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末年到这里安国定边的清兵首领刘赞廷对此深有感触,对墨脱说了这样的一段话:“森林弥漫数千里,花木遍山,藤萝为桥,诚为世外之桃源……”对此地高山峡谷的亚热带雨林作了精要的描述。到了本世纪30年代,英国植物学家华金栋亦潜入墨脱在山谷探险,并在白马狗熊(地名)一带的江面上发现了一个壮丽的瀑布,每遇丽日蓝天,飞瀑蒸腾,形成无数七色彩霞,因而被称为“虹霞瀑布”。到了90年代,中国科学院对墨脱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考察,以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和科学数据对当地的自然生态作了全面研究,获得许多重要发现。雅鲁藏布大峡谷无论在深度或长度都居世界第一,最深处即在南迦巴瓦和加拉白垒峰之间,深度达5382米;长度即派乡至巴昔卡,长度达494.3公里,这使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和秘鲁科尔卡大峡谷自愧不如。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里最险峻、最核心的地段,是一从白马狗熊往下长约近百公里的河段,峡谷幽深,激流咆哮,至今还无人能够通过,其艰难与危险,堪称“人类最后的秘境”。由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环境恶劣、灾害频繁,构成人们很难跨越的屏障和鸿沟,其落后与闭塞,使墨脱成了高原上的“孤岛”、远离现代社会的“世外桃源,人间天堂”,至今少有人涉足。1994年,我国科学家组成一科学考察队,对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进行科学考察,才揭开了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神秘面纱的一角。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基本特点可以用十个字来概括:、壮、深、润、幽、长、险、低、奇、秀。它是中国几代科学家经过长期艰辛努力后蓦然发现的。它令世界瞩目和惊叹,令中国为之自豪和骄傲。而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就在墨脱境内,进入墨脱县城的一段道路就是沿峡谷而行。
墨脱县,曾经是全国惟一不通公路的县,直到1993年政府出巨资修路才有沙石公路从波密通到墨脱县城,但由于处在喜马拉雅断裂带和墨脱断裂带上,地质活动频繁,地震、塌方、泥石流不断,加之气候潮湿多雨,使得该公路夏季经常塌方被雨水冲毁。确切的说墨脱到目前为止还算不上真正通公路。每年只有四五个月小车可以通行。墨脱是雅鲁藏布江进入印度阿萨姆平原前流经的我国境内最后的一个县,也是西藏东南部最为偏远的一个县,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东端南麓,面积约为一万多平方千米,境内居住门巴、珞巴等少数民族。
墨脱县地处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下游。面积 30553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2 万亩,森林面积 3200 万亩。总人口 0.92 万。辖 8 个乡 ( 含一个民族乡 ) , 59 个村民委员会。墨脱藏语意为“花朵”。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墨脱自然保护区内,仅高等植物就有 3 千多种,竹类植物约有十几种,野生兰科植物 80 多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 42 种。另外还有千余种昆虫。
墨脱县地势由北向南急剧下降。从北部的南迦巴瓦峰高达7756米,下降到南部的仅数百米。形成“十里不同天”的特殊气候。年均温16℃,1月均温8.4℃,7月22.6℃ ,年降水量在2358毫米以上。南部最大降水可达5000毫米,无霜期330天。水力资源极丰富,仅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一处,水能就占全江的2/3,占全国水能蕴藏量的1/10。境内有墨脱国家自然保护区 。1950年8月15日发生墨脱地震 。
县内自然条件优越,有“西藏西双版纳”、“植被类型天然博物馆”之称。原始森林类型众多,有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暗针叶林等。水利资源和动植物资源皆丰,垂直带谱明显。1982年开始对多雄拉山南坡至布裙山一带的八个垂直自然带谱进行重点保护。
墨脱在藏族人民心目中是宗教信徒朝圣的“莲花宝地”,又名“白马岗”。在某种意义上,墨脱作为一种象征而存在,这里是全中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县,地处世界第一的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深处,有人称,在到过墨脱的人面前不要言路,意思是说这世上再没有比到墨脱更难走的路了。但游墨脱的妙处,也就在这抵达的险途中。要想领略其道路的艰难程度,那么只有亲身去体验,方知一二。
墨脱!是中国境内唯一没有通公路的地方。自墨脱解放以来,政府曾选定了5条修路路线,并付诸了行动。但因多方原因,最终未能让汽车顺利驶进墨脱,如今也只能分季分段通车,而旦很难保证通行。许多专家经多年勘察,得出的结论是:墨脱处于喜马拉雅断裂带和墨脱断裂带上,地质活动频繁,是地震、塌方、泥石流的多发地带,加之墨脱的气候潮湿多雨,使得墨脱实现通车的愿望困难重重。”各种资料的介绍终归是介绍,要想真正揭开笼罩在其上的面纱,只有真正的走过一次,才方可探知其庐山真面目。才能知道其路途到底有多艰难有多艰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