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2 峰峰矿区-涉县合漳乡
(漳河峡谷、跃峰渠、红旗渠、浊漳河峡谷-络丝谭) 露营
D3 合漳乡-平顺县东寺头乡(红石坪、虹梯关挂壁、天脊山)住农家院
D4 东寺头乡-涉县(穽底挂壁、穽底村) 露营
D5 涉县-井陉县测鱼镇(嶂石岩、张河湾风景) 露营
D6 测鱼镇-北京
全程往返1516公里。
D1
早7.00玉泉营出发,驶入 G45(因G4施工断路),经衡水-邱县驶出,走S311下午2.30途经永年古城广府镇。
永年古城:永年古城位于邯郸市东北25公里处永年县广府镇,又称广府古城。始筑于隋末,经元明增修而成规模,是我国平原地区城墙、护城河保存较好的一座明清时期的古城。
永年古城是中国北方唯一的旱地水城,城墙壮观坚固,围城河面宽广,自古以来就有北国小江南之美称。广府古城又叫“卧牛城”,这里地势低洼,周围环水,面积达4.6万亩的永年洼,处于湿地状态。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为野生鸟类栖息、繁殖提供了场所,野鸭、野鸬鹚出没,还有白鹤、翠鸟等十多种北方地区罕见的鸟类,洼内白鹭最多时在千只以上。
永年古城墙高10米,厚8米。除城楼、角楼等建筑已毁外,墙体及护城河等保存基本完好。四门筑有城楼,四角建有角楼,并有垛墙876个,特别是在四门之外尚建有瓮城相守,地道的关防深锁,固若金汤。
我们驾车从古城的东门驶入,在古城内游览后从西门驶出。古城内道路狭窄破旧,店铺的招牌显示一些老字号仍在经营,熙熙攘攘的人流看上去还算繁华。但自行车、摩托车随意占道乱停放,开车通过就更显得拥堵了。在城门口看到几辆游览电动车,也遇到拉客的黑导,鼓动我们去参观古城的什么文物古迹等等,因为时间紧和兴趣不大,就都放弃了。
经过邯郸,在进城路口一个限行的通告牌子立在路中央,还设置了路桩,经询问执勤的交警,说对北京车辆不限制通行。于是我们鱼贯进城,但在政府街的路口,被交警拦下,说对北京车不限号但不可以进入市区,要从外围绕行,交警告诉我们前行方向后放行,邯郸警察对北京车还是很宽限的。
随后经过峰峰矿区,许多路段被拉煤的大车压的破烂不堪,尘土飞扬,几经周折,才摆脱了烂路。傍晚,路边一条在修建的宽宽大路(通向机场的断头路,入口有路障墙)成为了我们的露营地。
D2
我们沿S221在观台镇下道,开始沿着漳河行走。车辆驶入的是一条沿河山间土路,因为分属两个地区,问路当地交警都不清楚。选择走这条路是为了避开人多车多的地方,沿着漳河欣赏沿途的峡谷风光与风土人情。
说起红旗渠几乎无人不知,但说起漳河恐怕许多人就知之甚少了。
漳河:漳河源出山西长治西部和北部山区,是长治的母亲河,有清漳河与浊漳河两源,下游位于河北、河南之间。清漳河大部流于太行山区的石灰岩和石英岩区,泥沙较少,水较清。浊漳河流经山西黄土地区,水浑浊。两源在河北西南部的合漳村汇合后称漳河。向东流至馆陶入卫河。长466千米(至南陶),流域面积(至蔡小庄)1.82 万平方千米。1960~1969年在上游林县(今林州市)建有红旗渠水利工程。
红旗渠:红旗渠是一个人工修建的灌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林州市处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新中国成立后,林县人民为了改变因缺水造成的穷困,从1957年起,先后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等水利工程。但由于水源有限,仍不能解决大面积灌溉问题。 修建红旗渠(原称“引漳入林”工程),是林县人民多年的愿望。从1960年2月开始动工,数万民工经过十年奋战,先后于1965年4月5日总干渠通水;1966年4月三条干渠同时竣工;1969年7月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设。至此,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形成,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 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渠首位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总干渠长70.6公里,渠底宽8米,渠墙高4.3米,纵坡为1/8000,设计加大流量23秒立方米,全部开凿在峰峦迭嶂的太行山腰,工程艰险。据计算,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
进入漳河沿岸土路,路边是一条平行的水渠,清澈的渠水缓缓流动,农妇在渠边洗衣服。这是一条在当地与红旗渠影响力相当的人工水渠-跃峰渠,它的修建规模与形式也与红旗渠相似。
跃峰渠:跃峰渠是源于漳河的人工水渠,主干渠全长75公里,三条分干渠总长32.5公里,124条支渠总长151公里,引水25秒/立方,灌溉农田17万亩。该渠始建于1957年,前后两期,历时九年,沿途斩断28座山岭,跨过74条沟壑,建渡槽、钻隧洞、筑涵洞、修桥闸,造就了大小建筑物174座,仿佛一条玉带嵌于悬崖峭壁,顺山势蜿蜒于峡谷之中,令人惊叹不已。
开始路很窄,不时有拉石头的大车迎面交汇,要找个宽点的地点等候才能错车。我问过施工的人,他说挖山和修路是为开展旅游做准备,也许不久的将来,这里就会也成为了收费景区。
路过施工区域后,一切都静了下来,极少遇到其他车辆。初冬,本就近似荒秃的山间已少有绿色,但山路一侧有漳河相伴,一侧是渠水环绕,山水相间的风景在阴天虽有些逊色,仍不失靓丽,那是一种旷野荒芜的美,是一种沉寂清净的美。
在漳河的水面上,不少野鸭在游荡,叫不出名字的大小水鸟时而扑打着翅膀在水上嬉戏,给平静的水面留下一串串涟漪,时而飞向天际,瞬间没了踪影。沿漳河还修建有大大小小的水库、蓄水坝及水电站,峡谷观光和漳河漂流的广告牌也不时出现在路边,估计夏季这里的游人还是很多的。
沿途经过的村庄,被渠水环绕,渠水从房前屋后流过。走在渠水边,你会由衷的感叹,在那曾经的岁月,人们为了水,付出了多大的艰辛,经历了多大的磨难,那奋斗与牺牲的精神,应该是我们民族的魂。
午间我们选择在一个依山傍水的村庄前野炊,这里是河道与水渠中间的空地,正逢村民在渠边用白薯制作淀粉,大家好奇的观看并参与,村民拿出白薯送给我们,我们当即煮了一锅玉米渣白薯粥,好甜好香的。我的朋友拿出一包中华香烟答谢村民,村民又送来了半编织袋白薯,大家高兴的说,这一路白薯吃不了了。
午餐后,路过跃峰渠渠首,有一座水电站,过了这里,路面好走了许多,我们陆续看到了横跨漳河中被冲毁的几座桥梁,可以想象漳河水大时候的威力也非同小可。
合漳乡真是名副其实,清漳河与浊漳河在这里汇合后称为漳河,我们一路就是沿着漳河逆水而上的。在合漳乡往山西方向驶入S202,开始沿浊漳河行走。路过络丝谭时天已黄昏,原本计划到石城镇住宿,但又不愿放弃欣赏这险峻的浊漳河大峡谷风光(避免从石城镇再往返),只好就露营在络丝谭停车场了。
寂静的夜空星光闪烁,车旁缓缓流过的红旗渠水和峡谷淌落的瀑布与我们相伴,酒足饭饱后大家酣然入眠。
浊漳河在这里是河南省与河北省的分界,河对岸属于红旗渠景区的一部分(收费景区),一座索桥将两岸相连,而在河北省一侧虽也修了游览设施,却因两省利益分歧没有收费,过索桥也没人限制。
D3
清晨,我们在河北省一侧沿着悬崖直壁边的护栏行走,欣赏那犹如丹霞般的太行山石和绝壁峡谷,还乘坐快艇在深渊下的碧水上周游了一圈。后大家通过索桥返回,把络丝谭的景观一网打尽。
途经石城镇,大家把肉菜、调料和当地土特产花椒、核桃一番采购后,直奔太行水乡红石坪。
从山西平顺、河北涉县到河南林州一带,普遍是个缺水的区域,而红石坪却一改常态,俨然一个水乡出现在太行山中。宽阔的水面、湍急的河流在这个曾视水如油的地方,水不仅富足甚至显得奢侈,使得红石坪充满了灵动的魅力。
来到红石坪,我们把车停在桥上,远眺悬瀑飞泻,高峡平湖,近看碧水涟漪,湖光山色,不用进入景区,就已经陶醉在那山水间了。红石坪景区以浊漳河为纽带,碧绿透澈的河水与周边环境相映,婉约精致,别有韵味,俨然一幅娴静而写意的风景画,把美丽的水乡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为太行水乡风光的一大亮点。
从石城镇到虹梯关乡,可以选择走太行天路,这条路我以前走过,比较险峻,有些路段就是在山脊上行车,两侧无依无靠。这次来前听说有一段路在修,同行的还有两辆轿车,为了安全,便放弃了走太行天路,选择了从红石坪到平顺(经虹梯关)的相对好走一些的另一条山路。
路过虹梯关乡时已近中午,成群的村民熙熙攘攘的簇拥在街上一户农家门口,人人面带微笑,个个喜上眉梢。停车一问,原来是一户农家在张罗着给孩子过满月。我们好奇的凑上去看热闹,沾个喜气呗,也正好了解一下当地民俗。不料一看就融入了其中,院子里支起了大锅,主人和帮忙的人穿梭忙碌着,我们和村民交谈、拍照,还随了份子钱。大家正该吃午餐时,就巧遇了这么个喜庆场面,端起大碗和村民一起吃上了喜面,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个太行深处山村的淳朴祥和,真是旅行中的意外欣喜。
前往虹梯关挂壁的公路是一条土路,山崖一侧是陡峭的直壁,有的地方深不见底,挂壁公路就是沿着山侧修建的。走到隧道口时,路一下子变得很窄,只容单车通过,隧道里很黑还是上坡,只有一两处很小的侧洞透进有限的微弱光亮,尽管开着车灯,脚下崎岖的山路也还是看不清楚,只好瞄着远方出口的光亮慢慢前行,生怕一不小心车压上大石头或碰到隧道两侧的山石。
走出隧道后,山崖下是一条高速公路和天脊山大峡谷景区的停车场,远处可见一蓄水坝,坝前的清水如同镶嵌在太行大山中的绿色宝石,耀眼夺目。
由于还要去看穽底挂壁,时间又有限,穿过了隧道后我们就调头返回了,随后在途中路过天脊山景区,大家兴致勃勃地登上了天脊山顶的玻璃观景台。
晚间到达东寺头乡,找了一家可以洗澡的农家院住宿(那地方可不是谁家都有洗澡条件的),连续几天的露营,也该放松一下好好休息了。
D4
早上醒来,院外的田野一片霜露,车上也结了霜,海拔高的地方就是冷。从东寺头乡沿古石线翻越一个山梁后就到了穽底挂壁公路。在隧道入口处,我们看到有间收费的小房子门窗紧闭,不知是曾收过费还是以后要收费了,不过前年我曾来过这里,那时是没有这个收费处的。和虹梯关挂壁公路相比,穽底挂壁公路就太好走了,水泥路面比较宽,错车基本不成问题。隧道里开的侧窗很多,估计是开隧道时为清除石料方便,也有可能是地质结构造就了这样,但客观上给隧道内增加了采光和通风,既便于观景,也增强了安全感。随后我们绕行到挂壁公路的对面山上,登上观景台,远眺穽底挂壁公路。走在其中不以为然,但从侧面远看这条公路,真如悬挂在陡立直壁上,叫它挂壁公路恰如其分。
两条挂壁公路带来的感受虽然不同,但它们都是生活在这里的太行人,用愚公移山的坚定信念和不屈不饶的坚韧毅力,流汗牺牲打造出的致富路、幸福路。
从穽底挂壁一路下山,就到了穽底村,周边新修的道路和在建的拦河蓄水坝预示着在开发旅游景区,当这里都被利益驱动而成为收费景区后,太行山水那份原生态的质朴、静僻将不复存在,只能被动的去观看那人为的场景了。
回程我们途径涉县,是一路沿着清漳河走的,沿途只看到不多的河水在缓缓流动,联想到这个以依赖清漳河生存的冀西南的山区小县生存的艰难和发展的局限。
涉县是个晋煤外运的通道,运煤大车几乎把环城道路堵死,我们几经周折才突破重围。由于涉县也实行单双号限行,我们进不了县城,看到交通又很混乱,便放弃了在涉县城里住宿的打算,绕城后在涉县的开发区找了一处在建的汽车产业园门前露营。明亮的路灯为野炊带来便利,当大家入睡时灯自动熄灭了,太人性化的服务了,原来是太阳能照明,只能维持到一定时间的。
D5
计划到井陉县的测鱼镇。一路领略一下太行山独特的地质地貌-嶂石岩。
嶂石岩:1972年,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郭康在太行山考察中发现了一种气势壮阔的红崖长墙砂岩地貌,因为这种地貌类型的研究地和最初命名地在赞皇县的嶂石岩村,因此这种地貌被命名为“嶂石岩地貌”。嶂石岩地貌为中国三大砂岩地貌(丹霞山地貌、张家界地貌)之一,为地貌学按岩性分类确立了一种新型的地貌类型,主要由易于风化的薄层砂岩和页岩形成,多形成绵延数公里的岩墙峭壁,三叠崖壁,除顶层为石灰岩外,多由红色石英岩构成。远远望去,赤壁丹崖,如屏如画,甚为壮美。
当我们对嶂石岩的形成与分布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后,再想去看嶂石岩地貌时就不一定非要去嶂石岩景区了。穿行在太行山中,一路典型的嶂石岩地貌比比皆是,特别是晨曦与晚霞映照下的嶂石岩,更加平添了感染和震撼。
从涉县沿着S202到阳邑镇后左转驶入S314不久就到了车谷水库,从这里进入X189,沿途经过朝阳沟、武华山、盘龙山、长寿村等多个风景区,一路嶂石岩地貌很壮观,太行山中值得看的美景真是太多了。
走出县道又驶入S202,经过苹果产区浆水镇,在路边买了一些苹果后选择了山西方向的梁石线。在过云梦山转入山西S321后是盘山险路,虽是冬季,山石光秃,但也不失壮美,只是道路损坏严重,有些地段在修路只能单车通过。拉煤的大车也开始多了起来,为了安全,无暇顾及欣赏景色,只能全神贯注的紧盯前方的路面。开始爬坡翻梁时,道路烂得一塌糊涂,水泥路破裂、沉陷的几乎没有一平方完整路面。无奈只能硬着头皮远离大车左躲右闪慢慢爬行,期待前方不会太远出现转机。大约连续行驶了近20公里,在下山后才走上平整的道路,这段路让我们耗费了不少时间,也没心观景,是在太不划算。
晚间到达河北S317王寨桥后转入小路,在张河湾水库上游的一个景区漂流处露营。那晚狂风大作,又守着水边,寒气逼人,一下午的烂路行车很劳累和烦心,大家都无心野炊了。好心的景区值班老师傅把一间值班室让给我们使用,屋内有床和桌子,严实避风,我们利用这间屋子做了晚餐和早餐,使困境得到了改善。大家回顾一路露营,总是选择在最佳地带,即使遇到困难,也会出现转机,真是好人好运啊。
D6
清晨,当我们踏上行程的时候,霞光映红了嶂石岩。我们沿着清澈的河水,驻足欣赏、拍照,顷刻间,旅途的辛劳似乎荡然无存。
这一天,我们经井陉、平山后沿着S241一路北上,晚间在清西陵附近野炊,等待着限行时间结束后进京。
晚上十点多,到达了河北易县与北京房山区张坊交界处的拒马河龙安检查站,时间还早,大家稍事休息。23点58分,我们一行5车在张坊冀京界启程,通过进入北京界后的第一个摄像头被拍照时,时间为0.02分。凌晨,大家各自回到温暖的家中,结束了为期六天愉快的太行山自驾旅行。
本帖中部分照片为同行朋友拍摄并提供,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