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案概述:乌孙是我国一个以游牧为主的古老的部族,公元前2世纪至1世纪崛起于我国西北地区,后在伊犁河流域建立了一个举足轻重的政权———乌孙国。乌孙历来被认为是哈萨克族的先民,是组成哈萨克族的主体部落。现代哈萨克族的分布主要在新疆伊犁地区的草原上。 这里所说的黑英山乌孙古道指的是指起始于南疆阿克苏拜城县黑英山乡的博孜克尔格沟口,翻越天山主脉最后达到北疆伊犁地区特克斯县琼库什台村(或克仔勒阔拉村)的乌孙古道,它是夏特古道之外又一极为艰难的穿越天山南北的古道。在汉代,乌孙国使臣就是由伊犁河谷南下翻越天山,从这里经龟兹国而去汉朝的,这里也是古代匈奴势力出入的要道,可谓兵家必争之地。汉武帝统一西域后,出于同乌孙国和好、威服匈奴的考虑,在此路建关设卡,修筑戍堡、烽燧。 今天,黑英山乌孙古道的沿途尚存有许多戍堡、烽燧和关隘遗迹,比如在博孜克尔格出沟处河谷两侧的崖壁上,存有东汉永寿四年(公元158年)龟兹左将军“刘平国治关亭颂”汉文隶书刻石、博孜克尔格古营盘、碉堡遗址。至清、民国时,该古道均有人通行,清政府平息大小和卓叛乱时还曾利用过。 上世纪40年代,伊犁民族革命军(三区革命)沿此路一周到达拜城的黑英山,奇袭攻下拜城县,并继续向西威胁阿克苏。后遭遇了当时国民党军队的顽强抵抗和反击,兵败后又夺取了夏特古道南口,经夏特古道返回伊犁。 黑英山乌孙古道和夏特古道都是东汉时期西部天山山脉两条穿越天山南北的主要兵道,两条古道的相距大约200多公里。目前,穿越夏特古道的人比较多,而黑英山乌孙古道首次徒步探通是在2005年。
方案封面图:data/attachment/forum/201404/25/093650h18vuzy5dh8x7pu8.jpg
拜城县黑英山乡—博孜克尔格沟口----阿克布拉克达坂----阿克库勒湖(天堂湖)----科克苏河----包扎敦达坂----特克斯县琼库什台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