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15120|回复: 5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乐行游记] 有一种信仰在山巅-登顶贺兰山主峰敖包疙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6-26 09:00:2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淡淡忧愁 于 2014-6-26 09:00 编辑

    对于我们这些执著于爬山的人来说,爬上山巅就是我们的信仰—信仰千万年矗立的山是自然的奇迹,是天地的赐予,所以我们去寻找,去投入ta的怀抱,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更强大,更加热爱这片土地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万物。


    人类本性中就存在着对山的挚爱,这份感情如同爱情,浓烈纯粹,一旦投入就义无反顾。爬山的人不是为了沉迷于路途中的美景,也不是为了享受登顶后的快感,而是要翻过自己心里那座山。古今中外,名家志士们大都对山峰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从英 国陆军元帅简·斯马茨到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弗里特约夫·南森,从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到如今的王石以及宁夏第一个爬上珠 峰海拔8700的方陆,似乎无人能拒绝登山的魅力.



     2014年6月21-22日我们一行14人备好行囊,披一身清闲,洒一路汗水,在哈拉乌曲径通幽的上山之路,在山野之间畅快呼吸新鲜的空气,去登上贺兰山和内蒙的第一高峰敖包疙瘩。登上敖包疙瘩,无疑是一种最好的心灵净化。因为,每一座山都是一个神灵;因为有一种信仰在山巅;因为我们想要像梦一样自由;更因为要完成大家登上敖包疙瘩的愿望。





    到达山顶,回首俯瞰四周时,那种成就感简直就是无法言表。我想,这是那些坐着缆车悠闲自在的人们抑或是驾车而盘旋上山的人所可望而不可及的吧。虽然在活动中充满了荆棘和艰辛,虽然在爬山的中途也会有放弃的念头,但攀上“高峰”坚持走了下来,你会体验到成功后的自豪和喜悦。人生何尝不是如此,要克服多少坎坷,才能领略人生的滋味,要经历多少磨难,才能收获到幸福。


    贺兰山位于宁夏与内蒙的交界,为南北走向,长度约200公里,主峰敖包疙瘩海拔高3556米。贺兰山以西是腾格里沙漠,以东是河套平原,是地理和气候的重要分界。有关贺兰山名称的来历,自古就有“驳马”和“贺赖”之说。“驳马”之说来自唐朝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山多树林,青白望如驳马,北人呼驳为贺兰。”后世相沿其说,还引申出阿拉善山之说。“贺赖”之说,源自《晋书·四夷列传》对匈奴“北狄”的记载。这也是俱乐部选用驳马作为LOGO的意义了。

点评

支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6-27 10:08
2#
 楼主| 发表于 2014-6-26 09:04:33 | 只看该作者

    公元1227年,蒙古军队的铁蹄踏上了贺兰山,西夏王国灭亡了,党项民族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从此悄无声息。虽然有少许遗民的记载,但世事沧桑,已经不能构成一个民族的延续,只有宏伟的承天寺和旷野上孤独的西夏王陵印证了这个鲜卑血统的骠悍民族曾经存在过的痕迹,滚滚向 东的黄河水,永远带走了英雄和美人的传奇,一个民族的苍凉,朗朗高悬的长生天,注视过多少英雄荡气回肠的人生轨迹。






点评

好大朵的云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6-27 10:0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4-6-26 09:07: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淡淡忧愁 于 2014-6-26 09:10 编辑



     早在几万年前,贺兰山就是先民们驻牧游猎、生息繁衍的家园。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繁衍生息,一代又一代,逐水草放牧,钻山林狩猎,一年又一年,周而复始。


    西夏的开国皇帝元昊虔诚相信佛教,因此在国内尤其贺兰山内大兴寺院,向宋朝请赐佛经,并将贺兰山、积雪山、焉支山奉为三大神山,贺兰山为“神山之首”。

    贺兰山的美不是秀,不是奇,也不是险,而是像严峻的男子的威严的脸。贺兰山俊美的“脸”让我想起了李元昊,一个寄身篱下的民族,在夹缝中生存,李元昊带领党项在贺兰山下雄起,威震西北,赫赫一世,最终能和当时的大宋大辽鼎足而立,平分天下,让一个流徙逃亡的民族屹立于华夏民族之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4-6-26 09:09: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淡淡忧愁 于 2014-6-26 09:11 编辑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是藏传佛教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一位最美的上师,一生行迹奇特,卓然不群。多年以后,人们忘记了他的活佛身份。他的传奇、他的故事让无数人为之着迷,他的诗歌犹如青藏高原的明珠,照亮了无数人的心房。仓央嘉措24岁的时候因为西藏政教斗争殃及,被清廷废黜,解送北上,道经青海今纳木措湖时中夜循去。从此藏传佛教的历史,因为一个叫仓央嘉措的名字,在贺兰山神秘地拐了一道弯。隐遁于贺兰山的仓央嘉措乐山乐水,度过了安详的晚年。

贺兰山历史人文古迹蕴厚,在中国的地理、历史和人文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前前后后我已经爬上了7次敖包疙瘩,吸引我的不仅仅主峰上的旖旎四季,更多的是对于西夏史和仓央嘉措的情愫,我喜欢在这里安静的呆着,返思这现在只能看到的烟海迟缓的悲壮的西夏史,默念这句仓央嘉措用一生作出了深刻诠释的话语:活着,其实就是一辈子又一辈子的修行。








    看到这些牦牛真让人挺惊讶的,贺兰山里能有这么大的牦牛群,查了查资料描述如下:目前贺兰山有野生牦牛200多头,生活在海拔2500米到3000多米的林区。关于野牦牛的来历,比较一致的说法是,200多年前的清乾隆年间,贺兰山曾建有两个相当规模的藏传佛教寺庙,分别叫南寺和北寺。当时喇嘛从青海、甘肃用牦牛向这里驮运经书,运完经书后,因佛家不忍杀生,遂将其放入山中,后逐渐野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4-6-26 09:13: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淡淡忧愁 于 2014-6-26 09:14 编辑


“心头影事幻重重,化作佳人绝代容。恰似东山山上月,轻轻走出最高峰。”


  白牦牛上的少女意外邂逅仓央嘉措让他们两情相悦,面对分离,仓央嘉措深情地咏叹着,心头缭绕之事,大概就是现实世界物象的折射吧。可是,无论怎样虚幻重重,最终也都幻化成玛吉阿米艳丽的容颜。清纯的,妩媚的,飘逸的,这美丽多情的少女。

她不知道,在她的相思背后,她的面容亦已成为悬挂在仓央嘉措心中的东山明月,永远定格在了他不息的相思愁绪里,这一轮“轻轻走出最高峰”的拉萨雪夜里的月亮,也正陪伴着仓央嘉措的孤独与对她的眷恋。这哈拉乌的白牦牛或许就是仓央嘉措无尽乡愁和思念的化身!













点评

前面两张光线很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6-27 10:0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4-6-26 09:16:57 | 只看该作者
                   一个人需要隐藏
                     多少秘密
                     才能巧妙地
                     度过一生
                     这佛光闪闪的高原
                     三步两步便是天堂
                     却仍有那么多人
                     因心事过重
                     而走不动

     白岩松书扉页上引用仓央嘉措的这么一句诗,展示了他对人生的思考。

  人生就像风车,要让风车转动起来,就必须奔跑,跑得越快,风车就转的越来越快。你们还记得儿时拿着风车迎风奔跑的样子么?


  在城市里流动,总有一种莫名的乡愁,总是想起自己小时候家乡的快乐,尤其是当职场失意或者情感落寞时,更想回到儿时的家乡重返儿时的快乐。一棵树、一朵花、一只路过的小狗,都好像曾经的伙伴,孩子时代的桑葚树也在风中摇曳,仿佛还听到嬉戏打闹的快乐笑声。当我们徒步在雪林中听着鸟叫虫鸣,风声雪吟,或者深夜围着篝火数星星,凌晨裹着睡袋看日出,心中那个最美好的故乡就呈现在眼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4-6-26 09:19:30 | 只看该作者
     户外玩久了越发不喜欢嘈杂的环境,不喜欢人多的地方,平时的工作够嘈杂,够烦躁了,再用自己的假期去人声鼎沸的地方会让人越来越烦,户外不需要喧闹,户外不需要比赛,户外是静心的地方。


     相由心生 境随心转,这本是佛教的一句揭语。佛曰:“命由已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相由心生,快乐更由心生,美亦是心生!我认为每次活动都应该用心去感受,不是忙于赶路、不是把自己累个半死,世界上没有比脚步更远的道路,每次活动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心灵的修炼,灵魂的升华。不管走得有多远,飞得有多高,大家一起分享户外行走路途中的点点滴滴,从心里感受到户外行走的乐趣和喜悦,不管是否认识,不论你在何方。







点评

都是美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6-27 10:0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4-6-26 09:26: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淡淡忧愁 于 2014-6-26 09:28 编辑

     有一部让户外爱好者发狂的一部电影《转山》,电影讲述了一个台湾男孩,为了完成以逝哥哥的梦想,骑单车完成了丽江到拉萨的“高原之路”,一路上他经历了穿越无人区,守望雪山,同伴夜间骑行几乎掉下悬崖,由于食物中毒而上吐下泻的美丽故事与艰险旅程,这一切使他从懦弱寡言到可以和藏民同食糌粑。这不仅是一次身体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之旅。这不仅是一部关于旅行的电影,更是关于自由、成长的电影,每个人都可以从电影中找到出发和改变的理由。每个人必须有一次经过天地灵气的洗礼与荡涤,体会在都市、物质之外的身心的自由,这才是真正的成长,人生无法被简化,值得与否只有上路才知道。

   
“转山”一个很神圣的词,但是在户外是一种心气而已,转山和心境有关“的是山、绕来的是心,把过去转掉,把未来来”。骑行滇藏线不是我的梦想,经过《转山》电影的热映,318因为《转山》成为了失意白领的失意大道,不但道路拥堵而且物价很高,《转山》主人公张书豪被318上的景色吸引多少?其实哼哧哼哧爬坡的过程中我们真的很少有人细心看;张书豪对拉萨又有几分敬仰?他可能连八角街都不会走上一回。有关心境的旅程其实并不需要多少其他的元素,有信仰即可。转山和心气有关,那么其实不论转到哪里,都是一段关于自己的朝圣,哪怕在家门口也能拥有自己的“转山”,我们就转的就是心中的那座神山-敖包疙瘩

















点评

拍得真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6-27 10: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4-6-26 09:30:58 | 只看该作者
     本次活动13个队员,都非常棒,木木、行者、风、夜雨、必鲁图、影子、裴裴、花花、暴暴冰、落落、沙丘、爱美丽、微风在路上大家互相帮助,一起登上了主峰,在营地我们围坐在一起听见风吹森林的松涛声;闻到野花草,泥土的清香;看见云雾缈缈的山岚;我们开始懂得什么叫做感动。在户外人很容易卸下伪装,没有太多的防备心,变得坦诚,善感。让我们可以偶尔抽身,不至于生于欲望,死于欲望。

    户外是人们回归自然、回归自我的一种原始觉醒,以平静的心态,饱满的热情和真诚的爱心投身大自然,返璞归真,对人的身心及品格都是一种陶冶,使人生亦有更深刻的体验。不是比谁能走、谁能跑,也不是比谁玩过多少地方,户外的真正意义就是看你能不能真正走出去感受大自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6-26 09:34:19 | 只看该作者















2014年登顶敖包疙瘩 551_副本.jpg (1.25 MB, 下载次数: 238)

2014年登顶敖包疙瘩 551_副本.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