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泥石流 泥石流发生的时段,通常是每年的七八月份的雷暴雨季节比较容易发生。 怎样判定泥石流的发生? (1)、正常的流水突然断流或者洪水突然增大,并拌夹有较多的柴草,树木。 (2)、深谷内传来类似火车轰鸣或者闷雷声,就算是极其微声,也应判定泥石流已经形成,要速离开。 (3)、河谷溪谷深处突变昏暗,并拌有塌方现象,要速离开,不是山洪就是泥石流 预防: (1)、不要在大雨天或者连续阴雨几天,当天还下雨的情况进入溪谷,谨防山洪、滑坡、泥石流。 (2)、泥石流常滞后于大雨暴雨而发山。 (3)、不可存侥幸心理。 危机处理: (1)、不能沿沟向上或者向下跑,而应该向两侧山坡跑,快速离开河道、河谷、溪谷地带。 (2)、不要在土质松软,主土体不稳定的斜坡停留 (3)、要在基底稳固又较为平稳的地方躲避。 (4)、切勿上树躲避 十七、中暑 引发原因:高温、衣着不当、缺水、疲劳过度、时间过长、睡眠不好。 分类型:先兆中暑,轻度中暑,深度中暑。 先兆中暑:头晕、头痛、口喝、多汗、恶心、四肢无力、脉搏加快。 轻度中暑:注意力不集中,意识精神迷糊,动作不协调。皮肤湿冷,体温往往在38度以上,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滚热,四肢温冷。 热痉孪症:大量出汗,口喝,引发肌肉痉孪(俗称抽筋)。 日射症:直接太阳底下曝晒,引起脑细胞受损。 热衰竭症:脱水过多,缺失盐分,年迈。 热射症:高温下体力消耗太多。 预防: (1)、合理安排活动时间,早出晚归,避开正午炎热的时间。行前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不要带着不好的心情或者工作压力参加活动。 (2)、头部降温,短时散热。参加活动,穿着能散热的合适衣服。穿越途中,尽量用水把帽子浸湿,进行适当头部降温。在烈日照射不到的地方行走时,及时把帽子去掉短时散热; (3)、休息选点,避晒通风。穿越途中,长时间的休息,休息点要选择能避开烈日曝晒及通风良好阴凉的地方休息。休息的时候要快速卸下背包,取下帽子,解开衣袖与领口纽扣,挽高腿裤,快速散热。 (4)、注意行走节奏,避免过度疲劳。少量、多次、科学、合理,及时补充水分及含盐食物,适当配搭一些含丰富电解质运动饮料。 危机处理 (1)、解衣、通风,脱离高温环境。(带少量冰镇饮料与冰块) (2)、给予患者多次饮用清凉饮料或者电解质饮料,及时补充水分。 (3)、把患者的双脚抬高,在头部适当位置涂抹清凉油,风油精,口服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救急行军散等防暑药品。(4)、患者清醒后,看恢复情况是否继续行程,不适由专人陪同,及时送医院。 十八、失温 (什么是风感温度?什么是高空风?什么是中心体温的部位?参考:人体的中心体温是36.5-37度,手脚表面是35度) 导致失温的原因: 衣物寒湿、体表风冷、饥饿、疲劳、年老体弱。 失温的症状:感觉寒冷,四肢冰冷,持续发抖,脸色苍白,记忆减退,语言不清,肌肉不受意志控制,反应迟钝,性情改变或者失去理智,脉搏减缓,失去意识。 参考温度: 40度-推荐的重温体温 37度-正常 35度-有失温症兆,发抖。 33度-严重,意识模糊。 30度-无针刺感觉意识 28度——死亡 危机处理: [推荐记住两个字即可避免失温——“勤快”,热了——脱!冷了——加!湿了——换!] (1)、保持体力,停止活动或者紧急扎营,不断进食高热量食物。 (2)、脱离低温恶劣环境,及时脱下寒湿衣物,更换保暖温暖衣物。 (3)、防止继续失温,协助重获体温,进食热糖水。 (4)、保持清醒,给予消化热食,平卧往睡袋里丢热水瓶或者施救者体温传导。 (5)、意识迷糊,状态严重者,采用40度温水浸泡。 (6)、失去意识,人工呼吸,40度以下温水从肛门大肠灌洗方式直接中心重温。 (7)、切勿喝酒,切勿按摩四肢。 十九、高山反应 海平面的标准大气压为760毫米汞高,空气中的氧含量约为21%。 通常海拔超过3000米即为高海拔地区,一般人到这个高度就开始有高山反应了。 高山反应是因为地势增高,气压降低,空气中的含氧量随着气压降低而降低了,使氧气不能充分进入人体血液,导致高山反应。不同的个体,不同的气候环境,反应各有不同。关键是每个人的适应不同。以前上到6千米都没有高山反应,并不能代表这次你上个4千米也没有反应。 主要症状:头昏,耳鸣,呕吐,口感差,不想进食,昏昏嗜睡,微发烧。严重者反应迟钝,呼吸急速,情绪不安,精神亢奋,记忆力减退,出现幻觉。 预防: (1)、控制每天上升高度,每天上升高度尽量控制约700米左右。 (2)、行程合理,勿过渡疲劳。(编者:有多名山友反应,控制负重问题很重要。) (3)、大量喝水,饮食均衡。 (4)、勿早睡,勿动脑,轻微活动,主动适应。 (5)、睡眠充足,除非很需要,尽量不要服食药品。 危机处理: (1)、供吸氧,快速下撤,尽快下撤到海拔较低处,脱离高海拔地区。 (2)、患者休克,优先处理,注意失温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