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5749|回复: 3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游记攻略] 《探路者》走进高丽古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9-23 16:32:2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医巫闾山绵亘百里,是帝颛顼久居和陵地之所在,是舜封幽州之镇。医巫闾山东麓北镇市以山为名,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自古有“幽州重镇”之称,辽代这里是皇陵之地,是契丹王朝的中兴之地,明代这里是辽东总兵官的府地所在,建设了规模宏大的马市,曾经一度成为东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北镇山水风光绮丽迷人,文物古迹灿若繁星,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饱经沧桑的历史文化名城。
  史前有佳话 先秦得建城
  位于医巫闾山东麓的北镇开发很早,根据考古发现,这里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活动。史料记载,这里是上古颛顼皇帝久居之地,更是他的陵寝所在地,是商祖之陵。《山海经·海内东经》载:“汉水出鲋鱼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死蛇卫之。”唐尧时期北镇地属冀州、虞舜时属幽州、夏商时复属冀州,故而,北镇有“冀北严彊”、“幽州重镇”之称。春秋、战国时期为燕国地,当时燕国置辽东郡,因北镇地处要塞,故应有城寨建筑。汉朝在北镇建无虑县,这是史料记载北镇最早的城市。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后,置巫闾守捉城,镇守辽东。辽因显、乾二陵而置显、乾二州,金置广宁府,元置广宁府路,明置广宁卫,清置广宁县。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北镇这座古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燕时,曾沿燕山、松岭和医巫闾山北麓而修筑长城,用以巩固北方边境,今虽长城遗迹无以寻觅,但依明长城建设线路可知,明长城大多是复修先秦长城,所以北镇城北的明代边墙大约就是依燕长城旧址所建。汉朝在北镇境内设无虑县,为辽东郡西部都尉府所在地。唐代,李世民东征高丽回师后,在北镇境内置巫闾守捉城,负责当地的治安防务。现在先秦、汉唐时的古城旧址虽无法确定其位置,但这足以说明,北镇是在史前就有人类活动,在先秦开始建城,汉唐时期就已经成为东北地区的一处政治、军事中心。历史上,北镇因地处辽西故道,曹操伐乌桓,司马懿东征,慕容鲜卑入主中原,隋唐两代远征高丽,也都经过这里。因而,留下了唐代李世民大军东征在亮甲山(廖屯镇大亮甲村)晾晒盔甲,尉迟恭监修双塔、罗通迎娶洪月娥等优美的传说。特别是辽代以后,在这里发生了众多的历史大事,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辽世宗因其父辽太子、东丹人皇耶律倍钟爱医巫闾山,建显陵将其葬于北镇,置显州以守陵,后辽代九帝有三位葬于北镇,因景宗皇帝乾陵又置乾州,并设东山县,在城内建塔、修庙,由此北镇古城得见雏形。
  古城越沧桑 遗踪话辉煌
  依现存史料和遗迹可考,因虽然先秦和汉唐时期的城址无处可寻,北镇古城的兴建至今也最少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她曾经历了朝代更迭,几经战火的蹂躏,一直是辽东地区的军政中心和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古城重镇。千百年间,在这里发生过许多的重大历史事件,留下了珍贵的文物古迹及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名人。
  据现在我们能掌握的资料记载,北镇古城最晚是始建于辽代的第四代皇帝穆宗继位初应历元年(公元951年),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辽穆宗皇帝在应历元年,为守显陵,割勃海永丰县民为陵户至显州,建置山东县,开始筑方形土城。据考证,今天耸立在北镇古城中间的鼓城就是当年东山县城的南门城楼。鼓楼前的通济桥,就是护城河的桥梁。
  金灭辽后建立金朝,又将这里作为广宁府的驻地。在公元1234年,金朝灭亡,蒙古人建立元朝,势力达到广宁地区。由于战火不断,广宁古城遭到严重破坏,最终使古城毁于元朝末期的兵乱之中。明朝建立后,在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0年)五月,设广宁卫,委派指挥王雄在古城旧址重筑长方形土城,比辽古城规模大。周长九里十三步有奇。城门五座。东曰永安、西曰拱镇、东南曰太安、南曰迎恩、北曰静远。后由都督刘桢用砖修了瓮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5年),命都督杨文督辽东诸卫士兵,对广宁卫城进一步修缮,增修雉堞,以防边卫。明永乐年间,总兵官刘江展东南关以授民居。弘治年间。备御胡忠展西隅。正德十四年已卯(公元1519年),备御李溱展南关五百四十六丈,池深一丈五,阔两丈,城周围长十—里四十五步。明嘉靖十六年丁酉(公元1537年)由左少监王永、都御使任洛、总兵官马永又重修古城,门六座,西一门土塞,五门名称如旧。城上建箭楼四座,北曰镇朔、东南曰柔远、南曰望京、西曰瞻秀。嘉靖三十四年乙卯(公元1555年),都御使苏志皋扩建新城,又称南关。门三,南曰拱护神京、西曰振武、东曰宣化,与旧城合计为周长十七华里。嘉靖三十五年丙辰(公元1556年)秋大水将南关冲毁。又由当时都御使苏志皋与总兵官罗文豸督工重修,在迎恩门外修筑南关。嘉靖四十二年癸亥(公元1563年),督御使王之诰筑里城,使城墙周长又达十七华里,将卫城扩展到城二道河北岸,二道河成为当时的护城河。城门六座,除原五门外,又增修一座小西门规模相当宏伟。并将城内通济桥北钟、鼓二楼全部复修。
    清代立国后,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由于战乱,使古城墙周长减至十华里二百八十步,高三丈五,厚一丈五尺。除南关的拱护神京门改为迎恩门外,其余各门名称仍旧。到乾隆年间,城楼与南关厢三门都已毁坏,护城河壕沟淹没。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东巡路过广宁县城,见到墙已破坏,多年失修,乃下令重修广宁城。因南关厢倾圮不堪,故未加修葺。重修后,城周围共十二华里二百一十步,城门五座。城上建箭楼四座,南曰望京、小南门曰柔远、西门曰瞻秀、北门曰镇朔;东南角建魁星楼一座。经过这次维修,使广宁古城规模固定下来,以后二百年未变。
  北镇古城经过多次复修,最后使南大门与鼓楼、双塔三者在一条直线上,站在南大门箭楼上,北观双塔、鼓楼,正好鼓楼在双塔中间,双塔在鼓楼左右。俗话形容说:“南门不正鼓楼偏,玲珑宝塔立两边。”这充分说明中国古代建筑上的高超技艺。
    北镇古城历千年风雨,经战火洗礼,一直是冀北之地的重镇,是兵家必争之地,故多次毁于动荡,但都未有太大规模的破坏。一直到清末,北镇古城都保留着旧时建制、形址。日伪时期,公元1943年,勤劳奉仕队扒掉西门瓮圈。1948年,辽沈战役胜利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出于军事需要,扒掉城头女儿墙,又扒开五处大豁口以便出入。1957年,北镇城内修建工人俱乐部,拆用小南门的部份城墙砖,其它部位都保存完好,当时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中,县“革委会”修看守所和防空洞等较大工程,拆取大量城墙砖,随之许多单位修筑防空洞和个人家庭建筑,都去争相拆取城墙砖。1971年6月1日,北镇县革委会发布《禁止擅自扒毁古城墙的通告》后,毁城之风稍有收敛。但1972年9月在修县体育场时,又扒掉西门一带的城砖。此番一动,毁城之风又重新刮起,至1973年,除驻军营房的三百八十米城墙得以幸存外,其余大部已是残垣断壁,瓦砾堆积,触目神伤了。1976年北镇县革委会鉴于当时状况,委托交通局组织各部门在古城基址上修建环城公路。至此,经历千年风雨的北镇古城只留下了380米的城墙遗址,向人们诉说北镇这座幽州重镇昔日的辉煌。


该贴已经同步到 一路征程的微博
2#
 楼主| 发表于 2014-9-23 16:36:12 | 只看该作者
出发前在我家摘得大苹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4-9-23 16:40:25 | 只看该作者
大山我来了,不论你多高我都要征服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4-9-23 16:46:59 | 只看该作者
这里就是古代高丽人住的地方,真会享受,能找到如此美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4-9-23 16:54:14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探路者给予我们领队装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4-9-23 16:56:0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4-9-23 16:57:0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4-9-23 16:59:42 | 只看该作者
千米大山也在我足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4-9-23 17:06:07 | 只看该作者
四驱挨个有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9-23 17:07:1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