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黑山老妖fk 于 2014-12-12 12:35 编辑
2013年11月,“应人石的传说”在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的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名列榜首,正式列入省级“非遗”名录。” 民间音乐“石岩客家山歌”与民间故事《应人石传说》完美结合,精心打造成一台客家山歌剧。
应人石传说中的夫妻石。
层峦叠嶂,羊台吐翠,风中流云,山中花开。千百年来,应人石连同羊台山,掩映在石岩街道依山傍水的旖旎风光中,孕育、演绎一幕幕客家民系与广府民系混居的古村传奇。 应人石古村,位于宝安区石岩街道南部应人石老村,东接羊台山,西连宝石公路与塘头村相望,南边与南山区的白芒村毗连,北面与石岩村、罗租村接壤,居铁岗水库上游,是一处客家民系与广府民系混居的古村落。据说村中有块岩石,这块岩石“形似仙姑”,呈朱红色,又叫“仙姑化石”。当沧海变成了桑田,当深圳从一个破落的小渔村变成了一个繁华的大都市,石岩应人石村后的羊台山上,两块大石头历经百年风云变幻,仍坚定地伫立在山头,痴痴相对,诉说着他们凄美的爱情故事。
应人石传说中的喊夫石。 羊台山上应人石, 痴痴相对诉衷情 相传200多年以前,在羊台山下,有一对夫妻,丈夫叫刘善,妻子叫张勤。夫妇俩恩恩爱爱,生有一对儿女,一家人过着靠山吃山、自给自足、虽苦犹乐的生活。然而好景不长,附近有个叫吕都的财主,山贼出身,为人狠毒,独霸一方。他想方设法掠夺刘家财产。 吕都听说羊台山的深山老林里有一种长生不老草,食补可以长寿。但深山里蛇蝎、猛兽成群出没,经常伤人。于是他就带着一班爪牙来到刘家,硬逼刘善上山采药,说如胆敢违抗,则没收家产,全家遭斩!小两口无奈之下被迫画押签下生死状。刘善独自进山采药,临行前,妻子张勤与丈夫约定:每日下午必到山下呼喊刘善名字三声,等到有回声后才放心回家。前三天,张勤每天下午在山下向山中呼喊后,当即听到丈夫的回应:“我在这里呀,你放心吧!”于是安心回家。可是后来,当张勤每天如常到山脚下呼喊丈夫的名字时,却只听到有隐约的回声,似人声,似风声,辨别不清,她有些纳闷,但不敢多想。就这样,日复一日,月复一月,丈夫一去不回。妻子由热切期盼到渐渐失望。张勤横下一条心来,丈夫生死不明,不管怎样,一定要去羊台山寻找,死也要见尸。
2009年年底,《应人石的传说》演出剧照。 打定主意后,张勤冒着生命危险走进大山,一边喊着丈夫的名字,一边顺着应声的方向往上爬,当爬到一座大石头前时,抬眼望去,此石仿似人形,再喊丈夫的名字,没想到石头发出嗡嗡的回声:“我在这里呀!”再喊一声,回声一样,原来每天回答她的是这块石头!顿时,张勤觉得天旋地转,晕死过去。半晌,张勤醒来,忍不住抱着这尊石头嚎啕大哭,哭得肝肠寸断,忽然,天空划过一道闪电,“轰”的一声巨响,张勤当即遭雷击身亡!真是天意遂了这对夫妻的心愿。张勤死后,变成了另一尊石头,与旁边的应人石遥相对望,远远望去,这两尊石头仿若长相厮守,永不分离的夫妻…… 恶有恶报,若干年后,朝廷派南越王赵佗的后裔赵标从龙川前来乌石岩一带讨伐土匪流寇,查禁贩卖私盐,首先把民愤极大的羊台山下的以恶霸吕都为首的一股土匪消灭。又过了很多年,刘善的后人在清朝嘉庆年间来应人石附近的山下寻宗问祖,在听说了那对石头的来历后,开始在这里定居,生儿育女,逐渐人丁兴旺。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刘善、张勤这对恩爱的夫妻,把这个村庄叫做应人石村,并在应人石村后的山岗上建了一座阿妈庙。只可惜,时间沧桑,原来的阿妈庙古迹如今已荡然无存,然而,幸好还有那两尊大石头,坚守在山顶,提醒着人们这里还有那么一段美丽的爱情传说。
叶恩麟应邀向小学生们传讲“应人石的传说”。 讲述民间故事“应人石传说” 八旬老人成市级非遗传承人 当然,传说不仅仅只是传说,在这个美丽的传说背后,它有着更为丰富的文化价值。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叶春生等认为,“应人石的传说”在当地民间产生,语言多以石岩当地客家人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为主,涉及客家人的衣食住行等,对研究客家先民长期以来与当地土人相处互相取长补短,与南方各地土语互相混化与影响的历史文化具有特殊价值。 其次,“应人石的传说”主要体现了男女对爱情忠贞不渝、生死相随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当地年轻人的爱情观和婚姻观,如今又起着沟通海外客家人与家乡感情的纽带作用,为家庭的和谐、稳定和安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社会文化价值。此外, “应人石的传说”寓意客家人的精神、信仰和价值取向,反映了客家族群筚路蓝缕的迁徙发展历程,对于研究地方语言、历史和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叶恩麟指认传说中的“应人石”曾矗立在这座石头山上。 2013年11月,“应人石的传说”在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的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名列榜首,正式列入省级“非遗”名录。而在石岩土生土长的八旬老人叶恩麟也因擅长讲应人石的传说而被评为深圳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昨日,说起这个广泛流传在石岩客家人间的故事,已近八旬高龄的传承人叶恩麟老人倒背如流,兴致处,用客家话绘声绘色开讲,更是别有一番韵味。叶老祖祖辈辈生活在石岩,因为爱好收集民间故事,客家山歌,对于这里的历史故事,他信手拈来。《应人石传说》说的就是靠近白芒关附近的宝安区石岩街道应人石村最早流传、后在这一片区客家人居住的七个社区民间口耳相传的故事,叶老觉得,故事凄美动人,象征着自由美好的爱情。
应人石旧村一角。 “这个故事我们小时候也听说过。”应人石社区工作站的工作人员笑言。30多岁的居民刘玉华说,那时候没有什么可娱乐的,听老人讲故事是最幸福的事儿,围坐在村口,一个老人讲完,另一个老人马上接着补充。 作为这个传说的佐证,应人石村后山曾确实矗立着几块石头。村人带着记者觅踪寻访,一眼望去,只见几块再寻常不过的花岗岩大石头孤零零立在山顶,周边被一片荔枝林包围。村里人说,早在上世纪70年代,那两块外观颇像两人相望的大石头仍在,后来被炸掉,将石头打磨用来盖房打地基了,现在看到的石头山不知是否传说中的那两块石头。斗转星移,无法考证。而那个阿妈庙,本来香火颇旺,当年一并拆了,不复存在。 但传说至今依然流传。作为传承人的叶老多次到石岩各学校,给孩子们开讲应人石传说故事。社区的很多村民还希望好好规划,比如在应人石村后山建一个爱情主题公园,从而把羊台山连起来,开发休闲旅游业,从而更好地把这个流传百年的民间故事传承下去。 “石岩客家山歌”与《应人石传说》的邂逅和完美结合 传说固然美丽,但是如果没有我们的继承与发扬,它就会被裹挟在历史的洪流中,消失得无影无踪。所以,近年来,石岩街道办大力开展“应人石的传说”的保护与发扬工作,它不仅被记录、整理成了文字,还被改编成连环画,在报刊上连载,受到年轻一代的喜爱。2007年,“应人石的传说”列入深圳市、宝安区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8年,根据该传说改编的客家山歌剧《应人石的传说》被搬上舞台。2009年年底,客家音乐小戏“应人石的传说”荣获广东省第六届群众戏剧曲艺花会金奖。2013年11月,“应人石的传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要想使古老的民间文化在现代得到有效保护,除了进行全面系统的文字记录、录音、录像外,还要创新利用。”谈到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石岩街道党工委委员、宣传文化科科长王沿中这样说,“比如,我们将‘石岩客家山歌’注入现代音乐元素,受到青少年朋友的喜爱,还在官田学校设置了一个客家山歌兴趣爱好班,目前传唱师生达30余人,使这一省级‘非遗’项目得到有效传承。接下来,我们还会将石岩民间音乐与民间文学有效结合并创新利用,继续打造客家方言山歌剧,在中小学校及青少年中进行方言歌谣、喜剧、演唱、游戏、民间故事等教育活动,让地方文化和风土人情在下一代得到延续。” 民间音乐“石岩客家山歌”与民间故事《应人石传说》完美结合,精心打造成一台客家山歌剧。“当人们都说深圳是文化沙漠的时候,别忘了还有那些古老的村落和美丽的传说,请悉心保护它们,它们会帮助我们在沙漠中开辟出一片绿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