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肖姐 于 2015-3-2 16:31 编辑
纪念“遵义会议”暨“四渡赤水”80周年——重走长征路徒步活动
领队: 心动列车 精彩在沃
路线设计:肖姐
队员; 12--18人
时间;2015年6--7月
交通;火车到重庆集合,火车由遵义返程。 途中租车到赤水,徒步期间租车做后勤保障。
路径:重庆--赤水--丙安古镇--土城镇——元厚镇——土城——太平渡——二朗镇——茅台镇--遵义
重庆--赤水193公里--元厚51公里--土城16公里--二郎滩渡口是44公里--茅台镇53公里--遵义会议纪念馆90公里。
徒步路线:元厚渡口--土城镇渡口--青杠坡战役战场--太平渡--二郎滩渡口70公里
二郎镇--茅台渡口55公里
四渡赤水红军主要渡口:
一渡渡口 :土城渡口 元厚渡口
二渡渡口 :太平渡口 二郎滩渡口
三渡渡口 :茅台渡口
四渡渡口 :太平渡 二郎滩渡口
计划行程
D1.重庆集合,座早晨到重庆的火车,8点火车站汇合。
旅馆寄存物品。上午9点租车出发金刀峡旅游,晚上观赏朝天门码头夜景。
D2重庆到赤水.最早重庆汽车站班车到赤水,宿九支。
中午租车去四洞沟景区,晚上找寻赤水小吃
D3:赤水十丈洞--丙安古镇--元厚
游览赤水大瀑布,在丙安古镇探访红军遗址。
D4:元厚--土城镇。宿土城镇
找寻元厚渡口,是一度赤水的渡口之一
元厚渡口--土城镇渡口,沿着赤水河徒步20公里
参观土城四渡赤水纪念馆
D5土城镇--二郎镇55公里
活动:
祭扫青杠坡红军烈士墓,距土城镇东北5公里
探访青杠坡战役战场 探访土城渡口.
探访太平渡,探访二郎滩渡口
徒步:土城--青杠坡战役战场6公里,
沿着赤水河红军路线徒步10公里
太平渡--二郎滩渡口徒步15公里
D6二郎镇--茅台镇79公里,
徒步;沿着赤水河徒步20公里,探访茅台渡口
参观茅台酒厂。
D7茅台镇--遵义会议纪念馆97公里
参观遵义会议纪念馆
晚上遵义火车返程
附:
红军长征四渡赤水资料: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河”,其中一、二、四渡就在习水境内。红军四渡赤水河留下的指挥部旧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同志住居,青杠坡战斗、梅溪河战斗等红军与川军、黔军殊死决战的战地遗址,红军书写的反蒋抗日标语等长征文化遗迹犹存,是昭示后人奋发向上,排除艰险的精神财富。
进入了土城镇,先去青杠坡参观青杠坡战役遗址,以青杠坡战斗为核心的土城战役,是毛泽东在遵义会议后亲自指挥的第一仗,是导致红军四渡赤水的直接因素。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红军原定执行《渡江作战计划》,经习水从泸州至宜宾一线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24日,红一军团进占土城。中央纵队和三、五军团陆续抵达土城后。川军刘湘一面调重兵封锁长江,一面派八个旅分进合击。红一军团的一、二师分别在黄陂洞、复兴场受阻;红九军团在赤水箭滩受阻;红军从赤水入川的大门被川军封堵。同时川军模范师部郭勋祺等部尾追至青杠坡。此时红军前有阻敌,后有追兵。1月28日晨,红军在青杠坡与川军展开激战,毛泽东等到青杠坡附近的大埂上指挥。党的两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共和国的三任国家主席(毛泽东、刘少奇、杨尚昆)、一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七大元帅(朱德、刘伯承、彭德怀、聂荣臻、林彪、罗荣桓、叶剑英)及数百名将军参加作战。由于情报判断敌认兵力为两个旅四个团,但川军参战部队实为8个多团,且还有增援部队赶到。战斗非常惨烈,我军部分阵地被突破。危急关头,朱德、刘伯承亲上前线指挥作战;毛泽东、周恩来命令干部团发起冲锋,夺回部分阵地,同时电令红二师从元厚跑步回援。经过反复争夺,红军占领了主阵地营棚顶,但未能达到歼灭追敌的目的。红军伤亡了3000多人。毛泽东等当机立断,给予川军重大杀伤,指挥红军主动撤出战斗,改变行军路线,西渡赤水河。以灵活机动的运动逐步摆脱了敌人,迈出了由被动转为主动的第一步,青杠坡战斗为红军一渡赤水河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土城老镇是举世闻名的红军渡口。土城老街和四周有不少历史古迹,同时也是古代川盐入黔的重要码头和集散地。现在保存下来的有古盐号、古船帮等旧宅,还有明万历二十六年前后修建的九龙囤等军事囤堡。当年红军长征中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都在土城居住过、还有红军干部会议会址、红军总司令部、总参谋部、红军一渡赤水河渡口,土城被誉为长征路上的红宝石,
一渡赤水渡口——土城渡口
红军在“四渡赤水”转移战略中,最为闻名的是习水县土城渡口。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定中央红军向黔北地区挺进渡过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后,中央红军经遵义团溪、湄溪、仁怀等地一路向黔北激进,1月27日分三路驻土城,并于29日第一次从土城渡口渡过赤水河。此后土城镇渡口被称为“红军第一渡”。8月末,我们离开酒香飘溢的仁怀县,经茅台镇抵达习水县土城。
土城 位于遵义市习水县西部,坐落在黔北川南结合部,是赤水河中游最大、最重要的水路货运镇。1935年1月27日红军进驻土城镇后,曾在此为老百姓开仓放盐,解决老百姓生活之需,我们看到在盐仓中,完好无损地仍摆放着红军曾经开仓放盐的称架、称砣、开盐单的柜台以及上万条堆积在墙角的装盐麻袋,后来当地老百姓称此街为“长征街”。在长征街除了红军开仓分盐的遗址外,最为著名的是毛泽东的住所。我们沿长征街拾级而上,参观了毛泽东的住所,漫步长征街,只见客栈、餐馆和小商铺等招牌比比皆是。当年红军一渡赤水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就住在此街。
红军在进驻土城后,曾与尾随其后的川敌在土城青杠坡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据当地的副镇长赵正纲介绍:红军在这次战斗中打得非常艰苦,红军共牺牲1000余人,由于这次战斗才使红军“四渡赤水”,此次渡河是迫于兵力悬殊决定的战略转移。1935年1月28日傍晚,在炮火交织的土城,红军高层领导召开了长征途中唯一的一次战地紧急会议,分析了红军面临的形势,通过了毛泽东提出的西渡赤水的计划。随后,周恩来根据会议分工,立即组织架设浮桥。时任军委总部参谋的吕黎平后来回忆说:“当时,彻夜未眠的周副主席,三次带我到架桥现场督促指导,又三次命我前往架桥点检查进展情况,并要随时向他报告………天还未亮,一座供三路纵队通过的浮桥出现在了赤水河上。”
1935年1月28日凌晨3时,朱德发布了一渡赤水河命令,红军在土城浑溪口渡口和猿猴场(今赤水市元厚镇)渡口渡过赤水河,并于29日天亮前全部渡河完毕。
二渡赤水渡口——二郎滩渡口
二郎滩渡口 位于二郎古镇下场口,与贵州省习水县二郎庙遥相呼应,峡长峰高、河流湍急、地势险要,是两军对垒必争之地。1935年红军长征时,先后两次在此抢渡赤水河,进行了著名的二郎背水战,为中国战争史写下神奇篇章,游人在此无不望江凭吊。为纪念红军四渡赤水胜利,在渡口建有红军长征纪念亭和纪念碑,以及红军四渡赤水"二郎滩渡口"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
赤水河四周峰峦叠峰、峭壁如削,西岸依山傍水,聚居着数百户人家,形成一处独特的山间小镇,名曰二郎镇。“好个二郎埠,四面都是山,天天背盐巴,顿顿菜汤淡。”这首民谣是四川省古躏县二郎津解放前穷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半个多世纪过去了,9月23日,记者随《我的长征》队伍来到此地,这里修起了公路,架起了桥梁,盖起了小楼,跑起了汽车,亲眼目睹了当年红军四波赤水的主要渡口二郎难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郎滩有一条“红军街”,名字来源于红军第四次渡赤水期间。三渡赤水后,中央红军再次出现在川南,蒋介石判断红军又要北渡长江,急忙调集重兵企图再次对红军形成包围,“围歼”红军于长江南岸地区。当敌军即将围堵之时,毛泽东、朱德指挥红军主力在古蔺县镇龙山地区秘密再次调头北上,然后突然转向往东,于3月21日至22日,在二郎滩、九溪口、太平渡第四次渡过赤水河,把敌兵甩在了赤水河西岸地区。赤水河两岸的民众看到敌人慌乱们调兵遣将的情景,讽刺而又幽默地编出民歌唱道:“白军好像一条狗,红军牵着到处走,白军好像一头牛,红军到处牵着游。”红军走后,这条原本叫“老街”的街道便被大家自发地改名叫作“红军街”。
红军街是当时整个二郎滩的交通要道和最为繁华的地段,商旅云集,热闹非凡。现在却显得十分清静,偶尔有三两个人通过。沿着这条约500米长的街道,随着陡坡蜿蜒而上,光滑的石板拼成一条台阶通道,记者看见左?右两旁一栋紧挨着一栋的木式结构建筑,门口显眼的地方都挂着红军山街的门牌号。听几个散住在这里的老乡说,这房子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因为年久失修有的已经叫成了危房。但透过这些建筑-一一高大雄伟的门面,雕刻精细的门当,镶嵌在房梁上的楼空装饰,还能隐约看出当时房屋主人阔绰的家境。老乡们说这里就是当年赤水河最大盐号的所在地,用来做买卖的铺面、柜台还保存完好。四渡赤水的时候,这里曾经发生过一件震惊四方的大事,红军在这里没收了地方军阀的私盐,花了三天三夜的时间分给了赤水河两岸的川黔百姓,救济了成千上万的贫苦群众。
三渡赤水渡口——茅台渡口
茅台渡口 是红军“四渡赤水”第三次渡河的主要渡口。
1935年3月,中央红军主力从遵义再次西进仁怀县境。15日晨,对仁怀鲁班场守敌周浑元部发起猛攻 ,鏖战竟日,复舍敌北去,于16日清晨乘虚占领茅台。上午10时许,在中渡口、下渡口及银滩三处搭好浮桥。从当天下午至17日,红军胜利地三渡赤水河。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俱随一军团由中渡口渡河。
茅台渡口纪念碑,位于仁怀市茅台镇朱砂堡的赤水河畔。纪念碑建在岸边小土台上,占地约80平方米。台地上建水泥栏杆高1米。台地下砌石保坎三级,并有三十余级石阶直达渡口。
茅台渡口纪念碑为水泥混砂材质,通高11.7米。碑基长方形,青石料构筑。正面长4.5米,进深3.4米。碑座梯形,中高2.4米,上底宽2.5米,下底宽3.4米,水泥干粘饰面。碑身四棱柱形,高7.5米、宽2.3米,水泥磨面,竖书31个凸出的红色楷字,上穀为“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正中为“茅台渡口”四个大字,末署“贵州省仁怀县人民政府一九八0年三月”,由书法家陈恒安手书。碑顶高60厘米。纪念碑右侧,一株古老的黄葛树,虬枝盘曲,枝叶繁茂,当年红军渡河,曾以此树干拴系架设浮桥的缆索。
四渡赤水渡口——太平渡渡口
太平渡渡口,是连接贵州与四川的一个重要渡口,也是当年中央红军二渡和四渡赤水河的地方。
1935年2月11日,中央红军突然从云南扎西挥师东返,敌人对此态势扑朔迷离,蒋介石急令进入扎西地域的各路敌军兼程回追。中革军委在2月17日、18日,连续发出三次电令,要求红军各军团在20日夜及21日上午全部渡过赤水河,并具体规定了各军团的渡河地点。
2月16日、17日,在白沙休整后的中央红军,于2月18日行进到太平渡。军委纵队随一军团之后进入太平渡。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在镇上盐号办事处的一军团司令部休息,傍晚走下渡口,了解架桥情况,随队乘木船过河进入贵州。
工兵连在当地老乡的帮助下,经过两天一夜,在太平渡口、老鸹沱和九溪口架好浮桥,中央红军于2月21日拂晓,第二次顺利渡过赤水河,向黔北兼程前进。五军团最后渡河,留下一部在东岸警戒,掩护拆除浮桥。当天亮后,川军潘佐旅周化成部和骆国湘带领的民团联防大队共3000多人,追到太平渡,下河寻船,隐蔽在东岸山林中的红军,猛烈开火,连续打退敌人的冲锋,战斗直至中午。五军团完成掩护任务后,及时撤出战斗,随中央纵队前进。
中央红军第三次进入古蔺县境后,蒋介石于3月20日下达聚歼中央红军于川南黔北的部署。蒋介石在电文中宣称:“我川军刘、达、袁、魏、周各部在天池、叙永、占底、赤水河镇防堵于西;周、吴、侯各部沿赤水河流防堵于东与南;黔军现正向此线接防,腾出周、吴两部担任追剿;郭部由茅台渡河追击。以如许大军包围该匪于狭小地区,此乃聚歼匪之良机。”狂叫“剿匪成功,在此一举”。
鉴于敌人各路“追剿”部队都进入古蔺、叙永及其附近地域,中革军委当机立断,立即东渡赤水河。电令一军团立刻派出两个先头团,每人沿途砍带可架桥的竹子一根,并带全部工兵,连夜兼程赶到太平渡、淋滩两渡河点,由师长、政委亲自指挥,在绝对秘密的情况下架好浮桥。另留一个团在镇龙山向古蔺游击迷惑敌人。
3月20日,**中央向各军团发出电令,指出:“我军西进不利,决东渡,这是野战军此后行动发展的严重紧急关头,各军团首长要坚决与迅速组织渡河,必须做到限时渡毕。”在军委规定的21日12时以前,先头部队在当地船工的支援下,在太平渡下游一里处的老鸹沱和上游九溪口分别架好浮桥。中央红军随即以秘密迅速的行动,经鱼岔等地分数路来到太平渡,除九军团外,红军第四次渡过了赤水河。
遵义会议:
一九三五年一月十五日至十七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把党的路线转变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轨道上来,因而在危急的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一个伟大转折点。
丙安古镇:有千年历史,旧时为赤水河航运最繁荣的水陆码头。1935年1月红军四渡赤水时,红一军团第二师和师团部曾在丙安扎营,保证红军顺利一渡赤水,取得了战略性的胜利。丙安的红一军团纪念馆已成为红一军团在全国唯一的纪念馆。丙安古镇门票20(据说晚六点以后不收门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