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野跑不同于一般的户外活动,越野跑是一种中长距离的跑步,强度大,对人的体能要求较高,部分跑步爱好者甚至会不顾自己的身体实际情况,超越自己体能极限去追求速度与距离。这类运动超越了身体机能承受的极限,自然会出问题。也有可能是运动员自身身体存在某些疾病,这类疾病大多数与心脑血管疾病有关。
虽然在跑步过程中发生猝死的概率比较低,但还是存在风险。案例较少的原因,差不多是因为跑马拉松的人本来就少。生活中大家都应该经常看到新闻,某某白领猝死,某某学生连续上网一个星期也猝死在网吧中。。。这类的新闻很多,但都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国人有种习惯,不知道大家赞不赞同,那就是“讳疾忌医”:明明身体已经出现问题了,但是坚决不承认,也不愿意去看医生,觉得自己还年轻,身体还不错,可以扛得住。其实这些人的身体不大好,已经有一些苗头了,但是大家不愿意去正视,选择逃避,结果往往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毛病的不断积累,终究有一天会酿成无法挽回的大悲剧。
说了这么多,主要是想表明,关注自己健康远比追求户外极限重要。只有拥有了一个良好的体魄,才能更好的参加户外运动。关注自己健康,很容易做到,那就是定期体检。以个人的观点来看,户外徒步、跑步都是安全的,但发生猝死等悲剧的原因,主要还是运动员自身存在某些疾病,平时没有被察觉,剧烈运动之后,导火索被点燃了,悲剧就发生了。只要平时多注意关注自身健康问题,保持良好的心态,户外运动绝对是健康、安全的生活方式。
关于马拉松猝死的案例的分析,我在网上找到了一篇文章与大家分享一下。
马拉松与运动猝死
最近几年,马拉松运动员的猝死时有发生。一些针对马拉松赛的研究似乎显示,马拉松赛跑可能会伤害心脏。然而,伍德坚信运动对健康有好处。她只是提醒马拉松运动员在尝试42.195公里距离的训练时要严肃对待。
伍德在2006年曾做过两项研究,一是发现马拉松选手在跑完马拉松后会有暂时的泵血和松弛效率的降低;二是发现运动员的心脏泄漏蛋白质,这表明其心脏细胞受损。
她解释说,这第一个研究并没有说明长期的马拉松运动有害心脏,在马拉松比赛后的6个月,这些选手的心脏搏动完全恢复正常,但其心脏的舒张期仍然比马拉松之前慢,伍德认为这是因为马拉松之后训练减少的缘故。
伍德认为,第二个研究也没有说明马拉松运动与心脏病发作或长跑运动员的猝死有关。这些选手没有明显的健康问题,但他们表现出心脏疲劳和能量传输的问题,其细胞膜泄漏出肌钙蛋白,这是心肌纤维遭受压力的迹象。
根据伍德的说法,健康的心脏能够快速修复细胞膜和肌钙蛋白的泄漏,不会造成永久的伤害。她将肌钙蛋白的泄漏与增加训练公里数所致的腿疼相比:随着训练的增加,肌肉将变得更为强壮,疼痛也会逐渐减少。
事实上,马拉松运动员的猝死只是所有运动猝死中的一种。运动猝死是与运动有关的猝死的简称,一般定义为:有或无症状的运动员和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的意外死亡。患者从发病到死亡也就在几十秒、几分钟之内,这是运动猝死最重要的特征。尽管运动猝死与其他运动性疾病相比,发生率并不高,但因直接危及生命,故给人们的印象和震动最大。
通常,运动猝死的原因不外乎有两个:一是运动员患有潜在的心血管疾病,二是参加了超负荷的运动导致心肌缺血。所以,普通人参加体育活动应量力而行,最好进行比赛前体检。
心源性猝死很少发生在心脏结构正常的人身上——猝死者中多数都有心脏疾病,如心肌炎、心室壁薄、心脏肥大等,而这些人却往往不知道自己心脏有病。多数心源性猝死患者死前没有表现出任何症状,一般体检时也可以没有任何异常,其原因是普通的体检很难发现这些心脏疾病。
监测运动前后脉搏变化是简单易行的监测运动强度手段。一般来说,低强度运动后的脉搏应该在运动后5~10分钟恢复正常,中等强度为20~30分钟,高强度则为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
越来越多的人对马拉松有兴趣,特别是那些没有多少运动生涯的人也开始投入这项运动。伍德看到了公共健康舆论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她认为,长期训练的运动员不必要太担心潜在的心脏风险,而那些新手、超重者和没有多少训练时间的人,或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则应先去找医生做检查,再建立循序渐进的训练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