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登山路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天气的变化多端,和道路行车的安全。
2、登山时遇到降雪或大雾,是造成迷路,迷失方向的最大的原因。
3、队伍跨越沟谷,即跳石塘是最关键的路段,这里是最容易出现事故的地方。因为雪下有大大小小的岩石交错,藤蔓杂乱,夏天都要小心注意,何况冬季雪厚,脚下情况不详。
4、领队的判断能力,不仅要熟悉路线,还要熟悉因此山地质地貌特点所潜在的事故风险。
5、一定要熟悉路线,再带上GPS,一定要有轨迹路线,必要时注明路标。
6、装备上,除必备的应急药品外,领队必须勿忘携带能够抵御-30度的睡袋,一但有队员受伤活动受限,避免间接发生冻伤现象。
7、热水,保温瓶,一升的热水随身携带,领队壶里保证随时有热水,一般是1.8升的大瓶,随时会有热水供应,当日结束的活动,食品也应准备足够两顿的。
8、头灯要求每人必备至少也要保证3人2个,在夜间行走时把没准备灯具的队员安排在2名具备灯具队员之间,这是必须保证的。
9、团队的服从与合作,领队对于队伍要有绝对的负责态度,在活动的全过程中,对出现和团队不协调的现象必须及时纠正,团队必须服从领队的决策,这一点不能含糊。时间观念必须牢固树立,每次出行必须严格要求,不必要的拖沓时间是对整体队员体能和安全完成计划的保障。
10、冬季登山前要对天气做到充分的了解,对低温要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市区气温是-15度左右,到达山区温度起码在-18度以下,登到山顶往往-23度以下,所以出行前了解当日天气预报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也是指导活动的灵活安排,如遇极端天气,坚决不能贸然上山。
11.冰爪的使用,在登山时,冰面路段和个别陡坡需要冰爪,但是要注意在石头上,冰爪并不起作用,往往适得其反,这一点容易被忽略,此时应尽量降低重心或蹲下身来,降低速度,减小跨度。
12.在积雪上行走,要拣雪硬的地方走。走热了,不要用冰雪解渴,骤然吞食冰雪,易得喉头炎。实在干渴得厉害,可用融化的冰雪漱口,尽量不要咽到肚子里,大量饮水会增加人体循环器官的负担,影响体力。
13.冬季徒步、爬山时如果穿衣不得当的话,很容易导致身体出现“失温现象”,轻者会打冷战,重者全身发抖,严重不适的还可能导致生命危险。失温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长期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下,身体丧失过多热量后体温逐渐降低,生理机能减弱。失温不仅仅是因为你穿得少,还因为在寒冷天气停留时间太长。如果你的内衣透汗性、外衣透气性.保暖性不好,就会降低保暖效果,引发失温。
14.冬季着装。建议大家在户外活动时一定要合理地穿衣,才能御寒保暖。通常在户外活动时都采用“叠层穿衣法”。叠层穿衣,一般指三层着装法,第一层需要穿贴身的排汗内衣、内裤和袜子,能够及时将汗水排出保持体温,内衣使用速干的,这个就是常识了,不然一出汗,停下来是很恐怖的事情,我见过一些驴友在后背与内衣间隔上一条毛巾,起到吸汗的作用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中层为保暖层,即包裹全身的衣物或马夹都可以,通常为抓绒衣裤。最外面一层,冲锋衣裤,则主要起防风防水、保暖、透气、耐磨作用。
15.勤脱勤穿的原则。冬季登山避免大汗淋漓,我通常保持宁凉勿热的习惯,活动开始至热身完毕,根据自己的体温情况可以适当脱减外衣,因此时你是在不断运动的,避免过度出汗消耗水分和热量。在休息和即将到达山口.高岗和山顶前及时将保暖的衣物穿好,不要在感到极寒时匆忙穿着,往往冻伤就是瞬间的事。
16、手套的防水很多人通常忽略,估计是太贵的原因,其实可以简化的,洗碗的手套,大号的套在抓绒手套外面一样防水保暖,通常手套需要准备两双,一双轻便保暖的分指手套,一双保暖防水的合指或分指手套。
17.鞋子的防水,再高档的鞋子长时间在雪地中活动也会进雪,有时也会湿透,我经常用方便袋套在袜子外边,即使鞋湿了脚也是干爽的,再备用一双毛巾袜子可保万无一失,我经常见到林业工人就穿带绒的那种雨靴在山中作业。
18、一般情况下在行走时做到包不离身,不在休息时,背包不要离开身体。背包对于躯干部位是很好的保护,在活动中的临时间歇休息,背包的方向最好朝向迎风的方向。
19.纠正固执与盲目,往往改变事先计划好的方案也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心理。该终止和改变的绝不固执,山永远在那里,不管咋样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不要以为那些血的教训离你很远,在享受户外乐趣的同时危险也随时与你相伴,不行就下撤,下回再来。
以上这些就是我自己实际经历经验以及发自内心的建议,希望大家在登山的过程中有所借鉴,了解一下对自己有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