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2594|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杂谈八卦] 河南名胜--子产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1-16 11:44:5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许昌子产墓临倒塌危机 附近山体几乎被挖空2012年07月27日07:30河南商报[微博]邢军 仝存瑞我要评论(7)
字号:T|T




转播到腾讯微博


子产墓离被挖的山体仅十几米距离

转播到腾讯微博


长葛一侧的陉山山体几乎被挖空,山顶上的“子产墓”随时有被吞噬的危险

子产,郑国丞相,葬在新郑西南陉山顶上,金水河因他而得名

因采石场逼近,子产墓往南20多米、往北往东400米都已是断崖

这个郑州和许昌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仅由几位老太太轮流看护

屡禁不止的采石背后,有着什么样的利益?子产墓究竟该如何保护?

河南商报记者 邢军 仝存瑞 实习生 李凤祥/文

河南商报记者 王春胜/图

子产,郑国丞相,金水河因他而得名。他曾留下“子产不毁乡校”的千古美谈,即使死后也要固守关山锁钥。

就是这样一位千古贤人的墓冢,却正遭遇陉山脚下采石场的啃噬,且屡禁不止。

子产墓的保护该何去何从?屡禁不止的背后,到底纠结着什么样的利益?

陉山

采石场张开大口,正在吞噬陉山

子产,春秋末期郑国人。很多人觉得他离我们很遥远。

事实上,金水河是因他而得名的。也因为有了金水河,郑州这座城市才有了灵气。

子产死后,根据他的遗愿,子孙将他葬在新郑西南17公里处的陉山顶上。

“陉山晚照”,为昔日新郑八景之一。然而,这美景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侵蚀,子产墓冢也已成“危楼孤岛”。

7月25日中午,河南商报记者来到陉山脚下,远远就能看到裸露的山体。

沿山路登顶,沿途分布着大小6家采石场,路上遍是大小不一的石块。

来到南侧山前,更觉惊心。整个山体已被采石场吃掉一半,形成百余米高的断崖绝壁。方圆上百亩的采石场里,停满了采矿车、挖掘机等机械,堆满了从山上开采的石料。

墓地

临近悬崖,子产墓岌岌可危

陉山东侧有条上山捷径,因采石场作业,走动不便。商报记者遂穿过采石场,沿西北侧山路往上爬。半山腰处,一条小路通到山顶——这是采石场为方便挖掘机上山新挖的。

来到子产墓前,才知什么是“孤岛”。往南走20多米是断崖,矿车就停在附近山顶上。北侧和东侧稍好,离悬崖也不过400米。

“现在就算停下来,子产墓恐怕也难以保全。试想,山顶没有支撑,赶上阴雨连绵,发生滑坡等是早晚的事儿。所以,子产墓保护刻不容缓。”陪同记者上山的李铁城气愤地说。

这已是他第17次爬上陉山。76岁的他为保护子产墓,奔走呼号,“连命都可以不要”。

李铁城是河南省文史馆员,新郑市黄帝故里轩辕黄帝之碑就是由他撰文并书写。

2011年5月18日,他受邀为子产墓撰写碑文,拜访子产墓。然而,他爬上山顶时却发现,周围都在开山采石,子产墓岌岌可危。

这一幕让他痛心疾首,从此下定决心,要保留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现状

几位老太太,轮流照看子产墓

然而,保护却充满了无力感。

在子产墓的西南方悬崖边,曾有一景被当地百姓称为“老婆顶石”。相传子产生前爱民如子,死后无钱下葬,玉帝知悉后甚为感动,便派炼石仙母运送石头为子产建墓。仙母头顶石头披星戴月运了好几趟,最后一趟,刚到山腰恰逢鸡叫,变化不及就化为石头凝固在陉山上。

这一景曾被当地人津津乐道,但是现在,它消失在了隆隆的采石声中。它的命运,让李铁城更加担心子产墓会重蹈这一覆辙。

他的担心不无道理。这样一位先贤古墓,如今只有几位老太太在轮流照看着。

7月25日,墓旁的子产庙内,王彩云、王秀荣、孔省恩热情地拿出蒲扇,让记者坐下休息。三人中最小的72岁,最大的已80岁。

“1993年村民凑钱,在原址复建了这座庙,来照看子产墓。”王秀荣说,现在,几个人轮流上山。对于山下的轰鸣声,她们痛恨,却无能为力。

由于地处新郑和长葛交界处,郑州和许昌两地都将子产墓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秀荣她们希望,两地政府能联手还子产墓一份清净。

那么,子产墓该如何保护,郑州和许昌两地的主管部门对此又是个什么态度?

说法

缺乏强制执法权是最大的制约

7月24日,新郑市副市长刘五一带领市文物、国土、公安、安监以及观音寺镇政府六个单位负责人,组成联合调查小组前往陉山子产墓查看情况。刘五一上山时还摔了一跤。

然而,一行人在查看一家采石场时,竟被老板拒之门外,20多分钟后才得以进入。

新郑市旅游和文物局工作人员介绍,1987年,子产墓被郑州市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时,其保护范围以子产墓冢边线向西、北向外扩20米,东至子产庙东围墙,南至沟沿。去年,将保护范围调整为东西400米,南北430米,以子产墓冢为中心坐标,向东、西、南均至断崖,向北250米至山坳。

“我们下发过多次整改通知书,但他们一直不执行。”上述工作人员称,缺乏强制执法权是最大的制约。

新郑市国土局矿管科工作人员说,陉山在新郑境内目前有两家采石场,一家是观音寺镇贾庄采石场,另一家是诺金采石场,“前者的采矿许可证在2010年12月份已到期,后者将于今年12月到期,到期后也不会再延长。”

“没有强制执法权,我们也很难办,有时我们的执法车辆和工作人员也会被对方扣下。”新郑市国土局执法三中队的韩队长说。

问题

临时开采区域,并没限制住采石

26日上午,省文物局副局长李玉东召集郑州和许昌两地文物部门,再次来到子产墓查看情况,并召开相关单位的协调会。

据了解,去年4月,许昌市紧急制止了子产墓周边采石作业,其中,就包括施工面最大的郑州铁路局长葛桥工段陉山采石场(简称“郑铁采石场”)。

之后,郑州铁路局提出在子产墓保护范围内临时开采道砟的方案。去年11月,许昌市政府批准其中一个方案,同意其在子产墓中心东南150米以外,东北、西南向长180米、宽30米、高70米的采石区域临时开采道砟。

然而,在郑铁采石场生产办公室主任王海龙看来,这一区域施工作业面太小,根本无法作业。现在的施工作业,都在采矿证许可的范围内进行。

这一采矿证,有效期到2013年底。

不过,从协调会上通报的情况来看,郑铁采石场已经超过了2011年11月划定的“临时”区域。

张琳说,当初郑州铁路局承诺了5项子产墓文物保护措施,但目前来看,并没有严格执行。

出路

立即关停、搬离采石场

从默默无闻到大众议论,子产墓的“走红”如此悲情。停产、整顿,每一次的短暂措施,事后都证明是徒劳无力。

就如与此事相关的一名官员所说,这是经济发展与文物保护的矛盾,很难解决。

真的很难解决吗?

2011年,郑铁采石场停工后,曾与当地政府协调,开辟新矿区,远离子产墓。然而,这一承诺,至今还未见动静。

一名官员称,陉山上所采石料是铺设铁路的上等道砟,而附近其他山脉则不具有这种优势。停工后,采石场职工生活受到影响,多次向上级反映情况。许昌市政府才想出折中办法,开辟了一个临时区域。

不过,26日与会的很多官员都希望,立即关停、搬离这些采石场,因为公众关注,当地的形象已经受到影响。

省文物局副局长李玉东建议,立即暂时性停工,寻找新的开采资源。同时,做好开采坡面的保护工作,防止滑坡。之后,由政府出面,用铁丝网将附近区域围挡。

对此,王海龙说,采石场已经停工,他也希望当地和郑州铁路局沟通,来妥善处理此事。

另一个好消息是,新郑境内的采石场也已停工。

相关链接

子产是谁?

子产,姓公孙,名侨,春秋末期郑国人(今河南新郑人)。

据说,公元前522年,执政26年的郑国名相子产逝世,因他一贯廉洁奉公,家中没有积蓄为他办丧事,儿子和家人只得用筐子背土在陉山上埋葬他的尸体。

消息传到郑国的臣民耳中,大家纷纷捐献珠宝玉器,帮助他的家人办理丧事。

子产的儿子不肯接受,老百姓只好把捐献的大量财物,抛到子产封邑的这条河水中,悼念这位值得敬仰的人。珠宝在碧绿的河水中放射出绚丽的色彩,泛起金色的波澜,从此这条河被称为金水河。



2#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6 11:45:1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6 11:50:58 | 只看该作者
子产论为政宽猛(昭公二十年)子产论为政宽猛(昭公二十年)原文|翻译|赏析时间:2012-10-27 09:47 年代:春秋/ 作者:左丘明/ 分类: 左传/ 发表评论/ 浏览 1116 次胡萝卜和大棒都不可少 [原文] 郑子产有疾,谓于太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1)。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2),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 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崔苻之泽-
胡萝卜和大棒都不可少

原文
  郑子产有疾,谓于太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1)。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2),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
   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崔苻之泽(3)。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崔苻之盗(4),尽杀之,盗少止。
   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5);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6),猛以济宽,政是以和。《》曰:‘民亦劳止,讫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7)。’施之以宽也。‘母从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惨不畏明(8)。’纠之以猛也。‘柔远能达,以定我王(9)。’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竟不俅,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10)。’和之至也。”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11):“古之遗爱也(12)。”


注释
  (1)猛:严厉。(2)狎(xia):轻视,轻忽。(3)取:同“聚”。人。 指强盗。崔苻(wan fu):湖泽的名称。(4)徒兵:步兵。(5)纠:矫正。 (6)济:帮助,调节。(7)这四句诗出自《诗-大雅-民劳》。汔(qi): 也许可以。康:安。中国。指京城。绥。安抚。四方:指四方诸侯国。 (8)这四句诗出自《诗-大雅-民劳》。从:同“纵”,放纵。诡随:狡诈行骗 的人。谨:管束。遏:制止,禁止。寇虐:指抢劫行凶的人。惨:曾,乃。明: 法度。(9)这两句诗出自《诗-大雅’民劳》。柔:安抚。能:亲善。 (10)这四句诗出自《诗-商颂-长发》。竞:急。求:缓。优优:温和宽厚的样子。道:聚集。(11)涕:眼泪。(12)遗爱:流传下来的慈惠的人。


原文翻译
   郑国的子产生了病,他对太叔说:“我死了以后,您肯定会执政。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够用宽和的方法来使民众服从,差一等的人不如用严厉的方法。火的特点是猛烈,百姓一看见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在火里;水的特点是柔弱,百姓轻视而玩弄它,有很多人便死在水里,因此运用宽和的施政方法很难。”子产病了几个月后就去世了。
   子大叔执政,不忍心严厉而用宽和方法施政。郑回的盗贼很多,聚集在叫做崔苻的湖沼里。子太叔很后悔,说:“要是我早听他老人家的话,就不会到这种地步了。”于是,他派步兵去攻打崔符的盗贼,把他们全部杀了,盗贼才有所收敛。
   孔子说:“好啊!施政宽和,百姓就怠慢,百姓怠慢就用严厉措施来纠正;施政严厉,百姓就会受到伤害,百姓受到伤害就用宽和的方法。宽和用来调节严厉,严厉用来调节宽和,政事因此而和谐。《诗-大雅-民劳》中说;“民众辛苦又勤劳,企盼稍稍 得安康;京城之中施仁政,四方诸侯能安抚。’这是施政宽和。‘不能放纵欺诈者,管束心存不良者;制止抢夺残暴者,他们从不惧法度。’这是用严厉的方法来纠正。‘安抚远方和近邻,用此安定我王室。’这是用和睦来安定国家。又说:‘既不急躁也不慢,既不刚猛也不柔,施政温和又宽厚,百种福禄全聚 。’这是宽和达到了顶点。”
   等到子产去世,孔子得到了消息,流著眼泪说:“他是古代传下来的有仁爱的人。”

作品赏析
  凡事都有两面,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一直注意并提倡在相反的两个方面之间寻求平衡。按照传统的观点,失去平衡,偏重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事情就会出毛病。阴阳调和, 刚柔相济,事情就会1烦利发展,兴旺发达。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种观点陈旧过时了,总在讲寻求平衡的中庸之道,为什么就不可以偏激一点,极端一点?为什么不可以矫枉过正?
   当然可以。但不要忘记,极端到底,就会了引起强烈的反作用。 正如弹簧,用以压迫的力越大,反弹就越高,反作用力就越大。认真想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仍是受著平衡律的支配。因为平衡律是宇宙间的一条普遍规律。
   宽大仁慈,并不意味著软弱。它实际上既体现了胸襟和气度,也体现了涵养与明智。宽大为怀,是为了征服人心,使人心服,也是自信心的表现,可以当作笼络人心的“胡萝卜”。
   威猛严厉,也不意味著残忍。它所体现的是决心和力度,为的是以强硬手段迫使越轨者和不法之徒循规蹈矩,遵纪守法,平等竞争。
   过分的宽大仁慈容易使人误以为软弱,从而得寸进尺,变本加厉;过分的威猛严厉容易导致残暴,从而引起强烈反抗,法纪大乱。所以,宽和与严厉相互补充调节,可以避免走极端造成的不良后果,让人们心服口服地遵纪守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6 11:53:44 | 只看该作者
子产不毁乡校(襄公三十一年)子产不毁乡校(襄公三十一年)原文|翻译|赏析时间:2012-10-27 19:44 年代:春秋/ 作者:左丘明/ 分类: 左传/ 发表评论/ 浏览 1174 次民心可疏导不可左右 [原文] 郑人游于乡校(1),以论执政(2)。然明谓子产曰(3):“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4),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5),不闻作威以防怨(6)-
民心可疏导不可左右

原文
  郑人游于乡校(1),以论执政(2)。然明谓子产曰(3):“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4),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5),不闻作威以防怨(6)。岂不遽止(7)?然犹防川(8): 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9),不如吾闻而药之也(10)。”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11)。小人实不才(12)。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13)?”
   仲尼闻是语也,曰(14):“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注释
   (1)乡校;古时乡间的公共场所,既是学校,又是乡人聚会议事的地方。 (2)执政:政事。(3)然明:郑国大夫融蔑,然明是他的字。(4)退: 工作完毕后回来。(5)忠善:尽力做善事。损:减少。(6)作威;摆出 威风。(7)遽(jv):很快,迅速。(8)防:堵塞。川:河流。(9)道: 同“导”,疏通,引导。(10)药之:以之为药,用它做治病的药。(11)信: 确实,的确。可事;可以成事。()12)小人:自己的谦称。不才:没有才能。 (13)二三:这些,这几位。(14)仲尼:孔子的字。(孔子当时只有十岁, 这话是后来加上的。)




原文翻译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 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 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小人确实没有才能。如果真的这样做, 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
   孔子听到了这番话后说:“照这些话看来,人们说子产不仁,北打下如估”


作品赏析
  春秋时的乡校,让我们联想到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民主政治。在希腊、罗马凡,自由民,都有参与政治的权利。乡校自由地议论政治,与希腊、罗马的情形有些相似,但有一个重大差别:乡校的平民百姓虽然可以议政,却无权参政,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因此,二者有实质性的差别。
   不过,考虑到中国传统等级制度之下的政治专制,能移开一个口子让老百姓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地议论统治者,真是要很大的气魄和开阔的胸襟。真的,能做到这一点,在几千年的传统社会中,即使不是绝无仅有,也算得上几十年、几百年才会见到一次。
   完全可以设想到老百姓议政的内容,比如国家的繁荣昌盛,社会的风习,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施政方针,一直到宫廷秘闻,某个官员乃至国君的私生活。不管是什么样的话题,平民百姓中横挑子竖挑眼、鸡蛋里面挑骨头的人,毕竟是少数,而大多数人的。目中都有相对公平的衡量尺度,他们眼睛盯住的是统治者的施政实绩,而不是统治者的夸夸其谈。
   可以打个比方,老百姓的评论,是统治者所作所为的无情的镜子。统治者可以用高压手段迫使百姓保持沉默,却无法使人们不在心里估价,无法左右人心的向背。所以,沉默并不意味著顺从;相反,沉默中蕴含著可怕的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11-16 12:18:0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11-16 17:09:5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11-16 17:10:4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11-16 17:11:2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4-11-16 21:09:5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7 22:50:55 | 只看该作者
胡泳,北京大学副教授
子产说,政事好像农活,白天黑夜想着它,要想着它的开始,又想着要取得好结果。
    今年“两会”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中外记者见面。在谈到今后两年的工作时,他引用《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名句明志:我的任期还有两年,我深知这两年的工作不比任何一年要轻松。“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

    这段话的原文是:“子太叔问政于子产。子产曰:‘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朝夕而行之,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翻译成今天的白话文,就是:子产的继任者子太叔向子产询问政事,子产说:“政事好像农活,白天黑夜想着它,要想着它的开始,又想着要取得好结果。早晨晚上都照想着的去做,所做的不超过所想的,好像田地有边界一样,过错就会少很多。”

    我们都知道,老子把治国比喻成烹小鲜。在此,子产则贡献了另外一个妙喻:执政就像种田,执政者就像辛勤的农夫,需要考虑周全。要计划好的开始,也要将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悉数思考在内,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所言:“君子之行,思其终也,思其复也。《书》曰:‘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就是说,君子有所行动,要想到结果,想到下次能够再如此。

    “行无越思”的原则也很关键。它的核心是,行其已思者,其未思者不妄行,即行动不超出思考范围。施政执事,如同穑夫,首先依照土壤气候、季节地势,选择不同种类的作物,不求速成,而求精育。越未雨绸缪,农作物便越能长得健壮,从而生机繁荣,绵绵不绝。

    也有不肖农夫,为了多打粮食,强施肥料,滥用农药,土壤不得休养生息,竭泽而渔,土地最终的结局是板结甚至被毒化,再也结不出颗粒果实,沦为废地。

    比喻很浅显,但道理很深刻。提出此譬喻的子产,是春秋末期郑国的政治家、改革家,后世将他视为中国历史上宰相的典范。孔子比子产大约晚生30 年,但他十分推崇子产,据说“孔子尝过郑,与子产如兄弟云”(《史记·郑世家》)。清王源说:“子产当国,内则制服强宗,外则接应大国,二者乃其治国大端……子产为春秋第一人。”李元度则说,子产之德过于管仲,即便诸葛亮,也不过是以管仲、乐毅自况,不敢比拟子产。

    子产所生活的年代,正当“王纲解纽”、“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他所生活的郑国,夹在两大强国晋、楚之间,“国小而逼,族大宠多”,可谓内忧外患,危机重重。就是在这样的危险情况下,子产在郑国执政并推行改革20多年(公元前543-前522),从内控公族、外御强国两方面入手,保持了内政的安定,振兴了郑国的国力。“子产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丧期不令而治;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史记·循吏传》)

    在治郑的过程中,子产可圈可点的政绩很多。其中非常有名的是两件事:一是铸刑书。公元前536年,子产在多项经济政治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公布了新制订的刑书。《左传·昭公六年》载:“三月,郑人铸《刑书》。”杜预《注》:“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颁布成文法典,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根据“周礼”,贵族在法律上享有特权:“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刑律条文原本是秘密的,这样,贵族当权者就可以为所欲为,不受刑法的约束。而子产铸刑书后,法与非法的界限清晰可见,国家定刑量罪有了公开统一的标准。同时,刑书打击强宗贵族的特权,保护商人和新兴土地所有者的利益,也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旧贵族的重要特权被取消,他们自然会强烈不满。子产的法制新政遭到了晋国上大夫叔向的非难:“民之有辟(法),则不忌于上。”也就是说,如果《刑书》公诸于世的话,老百姓就会依据《刑书》的条文行事,不必顾忌当权者的意志。这在叔向看来会导致天下大乱,“终子之世,郑其败乎。”子产在回信中说:“吾以救世也!”这是因为他深知,在因循守旧的郑国,如果不经鼎力革新,万难应付危局。实际上,就在子产铸《刑书》20余年后,公元前513年,被形势所迫,晋国的赵鞅亦“铸刑鼎”,公布了晋国的法典。这次孔子都看不下去,出来抨击,并且也以亡国来说事:“晋其亡乎?失其度矣……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 孔子也反对将成文法律公开布示于人,这和叔向“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立场是一致的。

    孔颖达《左传正义》曰:“子产铸刑书而叔向责之,赵鞅铸刑鼎而仲尼讥之。如此《传》文,则刑之轻重,不可使民知也。”他对这种做法提出了批评:“圣人制法,非不善也,古不可施于今。今人所作,非能圣也,足以周于用”,明确主张“作法以齐之,宣众以令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