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光 发表于 2014-5-5 21:57
冰哥,佛言古道入口有什么标志么,我选片会筛掉一些不好看的,怕把关键节点的忽略掉 ...
南道——佛岩沟人行古道
人行古道就是靠人走出来的不足一米宽,落差大、只限人行,不能走牲畜、时期久于百年的山间小道。自沿河城向北走15华里,永定河的东岸,有两条自西向东延伸的山沟,因沟口有岩石酷似佛像,当地羊倌说,这里叫佛岩沟。
佛光普照着两个沟口,护佑着山沟里的生灵安康,保佑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靠南侧的沟口位于山弯的拐弯处,很窄,很隐秘,不容易被看出来。进沟,小路沿沟的南侧,在乱石丛中蜿蜒延伸,上面散落着一颗颗新鲜的羊粪蛋,上行。刚开始是花岗岩沙粒与碎石相间的路况,走不远,越到沟的北侧,不久又绕到南侧,有坡度时,就有山石铺墁,平行时就是土路。行约一里有余,路分两岔。走左沟石径平行,不远,便沿碎石遍布的陡坡上行。可看出,陡坡是原有之字形石坡道的,只因失修才成为了现在的一面土坡模样。上坡后,沿沟右侧平行,路宽约一米,。行约二里,沿一米多宽的石径向右侧攀登,向左转过两个山弯,登上梁头。梁头只有一米多宽,两侧是悬崖,但,只有几米长就沿着另一条山沟的左侧上行。不久前面出现了人类生活过的遗址——宽阔的台地、荒芜的大片的堰田地、一座山石垒起的房基。这就是佛崖村的所在。
佛崖村座落在门头沟最北部的群山之中,三面环山,一面临沟,村址十分隐秘,抗战时期是北平与根据地的交通线上的堡垒村,群众基础比较好。尽管如此,1942年初秋的一天,在汉奸的带领下,鬼子兵偷袭了小山村,抓出村粮秣委员韩玉恒,和另外一名村干部,在敌人的严刑拷打面前二人威武不屈,后来假借受刑不过带敌人上山找公粮,寻找机会两人一左一右分开逃跑,利用土生土长,熟悉地形的优势,躲过了鬼子的追击。但是,一位过路,在村里休息的女干部不幸被鬼子抓走。
在灌木丛中继续上行,至台地的顶点。顶点是块30~40平米大的空地,也是整个山坳中唯一的没有灌木、没有碎石的净土,上面均匀地摆放着七、八块平面朝上的岩石,旁边的小树枝上挂着几个口袋和御寒的衣服……。
台地的顶点是一道山梁的垭口,站在这里,可看到后面还有一道与其平行的山梁。过去,佛崖村的农舍就分布在这前后两道梁坡上,乡亲们世代靠开垦山地种植五谷杂粮为主要生活来源,放养山羊为辅。每天放羊在山上,羊吃饱了,回村来舔羊倌洒在岩石面上的盐粒,吃完了盐粒,再喝水,(那时村里还有水吃)。而现在羊吃饱了,舔完了盐,羊倌要将羊群赶到山下永定河边饮水,所以在上山的路上会看到新鲜的羊粪蛋,垭口上摆放的岩石就是给羊舔盐用的。梁坡上只有一座拆了门窗、槛墙的农舍,这是全村唯一的一座完整的建筑物了。沿小路向右下行约30~50米,路旁有一建筑坚固的洋灰池,有20多平米大,两层楼深,池内的左上角突出有岩石凿成的疏水槽,池外有与山体连接的石筑水管,如此看来,这是村人们贮存泉水的蓄水池。池旁立有一灰石砌筑的记事碑,碑阳自右向左,竖刻两行“佛岩水池”四个大字,左下方小字为“一九六二年十一月十一日”,左上角刻有玉米、葡萄、向日葵、柿子和一些蔬菜水果的图案,使人见景生情——-当年的佛岩村那是何等的一派大丰收、红红火火,欣欣向荣的景象。柿子寓意事事如意,表达了村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年年丰收的渴望。可如今,只有那座“完整”的建筑物与其相伴。农舍与蓄水池,当年小山村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虽然已经残缺不全,山泉干沽,但是仍旧能记叙那段历史,贮存那段辉煌。
小路自农舍后面的梁头向右下行数十米,便沿着人与自然合成在绝壁上的杰作——坎平行,每到山弯处才略有下降。渐渐地绕进了北沟,在山壁的右侧。小路约有1~2尺宽,一侧是笔直的山壁,一侧是笔直的深有百丈的悬崖。此路绝对走不了牲畜,只能走人。山高路险能激励人的斗志,也能使人畏缩不前,此时更感觉战争年代先辈们奔波在交通线上的艰辛,佛岩村百姓们生活的不易。小路在逐渐的下降,沟底在不断地抬升,不知拐了多少个弯,天壤终于合一,佛岩村古道终于在北沟的尽头与北沟底古道汇集一起,向人们向往的地方——芦子水进发。 走完这条古道,我才明白抗战时期为什么抗日政府要舍近求远,派河北水头村人向芦子水送水,为什么要将此路作为抗日交通线?因为:虽然佛岩村距芦子水最近,但喀斯特地貌造就了山势的险峻,人们要生存,便利用造山运动在山体上形成的棱角、突出部,稍加修整以便人行,这条路只能走山羊,大型牲口是绝对不能走的。过去佛岩沟的人们要去北京城里就走这条路先到芦子水,再绕到大溜鞍沟,西洋沟、大村、淤白或田庄,妙峰山、北安河向东经颐和园,从西直门进京。也正因为它的险峻,又高高在上,走在沟底,谁也不会想到直矗云天的崖顶会悬挂着一条人行通道,所以抗日政府将它作为一条相对比较安全的秘密交通线。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