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北★方 于 2014-11-17 14:51 编辑
2011年4月3-4日,张队带队、领骑者组织骑游了潭沟、白云龛、中金顶、桃花洞、龙水梯、麒麟沟。
在骑行目的地的选择上,我是一个喜新厌旧的人。去过与没去过的地方之间,我定选后者。这次看到领骑者贴出的路线,有龙水梯、白云龛、桃花洞、麒麟沟等。对于钻洞、我兴趣不大,但龙水梯的险要是听几个骑友说过的。并且查资料得知白云龛在云山深高处,犹如仙境,白云龛上面有中金顶,一览众山小,就顿生慕名前往之心。麒麟沟第一次听说,资料也很少,是个什么样子呢,也很好奇。于是就抛开了手头的一些事,随同前往。回来后忙了两天,可以暂时闲了下来,回想旅途中的见闻,一些感觉模糊了,一些犹在眼前。
太行的神奇壮美、万千气象一时难以言表,就先说下对同行骑友的一点感受。每次出去,都会遇到老友,也会结识新朋,在与新朋老友的接触中增长见闻、开拓心胸、感染友善,总是获益匪浅,这也是我喜欢骑行这个圈子很重要的原因。
与天马行空兄相识最早,两人亲密无间。一路上听天马兄谈了许多有关法国的情况,眼界大开。
梦娆大姐是老牌骑友,骑行西藏的经历让人心生敬意。以前跟梦娆大姐骑行,在领路指路、安排食宿等方面梦大姐热情周到、干练爽利,让我想到了过去年代的革命队伍中的女政委。梦大姐在树立骑行形象为骑友做了良好榜样。骑行关山时,梦大姐带领饭后抹桌扫地、将屋里收拾的干干净净。这次住宿白云龛,梦大姐又带头将碗筷刷洗干净。篝火欢聚结束后将灰火完全熄灭才离开。返征时与若谷在最前面领骑,整个队伍有序不乱,如行云流水,轻松而愉快,展现了集体的团结与力量。
第一次见到张队,是去年夏天全市骑友倾城出动迎接张队与梦娆骑行西藏归来时。当时的张队戴着棒球帽、深色风镜,蓄着长长的胡子,向人群含笑招手,颇有仙风道骨之感。对于张队心中除了敬重,还有一丝神秘感,潜意识中觉得张队很有个性,属于磊拓不羁之士、个性张扬之士。后来去黄道水、柳树岭、关山、风门等地方又与张队相遇,逐渐理解了张队网名的内涵。张队跑在前面时不时向老乡问路并且亲自先探路;在中间时发现先头队员走错了方向,就停下来站在那里大喊;上坡前给新手传授技巧;发现队员没戴上头盔及时提醒;发现后面的队员没跟上来就停下来等待并不时清点人数...... 张队人如其名,像一个尽心照顾弟弟妹妹队兄长,是实实在在的张队。张队对太行山了如指掌,几乎山中的每一条小路他都清楚,甚至能从无人走的地方领出一条捷径,被骑友形象地称为太行山的活地图。在从枣树沟向青石塽穿越时,满山密林,道路难辩,前面的朋友走错一点,张队就能马上指出来纠正。更可贵的是张队一副火热心肠,为了帮助以后的驴友辩路,他探过的小路,在容易走迷的地方总要在树枝上系上红布条。这次清水庄穿越河潭沟到白云龛,第一次走这条路的朋友之所以能够大胆地在前面走,就是因为有了这些如暗夜中明灯的红布条的指引。对于自己辛苦得来的户外经验,张队从不保守,抓攀树枝时要先试一下、背登山包走悬崖时要面向峭壁、鞋带头要塞到鞋缝里……张队总是热心地为骑友讲解。跟着张队,骑友胜读十年书。张队还有一颗敏感的诗心,面对大好河山,张队有感而发,出口成章,吟出了许多佳作,自然浑朴,朗朗上口。
在铺满冰雪的坡路上长距离骑行,是需要相当技巧、体力与勇气的,普通的骑友做不到这点。可是红旗在参加完三门峡极限网的年会后,冒雪骑车回来,就证明了红旗很不普通。西寨的大坡、月山的煤灰颠簸路也见证了红旗的矫健与神勇。红旗打到哪里,哪里就充满了亮色与激情。骑行白去龛,红旗在队后收尾,时刻关注前面骑友的状态,招前顾后,正是由于红旗等朋友的费心与热心,整个队伍保持了整齐的队形。红旗是一个率性爽快的朋友,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与红旗在一起,时刻充满了欢乐与开心。山谷上回荡着红旗的高亢的喊声,队伍中红旗讲的笑话引发一阵阵会心的颤动。红旗助人为乐,在女士需要的时候,总是挺身而出,当仁不让,展现了堂党男子汉的风范。与红旗老弟同行,可以时刻感觉他的热情。在山路休息吃饭时,烧饼给了我一个又一个,香烟递了一根又一根,危险的路段,不时地招呼我……
三哥是这次出行的司机、采购与大厨。白菜、粉条、大肉……精挑细选,将这些物品连同骑友的十几个包裹从龙水梯村登山路背上白云龛,三哥确实辛苦了。下乡时曾经做过事务长的三哥亮出拿手绝活,为骑友献上了丰盛的大餐。玉米粥稀稠适中、黄灿香滑。大烩荤素掺杂、肥而不腻、醇和爽软,既有素菜的利口,又有荤菜的丰厚。返逞时三哥开车在队伍的最前面,不急不徐,匀速带路。有三哥在,骑友心上更增加了一份踏实。
从黄水折向北,经老槲平、窑凹、过泉、西坪树就到了清水庄,这几个村庄如太行上的石头一样普通,有的甚至在网上没有一条记录。石墙石屋,房院错落有致,在明净透亮的春阳下,宁静温然。太行山水对于远来的朋友是极为热情的,连绵起伏的群山夹道欢迎,溪水也不甘落后,不时有细弱的泉流从山下透过土石渗到路面上,形成一汪浅浅的水坑,给骑友开个小小的玩笑。
初春是万物萌发的时节,见证新生、见证苏醒、见证绽放,心儿也会变得和畅、舒展与腾跃。在临近清水庄处,一排排杨树刚刚发芽,银白的树干、嫩绿的枝条,上绿下白,远远望去,似轻绿微白两抹山岚相依相拥。见过柳如绿雾,见过花如红云,这次又见到了绿云白雾漂浮荡漾,实在是一种很新鲜的体验。
从清水庄到龙水梯有两条路,一条是多数驴友走过的经麒麟沟过龙水梯,另一条则是鲜为人知的经潭沟过潭沟天梯。我们去时选择的是后一条,回来时走前一条。虽然龙水梯最上面有一段非常险要,但整体而言,潭沟之路更为惊险刺激。6里多的路,连玩带走,我们用了5个多小时。当龙水梯的老乡得知我们是从潭沟过来时,惊讶地说了一句:“那条路可不好走哇。”潭沟人迹罕至,基本是是一条野路。回来走龙水梯时还不时能遇到三三两两的驴友,潭沟则只有我们这一只队伍。山间原本就崎岖难行,夏天的洪水又冲毁了一些路段,很多地方基本上就无路可行。有的地方需要从松碎乱石斜坡上去,脚踩上去,大石块哗哗地向下滚落。有的地方则需像攀岩一样从仅能容少半个脚掌的陡壁石坎一点点向上爬摸,万一体力不支就陷入上不来下不去、进退两难的境地。在一线天处,后面的骑友有时会惊异上面怎么会有爆竹一样的响声,其实那是上面的朋友不小心蹬落石块在山谷中引起的回声。有一段路右边是悬崖,左边是深谷,在最窄处,仅有两根胳膊粗的树干倒卧仄逼的崖边。“我爱大海的惊涛骇浪,把我们锻练的无比坚强。”从另一方面讲,大山其实也是极为厚道的,知道我们身体的有些部位平时活动少,就专门给驴友提供了攀石下沟、手脚并用的机会,让我们体会得了难得的乐趣。
也许是很少遇到游人,对于我们这支队伍太行山显得极为好客。刚踏进山沟,一滩鸡蛋大小的卵石就像蜂拥而至的娃娃一样,熙熙攘攘地迎接我们的到来。石娃娃们打前哨报信,桌面大的巨石像中年人一样在中途拦我们休息。再往深山里走,则中几间房一样大的石爷爷巍然耸立在河道中等候我们。沿途的灌木更是多情,不时用长长的枝条拉扯我们,有时已经走过了几步,还缠绕拥抱着着我们不肯放手。崖壁上的开满黄花的连翘也垂下数米欲与我们亲热。
“太行山,将最美的一段留给了河南。”这是因为与西部、北部的山西、河北相比,地处太行山最南端的河南境内降水更为丰沛。潭沟因潭得名,水自然更是少不了的。初春之际,太行山的泉水基本上呈安闲状态。有时悠然地漫过平缓的坡面,水流与坡上微小棱角相吻,产生出的一个小小气泡,飘在清浅的溪流上随水而下。有时哗哗地拥进的小小的池潭里,也无意溅起太大的浪花。透明的潭池中散漫着清绿的浮藻,水底的卵石静静地享受着清流的滋养。遇到河谷阶梯状跌宕处,会有泉声在几处相互呼应,如同清晨枝头的鸟儿一样,你唱我和,各展千秋。潭沟的最里端,是一挂瀑布,因赶路未到跟前,但隆隆的响声说明还是有一定气势的。
初春时虽水流温顺,但山脉却更见奇伟。云台山的嶂石地貌一级级挺拔向上,黑毛沟的山体灰白褐黑色块斑驳,西沟的峭壁裂缝纵露,在潭沟,大山呈现的是另一种雄姿。河谷左侧有一处宽宽大大百米高的斧劈悬崖巍然耸立,立面平展如镜,不见凹凸,很是神奇。河谷的右岸,一堵更高的山体长墙浮在云天。长墙上,一条条粗大的横向纹理从上到下有序排列,整个石墙似一张巨大的处女的五线谱稿,等待着仙人在上面填写豪壮的音符。
在这样壮丽优美的山川中,花草树木自然也会有非凡的风貌。没有绿叶的衬,黄灿灿的连翘在苍黑的山间显得很是突兀。但它们却顾不了这些,打破常规,勇敢地绽放自己敢为天下先的生命品质。坚贞的翠柏,非绝壁不生,扎根危岩,同高风共舞,与苍鹰为伴,表现了一种不畏艰险,志存高远强者精神。果园中的桃花,艳丽可人,但总给人一种尘世凡物的感觉。而太行山的桃花却只将自己的姿容展现给崇山峻岭,呼吸着仙风,啜饮着天露,在云山顶峰甘守着一份高洁与圣傲,其神韵足以出只可远观不可近亵的莲荷其右。
在近潭瀑处左转上天梯,眼前出现一片平坦的台地,这就到了龙水梯村。来前查看资料,提到龙水梯是如何窄险,就以为龙水梯村也是一样,想象中如几处庙宇狭居于高峰之上。其实,真正的龙水梯村地面是比较开阔的,特别是从山沟爬上来,有一种豁然开朗、踏实放松的感觉。村南田野平整,白杨成林,上面的山坡遍植青松,苍茂翠郁。村中约有20余户人家,一条不大的峡谷将村庄分为两部分,一座名为四清的石桥连接其间。在村上向西南方望去,一条高大的山岭横亘半空,山顶奇峰成排,有的像峨冠博带的高官,有的像弯腰聆听的弟子,有的像洒脱不羁的名士……各色人等如同在仙境中相会相聚,给人一种精神上的震撼与提升。对于象形石,我以前并不感冒,一是觉得牵强附会,二来觉得有其形无其神。但这次给我的感觉却完全不同,后来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这些象形峰与其所处的环境更为协调,周遭有体现其精神内涵的氛围。
白云龛村在龙水梯村的北面山上,两者相距大概有500多米,中间要走过一片松林。林中横柯上蔽,清气逼人。路面或为石阶或为土坡或为乱石,落下的松针变成褐色软软地垫在小径上。路边的山石一副饱经沧桑模样,经过多年流水的冲刷,不再棱角峥嵘,略圆稍扁的表面间有深黑的印痕与洞凹,颇有几分太湖石的气质。太阳的光斑撒在地上,更反衬了林间的静穆。穿行林间,不由地就想到了武松打虎的景阳冈。
白云龛村仅有两户人家。我们去时,天气晴好,并未见白云银雾。在网上看别的驴友考证说白云龛原名白云开,取白云开处见人家之意,只是由于当地人口音重才误传开为龛。其实在该村东头确处一处山龛,几间庙宇依龛而建,供奉着关公、观音等各路神仙。建庙者就地取材,将绿色的啤酒瓶瓶底朝外,排成一排,砌为庙檐,倒显得别具匠心。
之前听驴友说了一句“桃花洞很深,”还以为看桃花洞要下到一个很深的山沟里。后来才知道这个深不是说的桃花洞口位置很低,而是指洞内距离很长。吃过晚饭后大伙想想闲着无事,就戴上头盔(以防进入洞内碰头),拿着手踏上通往桃花洞的路程。也许有的朋友会问晚上能看个什么呢,领队的回答:洞内一片漆黑,不辩昼夜,晚上看与白天看的效果是一样的。后来发生的故事证明,洞内一样,但洞外很不一样。桃花洞的开在半山腰上的绝壁上,绝壁下有一道沟谷,从沟底到洞口需爬高上低,左转右绕,手扒膝跪。绝壁上的小径极其狭窄,多数地段仅容一个通过,两人相向而行需一人先退到宽处避让。走这样的险路在夜里要冒相当的风险,几个勇敢的朋友虽摸到了绝壁半途,但前面的转弯处的一个高台使他们怀疑是不是走错了路,再加上担心大伙的安全,于是就后退返回了。虽然没看成桃花洞,但满天灿烂的星光还是给骑友进行了补偿。都市之夜,也会有一轮明月当空照,但要欣赏如此迷人的星空就不那么容易了。巨大的猎户座斜横在西方,北斗七星的勺柄指向东南,勺口不是像以前见到的那样朝上,而是倒扣向下,仿佛天上的仙人刚刚饮过美酒将它搁置了起来。“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这样的迷人夜晚,古圣先贤咏叹大自然的诗句会即时地从脑海跳出,也给我们一个发思古之幽情的机会。星空下一片幽黑,山道两旁杂木密布,枝条不停地对骑友拍肩打背。骑友们就着手电的光亮列队前行,说说笑笑,也是一番别样的感觉。第二天上午,骑友再次前往。洞内路上乱石纵横交叠,进入稍深处,寒意浓重。狭小仄逼的地方,我总是感到压抑,在一位仅容行人蹲爬着通过的低矮洞口,我与几位朋友停下脚步退了出来。
在第二天去桃花洞之前,我们先登了中金顶。中金顶在白云龛村北面山上的最东头,上山的小路却要先向西折一下。快到6点的时候,我们起床了,走出户外,已经霞光初露。东方的天空奇特地分为两个部分,下面苍暗蓝幽,上方黄灿红艳,界线泾渭分明。上山大概需要10多分钟,因担心到山上时太阳已经出来,刀把儿选择留在山下拍日出,我与张兄、大自然、天马、郭工、张队急步上行。快到项峰处,路变得陡峭起来,几处巨石立在山口,俨然座座山寨古堡。山顶最高处有一坐西面东的铁瓦寺庙,从背后绕过庙宇再向东方望去时,心中又憾又喜:太阳刚好苍黑的云海中升出来,遗憾的是没有看到日出的完整过程,惊喜的是目睹了太阳刚出浴时的仙姿神韵。立峰四望,发现中金顶这个名字叫得太合适了。周转的山脉大致呈山字状,山口朝东,山底变横为半圆的部分为十字岭,北部的一笔是由王莽岭、小华山、轿顶山连成的山岭,南部的一笔由九峰山谱写,中金顶就位于中间的最长的一笔的最东端,北、西、南三面群山拱卫,它位居中央,所以取中字;早晨柔和的光线将铁瓦庙涂上灿灿的金光,所以取金字;雄居山项,所以取顶字。中金顶,负阴朝阳,如同坐在群山构成的太师椅正中,吸纳东来紫气,雄视中原莽莽大地,很具一派王者气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