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城(镇)长城1453年建关,是内长城上的一个重要关口,旧称本镇口,也叫头道关,是外埠进入京城的最后一个关口。如今关口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一座墩台,墩台两侧皆为连绵的山岭,山上长城保留完好,长城依山起伏而建,奇险雄伟。关口附近的岩壁上刻有“金汤”二字,为明万历年间所写,足见这里关口的险要。
据史料记载,距二道关以北3公里处的杏树台村,历史上还曾修过关卡,称三道关,今已不见遗址,但附近遗有一地名三道窑,不知是否和此有关。
过扁楼向北,真正踏上二道关城,城墙相对简陋,与南侧的主墙形成鲜明对比。二道关墙整体上是毛石堆砌,宽不足一米,多呈单边墙势态。下探至一垭口后复向上抵一敌楼。
寂静的山中,雨停风住,虽如此,但路旁墙端的树草荆棘上满是雨珠,人过衣拂后,雨珠全部转移,已致全身上下全部湿透,连帽檐都在往下嘀嗒嘀嗒不停地落下水珠,石块上也因苔藓湿润而略显湿滑,也让我更加小心谨慎,老腰老腿要在山上出点意外就麻烦了。
1号楼,3*4规制,基本完整,南侧东端有裂隙,顶张开度较大,致使上部局部失稳。门洞位于南北两侧中端,两侧各1箭窗,东西两侧各4箭窗;各侧箭窗下一射孔;顶层东西两侧各面五垛口六垛墙,南北两侧各面六垛口七垛墙,各垛口下部1射孔,各垛墙中部1射孔;南侧西端箭窗下堆积一堆石块,可自此登楼。
以门洞连线为横轴方向来描绘楼内结构,回字形结构,东西两侧回廊高横券顶结构,南北中端两侧门洞前短横券顶结构,中厅平顶,顶失,中厅东西两侧墙面各对口两券洞,对应敌楼东西两侧中部两箭窗,中厅南北两侧中端券洞与楼门前券洞相通。
进楼休息,脱下T恤一拧能嘀嗒出水,晾晒十分钟也未见好转。
吃喝完毕,四处观望,从北侧门洞探头一望顿时大吃一惊,楼外墙上正好一条长蛇抬头与我对望,遂赶紧穿好湿衣,拿好东西,逃出敌楼,赏景赋诗之情顿失。
image017.jpg (328.88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 天前 上传
image019.jpg (253.71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 天前 上传
image021.jpg (319.8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 天前 上传
image023.jpg (396.24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 天前 上传
image025.jpg (501.96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 天前 上传
image027.jpg (383.25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 天前 上传
image029.jpg (341.02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 天前 上传
image031.jpg (366.88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 天前 上传
image033.jpg (347.78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 天前 上传
image035.jpg (264.14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 天前 上传
image037.jpg (342.8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 天前 上传
image039.jpg (442.95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 天前 上传
image041.jpg (422.04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 天前 上传
image043.jpg (613.7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 天前 上传
image045.jpg (340.25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 天前 上传
1号楼北侧继续北行,下山,遥见对面山梁,关墙逶迤,敌楼雄壮。
途中一小小断崖,难度不大,西侧绕行,很快复又上墙。
前行200余米,抵2号敌楼,完全用石块堆砌的敌台建筑。
再前行100米,再遇一陡崖,陡崖之上,石崖开花,就好似一块块的石块被绿巨人用神力堆砌在此,煞是好看。
鲜花艳丽有毒,石花绚丽有险。未敢攀石花前探,寻一右侧坡道,本想绕行一下,结果道路越走越通畅,竟将我导向山下导入一处板栗园中。
山脚下、沟溪旁,鹞子峪村,鹞子峪关口所在,现残留关台基座,编为3号楼。
鹞子峪为二道关所辖,古时该地曾有猛禽鹞鹰出没,故名。鹞子内峪建隘口一座,据《四镇三关志》和《西关志》载:“鹞子峪口,正关一道,城楼一间,水道二空,挡墙二道,敌台二座,明嘉靖二十三年(1595年)建,宽漫,通众骑,极冲”。现在,隘口西南烽火台尚存,隘口已毁。
鹞子峪隘口东侧北坡处建有一城堡,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砖石结构,南墙长102米,北墙长91米,东西墙各长78米。南向开一城门,门洞上镶嵌一汉白玉门额,上书“鹞子峪堡”四个字,城堡保存完好。
关于鹞子峪城堡的作用有两种说法,一是屯兵,二是养马,但都缺乏确切的依据。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当年修建城堡确为军事防御所需,《四镇三关志》上就有关于夷部入犯鹞子峪的记载,古老的城堡曾经历过刀光剑影的浴血厮杀。
城堡内的一棵古槐树已有几百年的树龄,仍枝繁叶茂,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
1984年,鹞子峪城堡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鹞子屿堡后的山脚下还有一条六十年代由解放军工程兵挖掘的地下城防工事,长度有数百米,是当年中苏边界紧张时响应毛主席深挖洞号召而修建的,只是无缘得见。
另外,城堡的西面还有一个寺庙的遗址和“魈山自然风景区”(与麟龙山风景区相连),只是魈山自然风景区未能最终开发成功,至今仍缺乏美誉度和影响力。据称这里还有八路军抗战指挥部,房子还在,已无人居住。
image047.jpg (321.06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 天前 上传
image049.jpg (426.6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 天前 上传
image051.jpg (611.66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 天前 上传
image053.jpg (377.02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 天前 上传
image055.jpg (456.37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 天前 上传
image057.jpg (437.32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 天前 上传
从一种植板栗的沟谷上行,待到田地消失之处,也见不到道路痕迹,赶紧回转。
从村中再行向上,穿过满坡的果园上到山脊之处,正是关墙行走之地。地面石块残迹寥寥,多数石块已经被拆去修筑梯田堡坎和一正处山脊关墙之处的蓄水池。
沿关墙一直上行,山顶处为4号敌楼,在接近山巅处,墙陡路险,见左侧一明显道路,毫不犹豫翻墙而下,逐路前行。此路将我引领至敌楼西侧不远处一垭口,垭口上有城墙痕迹。站立垭口处东望敌楼在上面不远,再复向上奔敌楼而去。
4号敌楼,3*4规制,基本完整。门洞位于东南两侧,南侧门洞居中,两侧各1箭窗,东侧门洞偏南,南北两侧各1和2箭窗;西侧4箭窗,北侧3箭窗;各侧箭窗下一射孔;门洞离地面较高,无法进楼;顶层垛墙皆失。
起初还以为需回返垭口处后继续前行,待饶楼一周后发现城墙向东方向向下延伸,透过灰蒙的天气隐约可见黄花城长城应该在东部偏南位置,所以东向方向正确。
回家后从谷歌地图上发现,这里又是一处三岔口,除主线向东外,向北偏西方向同样有关城痕迹,且有一体量不逊于此楼的略显长形的敌楼,难道这就是三道关城?
时间不早,不做过多停留,顺墙而下,远处群山在乌云的笼罩下显得诡秘,让人在心里产生一种压迫感。
300米后,在崖壁之上出现一南北向长形敌楼,孤悬关城之外,与城墙相距20米左右,为5号敌楼。
第5号敌楼,3*5规制,相对完整,顶层垛墙失,西南角上部有塌失。门洞位于南侧中部,两端各1箭窗,东西两侧各5箭窗,北侧3箭窗;各侧箭窗下一射孔。
以门洞连线为横轴方向来描绘楼内结构,南北中三甬道横券顶结构,东侧和中部顶失,中部甬道两侧壁各开5个券洞,对应敌楼东西两侧的5个箭窗。
南侧门洞离地面在三四米以上,但被人钉入数根钢筋棍,非常结实稳固,可攀爬而上。
登楼观望,东侧山下为二道关村,沟谷河溪两侧各立一敌楼。东部山梁,宽体关城再度昂首而上,山巅之处,耸立一敌楼。
image061.jpg (412.31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 天前 上传
image063.jpg (384.93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 天前 上传
image065.jpg (349.77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 天前 上传
image067.jpg (449.58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 天前 上传
image069.jpg (405.43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 天前 上传
image071.jpg (462.82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 天前 上传
image073.jpg (364.57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 天前 上传
image075.jpg (498.25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 天前 上传
image077.jpg (299.36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 天前 上传
image079.jpg (341.8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 天前 上传
image081.jpg (401.85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 天前 上传
image083.jpg (443.94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 天前 上传
image085.jpg (405.66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 天前 上传
image087.jpg (430.18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 天前 上传
image089.jpg (205.29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 天前 上传
image091.jpg (300.39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 天前 上传
image093.jpg (272.41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 天前 上传
下行不远,有小路出现,沿小道而下很快抵达二道关村。据介绍,二道关村内有城堡一座,城墙长度均为40余米,南向开门,现堡已废,遗址尚存,但未能探究。
光阴荏苒,斗转星移,明朝灭亡,清朝取而代之。随着疆土的巩固,战事逐年平息,长城的军事防御作用也日渐削弱,驻防的军队也撤离了长城,黎民百姓开始在长城脚下安家落户,繁衍生息。原村内有一老街,是过去南北交通的主道,后公路重新修建,绕村而过,保留了山村的古朴和宁静。村民大多居住着传统的中式民房,近年来许多村民翻盖了新房,村中还保留着许多老宅民房,但许多老宅已是人去屋空,塌圮严重。
村中未曾见到有古堡痕迹,所见西北角一棵巨大的槐树旁一石砌墩台,曾有介绍村西北角建有一烽火台,保存完好,烽火台南面有一石匾,上刻有“镇北台”三字,当不是此处。与它相对在东南角现有一二层住家小楼,建成方形敌楼形状,不是是否在曾经的一处敌楼或戍堡角楼基础上建设。
南侧跨越溪谷各建一敌楼,似为关城建筑,但均非原物,而是现今修复而成。河西侧楼子修复完整,四围各有一匾,人造石材机器刻制,东西两侧各是“二道关”和“镇河楼”,南北两侧各是“固若”和“金汤”。河东楼子维修成残状,西壁完整,上有新匾,已无兴趣细瞧。
二道关实则两处关隘,二道关和鹞子峪关,而二道关是通衢大道处的主要关隘,两面长城顺山势而下,最终在山谷汇合,关口恰似一把铁钳,牢牢锁住山谷通道,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东侧关墙已经没有时间再去了,从谷歌地图上可以看到两个敌楼,其中在山下所见的那个和5号楼一样是个外悬哨楼,而在东口村正北山坡上似乎有个孤楼。
不敢大意,守在路旁招呼站,再不能犯疏忽大意放过班车的教训。五点是四十六分,上车回怀柔城区,一个小时的车程。遂再搭乘916快车,又近一个小时的车程回到城里,赶在涞源伙伴的前面回到家中。
至此,一天活动结束,前有遗憾,后有收获,心里总算平衡。
image095.jpg (403.15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 天前 上传
image097.jpg (388.76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 天前 上传
image099.jpg (419.31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 天前 上传
image101.jpg (328.77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 天前 上传
image103.jpg (410.02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 天前 上传
image105.jpg (455.66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 天前 上传
image107.jpg (468.54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 天前 上传
image109.jpg (456.12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 天前 上传
image111.jpg (502.49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 天前 上传
image113.jpg (337.18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 天前 上传
image115.jpg (382.48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 天前 上传
image117.jpg (320.16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 天前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