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转场
“转场”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听到的新词汇,我不知道应该将其归类到名词,还是动词,好像两种归类都算不上错误。下午我们过了最后一个边检站,直接进入哈熊沟纵深谷地 。
山谷中间的路满是片状的碎石,有些在阳光下闪烁着银灿灿、明晃晃耀眼的光芒,这些石块中很多含有丰富的云母。听于明说,这里还盛产金矿。峡谷两边的山丘上星星点点生长着矮小得可怜的灌木,裸露在外的岩石,在阳光淫威的暴晒下,成了惨淡的月白色。晚上气温骤降,一热一冷,加上风吹雨淋,长久以往,坚硬的山体最后破碎得一片一片,一点一点向下滑落,从山顶跌入山谷,于是就有了这样的路。
为什么叫哈熊沟呢?于明师傅告诉大家,这里时常有棕熊出没,据说棕熊的力气很大,一巴掌下去,可以轻易的将一头牛打翻在地,因为有熊,所以就叫“哈熊沟”。
于明的车钥匙上系着一只棕熊的脚趾甲,我让小路摊在手中摆拍了一张,这家伙弯弯的异常锋利, 长度 接近一个人的手指,可以想象,那一巴掌下去的后果,令人不寒而栗。不过我们是没有那么好的运气,原本就没指望能看见熊的踪影。
其实我在地图上没有搜索到我们去过的哈熊沟,找是找了一个,不过地标位置在乌鲁木齐。一个在地图上都搜索不到的地方,可见这里有多么的原始,这样最好,要的就是这种原汁原味的原生态。一进入哈熊沟,我们最艰难的旅程才真正开始。艰难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路况不好,而是我们此行正好碰上哈萨牧民转场。转场在我的词典里是这样注解的:当夏季来临的时候,高山草甸冰雪消融、春暖花开,鹰飞草长,开始适合放牧。于是牧民们就把牛群、羊群纷纷从上下的冬牧场转移到山上的夏牧场,以便牛羊能吃到更丰美的青草,能长得更肥更壮。同样当冬季来临的时候,山上冰天雪地,百草枯败的时候,牧民又将牛羊转移到上下的牧场躲避严寒,所以转场一年之中应该有两次。
转场我是第一次听见,看见当然也就是第一次。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看见,成群成群的牛羊、驼 马汇集在狭长的峡谷地带,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绵延数公里的壮观。长长的队伍占据着峡谷,路只有这么一条,路只有这么宽,想超越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男人赶着牛羊,女人抱着孩子,孩子在马背的颠簸中,在母亲的怀抱里,已沉沉睡去,或许一觉醒来就已经到了那个夏天的家。后来在这里我接触过不少他这样的游牧人家的孩子,这些孩子都没上学的,我不知道10年、20年后,他们是否还继承着他们父辈、母辈的游牧生活,期待明天的他们会生活得更美好。
两只骆驼傻乎乎的在我们的车前一路狂奔,也不知道让道一边,令人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就这样追了好远,它们才好像明白了什么跑着让到路边。
车混夹在牛羊群中,尾随牛羊慢慢的蠕动,不是不想超越,很多时候是你根本无力超越,这里的牛羊并不怕车辆,有时任凭你怎么按喇叭,可它堵在你的车前,就是不理你。最搞笑的还是骆驼,骆驼更不懂得如何给车辆让路。它在你前面走着,不管你按不按喇叭,它都得在你前面,你逼它近些,它就傻乎乎的在你前面死命的狂奔,就不给你让道,有时一气能跑好几公里,听于师傅讲,他们曾经遇到几只骆驼一气奔了十多公里,才闪到一边把路让开。转场是一个很好的人文场景,说实话,能遇到这样的场景也算是我们一行的幸运,这样的场景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牛羊简单的转移,实质上看到的也是游牧民族的一种遗风文化。一路上我们也看到了当地政府为游牧民族修建的固定居所,但定居生活对于他们来说还不习惯,所以那些固定居所几乎都闲置着,鲜有人住。传承了几千年的生活习俗,想一下就转变过来, 对于这些崇尚自然,习惯于在马背上生活的哈萨克牧民来说,还真有点难。自然环境、自然规律决定制约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