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村名地名,重名的太多,且不说张家庄李家庄这样烂大街的名字,但就一个涝洼,青州及周边就有好几个,这大概跟用地形地势命名村庄有关。我们今天要看的古村博平,在山东还有一个同名村落,它远在聊城市的茌平县,这两个村子的重名可不是巧合,而是有意为之,要搞清楚它的来由,不得不从古代的郡县侨置制度说起。 侨置,百度百科的解释是:侨置,我国古代政权在战争状态下,政府对沦陷地区迁出的移民进行异地安置,为其重建州郡县,仍用其旧名的行政管理制度。 侨置制度从汉代就开始存在,以后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过,最有代表性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以后,汉族政权南迁,除带着王公贵族,还有大量的平民百姓,这些人到了异地后,如达到一定规模,政府依然沿用迁徙前所在地的行政名称进行安置。这种做法不仅仅是对流民的心理安慰,还因为不同户籍地的人承担的赋税徭役并不相同,也就是说户籍等级制度由来已久;再者南北朝实行的是门阀制度,特别讲究人的出身,出身名门望族的人才有可能作高官,他们绝不甘心改变自己的郡望而加入当地户籍。这种制度一直流传到今天,我们现在填写个人情况登记表格,一般都还有“籍贯”一栏,字典对籍贯的解释是:祖先居住的地方或自己的出生地,你是从哪来的一定要交代清楚,谁说英雄不问出处? 东晋偏安以来,有识之士多次北伐无果,后南燕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激起民众反抗,刘裕趁机领兵之上,收复江淮间一些失地。占据青州济南地区后,在今章丘境内设博平县,这就是现今博平村的由来,至于侨置博平之前此地叫什么名字,古籍并未记载,现已湮没不可考,就算从南朝宋到现在,已过了一千五百年了。 从S102一条小岔路拐向北,一条不宽的水泥路引向博平村,还未到村头,先见路边坡地上一块石碑,匆匆拍了一张,过后才看清是“博平遗址”,当时并未细细思量。看完古村回来,又经过石碑处,看见东侧地堰边露出一段残墙,看颜色应是青砖,感觉这是古代城池的遗址,可惜车子疾驰而过,现在想来有点可惜了。 村头小广场边有文化墙,讲述的正是博平侨置的这段历史。 在村头看,这是个过道边很普通的小村,我们不知道古宅集中在哪片区域,沿着一条小巷向北走,另一条街上有几个古旧的门楼,过去看,路边有人施工,施工处有一座影壁,八字墙,顶上有小瓦做脊,这么一道小小的墙竟用了歇山,墙体下部是用青石砌成的,上部是青砖,中间是青砖砌成的菱形图案,从颜色上看,顶部的小瓦是新换的。对面正在施工的建筑,看上去像一座庙。 往前走几步发现院落有侧门,能进去,门口有村民问了我们几句话,然后挥挥手说,进去吧。 从旁边的施工牌知道,这是村里的刘氏祠堂。 这座祠堂为两进院落,大门正在施工,后院基本建好,两院之间一堵青砖墙,门口两侧两个圆形窗户,窗户中间是石质的万字图案。 后院有一棵柏树,正厅墙上嵌着一块石碑,落款是民国十三年。 村中古宅并不少,但没有特别显眼的,看过杨官庄的袭家大院,其余都显得平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