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石梦想标签:
目标:在荒野中探索生命的起源,集合所有能集合的力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年龄:70岁
追梦年龄:12岁
投资金钱:数以百万计
预计投资时间:一辈子
达成进度:95%
在荒野中探索生命的起源
文/万之逸 摄影/ 插图/
如果,一个人不畏艰辛,常年工作在偏远的野外,却依旧深以为乐;
如果,一个人不畏年迈,依旧跋涉于陡峭的山间,却丝毫不觉寂寥;
那么,他必定有着坚定的信念、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哪怕在荒野中也未曾远离的精神家园。
他,就是被世人称为“熊猫爸爸”的潘文石,北京大学生命与科学学院教授,著名动物学家,中国野生大熊猫研究和保护的先驱者,中国第一批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登山员。一个荣获无数国际奖项、本可以在北京舒适的家中安享晚年,却依旧长年累月从事艰苦的野外研究的70岁的老人。一个坚持不懈地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终身的崇高的人!
他,从1979年开始到1996年,每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秦岭深处原始丛林中,寻找野生大熊猫的踪迹,为了拯救这种近乎神话中的濒临灭绝的动物,需要揭开多年来人们对它的偏见与误解。他和他年轻的伙伴们,做出了卓越的研究,在人类与熊猫之间建立了史无前例的联系。
1996年起,一种新的直觉引领着他带着新的团队来到广西崇左的北热带丛林,来到白头叶猴之中。困居绝壁的白头精灵只存活了六七百只,他明白,一个物种的消失意味着什么。人类无法孤独地行走于天地之间。他开始意识到,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的重要性。
已过70岁的他,至今依旧和弟子们守望在广西崇左的野地里。此刻,他的目光又投向了更遥远的地方。那就是居住在碧海蓝天的北部湾,有着“海上大熊猫”美誉的中华白海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是潘文石的精神家园,也是他愿与每个人分享的理想和信念。
孕育
——“我要住在遥远的地方,像美国阿拉斯加的育空河谷。我梦想着要和野兽住在蛮荒之地,研究生命的起源。”
那是潘文石少年的梦想。他初中一年级读杰克?伦敦的小说开始,小说《白牙》和《野性的呼唤》中白牙与巴克两条狼狗截然不同的命运深深地震撼了他。“一个是,本来在野地里自由生活的大狼(白牙),后来变成了看家护院的家狗;另一个是,本来生活在南方舒适的农场中,后来因为生活的选择听到了自己内心强烈的渴望,回到了北极,过上了自由的生活。两条狗的不同命运,深深地吸引了我。那种自由的野性一直呼唤着我,我想我要去育空河谷那样的荒野,检验自己,与野狼为舞。”
“而真正开启我梦想征程的是科学的影响。念中学时,教我生物的老师家养着许多鸡,全是从国外带回来的杂交鸡。当时,我觉得这一切太神奇了,鸡还可以杂交?于是,我开始读《物种的起源》,也就对生命的演化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十几岁的我怀疑‘人是上帝创造的’理论,我相信达尔文的‘生命起源学说’。高中毕业时,我就想好了,我这一生,一定要在荒无人烟的地方研究生命的起源。”
研究生命的起源,这是一个多么宏伟的伟大的梦想,是一种崇高的目标。如果说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引发了潘文石对“漂泊”的豪迈感的无限憧憬。那《保尔科察金》的生活历程让他发誓“到老了之后,不会因为自己的碌碌无为而后悔”。这正是梦想的开端。
追求
——“学习生物学,是我实现梦想的条件之一,而攀登珠峰,是我真正的梦想的第一步。”
从小聪明但顽皮好动的潘文石,自认识《野性的呼唤》中的巴克开始,一改以往不爱读书的习惯,如饥似渴地读书。因为出生归国华侨家庭,他能进入师资条件优厚的教会学校念书。他从学校庞大的图书馆里翻阅各种书籍,从恩格斯的英雄论,到克隆如何进行,到社会伦理学,到哲学,等等,不一而足。他想,报效祖国的方式不能通过战争实现,那就好好读书吧!除了读书而外,他还更加努力地锻炼身体,请渡海游泳冠军当教练,接受专业的游泳训练。初中毕业,他被保送进高中,各门功课样样第一,他担任学生会主席,而且还是学校田径个人总分全校第一。
高中毕业,潘文石毅然报考了北京大学生物系,并顺利进入北大学习生物学。
只是遗憾的是,1950年代的北大生物系,主要还在研究“鸟巢的结构”、“松鼠是怎样剥松子的”这些他在小学就知道答案的课题,而且,大部分研究都是在实验室进行,这对真正了解生命的多样性没有太大意义。于是,他毅然报名参加了1958年中国登山科考队,成为72名登山队员中最小的一位。“去荒野中做研究,是生物科学者的使命,登山,是走进荒野的机会,我不能错过。”
登山,对潘文石来说,实在是太难了。当时体重只有70公斤的他,却要每天负重20公斤以上,这超过了他自身的最大负重;而且因为先天性汗腺闭锁,在每天跑1万米的训练过程中,即使脸涨得通红,但汗水不能排出体外。困难可想而知。但他咬牙坚持。举重,扭伤了腰;负重25公斤,在雪地里跑步;顶着32米/秒的大风向山顶冲刺;在唐古拉山只有面吃;晚上失眠睡不着觉,吃安眠药也不管用,最后把肾给吃坏了…….
1959年,中苏关系破裂后,中苏联合科学考察登山队必须解散,只能留下18个人。因为身体缘故,潘文石被第一个确定为必须回内地的登山队员。“可我的理想是到珠穆朗玛峰这个人类第三极的地方,我不能失去这仅有的机会。我相信我不会死,但哪怕我死了我也愿意,我一定要去珠峰实现我的梦想。”潘文石的真情和乞求感动了所有中国登山队的人,他们最后终于留下了他,并专门安排了一个护理员保护他的身体。
1960年,潘文石所在的中国登山队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18个人中有10人为此牺牲了。但是潘文石,凭借他顽强的毅力活了下来!他,也完成了他平生第一个伟大的梦想!
实现
——“我走进西部大山,与我梦想中的野兽为伴。”
梦想,不可能一下子就实现了,尤其是关乎整个生命界的梦想。潘文石在追求自己梦想的路途中,一共遭遇了3个常人无法跨越的困苦——攀登珠峰、文化大革命和科学的高峰!10年文化大革命中,作为北大生物系教师、心地善良纯洁的他,在历史的漩涡中,坚持用正直的心面对生活。眼睁睁地看着一批跟自己一样有着崇高理想的人被打倒、被打死,而自己也被列为现行反革命。
“我很感谢白牙和巴克,让我在最艰难的时候,也坚持正义,并且力求生存下去。生命在任何艰难困苦中都会力求生存下去。文化大革命,将我最聪明、最优秀的本质召唤出来,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中保护自己、保护他人。这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我先对自己的生命本质有了充分的认识和了解,继而对整个人类、整个生物界的生命有了更深厚的理解。”
1976年文化大革命后,潘文石在北京大学的研究得以顺利进行。他研究的“鸭子病毒肝炎治疗方案”等好几个科研项目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1980年,美国找他做人类肝炎的研究,但他拒绝了。“我至今也没有忘记我要在荒野中进行科学研究的梦想。”
所以,当瑞士世界野生动物组织召集世界科学家做熊猫研究的时候,潘文石毅然放弃了北京大学优越的实验环境,背起行囊,告别妻女,走进中国西部大山,与他梦想中的野兽为伴。
“我真的去了,完全是因为兴趣。因为那是我儿时的梦想啊!我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超越
——“如果熊猫和猴子都死了,再多的论文和学术专著又有何用?人类无法孤独地行走于天地之间,保护野生动物,也就在保护人类自己的家园。”
“我走进秦岭深处,完全凭借着兴趣。我没有想到我会在那里呆那么久。但到了那里,国外其他3位科学家的态度和对熊猫的认识和我完全不一样。他们要研究‘熊猫的存亡与竹子开花的关系’,但我认为,‘熊猫的存亡与环境有直接联系’。”
于是,潘文石开始着手研究竹子的化学成分,研究竹子受到的环境的影响,后来,他的发现越来越多,越来越趋向于他最初的观点。1984年10月,正是在“竹子开花”而引发的“拯救大熊猫”热潮之时,潘文石写报告给中央,陈述了他不赞成在全国各大熊猫分布区的中心地带建立13个大熊猫饲养场的计划,不赞成把野生大熊猫关起来饲养。他坚持认为,保护这个物种最好的办法是加强对其野生种群的研究,并想方设法使它们能够在更多的自然栖息地生存下去。
“后来,我的观点得到中央的支持,我能坚持我在野外艰苦的研究到后来,不再是凭借兴趣,而是我的理念、我的良知和我的责任。我们对大熊猫面临的困境——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科学的和文化的——了解得越多,我们就越离不开它们,就越觉得我们需要肩负起保护它们的责任。假如秦岭没有了森林,当地人将在更恶劣的状况之中走向更加贫困的深渊;假如秦岭没有了大熊猫,纵使我们发表了百部专著、千篇论文又有何用?保护大熊猫,必须保护秦岭森林,保护秦岭森林,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家园。”
1994年,在潘文石教授的呼吁下,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批示:“立即停止采伐,安排职工转产,建立新的自然保护区┅┅”到了1999年春天,秦岭南坡停止采访5年之后,当年运输木头的公路上,已经草木丛生,呈现出勃勃生机。15岁的雌性熊猫“娇娇”带着她的第五个孩子从深邃的山谷走来。而在广西崇左,直到2005年冬,原本只有95只的白头叶猴,也已在潘文石的研究保护之下,壮大到了350多只。而居住在这些自然保护区的农民,也在潘教授的帮助之下,第一次喝上了纯净的饮用水、第一次有了自己小学的教学楼、第一次有了一所正规的医院、第一次全体妇女进行了全身体检。
潘文石,就是这样,怀着对未来美好的希望,一步步虽然艰难,但却无怨无悔地追求着,自己最初的儿时的梦想。
潘文石追击梦想之5块令牌:
1. 梦想要靠自己安排和实现,不能依靠别人
2. 小时候有机会就要多读书,什么书都要读。如果小时候没机会念书,当你意识到的时候,赶紧补课
3. 身体是追求梦想的本钱,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体力。
4. 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人生态度,不能绝望,哪怕有一丝一毫的希望,都不能放弃,要紧紧抓牢。
做科学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但结论不一定错误,只是一定要做关键的实验。
本文转自《时尚健康Men's Health》,未经受权,不得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