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3月13日,这天是个很值得纪念的日子,距我第一次参加户外徒步穿越活动整整52个周,一个整年。在这一年里,我共外出骑行24天,累计行程6000多公里,完成了一天骑行286公里的自我挑战计划,徒步穿越太行山、林虑山14次。豪放了情怀、培养了志趣,提升了心灵,锻炼了身体,阅读了风景,释放了压力。
2009年3月14日,也是个星期六,我与望云飞先生一起驱车林州党校,随林州驴友徒步穿越方家沟——四方垴——梯头,经黄华山景区下山。今天的路线则是自石楼村上山,攀登至鲁班壑,沿壑嘴向东南,从北侧绕过枪杆垴,到达老祖庙,然后向西经核桃凹,自宋家庄下到迸珠帘景区,过中天门,经黄华山景区下山。这次是我第二次来到黄华山。由于路程短,难度系数低,时间比较充裕,较之第一次于苍茫暮色中匆匆路过更能从容地欣赏景区的山、水、泉、殿等。
由于前几日的倒春寒,使得今天一大早,天气就阴冷潮湿。但随着春天脚步的日渐趋紧,人们对户外活动的热情相当高。据队长后来说,除上周参加比赛外,今天是“三人行”团队驴友数量第一次超过60人,不得不动用两辆大巴。7点40分,两辆大巴载着63位驴友抵达林州党校门外,稍作休息,接上林州的指间沙、智多星等数位驴友后,向西行至城郊乡石楼村。8点25分驴友纷纷下车上山。这天走这条线的人除“三人行”团队63人外,还有文峰户外30多人、林州驴友数十人。整个山坡上、树林中漫山尽是身着各色服饰的驴友,给初春的林虑山带来了欢乐与生机。
宋代郭熙所著《林泉高致》中曾道:“太行枕华夏,而面目者林虑。”这林虑山原名隆虑山,因避东汉殇帝刘隆名讳,改称林虑山。此山南起山西穽底村,北至任村回山角,绵延六十余里,高峰耸峙,断崖着墨,林木茂密,如展开的画屏,矗立于林州盆地西沿。
金代书画家王庭筠在《五松亭记》中曾写道:“林虑西山,横绝百里,隐然犹卧龙。洪谷为首,天平为脊,黄华为胁,鲁班门为尾,迤逦而北去。”今天我们徒步的路线就是登鲁班壑,拜老祖庙,走黄华山。
从山下西望林虑山,山峰自中间断开恰似天门,便是我们今天徒步穿越的第一站鲁班壑,也称鲁班门。自石楼村西行,过红旗渠小石桥进山,山道迤逦,谷深林密。距石楼村约两里处,山道边有一小庙,由几块石板叠就,十分简陋,为附近几个村民草草塔建。庙前一长方形石条,高不盈米,形如石碑,上书“五圣祠”。这五圣者,乃山神、土地、花神、药王、龙王五圣也。这简单的碑记上有“大清同治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立”字样。由此可见,这里原有一座五圣祠庙,为清同治七年所立。再向上攀行约两里许,又有一座山神庙,殿宇两幢,左大右小,红石为基,青瓦覆顶,砖木结构,已褪色的圆木廊柱支起前厦。庙前数通石碑,因经年风雨侵蚀,碑文大多脱落,非贴近不可辩识也。其中一乾隆年间所立石碑的碑记中记载“隆虑山鲁班门天造地设一巨壑也……以往来于其途者前呼后应、趾接踵摩不可以数计”。
过此庙继续攀行数里,到鲁班壑下的关帝庙。请来武圣人关云长镇守鲁班门,可见林县人对此山道、此壑门的重视。在关帝庙下仰望鲁班壑,但只见壑门宽敝,两边石崖陡直,隔门对峙,赤色、青色山岩裸露于外,鲜见树木。鲁班豁北崖那段高达两百余米寸木不生的大石壁名叫老黄干,相传曾从山顶上跌落一头老黄牛,声似巨炮,响彻凌霄,震动玉皇。
走过关帝庙,踏上山民们修好的石阶,登上了这仰慕已久的鲁班壑。仅仅用时不到两个小时。鲁班壑就是一个在地质变迁中自然形成的U字形山口,属于震旦系石英砂岩、寒武系砂页岩地质结构,宽110米,海拔971米,两边山峰海拔1172米,陡峭壁立,隔壑对峙,形如两个高达200多米的巨神立于鲁班门两侧。清代诗人万化曾有颂鲁班壑诗句:“拔地芙蓉障碧空,山腰忽断石门崇,牧樵每说仙人迹,风雨犹闻鬼斧功”。这鲁班壑古道东起城郊乡石楼村,西至石板岩乡的小壑村,站在壑口四望,山路盘旋,地势险要,西上十八盘,东下十八弯,堪称“天险”门户。
阴冷的天气,使得空气湿度比较大,太阳迟迟不肯露面,山谷中、山麓上弥漫着层层薄雾,照片拍的质量都不太好。到达鲁班壑后,风从壑嘴吹来,还相当冷,除了几位驴友忙于抢占有利位置拍照外,其他驴友休息时不得不躲在鲁班庙墙下避风。
站在鲁班壑口,回望上山的路,远眺林州盆地,透过薄雾,远处的县城、村落依稀可见。俯视太行峡谷,尽管薄雾迷朦,仍可清晰地看到古石公路如白练般蜿蜒在峡谷之中。在这条不宽的公路上,我们多次骑车穿行,徒步穿越。公路两边的村庄、崖壁、山峰、溪流,甚至某个电线杆、某个路桩都可擘掌而数。越峡谷远眺,太行山雄奇险秀风光尽收眼底,但只见诸峰耸峙,岩崖高悬,山岭起伏,重峦叠嶂,道路如健带系于山麓,村落似星月缀于其上。
对鲁班壑闻名已久,去年数度骑行穿越林虑山、太行峡谷,从东西两侧都进行过远观。2009年5月16日骑行至枪杆垴下的贤麻沟老赵家,老赵的儿子带我们从鲁班壑南侧进行了居峰观览。5月30日至滑翔基地观摩滑翔比赛后,又从鲁班壑北侧凭高俯瞰。今天,从林虑山东侧攀登,算是真正来到了壑嘴的中部,这个高居于林虑山中间的巨大壑口,有着许多美丽的传说,每一个传说的背后都有着动人的故事。
传说一:鲁班斧劈林虑山逃难说。话说远古时女娲娘娘抟土造山,在中华大地上,西边造了昆仑山,南边造了横断山,东边造了蓬莱山,北边造了长白山,独留中间一片空当。她想,一定要在这中华大地中间造出一座奇峰峻伟、涧泉万象的大山来。于是,女娲娘娘命太阳与月亮西山运石,东海取水,造出了峰高岭峻、崖陡涧深、花香果美、藤红竹紫、松青柳翠、绵延八百里的大山来,这还不算,还给这高耸入云的山峰镶了三道紫金箍,太阳一照,金光四射,于是起名曰太行山。有一天,恶煞神经南天门偶往下望,不禁大吃一惊,哪里来的这么多黄金?于是,他顿生歹意。便偷吃了太阳,来盗这紫金箍。岂料,一没太阳,天下一片漆黑。他纵有仙眼也难辨方向。于是,就点起了神火。这神火一点,顿时满山漫野,火焰奔腾。这天火一直烧了300年。石头烧红了,山泉、河流烧涸了。据说,当时鲁班正在山中做木工活,天火一起,痛苦难熬,情急之下,他便抡起板斧,从林虑山上砍出一个大豁口,逃了出来。从此,在林虑山上留下了一个100多米宽的大壑口。
传说二:鲁班劈山斗虎说。相传,在很久以前,任村一带的山上,出现了一只双头虎,身长三丈,身高九尺,在方圆几百里内横冲直撞,糟蹋人畜。有一天,能工巧匠鲁班修完“赵州桥”,骑五色飞龙,穿云破雾,跨河跃溪,来到林虑山前。只见这里人烟稀少,一片凄凉。鲁班心中纳闷,便按下飞龙,询问了几户人家,方知是双头虎作怪。鲁班十分恼火,决计留下来除去虎怪,尽快使大家过上太平日子。一天,他和几个老农在山上转悠,猛然听到对面山上炸雷似的一声吼叫,那虎怪窜了出来。面对凶猛的恶虎,望着乡民们那无奈的目光,鲁班把心一横,骑上五色飞龙,从腰间拔出开山神斧,向着虎怪追去。那虎怪一见有人骑着飞龙追来,知道不妙,回头便沿着太行山半腰向南逃窜。鲁班在后面紧追不放,眼看就要追上了,那虎怪却向西一掉头,¬翻过山顶,反身往北,沿着河郊沟猛窜。虎翻过去了,可陡峭的山峰挡住了鲁班的去路,鲁班急中生智,挥开开山神斧照山顶猛劈下去,随着一声巨响,山顶被劈开了一道缺口,后人就把这个缺口叫做“鲁班壑”。鲁班顺着这个壑口飞奔而下紧紧追赶那虎怪。虎怪见逃不脱,甩不掉,就猛一转身,露出獠牙朝鲁班扑了过来。鲁班挥舞着开山大斧迎战虎怪,那虎怪还没弄清是怎么回事,一颗头已顺山坡滚落下去,再复一斧,另一颗虎头也被砍下。
传说三:鲁班劈山恤民说。一天,能工巧匠鲁班途经林虑山,但见这崇山竣岭、高峰陡崖把大山里的百姓阻挡于峡谷之中,使山里山外的百姓虽老死难相往来。于是,心生怜惜,留在山上,日日开山凿石,历尽千辛万苦,把山凿出了一道宽一百多米的大壑口。从此,山里山外的百姓可以通过这个壑口进行物质交流。为了纪念鲁班的义举,便名之曰“鲁班壑”,亦称“鲁班门”。 壑嘴东侧小山坡上有一巨石,上有一个大手印,掌指纹痕清晰可辨,据说是鲁班休息时手按巨石留下的印记。石下有一汪清泉,号“香柱泉”,泉水清冽甘甜,入口绵滑。据说是当时鲁班在此凿石开壑时引来的,鲁班以此水消渴做饭。由于沾了鲁班爷的仙气,此泉虽水量不大,但常年不甘。也是鲁班爷留给百姓的福祉。据说凡经此处通过的行人,无论上山下山,只要喝了此泉水,则会不渴不累。
传说四:鲁班劈山试斧说。相传鲁班为了在太行山中选材伐木,苦苦磨了99天斧子,走了99天夜路,九九归一,为一试锋利,他突发奇想,要在山顶最硬的一块巨石上试斧。在斧起斧落之间,只听一声巨响如山崩地裂,大山被齐刷刷劈开一道宽宽的壑口。后人称之为“鲁班壑”。
当然美丽的传说、动人的故事远不止这些。传说虽无可稽考,甚至几近荒诞,但就是这个林虑山中的巨大壑口,似山嘴又像石门,为山两边的老百姓提供了进出大山的方便。自古就是林县通往峡谷和山西平顺县的唯一小径,是土薄石厚、干旱贫穷的林县人进山采药摘果、出山逃荒赶嘴的一条活命之门。在过去的数千年岁月里,林县人或为躲避中原战火,或为逃荒赶嘴,无不携家带口荷担背篓通过这道壑门。对于背乡离井、逃难避灾的林县人来说,行走在这通往鲁班壑的古石道上,绝没有欢声笑话,洒下的只是一山苦难泪,留下的只是一路悲叹声。只是在上世纪70年代,太行隧道修通后,人们出山入峡经由隧道通过,石楼到鲁班壑这条山路才归于沉寂。
善良的老百姓,不管传说之真伪,但只要是为贫苦百姓造福的人,人们都会予以感念。基于此,人们便在这壑嘴的中间建起了一座庙宇,供奉鲁班神像,称鲁班庙。今天,庙门锁着,我们无法进去向鲁班爷行礼。庙门两边的对联诠释着这美丽的传说:“斧劈崖壁东西通,迎来游客观奇峰”。
鲁班爷是神圣的。它是神,高高在上,俯临万灵,庇佑百姓,受人敬仰,它是圣,有着与普通人一样的情怀,以他的智慧,他的勇敢,他的慈悲之心,为后人做出榜样。每个人,只要“小善必为,小恶不趋”,舍生取义,悲天悯人,都能获得他人的尊敬。
在鲁班壑稍做停留后,禁不住料峭冷风吹洗汗湿衣襟的驴友们,便又匆匆离开壑嘴,沿南侧崖壁下小径前进。绕行在这百多米的崖壁下,断崖上凸起的尖尖石头隐于薄雾之中,如魔术般变幻。我便称其为魔壁。因山泉经年从崖壁渗出,或雨水泉水从崖顶流下,使得这断崖上无处不有墨绿的水痕,俨然一幅幅水墨画。南行近两公里,在一陡峭壁立、高近200米的断崖边,有山民垒起的长长石梯,这断崖中部还筑有一山神庙,庙前崖壁上向南伸出的一棵古柏,横空而出,好象提醒诸位香客驴友小心登攀。
登上山巅便是通向贤麻沟的大路。由于不知道越岭去老祖庙的山道,我们二十几个人在大老刘的带领下一直向前走,再走两里路就到贤麻沟老赵家了。这时,有一老乡开着三马车从对面驶来,我们停下来问去老祖庙的路,老乡微笑着说,你们已经走过去了,多走了五六里路。于是,我们又不得不急匆匆往回返。在半途中,有一些驴友正在各自找寻地方做午餐。我便也坐下来,吃了自己带的干粮。清代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曾说“鲁班门,南去黄华谷二十里”,我们心想,这区区20里路自是不在话下。没想到,这一走错路,便多走出了三分之一。午餐后,我们一同继续往回返,绕过两个岭头后,看到队长“三人行”正在一岭下等我们。待我们走近,队长耐心地指给我们越岭去老祖庙的小路。可以想见,此时队长因等不到我们而焦急的心情。但队长就是队长,不管情况如何,脸上一仍带着其标志性的微笑。这微笑给我们以信心,给我们以轻松。
翻过一道不高的山岭,来到挂在山腰峭壁上的土石路,这土石路有三米多宽,平时可以走三马车,是山民们驱车出山的通道,山民们把它叫作“汽路”。意谓可以行汽车。这路虽宽,由于冰雪刚刚融化,路面全是泥水,湿滑泥泞,行走在这水与泥交融的土路上,两只鞋上沾满了稀泥烂草,两条裤管上也尽是泥巴。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行进,远处山崖上的老祖庙已清晰可见。中午一点左右,来到老祖庙。
这老祖庙本明嘉靖年间所建,背倚群峰,下临黄华谷,座落于海拔1000余米的黄华山二道崭的悬崖峭壁上,分前后两进院落。我首先从侧门进入到后殿,这后殿里供奉着三清教始祖鸿钧老祖。老祖殿两廊柱乃青石凿就,柱上虬龙盘绕。门柱楹联:“一柱香传真经功德无量,三教首统宇宙洪福无边”。记得在许仲琳小说《封神演义》中有这么一首偈语描写鸿钧道长:“高卧九重天, 蒲团了道真。天地玄黄外, 吾当掌教尊。盘古生太极, 两仪四象循。一道传三友, 二教阐截分。玄门都领秀, 一声化鸿钧。”传说中,鸿钧老祖是三清教最高天神,宇宙的化身,为盘古前一团混沌之气所化。生于太元之先,有“先有鸿钧后有天”之说。鸿钧老祖乘骑金龙,左有青龙,右有白虎,左手执龙头杖,右手捧净钵盂水。老祖凭造化神器之无上灵力,得道德大宗,修成“玄清真气”。 此后虽天地轮回,但老祖之体常存不灭。后来,老祖一教传三友,大弟子乃天纵其才的老子,历人间苦,做转世修,能“一气化三清”,创立人道之教。后人仰其无上道德,尊其为道德天尊,也称太上老君。其二弟子在鸿钧老祖所传的“玄清气”中,修出“玉玄清气”的境界,并一手创立出一个教派——名唤阐教,道全三才、德合天地,向门人阐述道德大宗,一门皆为道德之士,人称元始天尊。这元始天尊也是我们所称的一斧劈开混沌体、开地辟地定乾坤的盘古。三弟子通天得始祖所传修炼灵光之道,在“玄清气”中,修出“上玄清气”的境界,融汇圆通、异常了得,也创立出一个教派——名唤截教,手下弟子能人无数,后人皆尊其为灵宝天尊,也有人尊其为通天教主。
在老祖庙里我拜了三拜,捐款十元,庙祝给了一条红色的福带,以期老祖的庇佑。
退出后院的鸿钧老祖殿,经后壁绕到前院。前院的正殿供奉的是鸿钧老祖的师妹女娲娘娘。左右两偏殿分别是三皇殿、三教殿,三皇殿中供奉着天皇、地皇、人皇,三教殿中供奉着元始天尊、太上老君、通天教主。这三教殿中三教主的位置布局,我不理解,竟然把元始天尊放在了中间正位,而实际上,正如前面所讲,三位教主都是鸿钧老祖的弟子,而大弟子是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常把老子称为掌教师兄。所以,居正位者应该是太上老君。
出行庙门再回首,但见不大的庙门上写着:“负阴抱阳滋润万物,乾元资始春秋一度”,横联为“钟灵毓秀”,门楣上则是“西顶泰山老祖庙”。庙门尽用青石砌就,蟠龙石柱、雕画栋梁,工艺非凡。门前空廊宽不足两米,石栏下,就是悬崖峭壁,悬崖下便是深达数百米的黄华谷。山门右侧墙壁上题有“重修老祖庙记”,上有一诗但道老祖庙周围风光:“西顶泰山气象新,三教文化苏心灵。黄华景色七十二,老祖庙属第一峰。朝观红日腾云起,暮看云海足下生。珠帘不卷高观殿,镜头遥望避暑宫。九陌红尘飞不断,十洲清雾晓来轻。群峰壁立如虎踞,老松古柏锁白云。密林声声鸣鸟语,涧泉滴滴秦瑶琴。往事浮云成梦幻,从此俗虑自消沉”。
在庙门外休息时,聊起这鸿钧老祖,说他乃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的师傅。这时有一驴友戏言,那么鸿钧老祖的师傅又是谁呢?我一时语塞。回家来查阅资料方知,记于此,也算是对那位驴友的回答吧。据传说,鸿钧老祖的师傅乃是宇宙创始之初、秉先天混元灵气的创始元灵。创始元灵于西昆仑山中得到一宇宙诞生之初的造化神器,经过累世修行,功德圆满,道法得成。在漫长难耐的混沌宇宙中,创始元灵成为宇宙间唯一的一个“清醒者“,忍受着难以想象的孤独寂寞。创始元灵利用造化神器的无上灵力,又找来四个形象各异、灵窍初开的生灵,把他自己的修行法门和“清灵空明”的无上灵气分别传授给他们。老大鸿钧修 “玄清气”,老二混鲲修“玄灵气”,老三女娲修“玄空气”,老四陆压修“玄明气”。后人分别尊其为鸿钧老祖、混鲲祖师、女娲娘娘和陆压道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