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楼主 |
发表于 2014-7-19 22:31:35
|
只看该作者
僧稠创建香泉寺
历史的价值总在于人的发现,发现却离不开历史的真实。
想做香泉寺这个题目,源自前不久到卫辉采访姜太公故里。
其间,当地人不止一次地提到香泉寺。
香泉寺有什么特别的呢?当地文化人李志清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他说,香泉寺有两个方面是别处不能比的,一是寺的创设者僧稠,他是少林寺二师祖;二是香泉寺曾经是中国最早的麻风病院。
按记载香泉寺坐落在卫辉市西北约20公里太行山东麓的霖落山山坳中。因为“香泉甘洌”为卫辉古八景之一,因而得名。
据传说,寺所在地为战国时魏安 王的离宫——雪宫。
《韩非子·有度》记载,公元前250多年的战国末期,魏安 王攻打燕国,援救赵国,收复了黄河以东的地方。又乘胜攻取了定陶,卫国等地,同时向齐国开战,占领了齐国五都之一的平陆,还攻击韩国占领了管地,在淇水下游大获全胜。在睢阳战役中,魏国又使久战疲困的楚军弃甲而逃,在上蔡召陵等战役中,还连连挫败楚军。一时间魏国的军队遍布天下,所向披靡。
其时魏安 王选择霖落山建离宫在情理之中。
香泉寺始建年代在当地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建于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当时,登封少林寺第二任住持僧稠禅师游历化缘到此,发现霖落山泉水甘甜清纯,他捧了一口,一股香气扑面而至,就高兴地说:“这里可以建寺院。”后来,这里就建起了寺院,并取名“香泉寺”。
也有一说是香泉寺始建于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但也认为是著名高僧僧稠禅师在魏离宫旧址上所建。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重修,元延元年(公元1314年)再次重建。寺分东西两处,中间为山沟所隔。寺院临山崖而建,规模宏大。亭台楼阁,碑殿佛雕,甚为壮观。在香泉旁边的崖壁上,有明朝万历皇帝的胞弟潞简王书写的“香泉”二字,苍劲有力,镌刻崖上。唐朝著名画家吴道子在石壁上刻的“麻姑像”和“卧佛像”,还完整如初。
北宋时期,也就是六世纪中叶,印度来华僧人那连提黎耶舍,在此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麻风病院,收容了众多无家可归的麻风病人。唐代《续高僧传》称:“于汲郡西山,建立三寺,依泉傍谷,制极山美,收养疠疾,男女别坊。”
按照历史记载,香泉寺素有太行叠翠、香泉水响、曲径通幽、洞天福地的美名。因为建筑雄伟,古往今来不但是达官显贵、文人雅士避暑、游览的好去处,也是民间百姓的重要活动场所。寺院枕岩而筑,耸立于青山之间。在以前,寺院内外的石缝里处处溢水,四季不竭,穿云流石,飞溅泻地,声彻云霄。元代汲人翰林学士王恽曾赋诗称赞道:“滴乳岩前挂瀑流,青林飞洒动高秋。王龙跃入青冥去,堆迭苍烟万壑愁。”
香泉寺规模宏大,殿台楼阁、碑刻、坊塔、佛雕无所不有,蔚为壮观。寺以山势分隔,为东西二寺。西寺有僧稠禅师殿,殿前有神头塔(亦称胜经塔、无顶塔),整塔用佛雕砖砌。
有关神头塔,民间流传着一段美丽传说:很早以前,众多道士常在此塔前习武练功,小道士练功不久,自能腾空飞至塔腰。他们高兴地告诉师傅,师傅不信,从远处细看,发现塔顶隐一大蟒,正在用力吸引练功的小道士,吸到塔腰,因已无力,才将其放下。师傅将真情说于小道士,小道士就拾来许多柴草放在塔下点燃,大蟒经不住大火卷尾而去,带走了塔顶。
而另一种说法是,唐贞观年间是香泉寺的鼎盛时期,香客络绎不绝,善男信女,膜拜虔诚。这座佛塔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始修建的。
其时,在南山雕刻塔尖的石匠,敲敲打打,叮叮当当,经过半年多的精雕细刻,终于凿成了一顶惟妙惟肖的塔尖。这个塔尖实在太重,少说也有三四吨重。在当时没有现代化的吊装、运输工具,要在羊肠小道上运这么沉重的东西,显然有难度。眼看要用着塔顶了,可是塔顶还在数里之外。修塔的监工催得很紧,逼石匠们快点运到。石匠们你看看我,我瞧瞧你,个个六神无主,搓手挠头,谁也想不出个好主意来。
正当石匠们束手无策之时,忽然从远处姗姗走来一个手牵毛驴的光头老头,面目和善,笑容可掬,边走边吆喝:“驮大家伙啦!驮大家伙啦……”一个石匠高兴地说:“咱这个塔尖就让他给驮驮吧!”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们正愁没办法,快请他来帮帮忙吧!”领工的却有气无力地说:“唉,留口气暖暖肚子吧,凭那身小力薄的小毛驴怎能驮动这么重的塔顶,说不定他是一个疯癫老头,别信他那话。”他这么一说,大家像放了气的皮球,顿时平静下来。
那赶驴的老头在他们周围徘徊,嘴里仍不停地喊:“驮大家伙啦!”这时一个年轻的石匠带着轻蔑的口气说:“喂,老头,别喊了,有本事把这个塔尖给我们驮到香泉寺吧!”真怪,这老头二话没说,牵着毛驴来到塔尖跟前,只见他腰一拱,两手搬起那塔顶稳稳当当放在了驴背上,大家看得目瞪口呆,暗暗叫好。然后,那老头“嗒”的一声,小毛驴奋起四蹄,直奔香泉寺。
大家跟在后面,边走边议论:“这老头一定是个神仙,见我们有难,来帮助我们了。”有的说:“这么重的东西凡人谁能搬得动?”又有一个人插话道:“这老头咋瞧咋像香泉寺里吴道子画的那个卧佛。”他这一说,都瞪着眼打量着这个老头,不约而同说:“就是像,肯定是他。”这时,一个石匠忽然发现这头毛驴与众不同,仔细端详,想找出些蛛丝马迹。“啊,这不是个真驴,是个泥驴。”他这么一说,提醒了大家。
谁知这一句话道破了天机,霎时天空飘来一块乌云,说时迟,那时快,扑扑嗒嗒下起雨来。那泥驴经不住雨淋,一下子变成一堆泥,赶驴老头也不见了。就这样,这个塔尖就搁在这里,以后谁也挪不动,搬不走。因此,这座塔建好后一直没有塔顶。
可惜,这座塔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毁坏。塔的两侧有僧稠禅师石塔和千佛石阁(即千佛碑):石塔现存六级,残高3米,塔四周各级每面雕佛像3尊,须弥座;阁高约3米,宽、厚约为1米,阴阳两面均雕佛17行,每行10尊,刻工精湛,形象逼真。这是两寺中一座比较完整的宗教艺术石刻建筑。
沿石径东北行,梵宇临空,便是东寺了。挨着陡壁如削的山崖,以石径作梯盘曲而上,一座面阔一间,高约四米的石坊枕崖而立,坊楼顶部围绕有脊兽,额枋、斗拱、仰莲等,此坊名曰“南天门”。石坊檐下刻“淑海香天”四个大字。坊柱上刻有“两天既许分东土,南海当移住北方”的对联。坊上横梁雕有脊兽,下横梁上凸雕人物、动物、花卉图案,抱柱上刻“成仙长寿图”、“雉鸡牡丹图”、“丹凤朝阳图”、“万事吉祥图”。穿石坊拾级而上,可以看到东崖壁的华严洞,洞内刻佛,洞外刻经,现已剥落,但其残处可见宋人题名。寺后有一方石筑水池,即为香泉之源。石崖上有明代潞简王亲书的“香泉”二字,字大如斗,清晰如初。其旁还有线刻麻姑像,线条流畅,行笔洒脱,传说为唐代吴道子所画。附近山崖有数十个小龛,龛内大都是宋雕佛像,仅有一较大龛内为七尊道教造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