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222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杂谈八卦] 中国古典园林名题初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1-13 19:35:0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11卷
1994年
第2期
10月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J.丫VuhanUrbanConstruCtionInstitute
Vol.11No。2
1994
中国古典园林名题初探
万艳华
(城市规划与建筑系)
摘要本文初步探讨了中国古典园林名题的形式及其演变,指出了古典园林名题的传统作用与
现实意义,并进一步分析了古典园林名题的艺术特点、格式要求及素材手法.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名题;形式;演变;作用;特点;格式;素材
分类号TU986.45J292.2
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迥然不同,中国艺术侧重于强调艺术的相通性、包含性及综合性。因
此,在中国的各种艺术门类之间,历来是相互渗透、融汇贯通。作为“我国的独特艺术部门”的园
林艺术更是这样一门综合艺术,它讲求“诗情画意,’,融诗、书、画、刻艺术、建筑艺术与园林艺术
于一炉。我国古典园林之所以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原因亦在于此。
中国古典园林,除了直接从传统的诗、书、画、刻艺术中寻求意境,表达“诗情画意”以及借
鉴诗、书、画、刻的艺术手法之外,还把诗、书艺术(即文学艺术与书法艺术)直接运用于园林名
题,来加强园林景观的艺术趣味,给人以美的享受。如昆明大观楼“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如
图1)一联,状景、写史、词藻、书法,无不妙绝,不知吸引过多少游人驻足吟诵,徘徊回味。杭州
西湖之“断桥残雪”、“苏堤春晓”、“三潭印月”、“双峰插云”、“曲院风荷”、“柳浪闻莺”、“平湖秋
月”、“南屏晚钟”、“花港观鱼”、“九里松涛”,单是这十景名题即让人反复咀嚼,浮想联翩.古代
的潇湘八景还名扬海外,在日本的琵琶湖风景区得到引用。
1古典园林名题之形式及其演变
古典园林名题的形式主要有匾额、楹联、屏风、中堂、碑刻五种。其中匾额多横置于门头或
墙洞门上,内容多为标名或颂扬景色(见图2);依其用材,可分为木刻匾额、石刻或砖刻匾额。
楹联则与匾额相配,或树于门旁,或悬于厅堂亭榭的楹柱上;其字数不限,但讲究词性对仗、音
韵平仄、意境情趣,是古典诗词的演变;依其用材,亦可分为板封、竹封、板屏、大理石屏、石刻书
条等形式。
古典园林名题的历史由来已久。古灵台、辟雍的祭歌颂诗,可谓最初的园林名题形式。其
后的园林名题逐浙演变为匾额、楹联、中堂、诗文屏风、题咏碑刻等形式。其中以匾额运用得最
为普遍,且历史最为悠久。由《世说新语·巧艺》所记述韦仲将登第题榜可知,曹魏时即有书法
名家题写建筑、园林的匾额。在唐代,重要的园林匾额,往往由皇帝御笔书写,如唐兴庆宫内宛
的“勤政务本楼”、“花粤相辉楼”,即为风流天子唐玄宗所书。不过,盛唐时的匾额,多为标名、颂
德、彰绩、述景而已,虽讲究书法,但还缺少文学趣味。自中唐以后,园林名题才开始追求较深的
收稿日期1994一06一28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1994年
文学艺术离意.如白居易之“虚白堂”、“忘荃亭”等名题即撷庄子语而明志.
    到宋代,随着士大夫之宇宙观.人格观与思维方式之逐步发展,园林名题有了更探的意旨
和更浓厚的文学艺术趣味.据吴自牧《梦梁录》记载,南宋德寿宫“其宫中有森然楼阁,匾曰聚
远,屏风大书苏东坡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付闲人,之句.其宫御四面游玩庭馆,皆有
名匾”,“宫中内有陈朝桧,·一侧有小亭,孝庙衰翰,其诗石刻于亭下”.又云御圃西湖中有香月
亭,“亭侧山椒,环植梅花.亭中大书‘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日黄昏’之句,于照屏之上”.又
据《武林旧事》卷四记载.这些匾额多为精于书法的宋理宗等人所书.由此可见,其时的园林名
题追求景、文、书三者相称,互映生辉。同时多撷历代诗文名句之意.这种撷取诗文句意的手法
对后世影响颇深一直为明清造园家所仿藉.
    由上述文字我们不难看出宋时的园林“皆有名匾”,且辄有诗文书于屏风照壁之前或勒干
刻石碑林之上.但尚未有在园林中运用楹联的作法.相传楹联(俗称对联)始于五代后蜀,自孟
叔在其寝门桃符板上题“新年纳亲庆,嘉节号长寿”之句后.对联大量用于宅前堂上,作为居家
喜庆的点缀物,至于清代李渔所云园林之中“匾取其横、联妙在直,的匾、联结合模式,可能是在
明清之际才得以盛行.因为明末计成的《园冶》一书,有关造园“装折”,备有记载.但未有一字提
及楹联.据此推测.匾额与楹联可能是在明末清初才开始大量地配合使用,并形成有匾有联,再
辅以园记题咏.相映成趣的园林名题方式.例如苏州拙政园中部水面,有一座单檐六角攒尖敞
亭,匾曰“荷风四面亭”,亭内有联曰“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即.显然,这里的匾额是
主体,楹联是辅助名题。用以说明该亭名题的来由及其景观主题(见图3).又如清代绍兴徐渭
的育藤书屋,有匾曰“一尘不到”.两边楹联为“未必玄关别名教;须知书户孕江山”;这一匾一
联.很好地衬托了青藤书屋古雅的气氛以及徐渭本人狂放的气质,
I'<I 2山花野鸟之间,诗意与书法的结合
l冬1 1}L }})I人}'}1} I:联
I'x} a拙政园菏风四}fq卒及1仁槛联
第2期万艳华:中国古典园林名题初探
2古典园林名题之传统作用与现实意义
陈从周教授在其《说园》一书中写道:“过去有些园名,如寒碧山庄、梅园、网师园,都可顾名
思义。园内的特色是白皮松、梅、水。尽人皆知,西湖十景,更是佳例。亭榭之额真是赏景的说
明书”。陈教授这番话指出了园林名题的基本作用在于“顾名思义”,起“赏景的说明书”的作用;
只是这种“赏景的说明书”,充满了诗情画意,又与那直观的导游指南、景点说明有天壤之别;它
往往能渲染环境气氛,暗示景观特色,发人遐思,耐人寻味。比如“曲径通幽”、“别有洞天”、“豁
然开朗”、“柳暗花明”等名题,实有指路、导向功能,比之“前面有景可看”之类直白,要诗情画意
得多。
《红楼梦》第十七回,贾政遍请名人雅士,为新落成的大观园之亭台楼阁征集名题时,说道:
“诺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这几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园林
名题的重要作用还在于“点题”、“生色”。所谓“点题”,乃是抓住景物特征,进行高度的文学艺术
概括,然后结合书、刻艺术,采用匾额、楹联来画龙点睛,突出主题,加深意境。如北京颐和园的
“知春亭”一名,源于苏轼诗:“春江水暖鸭先知”;“知春”二字虽未直接题景,却颇能启发游人联
想,加深意境。又如镇江焦山的别峰庵郑板桥读书处,有小斋三间,花树一庭,乍看平淡无奇,但
庭中有“室雅无须大,花香不在多”一联,诗意隽永且书法奇绝,为该景凭添几多风韵。
有时,园林名题确实可以扩大园林艺术的时、空意识。杭州灵隐寺韬光庵有一联云“楼观沧
海日;门对浙江潮”。它把“海日”、“江潮”引入庵中,扩大了景观的空间境界,丰富了美的感受。
此外,象“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意岂因今古异;山色长在有天中”之类的楹
联,均可起到引导游人从有限的时空中去体会无限意境的艺术作用。
“古人构园成必题名,皆有托意,非泛泛为之者,’(见《说园》)。这里的“托意”又比“点题”、
“生色”与扩大时空意识,更进一层,它重在借景抒情,托物明志,针贬时弊,阐发忧愤。如苏州拙
政园之“拙政”二字,取自晋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之“灌园餐疏,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
也”。它表达了园主在饱经仕途坎坷、下野还乡之后自鸣清高的心境;该园内“与谁同坐轩”来自
苏轼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它同样抒发了园主看破红尘、孤芳自赏的心理愿望。
另外,文人、名士、高僧的题咏本身即可构成种种新的人文景观。普通的风景一经他们的神
来之笔,往往顷刻间身价百倍,名声鹊起。如范仲淹之记岳阳楼、崔颇之题黄鹤楼、王勃之序藤
王阁、孔髯翁之联大观楼,无非“文因景成,景借文传”,堪称佳话。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
“奇”,华山天下“险”,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的评语,一字千金,掷地有声,大大提高了这
几座名山的知名度,起到了现代广告艺术所不及的作用。
同时,这些文人名士的匾额、楹联,本身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们往往又是园林艺术中
独特的装饰品、点缀物。我国传统的造园艺术,把诗、书、画、刻与自然风景融为一体;在自然风
景之外,通过名题形式,辅以文学艺术与书法艺术,让游人在观景揽胜之余,吟诗赏对,品字摩
刻,从而潜移默化,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性情。
由此看来,古典园林名题的传统作用在于:其一,作为“赏景的说明书”;其二,“点题”、“生
色”,加深意境与扩大时空意识;其三,托物明志,借景抒情;其四,提高知名度,及构成新的人文
景观;其五,作为园林艺术独特的装饰品与点缀物。
目前,古典园林名题的传统作用正逐渐引起今人的高度重视;有许多新开发的风景名胜地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1994年
已开始有意识地仿效古人,征集名题,希望通过一些学者文人的形象思维、敏锐观察与生花妙
笔,概括提炼出景物的独特风韵。比较典型的事例是,云南路南石林原有一石,俗名“姑娘石”,
1979年重新命名为“阿诗玛”,从而把景物同民间传说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了游客的想象力,
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近几年我国也有不少城市,陆续讨论公布了一批“新八景”或“新十景”,还有一些城市也正
着手整理、修复或新建一批园林建筑.因此,适时地进行古典园林名题研究,揭示园林艺术创作
与欣赏的美学规律,这对于我们切实提高园林创作与欣赏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3古典园林名题之艺术特点与格式要求
我国古典园林名题大多具有以下三个艺术特点:
1.追求意境是古典园林名题之基本特点。
所谓园林意境,是通过园林形象所反映的情意,而使游人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
构思。它是情与景、意与境、精神与物质互渗互融所构成的整体艺术氛围。因此,作为园林艺术
构成要素之一的园林名题,它在同自然景物与园林建筑有机结合,共同表达园林意境之时,其
名题创作本身也必然追求意境。
事实上,我国古典园林名题,大多是古代造园家饱含着对园林景观意境的渴望与追求,充
分挖掘园林景观的形象特征与深层内涵,娴熟地运用园林名题的手法技巧、组合规律而创作出
来的。这些名题往往利用景物的象征意义,将造园家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巧妙地寓于名
题之中。因此,古典园林名题融汇了客体之“景”、“境”与主体之“情”、“意”,显示了追求意境的
艺术特点。
2.讲求含蓄是古典园林名题之显著特点。
人类的情感有时表现得很单纯、很显明,但更多时候表现得很复杂与很含蓄。古典园林名
题讲究诗情画意,它们表现的情感必然是含蓄的。也唯有具备含蓄性的艺术表现,才能使创作
者与欣赏者发生息息相通的心灵呼应。因此,园艺家必须为欣赏者提供领略、玩味以至再创造
的余地。所以,含蓄便成为园林创作及其名题创作必然遵循的艺术法则。
古典园林名题之所以具有含蓄的艺术特点,还在于它深受诗、书艺术的熏陶与影响。诗讲
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书强调“意贵乎远,境贵乎深”。
古典园林名题的含蓄是藏与露的辩证统一。名题的创作意图往往并不率直地表达出来,而
是曲折地隐藏在字里行间。如扬州个园的“个”乃是半个“竹”字,且竹叶又形似“个”字,故名谓
“个园”。此名题配合园门口的几丛毛竹,很隐晦地表明坚贞不屈的竹子只有这里的几棵了,用
以表达园主孤傲不群的清高情怀。又如苏州藕园的“城曲草堂”,很含蓄地表明了园主不慕市集
繁华而甘居城隅草堂的心境。
3.力求音、形、义俱佳也是古典园林名题之重要特点。
好的古典园林名题,最起码具备含蓄、有意境和余韵的艺术特点。但除此以外,它还强调耐
看、耐回味,同时还耐人吟诵与耐人谛听—即力求音、形、义俱佳。(1)音:
古典园林名题的文字不但精炼,而且还响亮悦耳,具有音乐般的韵律与节奏。因为一占典园
林名题特别讲究声调的搭配,它通过把不同声调(平声、仄声)作相间交替的搭配,从而构成抑第2期万艳华:中国古典园林名题初探
扬顿挫的声调变化。如在一幅楹联之中,上联的平仄与下联的平仄必然相反又扣立,最起码也得
保证上、下联的最后一字为“仄起平收”.
除声调变化以外,古典名题在字音上也特别注意创造优良谐音,并尽量避免不雅谐音。
(2)形:
古典名题多采用不同部首偏旁。因为采用不同的部首偏旁,往往予人以多样统一之感,而
过于雷同的部首偏旁,则给人以单调、呆板与乏味之感。
同时,古典名题的笔划数与字数均较适中。如匾额字数一般在六字以内,以三、四字居多,
这样比较符合人的瞬时记忆能力。有趣的是,古代匾额的字数一直处于变动之中。秦汉时,苑
囿匾额一般用三个字,如建章宫、长杨榭、通天台,唐玄宗时,兴庆宫内苑用了五个字,如“花曹
相辉楼”;清康熙的避暑山庄则首开四字名题先河。不过清代的四字名题,不仅仅是命名这一园
林建筑,而且它也代表了一个景境,如“碧桐书院”、“方壶胜境”等等名题。
(3)义:
古典名题的含义一般包括本义和寓义。所谓本义,指所命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所属类别,
它主要从实用出发,标明园林建筑的功能与类别;而寓义则往往寄托了园主的主观愿望与心理
追求。如苏州“藕园”之中,“园”为本义,而“藕”指二人耕种,暗寓园主夫妇躬耕隐居之意。
古典名题除了上述三个艺术特点之外,它还有一定的格式要求.

一般而言,古代的匾额、楹联字体多用行书、正楷、篆书(小篆)或宋体、草书等,字序多为从
右到左,楹联之上联在右,下联居左。其色彩分字体色和背景色两部分。这两部分色彩彼此有
一定的对比度,多采用黑底金字或土黄底砂绿字体.其尺寸则采用“鲁班尺”量度。鲁班尺带有
浓厚的数字神秘主义色彩,它是古代阴阳八卦、周易卜盆在古代建筑尺寸数码上的具体体现。
此外,古人对于悬挂匾额、楹联的时机也大有讲究,一般要择定黄道吉日,沐浴更衣,披红挂彩,
击鼓鸣炮,以示吉庆。
4古典园林名题之素材手法
我国古典园林名题的素材是极其广泛的。依据素材的不同,机械地把它们归纳成几个类
别,难免有割裂素材之嫌。但是,为了便于对园林名题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使大家能够了解一
些园林名题取材的倾向,这也未尝不可。
我国古典园林名题的素材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古典文学作品:
我国古典园林名题大量取材于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古典文学作品。如苏州拙政园
“宜两亭”取自白居易诗“绿树宜作两家春,’i“与谁同坐轩”取东坡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小桥流水”取自元曲“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也有一些名题仿写《红楼梦》、《金瓶梅》
等明清小说中的园林名题,如“怡红”、“潇湘”、“衡芜”、“稻香”等。
对于诗词歌赋、散文小说等古典文学素材,古典园林名题一般采用了“断章取句”、“断句取
词(或字)”、“集句重组”等取材手法。属于“断章取句”的名题,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属于“断句取词(字)”的有苏州沧浪亭之“翠玲珑”,取苏
子美诗“日光穿竹翠玲珑”,以及拙政园之“留听阁”与“听雨轩”,均取李商隐诗“留得残荷听雨
声”。属于“集句重组”的有沧浪亭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这一联先后集欧阳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1994年
修《沧浪亭》诗“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买四万钱”的上句,以及苏子美《过苏州》诗“绿杨白鹭
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之下句;这样集句重组之后,大大地充实了沧浪亭的诗情意趣。
以上三种手法,在现代园林建设之中,未尝不可仿而效之.以《唐诗三百首》为例,其中写到
山水景观的诗句即有四百处之多,大可用于新时期的园林名题。其它古典文学作品中涉及到园
林景观,如建筑形体、色彩、花木、器物、时令、方位以及虫鱼鸟兽等内容的美文佳句亦比比皆
是,均可作为我们创作园林名题的素材。
2.诸子百家的哲学著作:
我国古典哲学著作为我国古典园林名题提供了深邃的思想泉源.孔子言论集《论语》及他
标注的《诗经》、《易经》,老庄的道德文章,先秦的政论散文,宋明的理学思辩等等,它们所反映
的哲学思想,深深地渗透于我国古典园林名题之中.如杭州西湖的“秋水山庄”,取《诗经》“秋水
伊人”,苏州网师园的“集虚斋”取庄子语“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而该园呢产缨水阁”则取
孟子诗“抢浪之水清兮,可以灌吾缨;抢浪之水浊兮,可以灌吾足”;清人许周生筑园杭州,名“鉴
止水斋”,暗寓“静以悟动”的哲学思辩;苏子美筑“浩然堂”,“取孟子养浩然之气以命名”。
古典园林名题之所以热衷于撷取我国古代儒道哲学思想,其原因在于古典园林对于古代
士大夫人格与心性的完善和升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古代士大夫们把对于园林艺术的赏
悦,与他们迫求其人格之水恒、完善融为一体.也正因为实现了这两者的融合,古典园林艺术境
界才能真正达到无穷宇宙与心灵深层的交融。
3.神话传说、佛道经变、历史典故:
我国古典园林中“湖上建岛”的传统手法以及蓬莱、方丈、滚洲、员娇、壶梁等名题,均来源
于古代神话中东海仙境与五座神山。北京颐和园的“智慧海”,本意是赞扬佛的“智慧如海”,其
牌坊前后石额“众香界”、“抵树林”、“吉祥云”亦同为佛家三字渴语。成都武侯祠“能攻心则反侧
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一联,上联尽写诸葛亮对少数民族
首领采取攻心战术、七擒七纵的事迹,下联则漫议诸葛亮识人不当、痛失街亭的典故,使该联不
仅成为武侯祠观赏内容之一,而且又成为警醒后人的政治座右铭。
4.其它素材:
除上述素材手法以外,古典名题也有以人名、地名、时令、方位或建筑、植物等景观特征进
行写实名题的作法。如孤山“六一泉”系苏轼怀念同时代的六一居士—欧阳修而命名。以动、植物命名的有“鹤园”、“蕉房”、“红梅阁”、“黄鹤楼”等.以时令、气象作名题的有西湖的“苏堤春
晓”、“平湖秋月”及“烟雨楼”等。
也有一些名题由历代才子名人睹物象形,触景生情,即兴题来,并无明确的源出之处;或干
脆杜撰,附会一些民间传说与多人轶闻.如扬州瘦西湖“兔庄”,庄上建筑多临水,很象鬼在水上
的一只鸭,从而得名。又如“文笔峰”,因山峰高耸,象饱蘸墨绿的大笔而名。后者如华山玉女峰
之得名,即附会了秦穆公之女弄玉放弃荣华富贵,跟随善吹洞萧的隐士萧史隐居的传说。
另外一些名题,出于古代文人对于自然景物予以超越景物本身的赞美、颂扬,而采用“甲”、
“绝”、“最”、“第几”、“海”等夸张字眼而命名。
五.结语
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多赖历代人文建树.再好的自然风景,不加以人文建设,第2期万艳华:中国古典园林名题初探
不过自然荒野而已.原始的环境决不能成为中国式的园林艺术,所谓“园林固美,造园之文不能
无华,园以藻饰亦理所当然,’(见《说园》)。因此,用园林名题去诱发游人联想,增添游览情趣,提
高游览质量,是园林艺术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从而,对于古典园林名题的探讨也必然有益于
我们新时期的园林艺术建设。
值得深思的是,古典园林名题的内容与形式,由于历史的原因与时代的局限,不宜一味模
仿与照搬。要创作好的现代园林名题,首先还要依赖当代先进的世界观和全新的人生体验,以
及广博的文学知识与娴熟的名题技巧,同时也要有琢句造境、千锤百炼,发纤澈于简古、寄至
味于淡泊的炼字功夫.关于后一点,大家似可以从《红楼梦》第十七回有关“沁芳亭”一名,三易
其稿的故事中得到启发。
参考文献
赵春林主编.园林美学概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张家软著·中国造园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王毅著.园林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安怀起编·中国园林艺术.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6.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陈从周著.说园.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4.
PreliminaryInquiryofClassiealGardenInseriPtion
China
丫7anYanhua
(nept.ofPlannins&.^r比steetur。)
ThisPaperPreliminarilyexaxninestheformandevoluUonofel眺icalgardeninseriPtion,andportroys
thetradjtionalroleand少aetieal幻助ificanceofthesardeninscr1P柱on.Alsoitan目y绷thearti拓eehar-
acteristics,thePatternreq山rements,themeansandthesoureematerialoftheinscriPtjon.
KeywordsChina;elassi叼g肚den;in阴ri叫on,f份m书evolution;rOle,eharacteristie;琳ttern;
阳以沈material-

2#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3 19:35:2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4-11-13 21:51:35 | 只看该作者
      人类的情感有时表现得很单纯、很显明,但更多时候表现得很复杂与很含蓄。
      古典园林名题讲究诗情画意,它们表现的情感必然是含蓄的。也唯有具备含蓄性的艺术表现,才能使创作
者与欣赏者发生息息相通的心灵呼应。

     因此,园艺家必须为欣赏者提供领略、玩味以至再创造的余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