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是之 于 2015-3-3 12:21 编辑
闲暇时,喜欢一个人在山上遛达,便会常常遇到一些人,一些事,一些故事。
在挂甲塔至打鹰洼的上行路段上,(左边那条路)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个小女孩。
10岁,五年级小学生。
一头短发,一身户外休闲装,一个双户包。一双大眼睛,看人时呼扇呼扇的,漂亮、帅气。
在挂甲塔时,我给她照了几张像。
女孩很专注的、很认真的配合着调焦和取景,没有丝毫的敷衍。
照完像,小女孩给我一个近九十度的鞠礼,并微笑着对我说:“谢谢您,您辛苦了。”
小女孩的落落大方,有礼有貌,让我觉得,这一定是一个很有故事的孩子。
聊了几句,我得知,她是参加一个队的活动,队中有32个人,当然,队中还有她的妈妈。
启程后,我试图跟着她走一段,看一看她的状态。
但是,我很失落,我根本就跟不上她--不是体能问题,是她太活跃了。
她一会在前一会跑后,一会和大哥哥们一起哈哈大笑,一会和大姐姐们切切小语。
看的出,队中的人都非常喜欢她。
更让我惊诧的是,每到一处稍陡峭的路段,她都会侧身在路边,关照着每一个通过的大人。
而她自己,不管是在什么路况下,走的都很轻盈,也很稳健,从不磕磕拌拌。
我追踪着她飘逸在队中的身影,并停下来,等候着行在队尾的她的妈妈。
于是,便有了下边这段对话。
“孩子爬山几年了?”
“六周岁生日那天第一次,算一算快有四整年了。”
“孩子喜欢爬山吧?”
“很喜欢,每周都会出来一次。”
“孩子在什么学校,学习成绩还好吧?”
“在一个区重点,成绩还不错,一直稳定在班级的前五名之内。”
“孩子参加课外的补习班吗?”
“有一个绘画班,别的没有参加。”
“文化课补习呢?”
“没有参加。”
“为什么没有参加?”
“小学六年级之前的文化课,每个学期就是哪么些固定的知识量。再参加补习,意义不是很大了。”
“为什么想到要带孩子爬山?”
“我们想给她一个自由,快乐的、并让她自己能有很多成长体验的童年。
女孩母亲的这个回答,让我一时语塞,不知道怎么再问下去了。
她是乎看出了我的犹豫,接着说道:
“其实,我们也不知道怎么样把孩子带起来,我们只是想试一试这种方式。”
听了女孩母亲的话,我直接了当的追问了一句:
“孩子有业余爱好吗?比如?”
“有啊。最大的爱好有三个,爬山,看书,辩论问题。”
“孩子的未来,你们是怎么考虑的?”
“孩子的未来,是她自己的事,我们不想去多考虑这个事,只要她现在快乐,充实,每天都有进步,就足够了。”
“孩子现在有自己崇拜的偶像吗?”“有啊。”
“什么人?”“我和她爸爸都是她崇拜的偶像。”
“为什么是你们,而不是别的什么名人?”
“因为我们在她身边,我们想要她做到的事,我们首先都会做好。”
后边还有一些对话,但是我觉的,列述到这里就足够了。
我没有资格评论这位家长的育子观,我也无意推荐这位家长的育子观。
我只想说,育子就如爬山。
有人生的路上,真的不用劳神费力、大把钱财的为您的孩子规定出他(她)必须达到的高度。
只要您在前边默默的,努力的向上攀登着,您的孩子自然就会跟上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