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166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游记攻略] 忆江楼--柯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1-11 17:07: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江楼
        这是临流的小楼一角,兀立在浔阳江畔,白塔洋头。
        江楼并排五间,我寄寓其中的一室。面积不大,建筑朴素简陋。南面一排纸窗,窗棂上雕着拙朴的图案。窗外却是一幅曼妙无比的天然图画:连绵起伏的青山横亘在前,青翠扑人。山下的小村襟山带水,零落的村舍,掩映在绿树丛中;早晚升起缕缕炊烟,斜阳影里,织结遥远的梦境。村外田畴一片,碧浪无垠。一条晶莹的小河,穿过田野,蜿蜒地流向村口;村口一座石桥,两岸乌桕,把小河迎进村里。
        窗下是镇日潺潺的浔江,对岸有一座路亭,亭边系一只诺亚方舟式的渡船。东望白塔洋,烟波浩淼,白茫茫一望无际。普照寺玲珑剔透的琉璃阁矗立其间,远处是隐约苍茫的天涯云树。
        这不是什么名山胜水,地图上找不到,方志中无记载,却在唐宋人的画境中似曾相识。它未经名人雅士的讽咏礼赞,不着一字,自得风流。它不是珠围翠绕、搔首弄姿的名媛闺秀,而是蓬门荜户中光彩照人的碧玉,荆钗布裙,风鬟雾鬓,自有她天生隽秀的气韵。
        “故乡多少佳山水,不似西湖浪得名。”
        我抄下刘大白的诗句,张之素壁 ,当作“江楼铭”。


得月
        看月最宜在水边,江楼正是此中胜境。
        月明之夜,与友人三五,在门前的石凳上闲坐。暮色初合,静看一轮鹅黄的圆月,给普照寺琉璃阁的塔尖轻轻挑起,云霞靉叇,月影胧胧。天上人间,纵谈今古,这是一景。
        黄昏在江边漫步,秋水盈盈,一弯新月,像金钩斜挂半空。微风不动,水波不兴,天上一牙,遥对水底一牙,看自然盈虚,察世态升沉,这又是一景。
        下弦月冉冉升起,远村更鼓初传,已经是夜静时分。万里长空,无云一碧,皎皎明月光,给整个天地镀了银,又像把偌大的人寰装进了水晶瓶里。月光洒遍粼粼的江上,闪闪烁烁,泛起万点萤光。极目远处,月下有一二轻舟,静悄悄不闻橹声,只见小小的一叶黑色剪影,轻移缓进,桨楫一动,便激起一朵耀眼的银花,我在窗台上静静地坐着,如醉如痴,仿佛进入了童话世界。
        这是神奇的宇宙的净化,心灵的净化。
        我是物质和精神的窭人子,却是大自然的宠儿。大自然是我的母亲,正是她哺育了我孱弱的灵魂,使我懂得爱美好的生活,美好的世界。


枕畔歌声
        夕阳一落,这世界便完全安谧了。都市人以昼为夜,以夜为昼。在农村里,虽然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岁月早已破产,日入而息的流风遗韵,却至今犹存。
        小楼夜静,灯火青荧,一卷在手,心醉神怡,固然是一种极大的享受。熄了灯,无忧枕上,黑甜乡里,好梦不惊,更是最好的将息。
        但在更深夜阑,万赖无声的时候,却常有断续的歌声,夹在小舟的欸乃声中,送到了枕畔,破碎了无边的恬静。
        歌声如飘风,如一缕摇曳的游丝,在夜空中遥远地传来,渐行渐近,渐渐的清越,终于到了窗下,歌词也清晰可辨了。咿呀的桨声,夹着激荡的水声,缓慢地为歌声击节。然后歌声又渐渐远去,渐渐地微弱,渐渐地模糊,终于轻烟般在静夜中消失。
        歌声是轻快飘忽的,但听起来却觉得苍凉。因为歌者是夜行的舟子,在长夜迢迢的旅途中,为破除岑寂而歌。这是最动人心弦、耐人寻味的人间天籁。
        听了枕畔歌声,我常常想披衣而起,打开窗户,祝福他一路平安!


渔舟上的喜剧
        隔江的村落里多是渔家,小河萦回,大小的渔船泊在岸边,错落中见齐整;密密的帆樯,是村里的天然屏障;村头村尾,还高高地晾着渔网。
        接连的几天秋雨,江水新泛,悄悄地爬上了石磡。前村的渔舟,忽然都到了江楼的窗下,纵横错列,星罗棋布。
        渔舟静静地停在江上,渔网沉沉地下在水里。船上都有渔人二三,屏息凝神,等待鱼儿上网。生涯一艇,维系着全家老小的饥寒饱暖。不关痛痒的岸上旁观,看来却只觉得潇洒安闲,很好的点缀了秋江景色。
        寂静中忽听得水声激荡,东过的一艘船上,网罟起处,鲜灵活跳的大鱼在网里乱蹦,看去至少有二三十尾。接着西边的一艘,一网也打捞了许多,银鳞映着秋阳生辉。一时江上噪声鹊起,幸运的渔人春风满面,重新下网。许多失利的渔人,只索讪讪地向他们送过艳羡的眼色。原来渔人和游鱼一样,同是浪荡江湖,幸与不幸,各不相同。
        半天夕阳,把江水染得橙红。丰收的渔船派出瓜皮小艇,把渔获先送回村里。小艇过去,就常有这样的对话在渔舟间传送:“今天交运啦!有二三百斤吧?”“瞧你说的,哪有这么多!”“二百斤,少不了,用不着遮瞒啊!”“今天不知明天事,下回好运该轮到你了!”结束这种谈话的,常常是一阵笑声。
        瓜皮小艇满载着喜悦与庆幸,轻划缓桨,在前村的小桥红树中隐没了。


采菱
        秋风起了,江边一棵亭亭如盖的大树底下,常有卖菱角的小船出现。卖菱人是艺术家,悠长舒徐的叫卖声,便是一曲动人的“秋声赋”。
        一天傍晚,我们借到一只小船,到南湖采菱。沿湖一带都是乌桕,桕叶正在由翠绿渐转霜红。纹风不动,草木无声,天地澄澈。晚霞落入水底,南湖沉醉在金紫辉煌的梦里。羽毛金碧的翠鸟在水面飞翔,听到桨声,倏忽间惊飞远处。眉黛般的青山挡在前面,没有巉岩峭壁的奇伟,却自有它入骨的秀媚。
        把船停在菱塘边,我们伸手舷外,翻开丛丛的菱叶,摘下菱角,随剥随吃。菱壳是浅绿微带晕红,菱肉像脂润的白玉,美妙的色彩更增加滋味的鲜嫩。
        “喂,谁在采菱呀?”
        忽然听得一声叫唤,循声向岸上望去,发话的是一位姣好的农家少妇。我觉得面善,却不认识,不过猜测她是菱塘的主人,大家发着窘,一时无言答对。谁知她一见我们,笑容可掬,挥动一只手,大声说道:“只管吃吧!摘点菱不要紧,可得留神,别把菱蓬弄断。断了蓬就不长菱了。”
        没想到她这么慷慨好客,我们道了谢,但毕竟也不好意思再无故打扰人家了。
        更没想到,第二天清早,有个小女孩来到江楼,送来了两篮新摘的菱角,说是她母亲送给我们尝新的。不容我们逊谢,她就倒下菱角,挽着空篮飞奔而去。
        我们都感到纳闷,也不知怎样回报这过分的殷勤。过了老半天,一位同寓的朋友忽然想起,指出了我的健忘:原来那农家少妇曾来过小楼,请我代笔写过一封信,寄给她出门在外的丈夫。说也惭愧,只是这不值半分的秀才人情,却赢得了农家这一份温醇的情谊。


暴风雨中的孤舟
        夜来忽然起了风,像千百头怪兽张牙舞爪,齐声狂吼。江涛袭岸,发出震天价巨响。独宿江楼,恍如寄身一叶扁舟,只觉得天摇地动,屋宇不住震撼,一下子会被风卷去。
        我再也不能安睡,一夜直到天明。同楼的寓客,像是为了同舟共济,躲避灾难,清早就不约而同,齐集在一间房里。
        狂风越来越猛,暴雨也接着来了。平日澄明如镜、舟楫如织的浔阳江上,完全断绝了交通。急雨在空中翻腾,像万箭齐发,时而搅成一团,时而随风乱卷。波涛滚滚,黑色的浪头带着白冠凭空腾跃,一起一伏,互相冲撞,互相吞噬,到了岸边,就轰然一声,纷纷涌到岸上。
        江边的树木,狂乱地摇摆腰肢,振臂号呼,奋力挣扎,有的连根拔起,破空而飞。连阡成熟的稻田,金黄的谷穗全部偃伏,在地母的怀里哭泣。远处的山峦村落,已经无影无踪,只剩下浓重的乌云,如万马奔腾,拥塞低空,天宇会随时坍陷。
        对岸的渡船颠簸起落,载浮载沉,水已经侵入船里,系船的绳索势将被风刮断。我想起《创世纪》里淹没世界的洪水,济人渡世的诺亚方舟。这方形的野渡既不是避难的慈航,眼看得本身就要遭到覆没的命运。
        我向普照寺的方向望去,不觉全身肌肉紧缩,目瞪口呆。友人也同时看到了那情景,失声惊呼:“哎哟,危险!”原来普照寺就在白塔洋口,洋面广袤数十里,白浪滔天的景象,江楼也能遥见。这时却偏有一艘孤舟,在风波万丈中艰苦奋斗。看它被暴风刮得东倒西歪,被巨浪抛得忽上忽下,船篷破碎了,船身常常倾斜得像要翻天,浪头在船舷上,一阵又一阵地激起雪白的水花。我们久久地望着它,看它只顾顽强地挣扎,却总是逃不出那险恶的困境。
        生活中常有不测的风涛,大自然也难免发生暴动,但在这种天地易色的时刻,却总有勇敢的人顶风逆浪,奋不顾身,向强大凶恶的势力挑战。遥对白塔洋上的孤舟,我忍不住满心惊奇赞叹,肃然起敬!

2#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1 17:07:2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