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评装备资料: 测评者资料: 在城市呆久了就想去山上放风,参加坑主组织的京西古道徒步活动,但起个大早赶个晚集,我们已超过集合时间,实在不好意思让队伍等我们,只好让他们先行出发,我们一路狂追。这是我们第一次走这条穿越路线,我用对讲机与坑主保持联系,让他给我们指引道路,这似乎也是一次定向越野,虽然多次误入迷途,但最终还是追上了大队伍。 匆忙的走出苹果园地铁站,发现地铁站外的物美便利店门口有许多驴友集合的队伍,看来亲近户外的人群还真不少。乘上929路车在石古岩下车,我立即用对讲机与坑主联系,看了一下时间,我们比大队伍迟到了一小时,我估计大约有2公里的路程。在村口的一位热心大妈的指引下,我们来到半山腰的悬空古道。 Black Yak棉衣的黑色袖口可以当半截式手套使用,有时尚的元素,大拇指从衣孔中穿过,半只手被保护起来,可以抵御寒风。 Black Yak棉衣左右各有一个带有拉链的衣兜,隐蔽性很好,既可以放些小的物品,也可以用来保暖双手。 这条古道在巍巍雄山中蜿蜒曲折,全长近2公里,全部开凿于半山腰当中,路中多为青石铺垫,外部筑有围墙,经过几百年岁月洗礼和无数的运载货物的骡马踩踏,在坚硬的青石上出现了许多清晰可辨的蹄窝。寻找着坑主在上山小路的一棵树上给我们做的标记,我误以为发现了标记,沿着古道边的一条小路上山,走了不多时发现走错了路。经过摩崖石刻沿着土路继续前行。 一路上的岔路很多,感觉哪条小路都像是上山的路,我发现靠近铁轨的山脚下一条上山的小路有很多脚印,没想到再次走错,参照物与坑主形容的不一样。穿过一片果园,终于在山脚下找到那颗系着白袋子的树,不远处一个废弃的房子外写着“道须村”和向前的箭头,我们加快了脚步追赶前方的队伍。 Black Yak棉衣非常的轻便,春秋的季节穿着应该是最舒适的。在北方寒冷的冬季,棉衣的里面可以再穿一件抓绒衣,棉衣的外面如果再穿一件冲锋衣就更加的保暖了。 Black Yak棉衣内侧的底端有松紧带,可以自由的调节衣服的松紧度,大风的时候可以有效的防风。我也没有调节松紧带,这件棉衣对我来说非常的合身。 攀过一段陡峭的山崖,直接来到山脊,山路的石头上再次发现写有“道须村”和向前的箭头。走了一段发现道路不是很明显,呼叫坑主,但对讲机信号不是很好,我们只能自己找路。沿着曲折的小路在山崖边行走,小心翼翼的穿过一段未融化的冰雪路,来到了谷底。联系上坑主,我们不远处就是道须村。 Black Yak棉衣不仅适合户外活动,光亮的表面具有时尚感,在生活中更是随意穿着。虽然我是第一次穿紫色的外套,但朋友说效果很好,让我也很满意。 Black Yak棉衣的领子是立领设计,内侧是绒布面料,不会有冰凉的感觉,也不刺激皮肤,穿着很舒服。 Black Yak棉衣的内衬是光滑的涤纶面料 山里温度低,这一片又是山谷的背阴面,积雪没有融化,看到了雪顿时来了激情,突然忘了前面的大队伍,开始玩起了雪,先坐着再躺着,恨不得在雪地里打个滚。抓起一把雪,这雪硬硬的,又像是冰雹,片刻功夫手就冰凉没了知觉。对讲机传来呼叫声,报告了所在位置,我也立刻恢复了知觉,继续赶路。
![]() ![]() Black Yak棉衣的面料容易刮损,不适合丛林穿越,适合城市穿着和休闲穿着。 到达道须村,只闻狗声不见人影,断宇残垣的村子几乎荒废,道须村只看到一户人家, 一位神志呆滞的男人站在院子里望着我们远去。村外正在开山修公路,土路已经铺好,我们沿着土路开始下山。报告了方位,坑主在山下的马各庄村看到了我们,我们沿着大土路多走了一段才找到下山的小路。 半山腰一片平地上一支户外队伍正在午餐,只能远远的望着,心里很纠结,因为我们还要赶路,追上大队伍再午餐。途经马各庄村来到公路上,找不到进山的路,此时一位自行车爱好者途经这里,下车给我们画地图为我们指引方向。我们穿过东马各庄村,在村民的指引下找到那个参照物煤矿,好不容易找到那条上山的小路。 希望就在眼前,三个小时的时间终于到达西落坡村,与大队伍汇合。西落坡村最知名的是马致远故居,马致远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是当时文学组织“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为“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故居坐西朝东,是一座大四合院,门前是小桥流水,修缮一新的故居缺少了某些沧桑感。 Black Yak棉衣有一个内兜,可以放置钱包或手机 过韭园村远远的看到旁边山道上有一条栈道,弯弯曲曲的直通山顶,这里是我们最后一站溶洞。穿过丰沙铁路轨道,从山底攀到半山腰的栈道。此时体力已经下降,一步一个台阶有些人走起来已经吃力了。洞口不是很大,步入洞内大厅空间豁然开朗,足以容纳上百人,有的队员来过,有的队员怕黑不想深入洞内。 Black Yak棉衣采用耐用的YKK拉链 包括2位女士在内共有8人带着头灯和手电筒深入漆黑的溶洞,洞内有很多细土,走起路来尘土飞扬。洞内最低处只有一米高,我需要蹲在地上慢慢的走过去。走了大约50米就到了尽头,微弱的灯光看到洞内的石壁上密密麻麻的写了很多到此一游的标记。没有暗河,洞内似乎少了一些韵味,修了栈道而没有开发成景点,也许就是这个原因。 马致远的名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不失为对京西古道沧桑的真实写照,历史总给我们希望和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