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狮临天下 于 2014-8-10 09:55 编辑
黑棉袄老师
1978年10月6日,我进入西北大学历史系学习,系主任张岂之。我曾师从一位右派老师受业,大约是在大二,我们班新换了一个英语老师,穿着光板黑棉袄就来给我们上课了。尽管西北大学被戏称为“黑棉袄大学”,意思是人土,男人多穿关中农民常穿的黑棉袄,但那指的是学生,没想到老师,特别是通常领风气之先的外语老师,竟然也像陕西的老农那样穿着黑棉袄,引起了大家的兴趣,打听之下,才知道这个老师曾经是西北大学外语系的高才生,1957年已经毕业留校,写了入党申请书,在当时,交了入党申请书还没被批准的人被称为“入党积极分子”,简称“积极分子”。整风运动之初,党号召群众提意见,开始时没什么人提,支部自然要进行动员,该积极分子被动员之后当然要响应,提了些意见,没听说有多尖锐,大约就是些支部成员的工作作风之类。反右后要按照比例划定右派,别人没提意见,这顶帽子只好戴到他的头上,处理也没有多严重,不像许多人那样发配北大荒、甘肃的劳改农场,而是回乡务农,由此在关中农村当了22年农民,脸朝黄土背朝天,受到的歧视伤害自不必说,22年的风霜雨雪,使他面部黧黑,皱纹深刻,在外貌上俨然陕西老农。 1979年全国右派改正后,他回到西北大学,重新担任英语老师。但我们班学生对他的教学很不满意,觉得他发音不佳,英语知识贫乏,大家得不到什么收获,就向系里反映,时间不长,系里就把他换了,听说后来是去教大一的新生。也难怪,那二十多年,他可能早已绝了回高校的望,多年没有摸过英语了而只是摸锄头,而英语是需要反复实践才能掌握的,如果二十多年不听不说不读不写,就是母语也会忘记,何况非母语的人,即使是当年的高才生也不能。现在,老师的名字我已经忘记了,惟一留在印象中的,是他上课时所穿的黑棉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