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5095|回复: 9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聊聊] 清明节与寒食节【73楼开始有萧版主协助更新内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4-5 06:38: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天龙苑zsm 于 2015-4-5 22:05 编辑

清明,是我国二十四个节气之一.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气.作为节气,清明时期正是我国大部地区,万木凋零的寒冬已经过去,风和日丽,莺飞草长,柳绿桃红,生机勃勃故称之为清明.首先,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密切的关系,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播种的大好季节.“清明”二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三统历》曰:“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 春天真正来到了.清明前后往往细雨飘飘,和风拂拂,这时的风和雨,都是人们喜欢的,所谓“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农村对清明雨尤为重视,古谚语有“清明前后一场雨,强如秀才中了举”.把清明雨看得如此重要,可见农民对于春雨的冀盼是多么殷切.
其次,清明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唐代诗人杜牧的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在周代已经流行了,自古以来人们在清明节留下了很多习俗.寒食节就是.古诗云:“未到清明先禁火”,清明以前禁火的习俗,始于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据传说,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宝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其实,寒食节的风俗至少可以上溯到西周初年.《周礼》一书中已有暮春禁火的记录.
寒食节介子推的传说故事,端午节屈原投江的传说是一样的,表现了炎黄子孙崇敬先人的民族心态.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寒食究竟在清明的前几日?有几种说法.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称寒食节,这样正好是清明节的前二天.唐代元稹的诗云:“初过寒食一百六”,认为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清明节与冬至本身所处的日期,就有一天的差异.因为寒食和清明的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动又往往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没有严格区分了.
清明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如寒食赐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打马球,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这些活动随着岁月的赓续交替,社会的嬗递变化,有的习俗已被淘汰,有的仍遗留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容.
寒食赐火的习俗,如今已不为一般人所知.因为寒食禁火,把冬季保留下来的火种熄灭了.到了清明,又要重新钻木取火.唐代诗人韦庄的诗:“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火出万家烟.”清明的火,称为“新火”,故有清明乞新火的习俗.古代人们,四季各用不同的木材钻木取火.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秋取柞梂之火,冬取槐檀之火.这种风俗,大约始于上古,一直沿至宋朝,在唐时最为盛行.唐代的皇帝于此日要举行隆重的“清明赐火”典礼,把新的火种赐给群臣,以表示对臣民的宠爱.据说每年参加钻火者众多,谁若能先钻得火,把火种献给皇帝,就可以得到皇帝的重赏.
清明扫墓,由来已久,大盛行于唐代.《梦梁录》记载:在古代,清明节这一天,“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 祭祖、上坟、扫墓,表示对先人的敬意和孝思.据《旧唐书》记载:“寒食上墓,礼往无文,近代相沿,寖以成俗,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为五礼,永为常式.”为什么要在清明扫墓呢?这大概是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人们想到了先人的坟茔,有否狐兔在穿穴打洞,会否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所以要去亲临察看.一方面给坟墓添土除草;同时供上祭品,烧些纸钱,或在树枝上挂纸条,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有一首唐诗描写当时的情景:“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清明时逢阳春三月,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俗.据宋朝史籍记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琛缡,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人们带着食物,来到郊野,投向大自然.宋代踏青之风盛行,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了宋代清明时节京都人民踏青远足的热闹情景.
古代,清明节有荡秋千的习俗.秋千,古字两字均有“革”字旁,千字还带走字,意思是揪着皮绳而迁移.早在远古时代,人们为了获得高处的食物,在攀登中创造了荡秋千的活动.最早称之为“千秋”.传说为春秋时代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创.开始仅是一根绳子,双手抓绳而荡.后来,齐恒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带入中原.至汉武帝时,宫中以“千秋”为祝寿之词,取“千秋万寿”之意,以后为避忌讳,将“千秋”两字倒转为“秋千”.以后逐渐演化成用两根绳加踏板的秋千.到了唐宋时代,秋千成为专供妇女玩耍的游戏,以练习轻捷、矫健.打秋千时,人在空中荡来荡去,翩翩若飞,很有趣味.《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笑以为宴乐,帝呼之为半仙之戏.”
在唐宋文人的作品中,有许多关于秋千的描述.唐诗人韦庄曾有《长安清明》诗云:“紫陌乱嘶红叱拔,绿杨高映画秋千.”清明春风拂柳之际,女郎三五成群荡秋千于郊野树下,确实充满诗情画意.荡秋千在当时是非常普遍的游戏,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词中常有描述:“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点绛唇》)民间多爱在清明踏青时节,在郊外用竹子架成一种临时性的“竹笋秋千”,舞荡嬉戏.因为清明节处处荡秋千,也有人把它叫做“秋千节”.放风筝是清明前人们最爱玩的游戏.风筝,在我车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在春秋时期,有位公输般,即神话中的“鲁班”,会做木鸢,削竹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南北朝时期,梁正武帝在台城被侯景叛军围困,大臣羊侃曾用风筝系上诏书,招来援军救驾.风筝最初的作用只是军事上传递消息的工具,以后逐渐演变为一种娱乐玩具.
唐代诗人高骈写有《风筝》一诗:“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入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风筝真正的命名,《询刍录》记载: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五代时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采风为对,后于鸢首以竹为笛,风入笛管发出悦耳之声,好似“筝”鸣,俗称风筝.起初只限于皇宫贵族中的公子佳人玩赏,到了宋代以后,才成为民间群众喜爱的一种活动了.风筝既是一种美丽的民间工艺品,又是大众娱乐品,历来爱到文学家的传唱.《北京竹枝词》也对风筝有生动的描绘:“风鸢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样巧,一行习上碧云端.”早在清朝时,风筝已在扎、糊、绘、放四艺上发展到相当精致的程度.曹雪芹在北京西山“穷居著书”时,细究风筝扎糊之法,还写了《南鹞北鸢考工志》一书.书中详细介绍了翼燕、双鲤、彩蝶、螃蟹、宠妃、双童等四五十种风筝的扎、糊、绘、放等技法和工艺.此外,古代放风筝又是与放晦气联系在一起的.《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林黛玉不妨将制作精巧的风筝放掉.李纫劝她:“放风筝图的就是这一乐,所以叫放晦气,你该多放些,把病根儿带去就好了.”而当紫鹃要去拾断了线的无主风筝时,探春又劝阻:“拾人走了的,也不嫌个忌讳?”可见古时放风筝是人们消灾祛难的手段,不能去拾别人的风筝,以免沾上别人的晦气.也有人在放风筝时,把所有的烦恼写在纸上,让它随风筝飞上蓝天,认为一切烦恼都会随风而去.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清明还有吃蛋的习俗,这如同端午节吃粽子和中秋吃月饼一样.清明节的蛋,大致可分两种:一种是画蛋,另一种则是雕蛋.前者可吃,后者则供玩赏.
这些风俗和活动,大大丰富了清明节日的内容 .自宋代以后,就成了和元宵、中秋等传统节日同等重要的节令.有一句俗语叫做“朝朝寒食,夜夜元宵”,可见清明节可比元宵灯节的热闹.

点评

内容好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4-5 22:56
清明节里打“青团”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打青团,是清明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制作活动之一。 李秀成吃青团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被清兵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4-5 21:33
下回吧子跳的稍微大一些,密密麻麻看时间长眼都花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4-5 19:57
学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4-5 18:35
学习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4-5 16:16
支持好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4-5 08:10
2#
发表于 2015-4-5 06:44:06 | 只看该作者
好知识!

点评

多浇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4-5 06:5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5-4-5 06:44:14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点评

同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4-5 06:5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5-4-5 06:44:23 | 只看该作者
周末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5-4-5 06:44:2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5-4-5 06:44:4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5-4-5 06:51:09 | 只看该作者
休闲小笺 发表于 2015-4-5 06:44
好知识!

多浇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5-4-5 06:51:25 | 只看该作者
休闲小笺 发表于 2015-4-5 06:44
学习了

同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5-4-5 06:51:42 | 只看该作者
休闲小笺 发表于 2015-4-5 06:44
周末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4-5 06:51:54 | 只看该作者
休闲小笺 发表于 2015-4-5 06:4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