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228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照片摄影] 香泉寺的神奇出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7-19 22:30: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
 楼主| 发表于 2014-7-19 22:30:33 | 只看该作者
如果只是想走马观花,如果只是想伫望青山绿水,如果只是想寻找另类的奇景妙处,很可能你会感到一种寥落与无趣了。

  论植被,与中原别处名山相比,只能说一般;论灵水,曾经的河床、曾经灵动的河水已被一条固化的水泥路生生地践踏而过。

  这便是卫辉香泉寺所在的霖落山了。

  它给人的感觉是,既不水灵也不华贵,像个不加粉饰相貌平平的朴实丫头,丝毫不引人注意。

  但我手中卫辉人提供的有关霖落山的记载,却引起我无尽的想象:佛洞烟云、古塔凌云、凉台玩月、涧水涛声、竿山叠翠、乳岩溪流、香泉甘洌、炉山夕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4-7-19 22:31:35 | 只看该作者
僧稠创建香泉寺

  历史的价值总在于人的发现,发现却离不开历史的真实。

  想做香泉寺这个题目,源自前不久到卫辉采访姜太公故里。

  其间,当地人不止一次地提到香泉寺。

  香泉寺有什么特别的呢?当地文化人李志清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他说,香泉寺有两个方面是别处不能比的,一是寺的创设者僧稠,他是少林寺二师祖;二是香泉寺曾经是中国最早的麻风病院。

  按记载香泉寺坐落在卫辉市西北约20公里太行山东麓的霖落山山坳中。因为“香泉甘洌”为卫辉古八景之一,因而得名。

  据传说,寺所在地为战国时魏安 王的离宫——雪宫。

  《韩非子·有度》记载,公元前250多年的战国末期,魏安 王攻打燕国,援救赵国,收复了黄河以东的地方。又乘胜攻取了定陶,卫国等地,同时向齐国开战,占领了齐国五都之一的平陆,还攻击韩国占领了管地,在淇水下游大获全胜。在睢阳战役中,魏国又使久战疲困的楚军弃甲而逃,在上蔡召陵等战役中,还连连挫败楚军。一时间魏国的军队遍布天下,所向披靡。

  其时魏安 王选择霖落山建离宫在情理之中。

  香泉寺始建年代在当地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建于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当时,登封少林寺第二任住持僧稠禅师游历化缘到此,发现霖落山泉水甘甜清纯,他捧了一口,一股香气扑面而至,就高兴地说:“这里可以建寺院。”后来,这里就建起了寺院,并取名“香泉寺”。

  也有一说是香泉寺始建于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但也认为是著名高僧僧稠禅师在魏离宫旧址上所建。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重修,元延元年(公元1314年)再次重建。寺分东西两处,中间为山沟所隔。寺院临山崖而建,规模宏大。亭台楼阁,碑殿佛雕,甚为壮观。在香泉旁边的崖壁上,有明朝万历皇帝的胞弟潞简王书写的“香泉”二字,苍劲有力,镌刻崖上。唐朝著名画家吴道子在石壁上刻的“麻姑像”和“卧佛像”,还完整如初。

  北宋时期,也就是六世纪中叶,印度来华僧人那连提黎耶舍,在此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麻风病院,收容了众多无家可归的麻风病人。唐代《续高僧传》称:“于汲郡西山,建立三寺,依泉傍谷,制极山美,收养疠疾,男女别坊。”

  按照历史记载,香泉寺素有太行叠翠、香泉水响、曲径通幽、洞天福地的美名。因为建筑雄伟,古往今来不但是达官显贵、文人雅士避暑、游览的好去处,也是民间百姓的重要活动场所。寺院枕岩而筑,耸立于青山之间。在以前,寺院内外的石缝里处处溢水,四季不竭,穿云流石,飞溅泻地,声彻云霄。元代汲人翰林学士王恽曾赋诗称赞道:“滴乳岩前挂瀑流,青林飞洒动高秋。王龙跃入青冥去,堆迭苍烟万壑愁。”

  香泉寺规模宏大,殿台楼阁、碑刻、坊塔、佛雕无所不有,蔚为壮观。寺以山势分隔,为东西二寺。西寺有僧稠禅师殿,殿前有神头塔(亦称胜经塔、无顶塔),整塔用佛雕砖砌。

  有关神头塔,民间流传着一段美丽传说:很早以前,众多道士常在此塔前习武练功,小道士练功不久,自能腾空飞至塔腰。他们高兴地告诉师傅,师傅不信,从远处细看,发现塔顶隐一大蟒,正在用力吸引练功的小道士,吸到塔腰,因已无力,才将其放下。师傅将真情说于小道士,小道士就拾来许多柴草放在塔下点燃,大蟒经不住大火卷尾而去,带走了塔顶。

  而另一种说法是,唐贞观年间是香泉寺的鼎盛时期,香客络绎不绝,善男信女,膜拜虔诚。这座佛塔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始修建的。

  其时,在南山雕刻塔尖的石匠,敲敲打打,叮叮当当,经过半年多的精雕细刻,终于凿成了一顶惟妙惟肖的塔尖。这个塔尖实在太重,少说也有三四吨重。在当时没有现代化的吊装、运输工具,要在羊肠小道上运这么沉重的东西,显然有难度。眼看要用着塔顶了,可是塔顶还在数里之外。修塔的监工催得很紧,逼石匠们快点运到。石匠们你看看我,我瞧瞧你,个个六神无主,搓手挠头,谁也想不出个好主意来。

  正当石匠们束手无策之时,忽然从远处姗姗走来一个手牵毛驴的光头老头,面目和善,笑容可掬,边走边吆喝:“驮大家伙啦!驮大家伙啦……”一个石匠高兴地说:“咱这个塔尖就让他给驮驮吧!”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们正愁没办法,快请他来帮帮忙吧!”领工的却有气无力地说:“唉,留口气暖暖肚子吧,凭那身小力薄的小毛驴怎能驮动这么重的塔顶,说不定他是一个疯癫老头,别信他那话。”他这么一说,大家像放了气的皮球,顿时平静下来。

  那赶驴的老头在他们周围徘徊,嘴里仍不停地喊:“驮大家伙啦!”这时一个年轻的石匠带着轻蔑的口气说:“喂,老头,别喊了,有本事把这个塔尖给我们驮到香泉寺吧!”真怪,这老头二话没说,牵着毛驴来到塔尖跟前,只见他腰一拱,两手搬起那塔顶稳稳当当放在了驴背上,大家看得目瞪口呆,暗暗叫好。然后,那老头“嗒”的一声,小毛驴奋起四蹄,直奔香泉寺。

  大家跟在后面,边走边议论:“这老头一定是个神仙,见我们有难,来帮助我们了。”有的说:“这么重的东西凡人谁能搬得动?”又有一个人插话道:“这老头咋瞧咋像香泉寺里吴道子画的那个卧佛。”他这一说,都瞪着眼打量着这个老头,不约而同说:“就是像,肯定是他。”这时,一个石匠忽然发现这头毛驴与众不同,仔细端详,想找出些蛛丝马迹。“啊,这不是个真驴,是个泥驴。”他这么一说,提醒了大家。

  谁知这一句话道破了天机,霎时天空飘来一块乌云,说时迟,那时快,扑扑嗒嗒下起雨来。那泥驴经不住雨淋,一下子变成一堆泥,赶驴老头也不见了。就这样,这个塔尖就搁在这里,以后谁也挪不动,搬不走。因此,这座塔建好后一直没有塔顶。

  可惜,这座塔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毁坏。塔的两侧有僧稠禅师石塔和千佛石阁(即千佛碑):石塔现存六级,残高3米,塔四周各级每面雕佛像3尊,须弥座;阁高约3米,宽、厚约为1米,阴阳两面均雕佛17行,每行10尊,刻工精湛,形象逼真。这是两寺中一座比较完整的宗教艺术石刻建筑。

  沿石径东北行,梵宇临空,便是东寺了。挨着陡壁如削的山崖,以石径作梯盘曲而上,一座面阔一间,高约四米的石坊枕崖而立,坊楼顶部围绕有脊兽,额枋、斗拱、仰莲等,此坊名曰“南天门”。石坊檐下刻“淑海香天”四个大字。坊柱上刻有“两天既许分东土,南海当移住北方”的对联。坊上横梁雕有脊兽,下横梁上凸雕人物、动物、花卉图案,抱柱上刻“成仙长寿图”、“雉鸡牡丹图”、“丹凤朝阳图”、“万事吉祥图”。穿石坊拾级而上,可以看到东崖壁的华严洞,洞内刻佛,洞外刻经,现已剥落,但其残处可见宋人题名。寺后有一方石筑水池,即为香泉之源。石崖上有明代潞简王亲书的“香泉”二字,字大如斗,清晰如初。其旁还有线刻麻姑像,线条流畅,行笔洒脱,传说为唐代吴道子所画。附近山崖有数十个小龛,龛内大都是宋雕佛像,仅有一较大龛内为七尊道教造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4-7-19 22:31:54 | 只看该作者
僧稠创建香泉寺

  历史的价值总在于人的发现,发现却离不开历史的真实。

  想做香泉寺这个题目,源自前不久到卫辉采访姜太公故里。

  其间,当地人不止一次地提到香泉寺。

  香泉寺有什么特别的呢?当地文化人李志清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他说,香泉寺有两个方面是别处不能比的,一是寺的创设者僧稠,他是少林寺二师祖;二是香泉寺曾经是中国最早的麻风病院。

  按记载香泉寺坐落在卫辉市西北约20公里太行山东麓的霖落山山坳中。因为“香泉甘洌”为卫辉古八景之一,因而得名。

  据传说,寺所在地为战国时魏安 王的离宫——雪宫。

  《韩非子·有度》记载,公元前250多年的战国末期,魏安 王攻打燕国,援救赵国,收复了黄河以东的地方。又乘胜攻取了定陶,卫国等地,同时向齐国开战,占领了齐国五都之一的平陆,还攻击韩国占领了管地,在淇水下游大获全胜。在睢阳战役中,魏国又使久战疲困的楚军弃甲而逃,在上蔡召陵等战役中,还连连挫败楚军。一时间魏国的军队遍布天下,所向披靡。

  其时魏安 王选择霖落山建离宫在情理之中。

  香泉寺始建年代在当地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建于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当时,登封少林寺第二任住持僧稠禅师游历化缘到此,发现霖落山泉水甘甜清纯,他捧了一口,一股香气扑面而至,就高兴地说:“这里可以建寺院。”后来,这里就建起了寺院,并取名“香泉寺”。

  也有一说是香泉寺始建于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但也认为是著名高僧僧稠禅师在魏离宫旧址上所建。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重修,元延元年(公元1314年)再次重建。寺分东西两处,中间为山沟所隔。寺院临山崖而建,规模宏大。亭台楼阁,碑殿佛雕,甚为壮观。在香泉旁边的崖壁上,有明朝万历皇帝的胞弟潞简王书写的“香泉”二字,苍劲有力,镌刻崖上。唐朝著名画家吴道子在石壁上刻的“麻姑像”和“卧佛像”,还完整如初。

  北宋时期,也就是六世纪中叶,印度来华僧人那连提黎耶舍,在此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麻风病院,收容了众多无家可归的麻风病人。唐代《续高僧传》称:“于汲郡西山,建立三寺,依泉傍谷,制极山美,收养疠疾,男女别坊。”

  按照历史记载,香泉寺素有太行叠翠、香泉水响、曲径通幽、洞天福地的美名。因为建筑雄伟,古往今来不但是达官显贵、文人雅士避暑、游览的好去处,也是民间百姓的重要活动场所。寺院枕岩而筑,耸立于青山之间。在以前,寺院内外的石缝里处处溢水,四季不竭,穿云流石,飞溅泻地,声彻云霄。元代汲人翰林学士王恽曾赋诗称赞道:“滴乳岩前挂瀑流,青林飞洒动高秋。王龙跃入青冥去,堆迭苍烟万壑愁。”

  香泉寺规模宏大,殿台楼阁、碑刻、坊塔、佛雕无所不有,蔚为壮观。寺以山势分隔,为东西二寺。西寺有僧稠禅师殿,殿前有神头塔(亦称胜经塔、无顶塔),整塔用佛雕砖砌。

  有关神头塔,民间流传着一段美丽传说:很早以前,众多道士常在此塔前习武练功,小道士练功不久,自能腾空飞至塔腰。他们高兴地告诉师傅,师傅不信,从远处细看,发现塔顶隐一大蟒,正在用力吸引练功的小道士,吸到塔腰,因已无力,才将其放下。师傅将真情说于小道士,小道士就拾来许多柴草放在塔下点燃,大蟒经不住大火卷尾而去,带走了塔顶。

  而另一种说法是,唐贞观年间是香泉寺的鼎盛时期,香客络绎不绝,善男信女,膜拜虔诚。这座佛塔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始修建的。

  其时,在南山雕刻塔尖的石匠,敲敲打打,叮叮当当,经过半年多的精雕细刻,终于凿成了一顶惟妙惟肖的塔尖。这个塔尖实在太重,少说也有三四吨重。在当时没有现代化的吊装、运输工具,要在羊肠小道上运这么沉重的东西,显然有难度。眼看要用着塔顶了,可是塔顶还在数里之外。修塔的监工催得很紧,逼石匠们快点运到。石匠们你看看我,我瞧瞧你,个个六神无主,搓手挠头,谁也想不出个好主意来。

  正当石匠们束手无策之时,忽然从远处姗姗走来一个手牵毛驴的光头老头,面目和善,笑容可掬,边走边吆喝:“驮大家伙啦!驮大家伙啦……”一个石匠高兴地说:“咱这个塔尖就让他给驮驮吧!”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们正愁没办法,快请他来帮帮忙吧!”领工的却有气无力地说:“唉,留口气暖暖肚子吧,凭那身小力薄的小毛驴怎能驮动这么重的塔顶,说不定他是一个疯癫老头,别信他那话。”他这么一说,大家像放了气的皮球,顿时平静下来。

  那赶驴的老头在他们周围徘徊,嘴里仍不停地喊:“驮大家伙啦!”这时一个年轻的石匠带着轻蔑的口气说:“喂,老头,别喊了,有本事把这个塔尖给我们驮到香泉寺吧!”真怪,这老头二话没说,牵着毛驴来到塔尖跟前,只见他腰一拱,两手搬起那塔顶稳稳当当放在了驴背上,大家看得目瞪口呆,暗暗叫好。然后,那老头“嗒”的一声,小毛驴奋起四蹄,直奔香泉寺。

  大家跟在后面,边走边议论:“这老头一定是个神仙,见我们有难,来帮助我们了。”有的说:“这么重的东西凡人谁能搬得动?”又有一个人插话道:“这老头咋瞧咋像香泉寺里吴道子画的那个卧佛。”他这一说,都瞪着眼打量着这个老头,不约而同说:“就是像,肯定是他。”这时,一个石匠忽然发现这头毛驴与众不同,仔细端详,想找出些蛛丝马迹。“啊,这不是个真驴,是个泥驴。”他这么一说,提醒了大家。

  谁知这一句话道破了天机,霎时天空飘来一块乌云,说时迟,那时快,扑扑嗒嗒下起雨来。那泥驴经不住雨淋,一下子变成一堆泥,赶驴老头也不见了。就这样,这个塔尖就搁在这里,以后谁也挪不动,搬不走。因此,这座塔建好后一直没有塔顶。

  可惜,这座塔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毁坏。塔的两侧有僧稠禅师石塔和千佛石阁(即千佛碑):石塔现存六级,残高3米,塔四周各级每面雕佛像3尊,须弥座;阁高约3米,宽、厚约为1米,阴阳两面均雕佛17行,每行10尊,刻工精湛,形象逼真。这是两寺中一座比较完整的宗教艺术石刻建筑。

  沿石径东北行,梵宇临空,便是东寺了。挨着陡壁如削的山崖,以石径作梯盘曲而上,一座面阔一间,高约四米的石坊枕崖而立,坊楼顶部围绕有脊兽,额枋、斗拱、仰莲等,此坊名曰“南天门”。石坊檐下刻“淑海香天”四个大字。坊柱上刻有“两天既许分东土,南海当移住北方”的对联。坊上横梁雕有脊兽,下横梁上凸雕人物、动物、花卉图案,抱柱上刻“成仙长寿图”、“雉鸡牡丹图”、“丹凤朝阳图”、“万事吉祥图”。穿石坊拾级而上,可以看到东崖壁的华严洞,洞内刻佛,洞外刻经,现已剥落,但其残处可见宋人题名。寺后有一方石筑水池,即为香泉之源。石崖上有明代潞简王亲书的“香泉”二字,字大如斗,清晰如初。其旁还有线刻麻姑像,线条流畅,行笔洒脱,传说为唐代吴道子所画。附近山崖有数十个小龛,龛内大都是宋雕佛像,仅有一较大龛内为七尊道教造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4-7-19 22:51:23 | 只看该作者
  香泉寺因香泉而得名

  香泉寺离不开香泉,而香泉的来历据说与姜子牙有关。

  香泉在香泉寺内,东寺东崖石壁麻姑像前,泉口筑石为池,泉水由石佛脐孔或龙口中流出,十分奇特。以前,因泉水涓涓不息,清凉幽香,所以名为香泉。《汲县志》称“泉水由佛之脐孔中流出,喷云洒雾……”即指此处。

  1939年,香泉寺毁于日军之手。

  当地传说,商朝末年,纣王贪得无厌,荒淫骄奢,除在都城朝歌大兴土木,修建酒池肉林以外,又倾心于太行山的叠翠山色,在汲邑的霖落山中修建行宫,时不时地还领嫔妃到那里住上一段时间。

  在家做生意屡屡折本,来行宫当差的姜子牙,眼见纣王昏庸无道,无恶不作,不甘寄人篱下,含泪前往外地学艺。临走前,他对一向有恩的行宫总管伯牙说:“在这里当差,恩公照顾得很好,再过几日,我就要出外谋生了,如果将来能出人头地,混个一官半职,恩公有什么困难,我会尽力相助的。”

  时隔几十年,姜子牙得到周文王的赏识,从此平步青云。后来保周武王灭了商朝,成了大周的首等名臣,开国元勋。

  这时,武王为祭祀先前被商王文丁猜忌,惨遭杀害的先王季历,想将此宫改为太庙,但他携姜子牙到此地一游,见景色如画,竟不想离去。经姜子牙反复晓以厉害,才惆怅而归。为此,原是先朝行宫总管,现为太庙第一任庙祝的伯牙知道后很不满意。

  这年夏天,汲邑守奉旨到太庙祭祀,看到庙里的下人到几里外的神头村挑水吃,非常不方便,就写了封信请姜子牙帮忙找水。送信人到周都镐京把信交给姜子牙,姜子牙让门人把来人安顿好,然后每日让门人领着去游山玩水,却绝口不提回信的事。数日过去,送信人沉不住气,对姜子牙说:“我下山的日子不少了,庙祝在山上一定很着急,我准备明天赶回去。”姜子牙于是挥笔写了一封信,又从柜子里拿出一包茶,一起交给送信人,让他转交,并转告伯牙:“就说我问候他。”

  送信人回去把信和茶叶交给庙祝。庙祝拆开信一看,却不认识里面的怪字,就问:“姜子牙没提起找水源的事?”送信人着急地说:“只让我把信和茶叶带给你,还说他问候你。”庙祝一听,大发雷霆:“光说这些套话能顶啥事?”一气之下,随手把信和茶叶都扔到柜顶上了。

  第二年,汲邑守又来祭祀,问起了这件事,伯牙气愤地说明情况后,就从柜顶上取出信交与邑守。邑守把信从头到尾一看,说:“姜子牙陪同周武王来的时候,就把水源找到了。”伯牙奇怪地说:“不可能吧,那他怎么不早说呢?你又是怎么知道的?”邑守微微一笑:“你看这几个怪字应该读霖落本有水,只恐误国君,移开山夹石,造福后来人。这意思是,商纣为何灭之,同纣王的荒淫骄奢,以致造成整个社会如蜩如螗,如沸如羹分不开的。倘若他陪主公来时把水引出,那这一带岂不成了大周名胜之最?!如果武王更不明就里,硬随纣王之后把行宫安在这里,沉沦于花天酒地,贪淫于月圆花下,一旦事有突变,亡国亡君,那他不成了千古之罪魁。”说毕,引伯牙到庙外两山峙处,移开当中的一块大石,果然下面溢出一泓清水,穿云流石,飞溅泻地,又把茶叶放入杯中,用泉水煮沸一冲,屋里一片香气。邑守对伯牙说:“送你的这包茶是东夷进贡之物,周武王赐给子牙的岭南名茶‘香香茶’”。

  伯牙热泪盈眶,携众人朝周都镐京方向而跪,盛赞姜子牙为太庙、也为霖落百姓带来的功德,并根据汲邑守的建议,将霖落山的这眼泉水取名“香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