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峡关,位于山西省平顺县城东南65公里的龙虑山巅,为晋豫两省之咽喉要塞,北由玉峡关峡谷贯通于石窑滩、穽底峡谷;南部峰峦叠嶂与壶关、陵川相连;东边绝壁悬崖,横切中州大地;正西缓缓而上与靖林山脉相接。是我国现存惟一一座断山开凿、设于山顶的关隘。
与天为党 凌绝霄汉
玉峡关建于明嘉靖八年(1529),坐西向东。关口东临陡峭山壁与花园梯相接,现存上、下两个壑口,相距约50米开外。玉峡关口为建关时新开。关北壑口为旧有,古风门口是也。明代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有“玉峡关旧曰风门口,在隆(龙)虑万山之岭,为两河三晋之界。盖天作之险也。”古风门高约15余米,宽2米余,进深50余米,为古花园梯路。玉峡关口,亦曰风门。《明史·地理志》载:“平顺县有玉峡关巡检司。”《清一统志》载:“玉峡关,在壶关县东南一百二十里,旧曰风门口,在龙虑万山之巅,势极险峻。明嘉八年置巡司、今裁。”清康熙三十二年本《平顺县志·封域志》中载:“新兴二里,高山岫岭,名风门垴。路下河南林县,两山峭立,若玉峡然。上有玉峡关。”关口高约10余米,宽4米余,进深50余米。关顶有房屋遗址,是古哨兵瞭望之所,关口两头设有关门(现已倒塌),西关门口北侧建有三圣祠庙,两石碑坚立两旁,碑刻清咸丰年间“重修三圣祠庙碑记。”门镌有石联,已残,仅“山深林密”四字静卧于南角荒草乱石中。关东口南侧有少许平地,是守关驻兵之营垒遗址。
玉峡关的建立源于明以来山西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陈卿起义。陈卿(?~1528),山西省平顺县石埠头村人,明正德年间为潞城县衙小吏,“欺官舞弊,被革不悛。”清康熙三十二年本《平顺县志·创建平顺县记》。于正德十年(1515)和其父亲陈琦、伯父陈曩、叔父陈良、陈铎、弟陈来,村人王廷录等,联合附近的袁广、秦虎龙、秦彪等人以及山西的石龙、王英,河南的王仲兴、王仲杞,在青羊里之申河寨、白果山一带(平顺县城东北)依山为寨,抗差役,拒赋税,招罗兵士。先后由山西的李陈、李景芳率领的70余人,河南陈大川、山西陈得和率领的140余人,山西王得、河南殷得山率领的200余人加入义军,各路农民起义军会集于青羊山,在陈卿的领导下,加紧操练兵马,打家劫舍,扶危济贫,征备粮草,扩大队伍。嘉靖元年(1522),陈卿等揭竿而起,举起了反抗明王朝的义旗。他们占据山隅,“持险出没,官吏不能制,二年聚众二万,张旗建号。”民国《平顺县志·陈卿应殿》。烽火燃遍潞州。
嘉靖四年(1525),山西、河南巡抚御史合兵进剿,惨遭失败。义军乘胜实施战略展开,挥戈东向,直逼河南林县、河北武安、涉县一带,形成背倚太行天险,虎视豫北平原的战略态势。
嘉靖六年(1527)六月,山西巡抚常道调分守河北道参政陶谐,分巡河北道巡事温儒等驻守蚁尖寨等山,派指挥沈沌清、熊梦弼率大队官兵进攻青羊山,官兵与义军在葫芦嘴遭遇,官兵被杀的大败。官军经过这次惨败,知道仅凭武力镇压,一时难以奏效,遂改用诱降之策,常道于十月二十四日派泽州知州王朝雍入山诱降,同时约会河南巡抚蒋瑶,准备动员山西、河南两省兵力,消灭义军。
山西方面由都指挥霍锦率太原左卫军1000名,汾州(山西汾阳县)郭铿统领潞州、襄垣等县兵丁2000名,典史吴淮率壶关县地方武装1000名,河南方面由都指挥李凤鸣统领官军1500名,四路人马从四面八方大举进攻青羊里。
在官军围剿青羊里的紧急关头,官军里一个名叫张安的人将消息报告陈卿。陈卿接到情报,主动分兵出击,射杀官军,前来进剿的官军遭受义军重挫,大败而退。这一役义军缴获盔甲、长枪、马匹无数,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卿乘胜陷辽、沁二州,掠知州王某。”夏言《桂州奏议·勘青羊山平贼功次以明赏罚疏》。复旌麾南指,在陵川之义门、高平之东平、河南修武之恩村与明军展开激战,彼遭重创,折将三、四十员。从此,官军“诸军相杖,莫敢先进。”朱国祯《皇明大事记》卷三七。
起义军的胜利惊动了北京城的最高统治集团,引起了统治阶级内部混乱。许多人主张罢兵,连一向刚愎自用的明世宗此时也束手无策。大学士杨一清认为,对起义军的放任和让步,将引起更多的农民起义,将动摇明王朝统治。“实关天下之利害。”《世宗实录》卷九。另一位大学士张聪甚至把陈卿起义比之于唐德宗时盘踞淮西的吴元济,云:“窃惟唐之有吴元济,不啻今日之陈卿也。”张聪《太师张文忠公集·请平潞州议》。说明了起义对明王朝的威胁。在张、杨的促请下,明世宗“乃敕三省会剿。”张熙修《山西通志·大事记》。正当明王朝统治者决定对起义军镇压之时,山西省高平县有个叫李克纪的监生自请入山招抚。兵部一方面令其入山,以做缓兵之计;一方面暗中调动兵将,大举向义军进行包围。
兵部命河南巡抚藩埙移驻彰德府,派总兵鲁纲领京营至河南卫辉、彰德附近驻扎;山西巡抚常道移驻潞州,又调牛銮统领马步军协力夹攻。同时打造火车500辆,以5万多人的兵力对义军形成大包围,伺机联合进剿。
嘉靖七年(1528)十月初五日,山西巡抚常道会同河南巡抚藩埙从南进兵,总兵鲁纲重兵压向义军腹地。义军与官兵英勇决战,但由于众寡悬殊,义军损失惨重,阵地日趋缩小。义军阵地从河南林县、河北武安、涉县收缩到平顺县东界井垴山一线,西由辽、沁二州退却到青羊山一带。兵力由原来的数万人减到万余人。当义军退到平顺境内后,官军久攻不下。时有河南林县主簿郝世昌随藩进剿。此人熟知兵战之法,来到青羊山之后,察看了周围的山川形势,见井垴山高,劝藩先据。藩依计夺路进袭,义军部将王仲兴被擒,殷得山战死,326人为官兵俘获。次日再战,陈卿败走,又明日卿率众迎战,再败。陈卿势迫,趋栾庄、上马武寨凭险拒敌,待机反击。分巡河北道参政陶谐,遣指挥于尚用、百户黄恩、指挥李堂、吴捷等合兵攻马武寨,陈卿被围,与明军进行最后决战。陈卿部将王仲杞等7名骁将捐躯,陈来等被俘,兵士近万人受降。陈卿等余部突围西撤,官军穷追不舍。在常家门,陈卿遭官军伏击,全军覆没。陈卿被俘解京。
起义失败后,明世宗派主张征剿青羊里最强烈的兵科给事中夏言(1482~1548),字公谨,江西贵溪人,明武宗正德十年(1517)中进士。1522年,明世宗即位,改元嘉靖,时任兵科给事中处理善后事宜。夏言视平顺之地域,山大沟深,地域广阔,易于潜匿,官府治理所不及,时有发生再次暴动之可能,所以“建议置县并置守备军官以防余孽复萌。”夏言《桂州奏议·青羊抚谕相设大略疏》。呈请在青羊山设置县治,以加强统治。明世宗对此大加赞赏,割地邻封,赐名曰平顺县,1529年8月,在设立平顺县治时,在风门口山垴设立玉峡关,在虹梯险断设立虹梯关,并设立王斗崖、白云谷、潘溪峰三个巡检司,派兵驻守,查验通关文牒,抓捕嫌疑,巡察治安。同时,取长治久安之意,新设长治县,潞州升为潞安府。
玉峡关建关后,有碑铭志记,原在玉峡关门口,镌造于明嘉靖七年(1528)。碑文系明代兵科给事中夏言撰文书写,字体楷行相兼,遒劲有力;刻工精细。铭文如下:
玉峡关者,夏子创焉而命之名也。旧曰风门口,在隆虑万山之顛,为两河三晋之界,盖天作之险也。前弗设守,庸氓往往凭阻以拒命吏,兹大非失理与,乃即是关焉。关成而系之以铭。
太行盘盘,横历中原,近引河朔,遥綴昆仑。
太原大梁,维国雄藩,壶关林虑,界于花园。
鸟道崎仄,轮摧马烦,怪石离列,熊攀豹蹲。
连崖立壁,屹如墉垣,绝顶中断,是曰风门。
俛临夜壑,仰逼朝暾,一夫挺身,万骑空屯。
设险慎固,王者道存,乃告守吏,爰作键閽。
勒铭岩阿,宠以瑶琨,匪昧在德,用戒嚚昏。
翠峰丹谷 傲视寰宇
关内1550平方公里土地的平顺县,古为上党之地域,在建立平顺县治之前,分属于黎(城)、潞(城)、壶(关)三县,地处上党盆地边沿地带。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上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在这里尝百草、兴稼穑,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游牧到定居、从渔猎到农耕的划时代的伟大转折;著名的史前文化传说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亦滥觞于此。自从盘古开天辟地,由古而今,这里是一个英雄豪杰辈出,贤达名士代显的地方,秦昭王“威天下”、汉高祖“得天下”、汉武帝“复天下”、魏武帝“争天下”、唐太宗“兼天下”等无不是依托和重视了上党在政治、军事上的重要位置,充分利用了上党的战略地位,才取得成功。正如南宋崔伯易在其《感山赋》中所说:“或主或臣,建功立宗,尤显闻于后世,则有决羊肠之险,堑此山(太行山)之道。”“上党之地,所据天下之肩脊,挡汉朔之咽喉”,“北扼幽燕,南瞰中原”,得上党而望中原,是争得霸主和统治地位的依托之隅。后赵石勒曾在此修筑石头城(今平顺县石城村)屯兵储粮;东晋十六国西燕的慕容永为抗御慕容垂的进击在此修筑益阳城(今平顺县赵城村),至今尚有城墙遗存。特殊的地理环境,赋予上党在中国革命战争中的特殊地位和特殊使命。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紧要关头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挥师上党,建立了太行、太岳革命根据地。平顺是太南根据地的腹心地区,是山西省两个未被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军占领的两个县份(晋西北的偏关,晋东南的平顺)之一。解放战争第一役上党战役后勤指挥部就设在平顺县,为夺取这一战役的伟大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1940年4月23日,中国共产党派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到河南洛阳,与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进行国共谈判,解决国民党和共产党闹磨擦问题。途经平顺,受到平顺县党政军民的热烈欢迎,并在平顺县抗日民主政府稍事停留后,当晚赶到了壶关县郭家陀村。第二天上午,朱总司令和国民党高级参议王葆珍谈判,共同议定了太南地区国共占领区的界线,以临(汾)屯(留)公路和长治、平顺、磁县为界,该线以北为八路军防区,以南为国民党防区。划界后,朱总司令继续南行,赶赴洛阳,在离开太行山时,写下了《出太行》的不朽诗篇:“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两岸峰火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
李白有诗云:“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平顺山高,凝太行之灵气,展上党之雄姿,“古上党之地,盘踞太行之上,为天下之脊。”《潞州志·卷一·形胜志》,中华书局1995年5月第一版。
中华民国时期的民主革命家石璜(1877~1942,平顺县芣兰岩村人),追随孙中山讨袁护法,推行民主共和,高举爱国抗日的旗帜,积极支持共产党抗日救国,受到朱德、彭德怀、杨秀峰等共产党领导人的褒奖。
中国革命青年运动的杰出领袖岳增瑜(1905~1938,平顺县老申山交村人)、赵作霖(1906~1944,平顺县豆口村人),高举五四爱国运动旗帜,领导北平知识文化界爱国青年,反对国民党反动政府投降卖国、打内战、消极抗日的政策,推动了全国的抗日高潮。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李顺达(1915~1983),平顺县西沟村人,于1943年2月6日,创办了全国第一个农业生产组织——李顺达互助组,发展了生产,支援了抗战,带领人民群众度过了灾荒,有效地保证了所驻部队的粮食供给。在李顺达的影响和带动下,平顺县的互助生产迅速发展。1944年,李顺达出席太行区首届群英会,被评为“生产互助一等英雄”。李顺达互助组被晋冀鲁豫边区政府表彰为“边区农民的方向”。1948年,中共太行区委和太行行署把西沟互助组确定为“翻身农民的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平顺县互助合作生产进一步发展,又相继涌现出郭玉恩(1917~1996,平顺县川底村人)、武侯梨(1907~1989,平顺县羊井底村人)、申纪兰等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1952年,申纪兰领导西沟妇女率先争得了同工同酬,成为共和国农村妇女中争取妇女解放、举起男女同工同酬大旗的第一人。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颁发了四枚1952年“爱国丰产金星奖章”,平顺县就有李顺达、郭玉恩二人获得了两枚。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李顺达、郭玉恩、申纪兰、武侯梨四位劳模交相辉映,“走在了一个时代的前列”。始终坚持不断适应和代表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坚持引领和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始终坚持谋取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他(她)们“是中国农民的杰出代表”,“中国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行者”,“艰苦奋斗、建设山区的光辉典范”。
供销合作英雄张金成(1900~1994,平顺县穽底村人),从1942年办起一条扁担合作社,1944年被首届太行群英会评为“合作英雄”起,坚持一条扁担、两只货箱50多年不离肩。他的名字冠三晋,盖太行,扬华夏。
玉峡关外,绵延百里为直立危崖,刀削斧劈一般壁立千仞,高耸云表,巍峨挺拔;立于峰顶极目四野,群山起伏,云雾飘游,置身其中,恍若隔世。由玉峡关东门沿八里花园梯盘旋而下,是平顺县东南部最边沿的村落花园村。这里风景秀丽,自然景观溶于人物传说十分神奇。
在花园村南侧,东西各有一座高山,两座山从中间截断,形成一大夹缝。两座山顶拱夹着一个有千余立方米的椭圆形巨石,刮大风时,石头还能不停地摇晃。此石有形成于造山运动时之说,也有天外飞来之说,并赋予神奇的神话传说。相传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拼命追杀刘秀。一日,刘秀被王莽紧追不舍,到了一块开阔地里。一老农正在赶一头牛犁地,刘秀求老农帮其藏身。老农急中生智,将刘秀藏于犁沟,让老牛卧在其身上。王莽到来查问刘秀去向,老农言说:“不知。”喜鹊嘴贱,向王莽示意“使枪扎,使枪扎(嘁喳喳)。”乌鸦飞过,嘴里正衔一石头,随即把石头放在花园村两山尖正中,喊道:“瞎话,瞎话(咯哇)。”骗走了王莽,刘秀得救。从此,刘秀藏身的犁沟之地叫“卧牛地”,乌鸦衔的巨石永世放在了花园村上的两山尖中,人们取名“鸦衔石”。
在花园村之背的花园梯上断北侧,是千仞悬崖,如刀削一般。唯悬崖正中长出一硕大的怪石,不管从那个方位观看,像一个人的心肝五脏,并且色泽也与真心肝五脏无异。传说是当年刘秀被王莽追逃至龙虑山悬崖绝壁处,眼前百丈深渊,无路可走,心想:我命休也,如若被王莽擒获,莫如跳崖自尽。于是腾空跳下。或许刘秀命不该绝,神灵有知,将刘秀托住放下,刘秀返回南阳。在刘秀跳下悬崖时,神灵为蒙蔽王莽,在千米悬崖正中变化出一血淋淋的心肝五脏。王莽见后,以为刘秀必死无疑,放弃追赶。从此,此天然奇观名为“刘秀心肝”。
当年刘秀藏于犁沟,喜鹊示意王莽使枪扎,而乌鸦报说喜鹊之话为瞎话,使刘秀得救。刘秀称帝后,一日清早,喜鹊落于树梢嘁嘁喳喳叫个不停。刘秀看见喜鹊,想起当年王莽追杀,喜鹊献计,恨上心头,随口封曰:“你这贱鹊,以后,把窝架于树梢,三伏天不得喝水,三九天不能进窝,乌鸦救孤有功,可筑巢于夏可避暑、冬可避风之处。”因此,平顺县东南山一带的人们与众不同,把乌鸦奉为“喜鸟”,视喜鹊为“败鸟”。
花园村西北石崖下有一桃花洞,洞口由于崖塌堵塞须侧身斜下5米平进,洞高阔均约25米,直进30米后折向东北上15米高台再进,呈现阔、深均为米余、长约3米的一片水泽,涉水过潭再进25米,需下1米余折向东南30余米又折北30余米方见洞底,面前一泓清潭长10余米,深不可测,洞内钟乳石晶莹剔透,甚是好看。洞口一年四季百花争艳,宛若花园一般,花园村也因此而得名。传说是刘秀从悬崖跳下后的藏身之所。
玉峡关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美的自然风光引无数文人竞相赞誉。明户部朗中徐元祉曰: 谁向班门泳伐柯,五丁削玉斧频磨。 九天阊阖闭山垴,万壑风云起石窝。 墨子莫怜斯地小,一夫可备本兵多。 自从巽良诸爻动,激切黄门纵两河。
明代诗人牛倬题诗二首: 上邻崔嵬甚,羊肠鬼斧开。 路从云里出,人自日边来。 岩间清梦醒,牖外白云飞。 理乱浑无觉,钟声八翠微。
玉峡关内,峡谷幽深,峰峦叠翠,是著名的龙虑山风景区和靖林山风景区。诸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争妍斗奇,交相辉映,“风景这边独好”,美不胜收。
玉峡关峡谷 在平顺县东南45公里处,距河南林州市33公里。其景区主要有石门口峡谷、小西天峡谷、龙虑山景区、七层梯峡谷等。峡谷内的人文景观给予自然景观以美的协调和点缀,独具特色。
石门口峡谷谷底四壁峭立凌空,“风嶂屏”险峰直立其间。峡谷卡在壶关桥上和玉峡关的险道上,碑文载有“鸟道崎岖,断崖绝壁”,“斯途者无不魂惊魄落”,当地民谣有“阎王鼻子小鬼腿,不死也要吓破胆”,足见路径之凶险。
小西天峡谷 西崖有一道观,名为玄帝堂,现存石窟五座,石碑五块,石塔一座,为明代遗构。石窟依崖而凿,窟洞高悬,地势险危,居高临下之威势,增强了山体雄伟高大的美感。登九天圣母碧霞元君殿,向东俯视,顿觉有凌空欲飞、羽化登仙之感。
七层梯峡谷又叫七层天。峡谷内有七节断导层,每个断层都在几十米甚至上百米,谷内两岸山峰对峙秀丽俊美、仪态万千,有如玉兔怡卧食草、有像龟傲沧桑静眠、一峰酷似倩女挽菜、一峰像金牛引颈长啸。进谷不到25公里,有一天然溶洞,名叫青龙洞。青龙洞入口宽15米,高约10米,进入内大厅,呈穹顶,高约10米,再进约3米处厅更阔、顶更高,形成洞中洞、洞上洞,再进则便见石笋状若游龙、腾挪跌宕、舒缓纡曲,活灵活现,每一龙盘绕一青水小潭。形成遍地盘龙到处潭,龙凤呈祥、龙凤戏水、三潭映月的奇妙景致。进深150余米,洞顶显一条高100余米的通天溶洞,逶迤盘旋而上,状如巨龙升天;约到200余米处,群龙遁没,形成一鳞体长城,堵住一汪阴飕飕、碧澄澄的水泓,愈进愈深,不知深浅。射程百米的灯光探尽,方见溟溟泓头,有一平台,洞一分为二向东西侧延伸。
金灯寺 在县城东南65公里与河南林县交界的龙虑山麦积岭。四外群山起伏,山坡树稀草薄。全年有三个季节在云雾之中。建于北齐天宝元年(550),初名宝岩寺,后因萤光夜飞入寺,改称今名。北依陡崖,南临深谷,平面东西构成长条五进院落,建筑有关帝庙、钟鼓楼、聚仙楼等,最后有大佛殿三间。山腰北崖有大小14个洞窟,其中最大的称水陆殿。又名水罗殿,面积约125平方米,上置平顶,下面池沼晶莹,泉水从西北石隙中涌出,清澈见底。沼上凿有田字石堤桥,游人可沿桥观赏。明间扇面墙前后均有高出水面约50厘米的长方形佛台,正面并坐三佛像,背面倒坐三大士像。后面佛台上亦并坐三佛。前槽为八角形金柱,宝装莲瓣柱础。窟顶有精美的佛龛和方形藻井,藻井四周雕造佛像。四壁浮雕水陆画,上部周围亦雕佛、菩萨、罗汉等像,仪态灵活多样。第五进院中第十二窟规模较小,浮雕文殊菩萨故事。其余洞窟或为弥勒,或为伽蓝,或为千佛,或为观音,或为罗汉,或为太山神,神态各异,别具风格。
金灯寺东有一石梯险径,临深渊直下,可通林州市,有“俯临洞壑险,势陡不可看”之状。峡谷的南天门,为一奇特的崖洞景观,洞之北、南、西和顶部四个孔,为之四门。北门从崖下看相对高差在八百米左右,悬崖高断,鬼斧神工,气势雄伟。从南天门极目远望,使人产生“荡胸”效应,有一种心胸开阔的旷达之感。
金灯寺的西北有一个叫莲花圪廊的天然走廊,到一比较平坦的山梁,有一个冰凌洞。冰凌洞坐南向北,洞上20米高处,有3个尖山,形似三座石塔,高近百米。洞口向上长17米,宽3米,缓缓而下约10米,便是一条梯形石洞。洞内有白色马牙石,有云母石,还有像冰一样的冰洲石,它具有“重折射率”的奇异特性,可用来制造偏光显微镜、偏光计及无线电传真设备和枪炮的瞄准器。余之皆为滴水塑造的各种动植物形象。盛夏,洞内一片冰凉世界;寒冬,洞内温暖如春,温差极为悬殊。
在冰凌洞的西南面,还有明眼洞和仙耳洞。明眼洞,夏天里面有水,外观像个眼球。据说,谁有眼病,用里边的水洗眼,即可痊愈。仙耳洞,形如人的耳朵,里边有三个小洞,右边一个洞内有清水一潭。传说,谁有耳病,取此水饮之辄愈。
原载《沧桑》2004年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