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之巅,云台深处,有一处世外桃源般的小村子。小村群山环绕,风景秀丽,一座座石头房子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小河蜿蜒,古桥肃穆,四周山坡上浓郁的丛林间不断闪现层层梯田,宛若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田园风光油画。小村不大,几十户人家,200余口人,鸡犬相闻,民风古朴。这就是修武县著名的古村落一斗水村。 在一斗水村,有一条千年古道从村中通过。这条古道,上达山西高平侯家庄,下抵河南辉县铁匠庄,是晋商往来豫晋的重要通道。这条古道,因其经过清口坡,村民们又称之为清口古道,或者干脆叫它清口路。道光志记载,清口坡在铁匠庄北,由南清沟入,西上至巅,曰二棚栈,为西北入晋要隘。既然称之为隘,就有军事意义。事实上,这条路就是太行八陉中的第三陉即白陉的主路。在铁匠庄西、百家岩东,有一座山峰为白色,峰上有一巨石秀岩孤立,状如白鹿,这就是著名的白鹿山。白陉之所以得名,就是因为它起源于白鹿山。春秋战国时期,白陉是诸侯争霸互相攻伐争夺的对象;十六国时期,翟钊在白鹿山被后燕围困,全军覆没后,他就是从这条古道逃往上党的。 然而,在一斗水村,却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在很久以前,山西高平侯家庄有一位叫赵理的生意人,因为生意做得很大,人们就叫他侯家庄老东家。老东家长年上山西下河南,挣下的家产数千万。赵家鼎盛时期,拥有商号108家。从侯家庄东南而行,在豫、皖、苏、浙3000里沿线上,赵家既有手工作坊,也有专卖店;既有前店后坊的老字号,也有蕞尔客栈;既有钱铺典当,也有种植业。至少每隔六七十里,就有赵家一个商号。单在河南辉县的薄壁镇就有十八盘水磨。据说他在高平的宅子一进十八院,里里外外、大大小小、楼上楼下共有600多间。这十八院楼楼相通、院院相连,外观庭园巍巍、旗杆高耸,内看雕梁画栋、极尽富有。此外,他在老家还有良田数千顷,是山西高平屈指可数的巨富。但老东家不因为生意大就在家中坐享清福,他喜欢打理自己的生意,他把做生意当成人生的最大乐趣,所以,虽然他年岁渐大,依然奔波在生意场上。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次意外的瘟疫夺去了在河南做生意的老东家的性命。噩耗传到山西侯家庄,老东家的夫人带着一家老小,哭天号地来到河南奔丧。因为路途艰险,行走迟缓,他们到达老东家做生意的地方时,老东家已经停尸有些时日了。为了不让老东家尸体腐坏,只好暂时在当地买了一块坟地,把老东家匆匆埋葬了。赵老夫人带着家人往回走时,再次经过清口坡。这里山势险峻,道路崎岖,想着老东家长年奔波在这样的山路上,不由更加悲从心来。回到侯家庄,赵老夫人又想着丈夫一生艰辛,想当年靠着一根扁担发家,走遍了河南的山山水水,如今死了却魂飘异乡,不由日夜悲泣。于是她发下誓愿,要把丈夫的尸骨迁回侯家庄重新安葬。为此,她让孩子们雇请了上万名工匠,整整修了3年,才修了一条从山西侯家庄到河南铁匠庄的马车道,重新起出了老东家的尸骨,风风光光地运回了山西老家安葬,老东家才得以魂安故里。 这个故事说明,清口古道在古代是一条军事要道,晋商兴起后,对它进行了重修,成为一条可以行走车马的大道。如今,从一斗水到铁匠庄的清口古道保存基本完好。这段古道,全部用大大小小的石块筑成,路面有两米多宽,由平石和立石铺筑,每铺一尺多长平石,就栽一行立石,坡陡的地方栽的立石就较密一些,据说这样是为了便于马蹄用力,踏得平稳。道边都是用大小不等的石头砌的石墙,具有防护的作用,最大的石头重达数吨。这条古道长数百里,最险峻的一段就在清口坡,因为山高坡陡,古道盘旋而上,蜿蜒曲折,号称七十二盘。上清口坡后,从玉皇礁下继续向北,过急三枪、夹驴峰、松萝掌、一斗水,然后再向北五里即入山西陵川县境。夹驴缝是道天堑,两边悬崖绝壁,中间一道石缝,十分狭窄,据说过去只容一头驴通过。晋商兴起后,为了保证载货骡队的畅通无阻,对两壁进行了开凿扩宽。过了夹驴缝,就到了大草原。大草原较为空旷平整,草有一人多深。传说这里过去也是茂密的丛林,因为此地较为平衍,晋商骡队多到此埋锅造饭,年复一年,树木就被砍伐作柴烧完了。松萝掌现在只有一户人家,就是现在户外运动的人常说的老董家。从老董家再走十多里,过大小龙口,即到一斗水村了。 从铁匠庄到一斗水的四十余里古道上有两座古庙,这两座古庙都是关帝庙。一座在大草原上,庙里有通乾隆五十年立的残碑,碑文虽然大多模糊不清,但依稀可见上面刻有“熙来熙往,络绎不绝”的字样,可见当时这条道路的繁忙。一座就在一斗水村当中的小山坡上,创修于乾隆三十年,有大小房间70余间,是修武太行山区难得一见的古建筑群,站在山下仰望,更显雄伟壮观。古道上之所以兴建关帝庙,是因为晋商信奉关公,在晋商心目中,这位已经被神化的山西老乡就是诚信的化身。 清口古道,见证了战争的血雨腥风,见证了晋商的艰苦创业与兴盛衰落。现在,人们重新来到这里,却是为了站在历史的脚印上张望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