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242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游记攻略] 中国风景名胜的名称及其文化内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1-13 18:50: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风景名胜的名称及其文化内涵¹
张 勇1,王海全2
(1.西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重庆 400715;2.西南师范大学经济政法学院,重庆 400715)
摘要:从中国风景名胜名称的来源可以看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国风景名胜的名称与历代文人的关系十分
密切,名称折射出人们的各种思想感情,并体现了传统的旅游审美文化。
关键词:风景名胜;名称;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02)06-0016-03
The Names of Sceneries and Key Points of Interest
in China and Their Culture Connotation
ZHANG Yong1, WANG Hai-quan2
(1 .College ofHistory, Culture and Tourism,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400715 , China;
2 .College ofEconomics, Politics and Law,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400715 , China)
Abstract:From the names of sceneries and key points of interest in China, we can find rich culture connotation. The relation be-
tween the names of sceneries and key points of interest and literators in past dynasties is very close. The names reflect many kinds of
people' s thought and emotion, but also traditional aesthetic culture of tourism.
Key words:sceneries and key points of interest; name; culture connotation
  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分布着无以数计的风景名胜。稍
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这些风景名胜的名称形形色色,五花
八门,饶有意趣。对我国风景名胜的名称问题,目前学界已
有一些研究,如陈福季曾在5中国风景名胜的命名原则6一文
中简单地归纳出我国风景名胜命名的十三种形式;安宏探讨
了中国风景名胜古迹地名的若干种传播途径;邵骥顺在其著
作中论述了历史地名与旅游的关系[1];何勇从审美角度描述
了园林地名的艺术美。不过,他们都没有专门论述风景名胜
名称的核心)))文化内涵,而这恰恰是中国风景名胜具有的
一大特征。因此,笔者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风景
名胜的名称及其文化内涵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风景名胜名称的来源
由于我国风景名胜的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加之受渊源
流长的历史文化的影响,风景名胜名称的来源就显得纷繁复
杂,十分广泛。现根据风景名胜名称的来源,粗略将其命名
形式分成以下几类:
因方位命名 我国有不少景观是以东西南北中、上下前
后等方位命名的,如西湖、北海、中南海、南岳、北固山、上方
山、下牢溪等。
因形状而命名 顾祖禹在5读史方舆纪要6中论及海南
五指山的名称时说:/山有五峰,极高大,屹立如人0,该书还
说,/贺兰山盘踞数百里,上多青白草,遥望如骏马,北人呼骏
马为贺兰也0。以风景名胜的特殊形态命名,这在我国非常
普遍,如鸡足山、龙虎山、象鼻山、燕子矶、剑门关的命名也都
是如此。
因物产而命名 作为地理实体,有的风景名胜蕴藏或生
长有人类赖以生存的物产,人们便以此为名,如新疆的葡萄
沟、湖南的橘子洲、上海的金山。
因突出特征而命名 山西恒山有一寺庙就岩起屋,上载
危岩,下临深谷,造型奇特、惊险,故名悬空寺。以风景名胜
的固有突出特征命名的还有蝴蝶泉、响堂石窟、城陵矶等。
因历史事件或神话传说而命名 前者如唐蕃会盟碑、白
马寺、焚书坑、坑儒谷等;后者如黄鹤楼、虎跑泉、飞来峰等。
因人物而命名 我国的陵墓、祠堂、故居众多,它们大都
是以历史人物的名字来命名的。另外,如黄山、琅山、莫愁
湖、武夷山、焦山、滕王阁等也是以人名命名的。
以诗词名句命名 许多风景名胜撷取文化名人的诗词
名句,加以浓缩提炼以名其胜景。如夜雨寺即取自唐代诗人
16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8卷第6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18 No16 2002
¹收稿日期:2002 -06 -10
作者简介:张勇(1977 -),男,重庆人,西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旅游文化研究。李商隐/巴山夜雨涨秋池0这一诗句;爱晚亭是取诗人杜牧的
佳句/停车坐爱枫林晚0之意以名之;醉白池则是因苏东坡
5醉白堂记6中两字而得名。
以美愿命名 人们有时以吉祥、美丽、安康等表达美好
愿望的字眼来命名,如万寿山、永乐宫、扎什伦布寺(意为/吉
祥0的堆集)等。
另外,还有因其它原因命名的:如白塔、丹霞山是因颜色
而命名,避暑山庄、西秦会馆是因功用而命名;三峡、六盘山、
千佛洞等则以数字命名,再此就不一一赘述。
从风景名胜广泛的名称来源,不难看出其中蕴含着丰富
的文化内涵。根据风景名胜的名称与文化因子之间的关联
度,大致可以分成两种情况来分析名称对文化的反映。一类
是名称直接体现出各种文化现象,包括因历史事件、神话传
说、人物、诗词名句、美愿、功用等因素命名的各类名称,它们
非常明显地体现出某段历史时期的文化蕴藉。另一类则是
名称对风景名胜某些自然特征的反映,如形状、色彩、方位
等,乍看似乎没有多少文化的影子。其实,这些自然实体的
名称也间接或隐含地表现出某种文化意蕴。人们在给风景
名胜取名时,需要通过思维对其特征进行分析、提炼甚至抽
象,这无疑会或深或浅地带上人类思维的烙印,如贺兰山、龙
虎山、剑门关的得名都是人们想象加工的结果。在中国因形
状而命名的风景名胜非常多也反映出中国人偏重形象思维
的这一特点。总的来说,中国风景名胜名称中折射出的文化
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涉及到宗教、战争、民族、人物、文学、移
民、传说、生产等多种文化因素。不过,在此笔者并不想从这
些方面一一来进行阐述,而是概括地选择几个视角来剖析风
景名胜名称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一些微妙关系。
二、名胜名称与文人名流
我国文化人素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0的传统,他们是
传统社会旅游的主体,一部中国旅游史几乎成了文人学士的
旅游史。因此,分析风景名胜的名称,文人这一旅游主体是
绕不开的,风景名胜名称与文人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文人既热衷于旅游,又有语言文字的优势,所以不
少风景名胜的名称是他们游览后命名的。如九华山在唐代
以前叫九子山,李白游此山时发现/山有九峰如莲华0,/乃削
其旧号,加以九华之目0,九华山名因而益著。欧阳修在安徽
滁州饮酒于郊外一亭上,后自诩醉翁,遂将亭命名为/醉翁
亭0。这种由文人名流命名的风景名胜多见于亭、台、楼、阁
等园林建筑。私家园林兴起后,文人为其命名的现象就更为
常见,并远远影响到后世。在小说5红楼梦6中就描述了这种
情形:大观园建成后,贾政便带着他的清客幕僚和儿子宝玉,
一边游览,一边给各处景致取名,最后根据贾宝玉的说法将
各处命名为怡红院、潇湘馆、稻香村等。可见这种做法在明
清极为盛行。
其次,文人名流足迹所至和寓居之处后来常成为名胜古
迹。如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期间甩掉政事,一心
扑向山水之中,所至之处,辄为诗咏,永嘉山水因而显名于
世,并留下了/谢公岭0、/谢公洗屐池0等胜迹。在全国更是
遍布着许许多多的陵墓、故居和祠堂,如在成都就有薛涛井、
武侯祠、杜甫草堂等多处名人胜迹。文化名人具有很高的知
名度,并为后世人们所尊崇,因此有时甚至会因附会名人涉
足故事而产生一些具有一定名人效应的景观,如贵州古夜郎
境内以李白曾被判流放夜郎(未至)而附会了多处与李白相
关的山水名胜即为其例。
另外,文人的旅游活动还带来了丰富的副产品,他们的
诗词、散文、游记对风景名胜的命名和名声的传播都起到了
重要作用。如前所述,许多风景名胜是以文化名人的诗词名
句命名的,如陶然亭、拙政园、爱晚亭、夜雨寺等,这些名称意
境悠远,带有浓厚的文化韵味。更为重要的是,凭借文人的
文学作品,许多风景名胜的名声才得以突破空间、跨越时代
地广泛传播。如闻名遐迩的江南三大名楼)))南昌的滕王
阁、武汉的黄鹤楼、洞庭湖的岳阳楼就是因王勃的5滕王阁
序6、崔颢的5黄鹤楼6、范仲淹的5岳阳楼记6而声名鹊起并流
芳千古的。姑苏城外的寒山寺,按其历史渊源、建筑规格、审
美特征来看不过是一座普通的寺院,却因张继的一首5枫桥
夜泊6而声名远扬,甚至连远在日本、东南亚的客人也络绎不
绝地前来观瞻。
由此可见,文人及其诗文作品在风景名胜的命名和名声
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量的景观与文人发生密
切联系,蒙上了浓重的文化色彩。/文因景成,景借文传0,以
至天人合一,水乳难分。
三、风景名胜名称反映的思想感情
如前所述,人们经常以美好的祝愿来命名,这只是思想
观念的一个方面。风景名胜的名称是人们思想火花直接或
间接的反映,所以在名称中就非常丰富地体现出了人们的政
治观念、社会思想、神鬼意识、宗教思想以及个人的思想情
操。在体现政治思想上,南京的玄武湖便是一例。李源曾撰
文指出,刘宋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46年)宋文帝将之命名为
玄武湖,即含有欲建立武功之意。公元463年,刘宋孝武帝
在玄武湖检阅水军,并下诏改名为昆明池,这是因为西汉的
汉武帝为准备与当时的昆明国开战曾在西安修过昆明池,孝
武帝欲效法之。而像太平宫、广济寺等名称则体现了人们渴
求太平、广济天下的社会思想。秦皇岛市山海关区有一贞女
祠,传说孟姜女因悉其夫被征筑长城劳瘁而死,痛哭不止,长
城为之倾圮,孟姜女亦投海而死。后来人们修建/贞女祠0纪
念她,反映了传统社会要求妇女守妇道、讲贞节的封建伦理
思想。
在古代社会,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有限,故比较迷
信鬼神,这在风景名胜的名称中也有体现,如九仙山、飞来
峰、灵隐寺、神女峰等。重庆丰都鬼城的奈何桥、鬼门关、黄
泉路、十八地狱等都是依照传说中阴朝地府各处的名称命名
的。至于宗教思想在风景名胜名称中的反映就更为明显,全
国有成千上万的寺庙、石窟、宝塔,佛教、道教分别有四大名
山,道教还有以/三十六小洞天0和/七十二福地0命名的景
17张 勇,等 中国风景名胜的名称及其文化内涵观。另外,像无为寺、大悲寺、智慧海(取佛经中/如来智慧
海,深府无涯底0之意)这些名称还直接体现出宗教思想观
念,南京雨花台的得名则与梁代高僧云光法师的传说有关,
可见宗教文化对风景名胜命名的影响极为深远。
人们在命名时,也常借景抒怀,托物言志。拙政园东部
的归田园和怡园的锄月轩寄寓了主人一种澹泊浑朴的意趣。
藕香榭(怡园)和问梅阁(狮子林)其名又分别展现、歌颂了荷
花/出淤泥而不染0的高尚品格与寒梅凌霜傲雪的坚贞气节。
海南的/天涯0、/海角0体现了古代被贬至边地的官吏们的悲
凉心态。从这些名称中,我们不难窥探出命名主人的各种思
想情怀。
四、风景名胜名称与旅游审美文化
从旅游审美的客体)))风景名胜来看,风景本身具有四
个突出的美学特征: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朦胧美[2],风景
名胜的名称对这些美学特征都有一定程度的反映。以风景
的形象美为例,它主要是指风景的雄、秀、奇、险、幽,不少风
景名胜的名称就体现了这些特征。安徽天柱山海拔1760
米,峭拔如柱,直插云霄,以/天柱0为名充分形容出了它的雄
伟壮丽。四川峨眉山以人之娥眉作比,既暗指了它山峰的形
状,又突出了/峨眉天下秀0的特征。河北邯郸的响堂石窟,
就是因为此石窟石洞幽深,在洞中拂袖能发出铿锵的锣鼓声
而得名。山西恒山悬空寺所处位置极为惊险,观名即知其美
在何处。四川青城山的名称既体现了它林木青翠,峰峦多姿
的景致,又烘托了/青城天下幽0的美誉。可见,人们在给风
景名胜命名时,充分注意到了审美对象本身所具有的美学特
征,将之溶入了名称之中。
从旅游审美的主体)))旅游者这一角度来看,风景名胜
的名称更能体现出我国传统社会的旅游审美文化。中国风
景名胜的名称不少非常优美文雅、别致动听。如独秀峰、叠
彩山、桃花源、烟雨楼、波月洞等名称,意境悠远,韵味无穷。
风景名胜的命名还常撷取诗词名句,其中园林建筑的命名尤
为突出,如扬州的寄啸山庄、苏州的沧浪亭、拙政园的别有洞
天、狮子林的暗香疏影楼等,其名称充满诗情画意,在给人以
美的陶冶的同时也对景色起到了一定的暗示和烘托作用。
这些名字大都是由文人学士所取。我国古代文化人素爱风
雅,强调诗情画意般的意境,追求形式的完美,故在给景观取
名时也特别留意了语言美,取出来的名字大多优雅动听。当
然,名称中也有一些显得简单、俗陋甚至土气,这恰恰显示了
传统社会形成的贵族化审美和大众审美之间存在的/阳春白
雪0和/下里巴人0的距离,雅俗分离的状况间接渗入到这些
名称中。
从前面风景名胜名称的来源还可以看到,因人物、历史
事件和神话传说而命名的占了很大一部分,这反映了中国人
特别关注山水景观的人化、史化的景观审美观念。焦山以东
汉陕中焦先隐居而得名,山以隐重,为隐士之隐,山遂成焦先
志向的象征。这是自然景观的人化。三峡江岸的神女峰原
只是一普通山峰,人们硬是附会西天王母的女儿瑶姬下凡帮
助大禹疏导三峡,勇斩妖龙的故事,使其蒙上了一层美丽而
神秘的色彩。再加上楚王在宋玉的陪同下游三峡睹此峰而
梦神女的历史传说,神女峰越发名气大振。这是自然景观的
诗化和史化。人们这种审美观念的实质是把自然界的现象
只看作某种象征物,而不是采取直接的审美态度。此观念的
直接体现是儒家始祖孔子提出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0[3]的
/比德0旅游观,它将旅游客体风景附上种种德性,鼓励文人
士大夫在游览中将其德性学习和吸收到自己身上。中国人
的/比德0意识,使许多景观人化、诗化甚至史化,大量景观和
人发生密切关系,蒙上了丰富而浓重的文化色彩。
对于中国审美文化的这一特征,马波先生在其著作中已
有论述。他认为中西方在旅游审美文化上的差异亦即重人
和重物美学思想的差异。中国人偏重于抒情,重在意境的创
构;西方人偏重于写实,重在形式的塑造。中国人偏于理想
美的寄托;西方人偏于现实美的享受。[4]从风景名胜的名称
来看,也的确如此。中国风景名胜的命名多讲求文雅别致,
充满诗情画意;名称中隐藏了人们的各种思想感情,既可借
名抒情,也寄托了理想,这些都是中国旅游审美文化特征的
具体表现。
总之,透过风景名胜形形色色的名称,我们可以看到在
悠久历史长河中所蕴含、积淀着的丰富的文化内涵。研究风
景名胜的名称及其文化内涵对今天的旅游发展也有一定意
义,一则我们可以从名称中挖掘更多的内容,以丰富当地的
旅游资源;二则提醒人们在给风景名胜命名时,应充分尊重
名称的历史文化延续性,不要轻易更改原有内涵丰富的名
字;三则通过继承我国文化特别是旅游审美文化的优良传
统,可以帮助游客树立科学的审美观念,达到增强大众审美
意识,提升审美情趣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邵骥顺.中国旅游历史文化概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2]乔修业.旅游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19.
[3]孔丘.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1.
18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8卷第6期   

2#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3 18:50:2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