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让瓦让 于 2017-10-13 11:44 编辑
你知道甲应村吗?属于西藏林芝地区察隅县察瓦龙乡,群山环抱,是个几乎遗世独立的小村庄。村子里共有90户人家,其中4户住在外面,偶尔进山的过客所看到的通常就是他们了。村子其他人住在山沟的深处,更不被外人所知。
可它却是我心目中“田野牧歌”的最好诠释。一棵棵不知年轮的树木在那里自生自灭,最后留下干枯的树干倔强地伸向天空。几间藏居散落在刚收割完青稞的田间,冒着袅袅轻烟。牛马在田里悠闲的吃着草,白皑皑的雪山上流下的小溪水从田边、屋后流过。不论从哪个角度看,这个很有格调的小乡村都是一帧帧美妙的图画。
这个村子是最近卡瓦格博的村庄了,山谷的一头就是梅里雪山,逆着溪流走进去,就能近距离瞻仰卡瓦格博的雄伟和缅茨姆的优雅。梅里雪山总是笼罩在云雾里,运气好的话一阵风吹过,洁白的神山会瞬间显露真容,但很有可能很快又会隐藏在云雾里。
最奇妙之处,恐怕还是有关这里的传说。民间故事说卡瓦格博随同格萨尔王出征恶罗海,恶罗海的国王使用美人计,将女儿缅茨姆嫁给卡瓦格博。但美丽的缅茨姆与一身白色铠甲的卡瓦格博一见钟情,他们在这个风光旖旎的山谷里约会,度过最快乐的时光。而今天,人们看到的是勇猛刚毅的卡瓦格博和袅娜多姿的缅茨姆终年厮守,于是梅里雪山的主峰卡瓦格博和第二峰神女峰缅茨姆便成为最具有灵性的山峰,而常年可见的云雾、冰雪正是他们爱情的守护者。
甲应村的村民要去一趟乡上买一些生活物资,绝对是一件大事。途中要翻越伯贡山4300米和那久山3800米两座大山,才能到达海拔大约2000米的察瓦龙。习惯走山路的当地藏民如果健步如飞的话,轻装走一个单程要花费足足一天的功夫。如果遇到雨雪天气或携带物品就需要两天的时间,而且晚上还得在高山上露宿一晚。冬天大雪封山,漫漫寒冬基本就没人外出了。正因为道路艰险,村子也是最近两年才通上电话和生活用电,使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村子可以和外界同声同气了。
这里的村民半农半牧,种植青稞,也在山谷的草场上放牧。村民的耕种物资和生活物资都必须从外面采购,至于怎么运进来的,估计除了人背畜驮,也不会有其他更好的办法。我进来时走了两天,一路上没见到过其他人出入这里,只在将近甲应村的山腰上,见过一个放牛的人。而且,那一路的羊肠小道崎岖婉转,布满碎石,偶尔会看见有牛马类动物的粪便。
这个远离乡镇的山村,有好几百人但没有学校,个别条件稍好的家庭会送孩子去察瓦龙乡上的公办中心小学读寄宿学校。或者,他们早已经习惯,像先辈一样过着自给自足的日子。
秋日下午的阳光下,甲应村温暖而恬静,如果可以懒洋洋地晒晒太阳,浑然忘了外面的喧闹与繁华,也很好。
目前,进入这个村庄迄今为止的驴友数量,还未超过十位数。网络上的资源也是寥寥无几。大凡进去过的人,都不太愿意诉诸《攻略》以让更多的人所知,担心搅扰了一方净土,多年以后又成为第二个高度商业化的雨崩。
“甲应”这个地名是从谷歌地图中搜索出来的,从前是以“甲辛”来命名的,显然是以当地藏族的发音来界定的。那一带基本属于无人区,人烟稀少,村庄寥若晨星。是一个三面雪山环抱的“崩”村。“崩”在藏语中是“抱”的意思。雨崩村我更愿意叫“东崩”,而甲应村就是“西崩”。
在甲应村的上方不足2公里,还有一个小村子叫“扎得通”,我不知道沿着山谷往北走进入扎玉曲是否有路通到莫得村和龙西村,那里是梅里大外转线路“11”点方位的地标。甲应村往东南方向走几公里,就是卡瓦格博的西坡,恐怖阴郁的粗阶冰川如巨蟒的长舌引信向西直吐察瓦龙方向。
甲应村的正北方是更加鲜为人知的梅里二峰,海拔6509米,1991年10月被美国克林奇登山队发现,1993年9月该登山队再次试攀失败,锋利破碎的山体、险峻陡峭的地形彻底打消了美国人对神山迂回攀登的企图。
这座6509米的梅里二峰,深藏于奶日顶卡(6379米)的身后,默默地躲在飞来寺成千上万台摄影枪炮的景深之外,只有当你千辛万苦地绕到西藏境内一侧,从察瓦龙的龙普村向东连续翻过3800米的那久山垭口和4300米伯贡山垭口,才能一睹她的庐山真面目,据说,卡瓦格博在这个角度会幻变为一只倒扣在地上的巨大海螺。
在甲应村,三条从神山流淌下来的清澈溪流在此交汇,孤寂的村庄靠一台水利发电机发电,刚刚告别了酥油灯的千年照明模式,并且可以看到电视,知天下事。
在本文即将结束,我有幸来到这个地方亲眼目睹她的娇媚,希望能从自己探索的路线提供大家一点点帮助,去领略藏区最美的徒步路线。视频地址: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1OTEzMzM3Mg==.html
微信 bj51huwa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