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楼主: 沧海映月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游记攻略] 来不及说爱你,我的北疆、我的空中花园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4-7-18 01:39:57 | 只看该作者
       清澈、丰沛的克兰河南北纵向的穿插过阿勒泰,给这座边城小镇平添了几份宁静和美丽。河的两岸多有白桦和胡杨,虽然这不是看胡杨的季节,但我并不在乎,因为这样的景致足以让我沉醉期间,流连忘返。我喜欢这样清莹的河流,喜欢听她哗啦啦的低吟浅唱,有时感觉她象恋人就轻轻的依偎在我的身旁,给我唱着那一曲恒古的情歌,就怪不得她的名字都那么诗意;有时又觉得她象母亲,长年累月就这样哼着一首永远都听不腻的歌谣,白天陪伴着她的孩子们劳作、晚上哄着她的孩子们入睡,也就怪不得,阿勒泰的人们都叫她“母亲河”

       晚上,沈师傅为我们接风洗尘,来自全国各地的12名驴友以及喀纳斯越野的群主沈师傅和另外两名师傅(杨勇智、于明师傅)终于在阿勒泰这个美丽的边城小镇汇合在一起 。宴席上,主人们,以来自大西北的豪爽和真诚,盛情的款待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酒席间,大家相互介绍、彼此相识。一时间,欢歌笑语,杯觥交错,相识的,不相识的,怀着不同的梦想、带着不同的目的,因为同一个爱好,汇集在一起。男的、女的、长的、少的,此时此刻全都成了朋友,没有路人。一生中,我永远记住了这一刻,2014年6月16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14-7-18 01:55:02 | 只看该作者
(二) 挺进哈熊沟



      
17日,我们终于开始了这次渴望已久的空中花园穿越 之旅,说实话,我对空中花园没有什么认识,不管是感性的,还是理性上的,我都不明白传说中的空中花园的实质性的含义,我只是单方面的幻想,她一定很美,见见她是我的梦想。没机缘,我只能留下一声遗憾的长叹;有机缘,我就绝不错过。因为我深知:人这一生,有的地方、有的人,你只要错了了一次,余下的结局也许就是有今生没来世。车队渐渐的将阿勒泰抛向车后,一路向西,载着12位驴友的激情和美好憧憬,一路向西,直接朝哈熊沟方向挺进,经过了一段短暂的柏油路,车队离开了平坦的大道,开始深入狂野的荒漠戈壁。这里的视野很开阔,满眼看过去,除了荒寂的原野,就是大片的戈壁,这里不是沙漠,不过也比沙漠好不了多少。大地被烈日赤裸裸的炙烤着,贫瘠发白的地表稀稀疏疏的分布着些许矮小的植被和草皮,地表源源不断的升腾着波浪般的滚滚热浪,让你不敢久视。长时间看下去,可能会损伤你的眼睛,可能也会让你产生幻觉。这里的路不需要去刻意休整,也可以说这里或许根本就没有路,只要车辙过后,路就这样开通了。这里一眼看过去似乎很平坦,不过实际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平坦之下到处是深沟浅壑,一路上颠来簸去。好在大家都是常玩户外的,不然让那些时常宅在家里,窝在写字楼里的人出来,说不准他们还真会倍感艰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14-7-18 10:40:43 | 只看该作者
       初入荒漠戈壁,就见到切木尔切克石人、石棺古墓群。百度上记录:
切木尔切克石人及石棺墓群位于阿勒泰市西南16公里切木尔切克乡(原称克尔木齐)境内的山间盆地中,以海依那尔、科克舍木老克木齐、喀腊塔斯、喀腊希力克别特、阿克托别等为主的十一个地点,分布着数量较多的石雕人像及古墓葬,形成南北宽12.5公里,东西宽3.5公里,总面积达43.7平方公里左右的墓葬分布区。遗址年代的上限为青铜时代,下限沿续至汉、魏。遗址中墓葬形制多样,以大型茔院制石棺墓和石围石堆墓、石棺墓最具代表性,石雕人像的数量及类型居阿勒泰之首。切木尔切克石人及墓葬群所蕴含的文化及史学内涵,因其在考古史上所占据的重要地位,而被重多考古专家称之为切木尔切克文化。它是阿尔泰山草原文明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一处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

       队友们纷纷下车进行拍摄,我没有见到百度图片上那样的石人 。可能是我们还仅仅在古墓群的边缘地带,没有深入古墓腹地,我的心不在这里,所以也没怎么拍片,仅留下两张聊以纪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14-7-18 10:42:53 | 只看该作者
       天上的云被风手撕成一丝一丝,犹如絮状,低低地骑压在远处的戈壁堆上,飞扬跋附,四处张扬着惨淡炫目的白光,刺得人几乎快睁不开双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14-7-18 11:00:14 | 只看该作者
戈壁上依然不乏顽强的生命,虽然枯萎在强烈的日光下挥发出来的是苍白,但绿色依旧生生不息。


荒凉中繁衍着生命,红的、黄的、深褐色苔藓紧贴在滚烫的石壁上,零星的青草虽然叶片被暴晒成绳索一样,可依然直刺蓝天,如诗、如画、如歌。


车辆在行进途偶遇到的牧民安置房,但哈萨人还习惯于游牧生活,安置房鲜有人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014-7-18 11:07:13 | 只看该作者
       乔和平,被队友戏称为“乔老爷”,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有着江南才子特有的温文儒雅,却总又异常谦恭,让人不得不钦服于此人的品性的高洁。此行一路为大家摄像,辛勤之至,为大家留下了终身难忘的精彩和美丽,在这里我向这位被笑容妹纸称之为“骑士”的才子致以崇高的敬意。


       慢慢的,终于有了生命的痕迹。虽然贫瘠与生命同在,但只要有生命就会有希望,只要有希望就会有美好。这里是哈萨人的希望,是牧民的希望。我们的希望还在前方,车呼啸而过,扬起一路烟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14-7-18 11:11:15 | 只看该作者
       好在这一片荒漠戈壁不太广袤,估计大概2小时左右的车程,我们穿插而过。后面的景色就好得多了,虽然白花花的太阳一如既往的高高挂在天上,这样的日光对于拍摄来说是大忌,但却并不影响我们一路上观风赏景的好心情。车队到一个边检站的地方停了下来,沈师傅下车到边检站去登记,我们也就顺带下车舒活舒活筋骨,复位一下被颠翻了的五脏六腑,走走、看看 。明知道这时候没有什么可以拍的,可不拍点什么总觉得会留下遗憾,大景致拍不出来,小情趣总想抓上那么几张,不刻意去追求什么意境,哪怕是记录也总想留下些什么。心情就是这样的心情,感受就是这样的感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14-7-18 12:43:31 | 只看该作者

        登记完毕,车队继续向隐藏在边陲深处的原始进发,慢慢闪现在我们眼里的开始有了草原的味道,有了成片成片的绿色,有了散落在绿色之上的牛羊,不过这些都还不算什么,还不是我心灵深处渴求的那种美丽。中午时分,沈师傅找了一湾流水经过的地方休整打尖,这样的流水我不知道能不能称之为河,因为她毕竟太小太浅。也许这是我对大自然的一种误解和不敬,想想世上那一条大江大河不就是这样成百上千的小股水流汇集而成的呢,我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检讨。

       双蔓,一位来自北京的小女孩,和我有着同一个家乡。她的网名如诗,文静也一样如诗,也许在异地生活的时间太久,在她身上我几乎一点都找不到川妹子那风风火火、泼泼辣辣的影子。一连几天的穿越中,她都这样,常常一个人静静地凝视远方,若有所思。这时候一般都没人去打扰她,因为大家似乎都知道:她在用心去感受这一片荒漠,感受这一片原野,她在用心去探索挖掘这里曾经发生的,或将来要发生的每一个故事。她的生命离不开故事,以致她本身慢慢的就成了一个故事,成了一个传奇。双蔓的文笔相当细腻,正如她人一样。之前我没看过她的文章,“小河墓地”是从新疆回来才去拜读的,读过后,我深深地被这个温柔文静的小女孩所折服。

       掐指一算,我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故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可就没算到今生你我在此相遇,多么可爱的枯木,就算生命终结,也不忘注释天地。



       大师说他又一双神眼,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我离大师的距离还很遥远,不过我一样有着一双审阅自己以为美好的眼睛,也许审美观存在差异,也许我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太多太多,不过我也不会轻易妄自菲薄,武断的完全封杀自己的审美意识。众大师们就在眼前,学习归学习,眼里的、心中的美丽还是不会放弃,有了好景致,神马都是浮云,吃饭亦或是饿肚皮都是小事,好景色才是至高无上的。



路上偶遇游牧人家。

这里的原住民,几乎死清一色的哈萨克人。这里属于他们,他们在这片草原生活、游牧,在这里生儿育女、生老病死。我们仅仅是过客。

孩子的小脸在强烈的阳光下,呈现出健康的紫红色。



看小家伙可爱,忍不住多拍了几张。

哈萨克的游牧,已慢慢不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游牧,他们一样享受着现代文明给他们带来的便捷。马和骆驼依然是他们在草原代步、负重的工具,但汽车显然已经走进他们的生活。在辽阔浩瀚的草原,他们象先辈一样离不开马和骆驼,现在也一样离不开汽车这样的交通工具。

21 (4).JPG (309.79 KB, 下载次数: 24)

21 (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14-7-18 16:37:59 | 只看该作者

(三) 转场

       “转场”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听到的新词汇,我不知道应该将其归类到名词,还是动词,好像两种归类都算不上错误。下午我们过了最后一个边检站,直接进入哈熊沟纵深谷地 。




       山谷中间的路满是片状的碎石,有些在阳光下闪烁着银灿灿、明晃晃耀眼的光芒,这些石块中很多含有丰富的云母。听于明说,这里还盛产金矿。峡谷两边的山丘上星星点点生长着矮小得可怜的灌木,裸露在外的岩石,在阳光淫威的暴晒下,成了惨淡的月白色。晚上气温骤降,一热一冷,加上风吹雨淋,长久以往,坚硬的山体最后破碎得一片一片,一点一点向下滑落,从山顶跌入山谷,于是就有了这样的路。




      
为什么叫哈熊沟呢?于明师傅告诉大家,这里时常有棕熊出没,据说棕熊的力气很大,一巴掌下去,可以轻易的将一头牛打翻在地,因为有熊,所以就叫“哈熊沟”。

       于明的车钥匙上系着一只棕熊的脚趾甲,我让小路摊在手中摆拍了一张,这家伙弯弯的异常锋利,
长度
接近一个人的手指,可以想象,那一巴掌下去的后果,令人不寒而栗。不过我们是没有那么好的运气,原本就没指望能看见熊的踪影。


       其实我在地图上没有搜索到我们去过的哈熊沟,找是找了一个,不过地标位置在乌鲁木齐。一个在地图上都搜索不到的地方,可见这里有多么的原始,这样最好,要的就是这种原汁原味的原生态。一进入哈熊沟,我们最艰难的旅程才真正开始。艰难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路况不好,而是我们此行正好碰上哈萨牧民转场。转场在我的词典里是这样注解的:当夏季来临的时候,高山草甸冰雪消融、春暖花开,鹰飞草长,开始适合放牧。于是牧民们就把牛群、羊群纷纷从上下的冬牧场转移到山上的夏牧场,以便牛羊能吃到更丰美的青草,能长得更肥更壮。同样当冬季来临的时候,山上冰天雪地,百草枯败的时候,牧民又将牛羊转移到上下的牧场躲避严寒,所以转场一年之中应该有两次。

      转场我是第一次听见,看见当然也就是第一次。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看见,成群成群的牛羊、驼 马汇集在狭长的峡谷地带,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绵延数公里的壮观。长长的队伍占据着峡谷,路只有这么一条,路只有这么宽,想超越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男人赶着牛羊,女人抱着孩子,孩子在马背的颠簸中,在母亲的怀抱里,已沉沉睡去,或许一觉醒来就已经到了那个夏天的家。后来在这里我接触过不少他这样的游牧人家的孩子,这些孩子都没上学的,我不知道10年、20年后,他们是否还继承着他们父辈、母辈的游牧生活,期待明天的他们会生活得更美好。










      两只骆驼傻乎乎的在我们的车前一路狂奔,也不知道让道一边,令人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就这样追了好远,它们才好像明白了什么跑着让到路边。


        车混夹在牛羊群中,尾随牛羊慢慢的蠕动,不是不想超越,很多时候是你根本无力超越,这里的牛羊并不怕车辆,有时任凭你怎么按喇叭,可它堵在你的车前,就是不理你。最搞笑的还是骆驼,骆驼更不懂得如何给车辆让路。它在你前面走着,不管你按不按喇叭,它都得在你前面,你逼它近些,它就傻乎乎的在你前面死命的狂奔,就不给你让道,有时一气能跑好几公里,听于师傅讲,他们曾经遇到几只骆驼一气奔了十多公里,才闪到一边把路让开。转场是一个很好的人文场景,说实话,能遇到这样的场景也算是我们一行的幸运,这样的场景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牛羊简单的转移,实质上看到的也是游牧民族的一种遗风文化。一路上我们也看到了当地政府为游牧民族修建的固定居所,但定居生活对于他们来说还不习惯,所以那些固定居所几乎都闲置着,鲜有人住。传承了几千年的生活习俗,想一下就转变过来,
对于这些崇尚自然,习惯于在马背上生活的哈萨克牧民来说,还真有点难。自然环境、自然规律决定制约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14-7-19 18:51:49 | 只看该作者
沧海你小子写太细腻了,每次的过程都在你的眼里和脑海了,都能刻画出美丽的画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