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280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照片摄影] 姜太公故里经典导游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7-21 11:20: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飞熊山

   飞熊山座落于太公湖边,高553米,为当地一龙脉的主峰,山势连绵从空中俯首下看,是一幅八卦图。相传儿时的姜子牙自小对经书无师自通,略一过目便可背诵出来,一字不漏。一天,姜子牙偶遇怪兽“四不像”,它虽凶悍却任由姜子牙在背上嬉戏,姜子牙正想从怪兽背上下来,不料怪兽“四不像”突然如受惊吓,又如突接一道急令似的驮着姜子牙飞奔急驰翻山越岭,跨溪越涧,来到一座山峰。姜子牙举目一看,山峰为一八面体,八面谷围,却又多了一个圆盘状的山体。山峰八面皆平滑壁,上面布满块块突出的岩石,构成八幅古玄幻怪的图案。这时,姜子牙眼前一石碑被迷雾罩住,待迷雾散去碑上竟有一行字“尔天生乃八卦之子,一代玄机祖师,因缘于天地乾坤,纵横驰骋为天地苍生效力。”从此,姜子牙在此山整天苦研悟“八卦神功”疲惫就栖身于山洞之中,口渴就饮湖中之水(因姜子牙又称姜太公,故他常去饮水的湖泊后人就称之为太公湖)。一晃二十年过去“八卦神功”终修成果。因姜子牙号“飞熊”,后人称此山为“飞熊山”。

封神谷

封神谷位于太公湖的下方,为地壳运动形成的峡谷景观。封神谷的峡谷峭壁岩体由石灰岩组成,峡谷长约五公里,地形地势变化较大,峰岭、断崖、陡坡、清流、滩地、潭池等种类繁多的自然景观资源组合良好,季相景观十分丰富。初入谷口,映入眼帘的即是充满神秘色彩的神狮潭。再向前走,抬眼可见高崖上有舒同亲题的“封神谷”三个俊美的红色大字,让人顿生敬畏之意,感觉又回到了姜太公封神的那一神圣时刻。峡谷内原为太公河道,太公河九曲十八弯,在该峡谷段内河曲就有7个之多,形成U字型谷地,峰回路转,形态峻美。雨水季节山洪暴发时由太公湖溢洪坝排水进入峡谷河道,清流回转,蜿蜒曲折。每年旱季,河水干涸,河滩显露,滩地多以沙、砾石为主,给人们旅游提供了新的滩地场所。在此野炊,那简直是再合适不过了。峡谷两边危岩峭壁,平均高度约为50-80米,坡度在70度左右。岩缝中生长有灌木丛,春、夏季植物绿色盎然,秋、冬季红如丹枫,与灰色石灰岩峭壁交融辉映,形成迷人的季相景观。整个峡谷内谷幽石奇,滩险崖峭,景色怡人。谷内还设三十组太公封神故事,同样内容白天晚上效果不同,令人流连忘返,是您观光游览的理想去处。到此游玩,不仅让您体会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美,还让您体味太公封神的神秘传奇故事,既康体健身,又增长智慧。

姜太公钓鱼处


   姜太公钓鱼处位于太公泉镇前太公泉村西南隅,距离太公庙仅有约100米。原有石夹河,清水长流,传说姜太公避纣还乡曾在此钓鱼。原水潭边有清乾隆年间巡抚毕沅所立“姜太公钓鱼处”石碑一通,光绪二十年,李敏修等人在此竖姜太公钓鱼石像一尊,后均毁于战乱中。1993年经当地人修砌堤岸,清淤形成一池碧水。现太公钓鱼处池水清澈,岸边垂柳依依,随风摇曳,成为人们休闲垂钓的好去处。2002年民间捐资在池边修建3.9米高的太公钓鱼青铜塑像一尊。同年卫辉古文化研究会在钓鱼台西岗上修建姜太公殿一座。



南天门


南天门又名淑海香天石坊,建于明朝崇祯九年(1636年),枕崖而立,面阔一间,高4米,斗拱式单脊挑檐顶,雕有脊兽,横额阴阳两面均镌刻楷书“淑海香天”四字,其下横梁上凸雕人物、动物、花卉图案,坊柱刻楷书楹联“西天既许分东土,南海当移住北方”,抱柱上雕刻“成仙长寿图”、“雉鸡牡丹图”、“丹凤朝阳图”、“万事吉祥图”,线条流畅,刀工细腻。过门登36级台阶即达香泉东寺。



千佛碑


      千佛碑位于香泉寺西寺稠禅师殿前东侧,为清康熙三年所立。须弥座,青石雕单脊挑檐式碑顶。碑身为一巨大青石,碑高2.2米,宽0.78米,厚0.29米,为正背两面刻,每面各雕佛像150尊。正面中间竖书篆体“独尊梵天”四字,背面中间竖书篆体“流祥云旦”四字。上额两面篆书“南无十方,三世诸佛”,其意为一佛保佑一方,千佛保佑,各方都平安。



千佛洞


  千佛洞,又名华严洞,位于卫辉市西北霖落山香泉寺内,这里已经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佛洞始凿于北齐,依山势而造。洞高3米,宽2.5米,深3米,坐东面西。洞前有拜殿三间,洞内正面雕佛主释迦牟尼像跏趺坐于仰莲束腰须弥座上,披袈裟,右手置右膝,左手手心向上置于腹前,双目微睁,面部丰满,表情静穆慈祥。阿难、迦叶二弟子侧身合十,恭侍左右。像前是与之连为一体的石供案,案下正中有一直径约寸许的石孔,雨季泉水不断涌出。左壁雕刻观世音菩萨,两侧雕刻善才玉女。右壁雕刻一佛二弟子。洞壁两侧雕刻有小佛龛255个,每龛雕一佛像,南壁71尊,北壁184尊。佛像五官清晰,神态各异。造像刀法娴熟,线条洗练,不论是艺术造型、造像手法及造像风格,都保持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风格。石窟规模虽然不大,但保存完好,是研究北齐石刻造像少有的实物。地面上,还有两个硕大的脚印,上面刻着“后天求伙”四个字。千佛洞与我国著名的河北响堂山石窟、安阳的小南海石窟,均为北齐时代佛教石刻艺术的优秀代表作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太公祠


姜太公祠位于太公泉镇太公泉村东,始建于东汉永建年间,东魏武定八年刻《重修太公吕望祠碑》。据史书记载,原祠有大殿、山门、石坊、廊庑等,祠内古柏苍郁,碑碣林立,门首匾额上书“姜氏宗祠”四个镏金大字。祠内大部分建筑被日军烧毁,今为卫辉市第四中学校址。1999年民间集资又在原祠东侧重修姜太公祠大殿三间,内塑1.8米高姜太公铜坐像一尊。



太公墓


   太公墓位于太公泉镇吕村西一公里的黄土岗上,现存墓冢占地面积约50平方米,墓冢高9米,周长为73米,坡长13米,为土丘墓葬。墓冢周围均为农田,向西约1000米是蜿蜒起伏的丘陵小山。墓前有“周姜太公茔葬处”碑一通,为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卫辉知府于钟春所立。据《河南通志》记载:“在府城西北太公泉,尚昔避纣居东海之滨,后徙渭滨,封国于齐,归葬于此”。府志、县志均有类似记载。清王昶在《金石萃编》中说:“去汲县西北三十里,崇岗峻岩,林木旺茂,有泉翁然,其下距泉复二里许,相传吕太公墓在此,士人即其建庙以祀焉”。1995年,太公后裔对墓冢进行了加封,并立碑撰文“姜太公吕尚之墓”。



魏晋石窟


魏晋石窟位于上下香泉西寺的路上。由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组成,他们都是佛祖与弟子之间的传承关系,因为当时西方佛文化刚刚传入中国,雕刻佛像的时候就以自己心中的佛为标准。到了盛唐时期石窟艺术在中国北方先后形成了两次造像高峰,佛像就以达官贵人为基础标准,所以我们香泉石窟佛像的造型与面部表情,都与唐朝时期佛像不一样,他们的表情更具有人性的特点。



香泉寺


   香泉寺始建于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为著名高僧稠禅师在春秋战国时魏国王行宫(魏离宫)旧址上所建。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重建,元延佑年间(公元1314年)再次重建,唐、宋、金、元、清历朝均有石刻、雕像。素有“豫北第一古刹”之称,寺院因离香泉近而得名。寺分东西两处,中间为山沟所隔。寺院临山崖而建,规模宏大。亭台楼阁,碑殿佛雕,甚为壮观。在香泉旁边的崖壁上,有明朝万历皇帝的胞弟潞简王书写的“香泉”二字,苍劲有力。唐朝画圣吴道子在石壁上刻的“麻姑像”和“卧佛像”,庄严安详,完整如初。历史上这里以“佛洞烟霞、古塔凌云、凉台玩月、涧水涛声、竿山叠翠、乳岩寒流、香泉甘洌、炉山夕照”八景而闻名。寺院内外的石缝里处处溢水,四季不竭,穿云流石,飞溅泻地,声彻云霄,悦耳动听。元代汲人翰林学士王恽曾赋诗称赞道:“滴乳岩前挂瀑流,青林飞洒动高秋。王龙跃入青冥去,堆迭苍烟万壑愁。”



卧佛照壁


照壁建于清代,中嵌宋代青石阴刻卧佛画像,宽1.5米,高0.7米,传为唐吴道子遗作,佛像头西脚东,侧身而卧,身边横置竹杖,眉眼口鼻清晰可辨,栩栩如生。楹联“岭凤湾龙佛遣传经神弟子,崖云泉雨天留救世善菩提”刻于照壁两侧。



香泉


具体年代不祥,传为周朝姜太公点化而成。据《淇县今志》载,“寺后筑石为池,方不及丈,香泉之源也。有石佛一尊,踞于香泉上,泉由佛之脐孔中流出,涓涓不息”,今已无踪影。现香泉之上,新筑八角井一眼,泉水溢出,经古佛殿前,至西殿后乳崖半腹下泻,“作瀑布流,飞溅丛石间,珠跳玉迸,顷刻百亩,山借以润,寺仰以清也”,形成香泉八景之一的“乳崖寒流”。泉旁石崖上,有窝臂书“香泉”二字,“香泉”二字上部有阴刻篆书“潞国亲笔”。此乃明代潞简王朱翊?游览香泉寺时因感“山是陀峰那待仍开幻像,泉为甘露何须更问余香”而即兴所书。



洗心洞


洗心洞又名洗身洞,乃天然形成的溶洞,是北齐时北印度高僧那连提•黎耶舍在香泉寺创建的我国有史可查的第一座麻风病院——疠(li)人坊,也是我国佛教史上的第一个慈善地,素有佛教“小西天”之称。洞顶泉水四季常滴,据传用泉水沐浴可治多种疾病。(洞口于1994年建洗心亭一座,供奉药王孙思邈)


2#
 楼主| 发表于 2014-7-21 11:21:02 | 只看该作者
转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4-7-21 14:37:4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4-7-21 12:17:4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