洋货,经南运河和卫河输入到山东的临清州,河北的大名府,豫北的彰德府(今安阳市)、卫辉府和怀庆府(今沁阳市);这一时期,这些地区运往天津的药材、棉花等货物,经卫河下运,道口正是一个集散地。另外,道口
在“天津经济圈”中之所以地位相当突出,除了通畅的水路运输之外,还有土路与铁路(1902年,英国在道口设立福通公司,修筑从道口至清化的道清铁路。道清铁路是河南境内最早的铁路,从滑县道口镇至博爱清化镇,全长150公里)的得天之便,将布匹和其他洋货通过土路运往濮阳、清丰、长垣、内黄等地,再将这些地区的棉花、粮食等土货运往天津。
据县志记载,当时道口河段“船桅如林”,每天可经3000船次,其中大船吨位在150吨以上,基本沟通了冀、鲁、豫等省的30多个大小城镇,道口也因此获得了“小天津”的美誉。
彼时,道口已经形成了12条大街,72条胡同,并且四面还有7个城门,两个水门,俨然成为一个戒备森严的城堡。
这座城堡,至今风韵尚存。特别是运河岸边的顺河街,依然难掩曾经的辉煌。落日余晖中,记者走进顺河街,仿佛在穿越历史隧道。斑驳脱落的黑漆门面,两层破烂不堪的方格窗,一扇扇可以拆卸安装的黑板条门,街道两边蜿蜒伸展近1公里的古老店铺,似乎能听见当年商贩的叫卖声。虽然,当年车水马龙的景象一去不返,但其中的一些商铺、宅院等建筑依然气势宏大,偶尔打开的雕花木窗、斑驳的砖雕牌匾、精美的镂空檐板……无不诉说着昔日的繁华。
运河带来发展机遇
道口古镇之所以在豫北地区兴起,离不开水路的便利。古时,黄河流经滑县境内,道口就是设在黄河西岸鲧堤的一个渡头。宋元以后,黄河改道,道口又为卫河的一个重要码头。
卫河发源于太行山南麓的百泉,合淇河、汤河、安河,流经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浚县、滑县,由道口过汤阴、内黄、清丰、南乐至河北省魏县、大名,山东省冠县,于徐万仓与漳河汇流后进入海河。
据当地县志的记载:“今卫河古名白沟。东汉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在黄河故道——宿胥故渎基础上疏浚而成。隋炀帝时重开,引泌水南达黄河,北通涿郡,因发源于春秋之卫国地(今河南辉县之苏门山),故名卫河。”县志上还记载: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开挖永济渠(今卫河)。
在卫河283公里的干流中,滑县道口段不过4.61公里,从王湾东入,自军庄北出,但就是这不到5公里的河
段,因为居于河段要冲,成就了道口镇历史的繁荣。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卫河这条古运河给滑县带来了财富和发展的机遇。
大运河繁荣了地域经济,孕育了丰厚的运河文化。隋代以后,水路上达百泉,下抵天津,水中“帆樯林立”、三百万民船,四时畅行,南粮北运,津货南来,陆“通梁达燕、运卫仰鲁”,路上“轮蹄徒旅”。这一优越的交通条件,带来了道口古镇经济文化的繁荣,明清至民国年间,道口商贾云集、贸易繁盛、“日进斗金”为豫北重镇。
大运河滑县段现存的道口古镇风貌,一面街、顺河南街、顺河北街,长3000余米;老店铺、古建筑1000余间;老字号5处;绸缎庄1处;票号1处;老胡同16条;古庙宇2处;老码头9处;老水闸6处。这些都是运河发展与繁荣的历史见证。
近几年来,在国家、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滑县大运河申遗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