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石头位于辉县市区北15公里的浅山中,西临刘店干河。相传始建于明,初名南窑,因在村北挖一泊池蓄水,人称泊池头或泼池头,后演变为今名,辉县市至横岭公路穿村而过。该乡辖拍石头等17个村委会,农业主产小麦、玉米,盛产山楂、柿子、核桃、梨。拍石头乡当年是全县最穷困的山区,大部分处在一条干旱的郊东沟里,1969年8月才单独划出来,成为拍石头公社。
拍石头山高坡陡,水源奇缺,旧时民谣曰:“拍石头呀拍石头,十年干旱九不收,平时吃水如吃油,一年到头为水愁。”为了改变这一带干旱缺水的自然面貌,县委决定修筑拍石头水库,从1958年2月开始动工,组织一千多民工,经过一年零四个月的艰苦奋战,到1959年5月胜利竣工。该水库坝高34米,总库容量为356万立方米,兴利库容量为286万立方米。共计完成土立方24万立方,投工48万个。
因为这里水源不足,一遇大旱,水库就干。1969年陈家院水库建成后,通过近百里的雁高渠,把水输到拍石头水库,从此,这一带5千亩干旱地变成了水浇地,粮食产量逐年上升,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1969年8月成立了拍石头人民公社,老共产党员孙钊被任命为公社党委书记和县委委员。全社共有247个自然村,分布在25道荒山野岭全是光秃秃的、13条大河沟乱石滚滚,足足拉扯了70华里长。这里山连山,沟套沟,交通不便,全靠挑担。土地是“瓢一块碗一块”地“挂”在山腰上,全境没有一块平。解放后20年间,这里年年吃返销粮。一个在战争年代打过游击的老共产党员孙钊,带领十七八个干部来到这里开展工作。任过村支书的孙钊同志,带领一班人马冲锋在前,冬天给贫困户送煤,给军烈属背柴挑水,为五保老人煎汤熬药,大伙称他为“贴心书记”。公社小院的大门上贴着两条毛主席语录:“既当‘官’又当老百姓”,“中国人连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 拍石头人民在孙钊的发动下开始了改造山河的战斗。经过两个冬春的苦干,他们在高山顽石上硬“抠”出了通往后山的公路,在前山建起一条石砌的盘山水渠。从第五个冬天开始,孙钊带领全公社15个大队的干部、群众大战郊东沟,把乱石河滩改造成良田。整整两年间,他们在郊东沟里打起了100多条水泥浆砌的石堰,把乱石压平,然后从两旁山上取下大量黄土,平铺一米多厚,使40里长的千古乱石河滩变成了层层梯田。
孙钊在拍石头的6个冬天,一直住在工地上,其余时间就在各队蹲点。后山有个黑沟水,前山有个张飞城,是他抓的两个点。他就像老百姓的家里人,经常给五保户挑水,或拉车送病人去医院。在张飞城他住的小屋,低矮昏暗,烟熏火燎,而他却认为,老百姓的麦秸草铺睡着最安稳,最解乏。他吃饭不让专门派,收工后,看到谁家饭粗就到谁家去,揭开锅自己舀。
一年四季,他身穿补丁衣,脚穿打掌鞋,跟社员一样晒太阳,一样受风霜。夏日的骄阳把他黑色的衣服晒褪了色,蓝色的衣服晒得发白。他站在社员群众中,外人根本分不清谁是书记,谁是社员。无论到哪里,他总是一个布背包,一辆自行车,一副劳动工具。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办公室,哪里就是宿舍。他在郑州的姐姐来看他,不忍地问他:“你从小就受苦,这50开外的人了,还要这么苦下去吗?”他老伴患有严重的心脏病,一个人拉扯着五个孩子,有一次跑到拍石头来,眼泪汪汪地对他说:“你就这么狠心,不管这个家了?”孙钊安慰她说:“咱家再苦,有吃有喝,总比拍石头老百姓好得多。党把上万人交给我了,我能不管吗?”他亲手给老伴做下可口的饭菜,留她多住了几天,自己还是很少回家。有时老伴病犯了,他就派小通讯员往家里送药,一来二去小通讯员后来竟成了他的二女婿。
他发动带领群众垦荒造田,兴修水利,修筑公路,绿化荒山。他实干苦干,带病工作,领导大家大战郊东沟栏河造田,打水窖,修水池渠道,又在山上架电线,为千家万户送去光明。大干五年绿荒山,全社村村通汽车,而孙钊却积劳成疾,累死在了战斗岗位上,拍石头人民永远怀念这位可敬的贴心书记。新华社撰文《志在太行》,报道孙钊生前模范事迹。
老孙钊没有给自己的子孙留下一点遗产,却给拍石头上万人的子孙留下了一片又一片崭新的山河。荒寂的野岭通了公路,苦旱的土地有了甘泉,瘦黑的孩子们有了吃喝。他在拍石头6年,带领大家给苦旱的拍石头带来的是4座中小型水库,80多个大型蓄水池,十几个提灌站;8万5千多米石砌盘山大渠,使这个过去吃水贵如油的地方,一半耕地成为水浇地;13条干河沟修成了良田。这些艰巨的工程,无疑给这个贫困的山乡打开了生路,奠定了脱贫致富的基础。
如今的拍石头乡已不是当年的荒凉景象,而是一片片绿林,一条条整齐的梯田。于2013年7月荣获“河南省绿化模范乡镇”称号,成为辉县市后花园的旅游休闲之乡。在连绵不断的梯田中段,有一处断裂带,几百米长的河滩原封未动地摆在那里。这是当年在这儿为子孙造福的人们,特意给后人留下的一块荒滩,它告诉人们什么叫当年的乱石滚滚。荒滩上竖了块醒目的牌子,上写“教育滩”三个大字。这鲜明的今昔对比不仅述说着郊东沟的变迁,更昭示人们不能忘记苦难的过去。(□周国义 本文于2013年7月荣获中国萧军研究会、北京市写作学会、世纪百家国际文化发展中心联合主办第五届“祖国好”华语文学艺术大赛金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