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617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游记攻略] 攀登鲁班壑、拜谒老祖庙、徒步黄华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1-25 00:15: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0年3月13日,这天是个很值得纪念的日子,距我第一次参加户外徒步穿越活动整整52个周,一个整年。在这一年里,我共外出骑行24天,累计行程6000多公里,完成了一天骑行286公里的自我挑战计划,徒步穿越太行山、林虑山14次。豪放了情怀、培养了志趣,提升了心灵,锻炼了身体,阅读了风景,释放了压力。
    2009年3月14日,也是个星期六,我与望云飞先生一起驱车林州党校,随林州驴友徒步穿越方家沟——四方垴——梯头,经黄华山景区下山。今天的路线则是自石楼村上山,攀登至鲁班壑,沿壑嘴向东南,从北侧绕过枪杆垴,到达老祖庙,然后向西经核桃凹,自宋家庄下到迸珠帘景区,过中天门,经黄华山景区下山。这次是我第二次来到黄华山。由于路程短,难度系数低,时间比较充裕,较之第一次于苍茫暮色中匆匆路过更能从容地欣赏景区的山、水、泉、殿等。
    由于前几日的倒春寒,使得今天一大早,天气就阴冷潮湿。但随着春天脚步的日渐趋紧,人们对户外活动的热情相当高。据队长后来说,除上周参加比赛外,今天是“三人行”团队驴友数量第一次超过60人,不得不动用两辆大巴。7点40分,两辆大巴载着63位驴友抵达林州党校门外,稍作休息,接上林州的指间沙、智多星等数位驴友后,向西行至城郊乡石楼村。8点25分驴友纷纷下车上山。这天走这条线的人除“三人行”团队63人外,还有文峰户外30多人、林州驴友数十人。整个山坡上、树林中漫山尽是身着各色服饰的驴友,给初春的林虑山带来了欢乐与生机。
    宋代郭熙所著《林泉高致》中曾道:“太行枕华夏,而面目者林虑。”这林虑山原名隆虑山,因避东汉殇帝刘隆名讳,改称林虑山。此山南起山西穽底村,北至任村回山角,绵延六十余里,高峰耸峙,断崖着墨,林木茂密,如展开的画屏,矗立于林州盆地西沿。
金代书画家王庭筠在《五松亭记》中曾写道:“林虑西山,横绝百里,隐然犹卧龙。洪谷为首,天平为脊,黄华为胁,鲁班门为尾,迤逦而北去。”今天我们徒步的路线就是登鲁班壑,拜老祖庙,走黄华山。
    从山下西望林虑山,山峰自中间断开恰似天门,便是我们今天徒步穿越的第一站鲁班壑,也称鲁班门。自石楼村西行,过红旗渠小石桥进山,山道迤逦,谷深林密。距石楼村约两里处,山道边有一小庙,由几块石板叠就,十分简陋,为附近几个村民草草塔建。庙前一长方形石条,高不盈米,形如石碑,上书“五圣祠”。这五圣者,乃山神、土地、花神、药王、龙王五圣也。这简单的碑记上有“大清同治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立”字样。由此可见,这里原有一座五圣祠庙,为清同治七年所立。再向上攀行约两里许,又有一座山神庙,殿宇两幢,左大右小,红石为基,青瓦覆顶,砖木结构,已褪色的圆木廊柱支起前厦。庙前数通石碑,因经年风雨侵蚀,碑文大多脱落,非贴近不可辩识也。其中一乾隆年间所立石碑的碑记中记载“隆虑山鲁班门天造地设一巨壑也……以往来于其途者前呼后应、趾接踵摩不可以数计”。
    过此庙继续攀行数里,到鲁班壑下的关帝庙。请来武圣人关云长镇守鲁班门,可见林县人对此山道、此壑门的重视。在关帝庙下仰望鲁班壑,但只见壑门宽敝,两边石崖陡直,隔门对峙,赤色、青色山岩裸露于外,鲜见树木。鲁班豁北崖那段高达两百余米寸木不生的大石壁名叫老黄干,相传曾从山顶上跌落一头老黄牛,声似巨炮,响彻凌霄,震动玉皇。
    走过关帝庙,踏上山民们修好的石阶,登上了这仰慕已久的鲁班壑。仅仅用时不到两个小时。鲁班壑就是一个在地质变迁中自然形成的U字形山口,属于震旦系石英砂岩、寒武系砂页岩地质结构,宽110米,海拔971米,两边山峰海拔1172米,陡峭壁立,隔壑对峙,形如两个高达200多米的巨神立于鲁班门两侧。清代诗人万化曾有颂鲁班壑诗句:“拔地芙蓉障碧空,山腰忽断石门崇,牧樵每说仙人迹,风雨犹闻鬼斧功”。这鲁班壑古道东起城郊乡石楼村,西至石板岩乡的小壑村,站在壑口四望,山路盘旋,地势险要,西上十八盘,东下十八弯,堪称“天险”门户。
    阴冷的天气,使得空气湿度比较大,太阳迟迟不肯露面,山谷中、山麓上弥漫着层层薄雾,照片拍的质量都不太好。到达鲁班壑后,风从壑嘴吹来,还相当冷,除了几位驴友忙于抢占有利位置拍照外,其他驴友休息时不得不躲在鲁班庙墙下避风。
    站在鲁班壑口,回望上山的路,远眺林州盆地,透过薄雾,远处的县城、村落依稀可见。俯视太行峡谷,尽管薄雾迷朦,仍可清晰地看到古石公路如白练般蜿蜒在峡谷之中。在这条不宽的公路上,我们多次骑车穿行,徒步穿越。公路两边的村庄、崖壁、山峰、溪流,甚至某个电线杆、某个路桩都可擘掌而数。越峡谷远眺,太行山雄奇险秀风光尽收眼底,但只见诸峰耸峙,岩崖高悬,山岭起伏,重峦叠嶂,道路如健带系于山麓,村落似星月缀于其上。
    对鲁班壑闻名已久,去年数度骑行穿越林虑山、太行峡谷,从东西两侧都进行过远观。2009年5月16日骑行至枪杆垴下的贤麻沟老赵家,老赵的儿子带我们从鲁班壑南侧进行了居峰观览。5月30日至滑翔基地观摩滑翔比赛后,又从鲁班壑北侧凭高俯瞰。今天,从林虑山东侧攀登,算是真正来到了壑嘴的中部,这个高居于林虑山中间的巨大壑口,有着许多美丽的传说,每一个传说的背后都有着动人的故事。
    传说一:鲁班斧劈林虑山逃难说。话说远古时女娲娘娘抟土造山,在中华大地上,西边造了昆仑山,南边造了横断山,东边造了蓬莱山,北边造了长白山,独留中间一片空当。她想,一定要在这中华大地中间造出一座奇峰峻伟、涧泉万象的大山来。于是,女娲娘娘命太阳与月亮西山运石,东海取水,造出了峰高岭峻、崖陡涧深、花香果美、藤红竹紫、松青柳翠、绵延八百里的大山来,这还不算,还给这高耸入云的山峰镶了三道紫金箍,太阳一照,金光四射,于是起名曰太行山。有一天,恶煞神经南天门偶往下望,不禁大吃一惊,哪里来的这么多黄金?于是,他顿生歹意。便偷吃了太阳,来盗这紫金箍。岂料,一没太阳,天下一片漆黑。他纵有仙眼也难辨方向。于是,就点起了神火。这神火一点,顿时满山漫野,火焰奔腾。这天火一直烧了300年。石头烧红了,山泉、河流烧涸了。据说,当时鲁班正在山中做木工活,天火一起,痛苦难熬,情急之下,他便抡起板斧,从林虑山上砍出一个大豁口,逃了出来。从此,在林虑山上留下了一个100多米宽的大壑口。
    传说二:鲁班劈山斗虎说。相传,在很久以前,任村一带的山上,出现了一只双头虎,身长三丈,身高九尺,在方圆几百里内横冲直撞,糟蹋人畜。有一天,能工巧匠鲁班修完“赵州桥”,骑五色飞龙,穿云破雾,跨河跃溪,来到林虑山前。只见这里人烟稀少,一片凄凉。鲁班心中纳闷,便按下飞龙,询问了几户人家,方知是双头虎作怪。鲁班十分恼火,决计留下来除去虎怪,尽快使大家过上太平日子。一天,他和几个老农在山上转悠,猛然听到对面山上炸雷似的一声吼叫,那虎怪窜了出来。面对凶猛的恶虎,望着乡民们那无奈的目光,鲁班把心一横,骑上五色飞龙,从腰间拔出开山神斧,向着虎怪追去。那虎怪一见有人骑着飞龙追来,知道不妙,回头便沿着太行山半腰向南逃窜。鲁班在后面紧追不放,眼看就要追上了,那虎怪却向西一掉头,¬翻过山顶,反身往北,沿着河郊沟猛窜。虎翻过去了,可陡峭的山峰挡住了鲁班的去路,鲁班急中生智,挥开开山神斧照山顶猛劈下去,随着一声巨响,山顶被劈开了一道缺口,后人就把这个缺口叫做“鲁班壑”。鲁班顺着这个壑口飞奔而下紧紧追赶那虎怪。虎怪见逃不脱,甩不掉,就猛一转身,露出獠牙朝鲁班扑了过来。鲁班挥舞着开山大斧迎战虎怪,那虎怪还没弄清是怎么回事,一颗头已顺山坡滚落下去,再复一斧,另一颗虎头也被砍下。 
    传说三:鲁班劈山恤民说。一天,能工巧匠鲁班途经林虑山,但见这崇山竣岭、高峰陡崖把大山里的百姓阻挡于峡谷之中,使山里山外的百姓虽老死难相往来。于是,心生怜惜,留在山上,日日开山凿石,历尽千辛万苦,把山凿出了一道宽一百多米的大壑口。从此,山里山外的百姓可以通过这个壑口进行物质交流。为了纪念鲁班的义举,便名之曰“鲁班壑”,亦称“鲁班门”。 壑嘴东侧小山坡上有一巨石,上有一个大手印,掌指纹痕清晰可辨,据说是鲁班休息时手按巨石留下的印记。石下有一汪清泉,号“香柱泉”,泉水清冽甘甜,入口绵滑。据说是当时鲁班在此凿石开壑时引来的,鲁班以此水消渴做饭。由于沾了鲁班爷的仙气,此泉虽水量不大,但常年不甘。也是鲁班爷留给百姓的福祉。据说凡经此处通过的行人,无论上山下山,只要喝了此泉水,则会不渴不累。
    传说四:鲁班劈山试斧说。相传鲁班为了在太行山中选材伐木,苦苦磨了99天斧子,走了99天夜路,九九归一,为一试锋利,他突发奇想,要在山顶最硬的一块巨石上试斧。在斧起斧落之间,只听一声巨响如山崩地裂,大山被齐刷刷劈开一道宽宽的壑口。后人称之为“鲁班壑”。
    当然美丽的传说、动人的故事远不止这些。传说虽无可稽考,甚至几近荒诞,但就是这个林虑山中的巨大壑口,似山嘴又像石门,为山两边的老百姓提供了进出大山的方便。自古就是林县通往峡谷和山西平顺县的唯一小径,是土薄石厚、干旱贫穷的林县人进山采药摘果、出山逃荒赶嘴的一条活命之门。在过去的数千年岁月里,林县人或为躲避中原战火,或为逃荒赶嘴,无不携家带口荷担背篓通过这道壑门。对于背乡离井、逃难避灾的林县人来说,行走在这通往鲁班壑的古石道上,绝没有欢声笑话,洒下的只是一山苦难泪,留下的只是一路悲叹声。只是在上世纪70年代,太行隧道修通后,人们出山入峡经由隧道通过,石楼到鲁班壑这条山路才归于沉寂。
    善良的老百姓,不管传说之真伪,但只要是为贫苦百姓造福的人,人们都会予以感念。基于此,人们便在这壑嘴的中间建起了一座庙宇,供奉鲁班神像,称鲁班庙。今天,庙门锁着,我们无法进去向鲁班爷行礼。庙门两边的对联诠释着这美丽的传说:“斧劈崖壁东西通,迎来游客观奇峰”。
    鲁班爷是神圣的。它是神,高高在上,俯临万灵,庇佑百姓,受人敬仰,它是圣,有着与普通人一样的情怀,以他的智慧,他的勇敢,他的慈悲之心,为后人做出榜样。每个人,只要“小善必为,小恶不趋”,舍生取义,悲天悯人,都能获得他人的尊敬。
    在鲁班壑稍做停留后,禁不住料峭冷风吹洗汗湿衣襟的驴友们,便又匆匆离开壑嘴,沿南侧崖壁下小径前进。绕行在这百多米的崖壁下,断崖上凸起的尖尖石头隐于薄雾之中,如魔术般变幻。我便称其为魔壁。因山泉经年从崖壁渗出,或雨水泉水从崖顶流下,使得这断崖上无处不有墨绿的水痕,俨然一幅幅水墨画。南行近两公里,在一陡峭壁立、高近200米的断崖边,有山民垒起的长长石梯,这断崖中部还筑有一山神庙,庙前崖壁上向南伸出的一棵古柏,横空而出,好象提醒诸位香客驴友小心登攀。
    登上山巅便是通向贤麻沟的大路。由于不知道越岭去老祖庙的山道,我们二十几个人在大老刘的带领下一直向前走,再走两里路就到贤麻沟老赵家了。这时,有一老乡开着三马车从对面驶来,我们停下来问去老祖庙的路,老乡微笑着说,你们已经走过去了,多走了五六里路。于是,我们又不得不急匆匆往回返。在半途中,有一些驴友正在各自找寻地方做午餐。我便也坐下来,吃了自己带的干粮。清代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曾说“鲁班门,南去黄华谷二十里”,我们心想,这区区20里路自是不在话下。没想到,这一走错路,便多走出了三分之一。午餐后,我们一同继续往回返,绕过两个岭头后,看到队长“三人行”正在一岭下等我们。待我们走近,队长耐心地指给我们越岭去老祖庙的小路。可以想见,此时队长因等不到我们而焦急的心情。但队长就是队长,不管情况如何,脸上一仍带着其标志性的微笑。这微笑给我们以信心,给我们以轻松。
    翻过一道不高的山岭,来到挂在山腰峭壁上的土石路,这土石路有三米多宽,平时可以走三马车,是山民们驱车出山的通道,山民们把它叫作“汽路”。意谓可以行汽车。这路虽宽,由于冰雪刚刚融化,路面全是泥水,湿滑泥泞,行走在这水与泥交融的土路上,两只鞋上沾满了稀泥烂草,两条裤管上也尽是泥巴。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行进,远处山崖上的老祖庙已清晰可见。中午一点左右,来到老祖庙。
    这老祖庙本明嘉靖年间所建,背倚群峰,下临黄华谷,座落于海拔1000余米的黄华山二道崭的悬崖峭壁上,分前后两进院落。我首先从侧门进入到后殿,这后殿里供奉着三清教始祖鸿钧老祖。老祖殿两廊柱乃青石凿就,柱上虬龙盘绕。门柱楹联:“一柱香传真经功德无量,三教首统宇宙洪福无边”。记得在许仲琳小说《封神演义》中有这么一首偈语描写鸿钧道长:“高卧九重天, 蒲团了道真。天地玄黄外, 吾当掌教尊。盘古生太极, 两仪四象循。一道传三友, 二教阐截分。玄门都领秀, 一声化鸿钧。”传说中,鸿钧老祖是三清教最高天神,宇宙的化身,为盘古前一团混沌之气所化。生于太元之先,有“先有鸿钧后有天”之说。鸿钧老祖乘骑金龙,左有青龙,右有白虎,左手执龙头杖,右手捧净钵盂水。老祖凭造化神器之无上灵力,得道德大宗,修成“玄清真气”。 此后虽天地轮回,但老祖之体常存不灭。后来,老祖一教传三友,大弟子乃天纵其才的老子,历人间苦,做转世修,能“一气化三清”,创立人道之教。后人仰其无上道德,尊其为道德天尊,也称太上老君。其二弟子在鸿钧老祖所传的“玄清气”中,修出“玉玄清气”的境界,并一手创立出一个教派——名唤阐教,道全三才、德合天地,向门人阐述道德大宗,一门皆为道德之士,人称元始天尊。这元始天尊也是我们所称的一斧劈开混沌体、开地辟地定乾坤的盘古。三弟子通天得始祖所传修炼灵光之道,在“玄清气”中,修出“上玄清气”的境界,融汇圆通、异常了得,也创立出一个教派——名唤截教,手下弟子能人无数,后人皆尊其为灵宝天尊,也有人尊其为通天教主。
    在老祖庙里我拜了三拜,捐款十元,庙祝给了一条红色的福带,以期老祖的庇佑。
    退出后院的鸿钧老祖殿,经后壁绕到前院。前院的正殿供奉的是鸿钧老祖的师妹女娲娘娘。左右两偏殿分别是三皇殿、三教殿,三皇殿中供奉着天皇、地皇、人皇,三教殿中供奉着元始天尊、太上老君、通天教主。这三教殿中三教主的位置布局,我不理解,竟然把元始天尊放在了中间正位,而实际上,正如前面所讲,三位教主都是鸿钧老祖的弟子,而大弟子是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常把老子称为掌教师兄。所以,居正位者应该是太上老君。
    出行庙门再回首,但见不大的庙门上写着:“负阴抱阳滋润万物,乾元资始春秋一度”,横联为“钟灵毓秀”,门楣上则是“西顶泰山老祖庙”。庙门尽用青石砌就,蟠龙石柱、雕画栋梁,工艺非凡。门前空廊宽不足两米,石栏下,就是悬崖峭壁,悬崖下便是深达数百米的黄华谷。山门右侧墙壁上题有“重修老祖庙记”,上有一诗但道老祖庙周围风光:“西顶泰山气象新,三教文化苏心灵。黄华景色七十二,老祖庙属第一峰。朝观红日腾云起,暮看云海足下生。珠帘不卷高观殿,镜头遥望避暑宫。九陌红尘飞不断,十洲清雾晓来轻。群峰壁立如虎踞,老松古柏锁白云。密林声声鸣鸟语,涧泉滴滴秦瑶琴。往事浮云成梦幻,从此俗虑自消沉”。
    在庙门外休息时,聊起这鸿钧老祖,说他乃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的师傅。这时有一驴友戏言,那么鸿钧老祖的师傅又是谁呢?我一时语塞。回家来查阅资料方知,记于此,也算是对那位驴友的回答吧。据传说,鸿钧老祖的师傅乃是宇宙创始之初、秉先天混元灵气的创始元灵。创始元灵于西昆仑山中得到一宇宙诞生之初的造化神器,经过累世修行,功德圆满,道法得成。在漫长难耐的混沌宇宙中,创始元灵成为宇宙间唯一的一个“清醒者“,忍受着难以想象的孤独寂寞。创始元灵利用造化神器的无上灵力,又找来四个形象各异、灵窍初开的生灵,把他自己的修行法门和“清灵空明”的无上灵气分别传授给他们。老大鸿钧修 “玄清气”,老二混鲲修“玄灵气”,老三女娲修“玄空气”,老四陆压修“玄明气”。后人分别尊其为鸿钧老祖、混鲲祖师、女娲娘娘和陆压道君。
2#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5 00:17:18 | 只看该作者
     在老祖庙停留约半年小时,队长招呼我们下山。自老祖庙西侧下行,又见一陡峭山崖,崖壁的哈檐下有石室三间,依崖壁而建。走近石屋,方知这是三间石窟式殿宇,殿门左侧有古碑嵌入墙内,因年代久远,字迹已无可辨。殿外一青石碑上记载这就是西顶泰山千佛洞,明万历戊戌年(西元1598年)曾重修,始建年代不详。这四百多年的古殿中,正门口供奉的是笑容可掬胸怀豁达的弥勒佛祖像,殿内后壁上供奉两排佛像,前排两尊,后排十尊,殿左右两侧壁下各供奉九尊佛像。殿前石路狭窄,崖下便是万丈深渊,走在这断崖边上,两腿直抖,稍有不慎就会堕入万劫不复之境。
    自崖下小道缓行,攀上山腰土路,绕过两道山岭到达核桃洼村。村中人家七八户,多数已是人去屋空,壁断垣残。村口一家尚留守于此,队长三人行与几位驴友进入院内与老乡攀谈,俨然是熟人一般。
    穿过该村,再向南行两公里许,见到了进入黄华谷的下山石梯。这石梯修于高达二百米的陡峭崖壁之侧,由宋家庄村村民自1962年到1964年历经二年修建。石梯中段有一通石碑记述了山民们顶暑冒寒不顾辛劳修造这一石梯的英雄壮举。这石梯被称为“二崭梯”。
    从石梯上可以看到先到的驴友们已经三三两两地座在望镜台上休息,一部分驴友则不顾危险跑到峡谷深处的迸珠帘处观赏悬冰。据老驴友讲,若是雨季,这迸珠帘的景致相当憾人,水从数百米高的山顶直泻而下,迭入深谷,声如巨雷轰呜,状如白练飞舞。
    在望镜台休息时,后面传来消息,说林州驴友快乐王子带队出行,在红石榴沟迷路,请求支援。于是,经验丰富的老驴友闻声而动,立即组织起了由老郑、智多星、三人行等五人救援队准备前去救助,为了救援人员路途安全,其他驴友们热情慷慨地拿出自己的手电、水、干粮、水果等。准备就绪后五人小组立即跑步上山。
    自望镜台走下201级云步台阶,便是中天门牌坊。这中天门乃两柱单楼仿古牌坊,前临涧瀑,背靠危崖。牌坊门柱上书有“有缘有份来福地,无忧无虑入天门”的对联。从牌坊右侧崖壁上的指示文字得知,这中天门乃黄华山景区与迸珠帘景区的分界,牌坊下有王现昌先生写的一幅联语,刻于两块竖起的石板之上,联曰:“水帘陶得游人醉,只记来时不记归”。
    出于安全考虑,我们没有去峡谷尽头的崖壁下观赏迸珠帘,只是把镜头拉近,拍下了奇峰、陡崖、深谷、清流、冰挂、冰坨。把这块美丽的风景记于心中,慢慢咋摸也是一种乐趣。
    自中天门以下进入黄华山风景区,清人顾祖禹在其《读史方舆纪要》中曾记述:“《志》云:黄花山有三峰,名仙人楼、玉女台、鲁班门,洹水源出于此。”
    沿黄华谷右侧下行,来到王母祠。王母祠右侧是由数十米高的堤坝拦截峡谷而成的黄华池。黄华池亦称黄华水库,被誉为黄华碧湖,建于1956年。由于在这深山幽谷中阴寒未散,水库中不见其荡漾之碧波,也没有倒映之山色,至今水面仍结有厚厚的冰,这冰面如同一面大大的古铜镜。
    王母祠乃一雄伟壮观的道家祠院,坐西向东,背倚凤尾峰,前临黄华池,倚山傍水,绿荫环抱。始建于隋代,今又扩建为二进四合院。起初是为奉祀隋代道士王津之母而建。王津之母,得道成仙后不忘扶贫济生,被尊为“黄华老奶奶”。至宋代时改奉西天王母,而王津之母则居于右侧配殿了。王母祠正殿为三间两层楼宇。左右各有侧殿均为三间两层楼。下方的配殿中还供奉着周文王姬昌、包拯、孔子、老子、关羽、王津之母等等。主要建筑有王母殿、广生殿、九仙阁、拜殿、山门、碑廊等。山门为硬山式,山门两侧的红色廊柱上书有楹联:“瀑雨滴珠帘石洞不磨今古,蟠桃植丹灶鲤湖无限春秋”。
    在王母祠山门外,就听到从中寺中传出的经声佛号。沿平缓的石板路下行数十米,来到争秀峰下的黄花中寺。中寺始建于民国12年,正殿供奉着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殿门廊柱上书在楹联;“滂水浅泗青霭白云笼碧玉,临风颜盼丹崖翠壁舞黄华。”来到中寺,最吸引我们的并非这每个佛殿中都有的佛像,而是正殿前参天耸立的两棵树龄近300年的古柏。不仅柏树古老,寺门口两旁还有两棵树龄百余年的古杨树。寺门外则是长长的步云台阶,我与火枪手自上而下数了一通,共是108阶。
    与中寺相对的山谷则是可枕溪。尽管水量不大,但走在路旁仍可听到淙淙的溪流声。
    在黄华中寺长长的台阶下,见到了队长三人行,方知快乐王子迷路原是一场虚惊,他们已经找到了风门口的出山路途。于是,前去救援的五人小组原路返回。祝福快乐王子等8位驴友化险为夷。
    自中寺再向下行数百米到觉仁寺塔林。塔林位于觉仁寺西侧,四周翠柏葱笼,中间是由八尊大小石构塔喇嘛式墓塔组成的塔林,埋藏着觉仁寺历代方丈、高僧。该塔林俗称下塔林,以与王母祠北侧的王母塔林(俗称上塔林)区别。塔林正中有一四周用青砖砌就围起的白色石碑。尽管因年代久远,字迹模糊,但贴近细看,也可辨认出几个碑文。从碑铭的文字片断可知,该碑记述了第三代主持菊庵禅师的功德,为其门徒子文所立。碑左侧则是菊庵大德的墓塔。该塔是塔林中年代最久远的,建于元朝天历二年(即公元1329年)10月26日,墓塔正中的塔铭上撰有阴文“开山第三代主持菊庵长老照公之塔”,由其弟子子文奉立。菊庵大德在该塔林中是唯一的既有墓又有碑的高僧。
    觉仁寺亦称觉仁院,初时称净国寺、浮国寺,俗称黄华下寺。该寺始建于北齐,兴盛于宋元,据今已有1500余年,原是北齐高僧昙迁隐居修行的寺院,历史悠久,环境幽雅,宗教文化积淀深厚。元朝第三代主持长老菊庵禅师驻锡本寺后,规模庞大,香火兴旺。
    我自后门入寺院内,寺院的正殿为九间,当中三间门楣上书有“大雄宝殿”,殿内供奉着如来佛祖。正殿廊柱上门楹为“佛生西域天运开泰,圣教东流地气效灵”。东西配殿各有四间,右侧是西方三圣殿。下寺大门上书有“觉仁寺”三个金色厚重大字。寺门正中供奉着一尊汉白玉弥勒佛雕像。这弥勒佛祖,袒胸露腹,咧嘴大笑,佛背后影壁上有一长联:“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
    寺右侧有一株树龄900余年的银杏树,树冠如盖,树围3米有余,高约20余米,虽历经900余载沧桑,仍然枝繁叶茂,青翠欲滴。树下方围绕树干系有数千万条祈福的红绶带,仿佛是为古木围上的一件硕大的赤色衣裙。这些红绶带均为香客、游客们向庙祝买来所系,希冀佛祖给自己带来福祉,帮自己完成难达之心愿。
    觉仁寺山门右侧有巨型石碑一通。为明万历三十年( 1602 )春,林县知县胡栋主刻,上书“天开图画”四个楷体大字,笔力遒劲,十分醒目,确切的概括了黄华神苑天赋景貌。
    黄华山秀丽的风光,吸引我们驻足不前。短短的一段路,足足用去了一个半小时,下午16点40分,才走到黄华神苑山门外。这时,早已走出黄华山的驴友们三五成群地坐在地上等车。几个孩子不觉疲累,嘻笑着挥舞旗帜。听山丹说,他下午两点半就已来到山下等我们了。
17点,两辆大巴来到山下。我禁不住再回头望了一下还没能遍赏的黄华神苑、太行胜景。以后再有机会,一定细细地阅读这秀水青山。

    注一、菊庵禅师于1257年出生在今河北省新城县中王村,俗姓赵,少林寺塔铭讳法照,觉仁寺碑文名信照。自号菊庵,谥照公。1289年春,彰德路林州(黄华山觉仁寺方丈虚席,主事们特备请柬专程到隆唱洞请菊庵禅师前去主道。9月,菊庵到觉仁寺任该寺第三代住持。鉴于他在佛教界的声誉、学识,林州地方官员、乡绅对他敬仰备至,同道的禅师、僧众则对他推崇有加。林州墨窟山玉泉禅院的主事僧慧宽恳请菊庵方丈把玉泉禅院作为觉仁寺的衣钵之院,菊庵慷慨应允。此后菊庵又身兼数寺住持之职,在黄华山讲经布道,弘扬佛法。在菊庵主持的29年中,以觉仁禅寺为首的黄华山各寺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史载,元大至延佑年间,黄华山“仙宫、佛庙金碧辉映,岩崖泉石名号百什,不可究纪”,“不减天台、赤城之胜”。1315年,菊庵回燕赵故籍探视,觉仁寺的禅事由门徒子文代为主持。菊庵重返新城县后,他的师父、云居寺主持礼义满和尚早已作古,昔日名刹云居寺由于缺乏得力的住持,年久失修,破败不堪。菊庵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暂时放下重回黄华山觉仁寺的念头,不辞劳苦地担当起重振云居寺的住持重任。重修佛殿、云堂、厨库,使云居寺的禅事几年间又复归于正途。在菊庵重返云居寺的7年间,云居寺终于又焕发了勃勃生机。而此时的菊庵大德也成为名重南北丛林的一代宗师。1322年,嵩山少林寺方丈虚席,主事僧焚香问卜,“愿乞得有道者。故炷香再卜三次”,结果,每次都应验在菊庵身上。菊庵不顾自己年老体衰,千里迢迢赶赴少林寺,就任少林寺住持之职后。(觉仁寺塔林中菊庵禅师碑铭中记有“元佑二年嵩山少林无主法者,时监本寺僧祝香,愿乞得有道者,故炷香再卜,三次,应之,故不远千里而命师入院经营法道……不三年,微疾而终……”)菊庵到少林后,一如既往,革故鼎新,颇多建树,道风远播,遐迩归心,祖庭少林,为之兴盛,“衲子奔凑,如百川之赴巨壑也”。 1323年7月15日,一代大德圆寂,终年67岁。菊庵圆寂后,四分之一的灵骨葬于河北省新城县的云居寺,四分之二的灵骨由其弟子子文等葬于黄华山觉仁寺和玉泉寺。四分之一的灵骨留在了少林寺塔林。
    注二、黄华山位于林州城北,山上林木葱郁、曲径通幽,亭台楼阁点缀其间。站在山顶上远眺,风光秀丽,双溪合抱,宛延曲折,奔流不息。为历代名人墨客所驻足逗留,吟诗作赋。如汉之林福、六朝之顾野王、唐之李频、宋之苏轼、蔡襄、陆游、袁枢、杨忆、刘光应、吴激、明之冯梦龙、杨荣、清之方苞、崔铣等都曾留下其赞美诗篇。
    黄华山风景区山青水秀,风光旖丽,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于一体,汇古今奇观于一山。有“黄华流水颠倒颠”、“悬流千尺迸珠帘”、“酷暑藏冰冰冰洞”、“媳妇骑驴公公牵”等七十二胜景。  
    金代中州诗人元好问游黄华曾写《黄华水帘》诗曰:“……湍声汹汹转绝壑,雪气凛凛随阴风。悬流千尺忽当前,芥蒂一洗平生胸。雷公怒激散飞雹,日脚倒挂垂长虹。”诗中不仅描绘了雄伟秀丽的黄华山水,而且也显示了作者胸襟的豁达与想象的高奇。水帘之下形成冰山洞窟,莹装素裹,冰球冰柱,晶银剔透,如临珍珠宝山,直到夏日来游,还能随手取到免费冰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5 00:18:20 | 只看该作者
作者 妙悟三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4-11-25 15:02:1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12-18 12:52:4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