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
中文名称: 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
英文名称: Sichuan
Pingchengshan and Dujiangyan
国家: 中国
所属洲: 亚洲
批准时间: 2000
批准标准
2000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v)(v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200-024
青城山,位于四川成都的都江堰风景区,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山内古木参天,群峰环抱,四季如春,故名青城山。青城山分青城前山和青城后山。前山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后山自然景物原始而华美,如世桃园,绮丽而又神秘。著名的景点有:上清宫、建福宫、天师洞、天然图画等。坐落于丈人峰下的建福宫,始建于唐代,后经历代多次修复,现仅存两殿三院。建福宫筑于峭壁之下,气度非凡,其左侧是明庆府王妃遗址,由此西行一千米,即至天然图画。这里岩石耸立,云雾缭绕,游人至此,如入图画之中。其北行两公里,便至青城主庙天师洞。相传东汉末年张道陵曾在此讲经传道,其主殿三皇殿中供有唐朝石刻三皇,殿内现存历代石木碑刻,最著名的有:唐玄宗旨书碑、岳飞手书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等。出天师洞,过访宁桥,便到祖师殿,再向北去,可到朝阳洞,出之则直达高台上的上清宫。上清宫,始建于晋代,现存庙宇为清同治年间所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山石刻。青城山属于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摄氏度左右,素有“洞天福地”、“人间仙境”之称。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位于四川都江堰市城西,古时属都安县境而名为都安堰,宋元后称都江堰,被誉为“独奇千古”的“镇川之宝”。都江堰建于公元三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是我国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为都江堰渠首工程,这是都江堰灌溉系统中的关键设施。渠首主要由鱼嘴分水堤、宝瓶口引水工程和飞沙堰溢洪道三大工程组成。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李冰根据水流及地形特点,在坡度较缓处,凿开一道底宽17米的楔形口子。峡口枯水季节宽19米,洪水季节宽23米。据《永康军志》载“春耕之际,需之如金,号曰‘金灌口’”。因此宝瓶口古时又名金灌口。宝瓶口是内江进水咽喉,是内江能够“水旱从人”的关键水利设施。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飞沙堰是中段的泄洪道,有排泄洪水和沙石的功能,宝瓶口具有引水和控制进水的作用。因而,都江堰水利工程科学地解决了江水的自动分流、自动排沙、自动排水和引水的难题,收到了“行水灌田,防洪抗灾的功效,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大奇观。250多年来,引水灌溉,才使蜀地有“天府之国”的美誉。都江堰是“天府”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灌溉良田1000多万亩。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兴建始于公元3世纪,至今仍然发挥着作用。都江堰控制着岷江之水,引导其灌溉成都平原肥沃的耕地。青城山是道教的发源地,有许多古代的重要庙观。
2.中国: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

中文名称: 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
英文名称: the Ancient Villages in
South Anhui-Xidi and Hongcun
国家: 中国
所属洲: 亚洲
批准时间: 2000
批准标准
2000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v)(v)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200-025
西递和宏村这两个安徽古村落奇迹般地保留了这种已近消失或者已经发生改变的中国传统农村聚居全貌。西递和宏村的街道结构、建筑和装饰、房屋布局以及人工水系都完好地保存着原始状态。介绍:宏村位于黟县城西北角,距屯溪65公里,距黟县县城11公里。该村始建于北宋,距今已近千年历史,原为汪姓聚居之地。古宏村人独出机抒开“仿生学”之先河,规划并建造了堪称“中华一绝”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统看全村,就象一只昂首奋蹄的大水牛,成为当今“建筑史上一大奇观”。全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余幢。民间故宫“承志堂”富丽堂皇,可谓皖南古民居之最。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动静相宜,空灵蕴藉,处处是景,步步入画。从村外自然环境到村内的水系、街道、建筑,甚至室内布置都完整地保存着古村落的原始状态,没有丝毫现代文明的迹象。造型独特并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宏村村中数百幢古民居鳞次栉比,其间以“承志堂”最为杰出,它是清代盐商营造,占地二千多平方米,为砖木结构楼房。此房气势恢宏,工艺精细,其正厅横梁、斗拱、花门、窗棂上的木刻,层次繁复、人物众多,人不同面,面不同神,堪称徽派“三雕”艺术中的木雕精品。据史料记载,“承志堂”是黟县境内保护最完美的古民居,到此参观的国内外游客,无不为之倾倒。宏村水系是依牛的形象设计,引清泉为“牛肠”,从一家一户门前流过,使得村民“浣汲未妨溪路远,家家门巷有清渠”。“牛肠”在流入村中被称为“牛胃”的月塘后,经过过滤,复又绕屋穿户,流向村外被称作是“牛肚”的南湖。再次过滤流入河床,如此水系,堪称中国古代村落建筑艺术之一绝,它吸引了日本、美国、西德等国内外专家接踵而来精心研究。
西递是黄山市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旅游景点,座落于黄山南麓,距距屯溪54公里,黄山风景区仅40公里,距黟县县城8公里。该村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居民三百余户,人口一千多。因村边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故而得名“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据史料记载,西递始祖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因遭变乱,逃匿民间,改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故自古文风昌盛,到明清年间,一部分读书人弃儒从贾,他们经商成功,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架桥,将故里建设得非常舒适、气派、堂皇。历经数百年社会的动荡,风雨的侵袭,虽半数以上的古民居、祠堂、书院、牌坊已毁,但仍保留下数百幢古民居,从整体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西递村中至今尚保存完好明清民居近二百幢。徽派建筑错落有致,砖、木、石雕点缀其间,目前已开发的有凌云阁、刺史牌楼、瑞玉庭、桃李园、东园、西园、大夫第、敬爱堂、履福堂、青云轩、膺福堂、应天齐艺术馆等20余处景点。该村建房多用黑色大理石,两条清泉穿村而过,99条高墙深巷,各具特色的古民居,使游客如置身迷宫。村头有座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建的三间四柱五楼的青石牌坊,峥嵘巍峨,结构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显赫的象征。村中有座康熙年间建造的“履福堂”,陈设典雅,充满书香气息,厅堂题为“书诗经世文章,孝悌传为报本”、“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的对联,显示了儒学向建筑的渗透。村中另一古宅为“大夫第”,建于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大夫第”为临街亭阁式建筑,原用于观景,楼额悬有“桃花源里人家。”六个大字”有趣的是,近人多将此楼当作古装戏中小姐择婿“热抛绣球”所在,现已成为西递村举办此项民俗活动的场所。“大夫第”门额下还有“作退一步想”的题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此外,村中各家各户的富丽宅院、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门框、漏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壁画,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且“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堪为徽派古民居建筑艺术之典范。西递以悠久文明的历史,独具一格的民居特点,拱秀壮丽的山水风光,敦厚朴实的乡土民情,迎接着大批中外游客,并成为大中专院校学生实习、写生基地。
中外学者专家纷纷慕名而来留下一篇篇华文和赞美诗:“我们终于找到了中国古代和现代历史的衔接点”,“西递是古民居建筑的艺术宝库”。
评价:
西递和宏村这两个安徽古村落奇迹般地保留了这种已近消失或者已经发生改变的中国传统农村聚居全貌。西递和宏村的街道结构、建筑和装饰、房屋布局以及人工水系都完好地保存着原始状态。
3.中国:龙门石窟
中文名称: 龙门石窟
英文名称: the Longmen Grottoes
国家: 中国
所属洲: 亚洲
批准时间: 2000
批准标准
2000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 (i) (ii)
(ii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200-026
龙门石窟是最具创造力的艺术表现形式----石雕在中国古代北魏末期到唐朝(493-907)时期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群体展现。龙门石窟的石雕主题绝大多数以佛教为主,是中国石雕艺术发展的巅峰。介绍;龙门石窟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位于洛阳城南12公里。这里香山与龙门山对峙,伊水于山间北流,远望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故史称“伊阙”,汉以后则以“龙门”和“伊阙”并称。龙门山色被誉为洛阳八大景之首。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时,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北宋诸朝,四百余年间,古代匠师在这两座山上凿窟建寺,使这里成了举世闻名的石雕艺术的宝库。龙门石窟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1300多个石窟。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造像10万余尊。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窟,长宽各30余米。奉先寺的不平凡,在于中间那尊巨大的卢舍那雕像,实在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卢舍那佛像总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据佛经说,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这尊佛像,丰颐秀目,嘴角微翘,呈微笑状,头部稍低,略作俯视态,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有人评论说,在塑造这尊佛像时,把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整个奉先寺的雕塑群是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卢舍那大佛侧旁还有其****阿难、迦叶、胁侍菩萨和力士、天王的雕像。这些雕像,有的慈祥,有的虔诚,再看边上的天王、力士像,则是面目狰狞、咄咄逼人,把主像烘托得更突出。龙门石窟中另一个著名洞窟是宾阳洞。这个窟前后用了24年才完成,是开凿时间最长的一个洞窟。洞内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释迦牟尼像,高鼻大眼、体态端祥,是北魏中期石雕艺术的杰作。洞中原有两幅大型浮雕《皇帝礼佛图》、《太后礼佛图》,画面上分别以魏孝文帝和文明皇太后为中心,前簇后拥,组成礼佛行列,构图精美,雕刻细致,艺术价值很高,是一幅反映当时帝王生活的图画。可惜被美国人勾结中国奸商盗运到美国,现分别藏于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馆和纽约市艺术博物馆。古阳洞也很出名。这里有丰富造像题记,为人称道的龙门十二品,大部分集中在这里。清代学者康有为盛赞这里的书法之美为: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越、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还有一个药方洞,刻有140个药方,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成就。把一些药方刻在石碑上或洞窟中,在别的地方也有发现,这是古代医学成就传之后世的一个重要方法。龙门石窟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实物史料。因此,它堪称为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它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
评价:
龙门石窟是最具创造力的艺术表现形式----石雕在中国古代北魏末期到唐朝(493-907)时期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群体展现。龙门石窟的石雕主题绝大多数以佛教为主,是中国石雕艺术发展的巅峰。
4.中国: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中文名称: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英文名称: Peking Man Site at Zhoukoudian
国家: 中国
所属洲: 亚洲
批准时间: 1987
批准标准
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
(VI)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骨山北部,是世界上材料最丰富、最系统、最有价值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遗址。1921年至1927年,考古学家先后三次在“北京人”洞穴遗址外发现三枚人类牙齿化石,1929年,又发现了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以及人工制作的工具和用火遗迹,遂成为震惊世界的重大考古发现。1930年在周口店遗址还发现距今约2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化石和文化遗物。但随之而来的连年战乱,遗失了自1927年以来发现的全部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化石标本,迄今下落不明,这一事件成为20世纪考古史上的世界之谜。新中国成立后,恢复了对周口店遗址的发掘研究,获取了大量的宝贵资料,迄今为止,考古学家们已经发掘出代表40多个尸体的头盖骨、下颌骨、牙齿等化石和丰富的石器、骨器、角器与用火遗迹。
北京人洞穴堆积层厚40多米,根据对北京人骨骼化石、石器、用火遗迹等方面的研究,考古学家们认为北京人大约生活在距今70万年到20万年。北京人的脑量平均达到1088毫升,头部特征较原始,但已有明显的现代蒙古人种的特征,男性身高约156厘米,女性身高约144厘米,食物主要来源于狩猎和采集。北京人已经懂得用火和吃熟食,用火主要取于自然,知道保护火种,火的使用完备了人的特征。北京人的发现,为中国古人类及其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北京人的发现,为人类进化理论提供了有利实证,是中国科学家为世界考古史做出的伟大贡献。北京人及其文化的发现与研究,解决了19世纪爪哇人发现以来的关于“直立人”是猿还是人的争论。事实证明,“直立人”是人类历史的最早期,处于从猿到人进化过程最重要的环节,他们是“南猿”的后代,后来“智人”的祖先。北京人具有“直立人”的典型形态标准,而北京人对火的使用,更加完备了其作为人的特征。山顶洞人化石和文化遗物的发现,更充分表明了北京人的发展和延续。北京人的发现,为中国古人类及其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是当之无愧的人类远古文化宝库。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在北京西南42公里处,遗址的科考工作仍然在进行中。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已经发现了中国猿人属北京人的遗迹,他们大约生活在中更新世时代,同时发现的还有各种各样的生活物品,以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8,000年到11,000年的新人类的遗迹。周口店遗址不仅是有关远古时期亚洲大陆人类社会的一个罕见的历史证据,而且也阐明了人类进化的进程。
5.中国:黄山

中文名称: 黄山
英文名称: Mount Huangshan
国家: 中国
所属洲: 亚洲
批准时间: 1990
批准标准
1990年根据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遴选标准C(II)N(III) (IV)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黄山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黄山风景区范围154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有142平方公里。其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俱佳,尤其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
黄山经历了漫长的造山运动和地壳抬升,以及冰川的洗礼和自然风化作用,才形成其气势磅礴的峰林地带,成为黄山特有的地质结构。黄山号称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其中主峰为莲花峰,海拔高达1864米,莲花峰周围高峰、险峰林立,石柱、怪石处处可见,可称为黄山一大特色。这里的水资源也很丰富,黄山自中心向四周放射状展布着众多的山涧沟谷,其中大谷36条,形成36源,汇入24溪水,全山近百处瀑布和池塘随四季水势不同而不断改变景致,吸引着众多游人。黄山是生物的宝库,这里植物覆盖率达到80%以上,种类达1450种之多。属于国家一类保护的有水杉、二类保护的有银杏等8种。是中国南方的植物资源宝库。其中最负盛名的是黄山松,黄山松是黄山一大奇观,位居黄山“四绝”之首。黄山的松树数以万记,多生长于岩石缝隙中,盘根错节,形态各异,显示出极顽强的生命力,已命名的多达近百株,玉女峰下的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的象征。黄山还生存着大量的野生动物,包括鱼类24种,两栖类20种,爬行类38种,鸟类170种,脊椎动物300种;其中梅花鹿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猕猴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黄山不仅自然资源丰富,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曾于此修炼,后得道升天,故黄山得其名。无数古代文人墨客也留下了许多赞美之文。从盛唐到晚清,描写黄山的散文有数百篇,歌咏黄山的诗词多达2万多首。“黄山画”更是中国画历史长卷中最辉煌的一章。黄山现保存有古建筑近百座,摩崖石刻200处,总长5万多米的古“蹬道”,有石阶36000级,联接着黄山各景区、景点。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黄山,在中国历史上文学艺术的鼎盛时期(16世纪中叶的"山水"风格)曾受到广泛的赞誉,以"震旦国中第一奇山"而闻名。今天,黄山以其壮丽的景色-生长在花岗岩石上的奇松和浮现在云海中的怪石而著称,对于从四面八方来到这个风景胜地的游客、诗人、画家和摄影家而言,黄山具有永恒的魅力。
6.中国:莫高窟

中文名称: 莫高窟
英文名称: Mogao Caves
国家: 中国
所属洲: 亚洲
批准时间:
1987
批准标准
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 (II)(III) (IV) (V) (VI)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这里也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体系:中国、印度、伊斯兰和欧美文化体系都戏剧性地在这里交流与融汇。
莫高窟洞窟开凿在南北长约1700米,高约15到30米的崖石上,现存洞窟735个,包括最初发现的492个,和近年来新发现的243个。这些洞窟按分布自然形成南北两区,南区长约1000米,北区长约700米,有壁画4到5万平方米,彩塑近2500身,唐宋木构窟檐5座。闻名于世的藏经阁位于南区西端第17窟。莫高窟开凿于公元366年,是佛教从西域传入内地后的产物,其续建和重建前后绵延了千余年。在隋、唐前期,进入开凿的鼎盛时期,到宋朝时,西夏对莫高窟的建凿已远不如前代了,元代时仍有开凿,但莫高窟已逐渐走向荒废,变得鲜为人知了。到清康熙年间,莫高窟才逐渐又被世人注意。光绪二十年(1900),一名道士偶然间发现藏经洞,内有文书、经文、文物4万余件,成为20世纪世界文化史上最有价值的发现。后莫高窟屡遭各国冒险家的掠夺,文物大量流失,直至1943年其归为国有,设立了敦煌艺术研究所,才开始对莫高窟进行保护和研究。
莫高窟的精华是彩塑和壁画。彩塑表现的主要题材内容是佛、菩萨、力士、天王等佛教尊像,大的佛像高达30多米,小的只有十几厘米。壁画表现的主要题材内容是佛教尊像画、佛传故事画、佛教因缘故事画、供养人物画等和部分中国神话故事画。其中隋唐作品占作品总数的一半以上。石窟内容的主题是佛教,但是它同时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宗教、民俗等各方面社会生活,是一部反映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全书。中国古代艺术的主流石佛教艺术。佛教传播的必然产物石佛教造像和壁画。但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许多佛教艺术我们已经无法看到了。莫高窟地处气候干燥的西北沙漠,衰落后人迹罕至,所以彩塑和壁画得以完好保存,使我们可以了解占据中国古代艺术主流的佛教艺术的辉煌,一睹别处业已消失的佛教艺术鼎盛时期的辉煌杰作。这也是莫高窟在艺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原因。莫高窟是中华文化艺术史上的瑰宝,也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结晶。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的492个小石窟和洞穴庙宇,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
7.中国:秦始皇陵

中文名称: 秦始皇陵
英文名称: Mausoleum of the First Qin Emperor
国家: 中国
所属洲: 亚洲
批准时间: 1987
批准标准
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 (III)
(IV) (V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临潼县骊山脚下的下河村的附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秦始皇的陵墓。秦始皇即位后不久便开始在骊山营建自己的坟墓,特别是在他统一六国后,更是在秦陵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全国各地征调70万人参加陵墓的修建,梦想着自己死后依旧统治中国。前后费时近40年,至秦灭亡时陵园尚未完全竣工。修建秦陵的人最多时曾经达到70万。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陵园,工程浩大为史所罕见。冢高76米,周长2000米,陵园内有两层城垣,呈回字型,外城周长6264米,内城周长2525米,陵丘位于内城的中部偏南侧。1974年至1977年在秦始皇陵东1500米处发掘出了秦陵兵马俑坑,随着发掘工作的展开,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三个墓坑重见天日。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16米,南北宽62米,面积有13260平方米,是一个长方形军阵,有步兵和车兵联合组成;二号坑东西长124米,南北宽98米,面积有6000平方米,是一个曲尺形军阵,有多兵种组成;三号坑东西长124米,宽62米,面积仅有520平方米,三号坑最小,但据推测是指挥部,位置极为重要。目前在三个墓坑中共发掘武士俑800多件,木战车近20辆,战马100匹。由模拟的军阵,可以想见二千年前横扫六国,统一全国,所向披靡的秦国军队的威武强大。陶俑体态高大,与真人相仿,一般在1.8米左右,陶俑的神态各异,表情逼真,体现了秦代高超的雕塑艺术水平。据史料记载,秦陵中还建有各式宫殿,陈列着各式奇异珍宝。秦陵及兵马俑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秦朝以前,对先王的祭祀不在墓地进行,秦始皇首次将祭祀用的寝殿建在墓地。秦始皇的陵园内有两重城垣,平面呈回字形,陵丘位于内城垣中偏南侧。陵丘的西北50米处建有寝殿,现可见到的基址近正方形,面积3500平方米,附近还有其它建筑遗址。在寝陵中,对秦始皇像进行供奉和祭祀。这种陵寝制度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以后历代帝王陵墓所效仿,直至明清。这也是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一个发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毫无疑问,如果不是1974年被发现,这座考古遗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将依旧沉睡于地下。秦始皇,这个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殁于公元前210年,葬于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围环绕着那些著名的陶俑。结构复杂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阳的格局而设计建造的。那些略小于人形的陶佣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8.中国:泰山

中文名称: 泰山
英文名称: Mount Taishan
国家: 中国
所属洲: 亚洲
批准时间:
1987
批准标准
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遴选标准C(I) (II) (III) (IV) (V)
(VI);N(II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泰山名胜风景区,位于山东省中部,跨越泰安,济南两市,总面积426平方公里。泰山,古时称岱宗,春秋时改为泰山,被称为东岳,位居五岳之首。泰山,不但在地质学和历史文化方面具有研究价值,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
泰山地区在太古时代经历了剧烈的地壳抬升和沉降,终于在3000万年前形成了今天的泰山。泰山地区的寒武纪片麻岩群是华北台地的基底,地层剖面出露齐全,化石丰富,保存完好。泰山杂岩形成于太古代,年龄在20亿年左右。泰山有丰富的地壳运动遗迹,在地质方面有丰富的研究成果,并设有著名的地质研究基地,具有世界意义的地质科学研究价值。
泰山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突起于华北平原,凌驾于齐鲁丘陵,相对高差达1300米,视觉效果格外高大,具有通天拔地之势,形成“一览众山小”的高旷气势。泰山绵亘200余公里,盘卧方圆426平方公里,形体集中,产生厚重安稳之感,正如“稳如泰山”一词所述。泰山岩性坚硬,节理发育。古松与巨石相互衬托,云烟和朝日彼此辉映,突兀峻拔,耀眼磅礴。
泰山人文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从四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期,泰山周围地区都出现了人类活动的踪迹,这些经过考古挖掘科学鉴定的远古文化遗寸,说明泰山地区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泰山被尊为华夏神山。大约五、六万年前,人们已经开始了对泰山的崇拜。中国人的山岳崇拜,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对泰山的崇拜。根据古文献记载,先秦时代曾经有七十二君到过泰山,祭告天地。秦始皇、秦二世、汉武帝也都到此举行封禅大典。经唐、宋到明清,尤其到了清朝康熙、乾隆时期,泰山的地位抬高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这种封禅祭祀活动在泰山延续了数千年,并贯穿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随着“五行”学说的流行,泰山又被封为东岳,被尊为五岳之首。泰山吸引了历代大批文人墨客,留下了众多不朽的名篇佳作和书法墨宝。道教人物早在汉魏时起就活跃于泰山地区。在唐、宋、元、清四个朝代,道教在泰山都有重大发展,逐步走向辉煌。公元4世纪中叶,佛教传入泰山。公元351年,有人在泰山创建寺庙。北齐有人在经石峪刻下石经《金刚经》。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庄严神圣的泰山,两千年来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对象,其山中的人文杰作与自然景观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泰山一直是中国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
9.中国:故宫

中文名称: 故宫
英文名称: Imperial Palace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国家: 中国
所属洲: 亚洲
批准时间: 1987
批准标准
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 (IV)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京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高水平的体现。北京故宫,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1406),建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是明清两朝的皇宫,其时称紫禁城,1925年始称故宫。从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将末代皇帝溥仪赶出故宫,结束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的统治,故宫一直是中国统治阶级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先后经历了24位皇帝。
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现有建筑980余座,有屋8700余间,故宫四周绕以10米高的城墙,外有50多米宽的护城河。明清故宫建于北京城的中央,以南北为中轴线,座北朝南,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封建统治思想,故宫城外是皇城,皇城外又有北京城,城城包围,显示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历史上,故宫因火灾和其它原因曾多次重建,但基本格局没有改变,整个皇宫建筑分为南部前朝和北部后廷两部分。前朝有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这三大殿是故宫中最高大的建筑物,也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是封建皇权的象征。后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左右东西六宫为翼,是皇帝、皇后、嫔、妃居住的地方。前朝后廷,界限分明,不可随便逾越,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的等级分明,内外有别的伦理观念。中国的建筑匠师们将如此大规模的建筑规划得井井有条,利用重重得墙门和庭院把故宫有序地组合成壮丽的建筑群。明清故宫的规划和建筑,不仅继承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而且有所发展创新,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成就的集大成者。其室内外建筑空间的组合、建筑体量大小的搭配、材料的运用、小品的陈设、装饰的制作、色彩的选择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产生了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
故宫还是我国收藏最好最丰富的文物博物院。故宫博物院建成于1925年,文物收藏主要来源于清宫旧藏。抗战期间,为确保国宝安全,曾将精选的五批故宫文物转移南方,抗战胜利后,部分运回故宫,部分运抵台湾。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千方百计收集流失文物,使故宫新旧藏品达到数百万,其中包括:青铜器、玉器、金银器、陶瓷器、牙竹木雕、丝织刺绣、文房四宝、绘画书法、家具等,代表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的最高水准。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紫禁城是5个多世纪最高权力的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和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10.中国:丽江古城

中文名称: 丽江古城
英文名称: The Old Town of Lijiang
国家: 中国
所属洲:
亚洲
批准时间: 1997
批准标准
199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V)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大研镇,地处云贵高原,是纳西、白、傈僳、彝、普米、苗、藏、壮、回民族的聚地。
因金沙江流经其境“金生丽水”,故名丽江。这里是中国西南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早在10万年前,就有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丽江人”在这里活动。战国时期丽江属秦国蜀郡,两汉置遂久县,唐代先后归属吐藩与南诏,宋时臣服大理国,到元至元八年(1217年),设丽江宣慰司,始称丽江。明代设丽江军民府,清雍正元年设丽江府,民国时期设丽江县。1949年7月成立丽江人民政府,1961年4月改设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现辖面积7648平方千米,人口33万。
丽江古城依山而建,街铺五花石,房屋青砖灰瓦,木架结构,庭院花香鸟鸣。主街傍河,小巷临渠,门前即桥,清澈的泉水穿街流巷。“家家流水,户户垂杨”的诗情画意,是这座古城的真实写照。
丽江古城周围环境优美,风景秀丽,被视为一处神秘的人间仙境。那泉水澄碧如玉的黑龙潭,是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下榻之处;城西北的玉龙雪山是北半球最南端的现代冰川,主峰海拔5596米,终年披云戴雪,雄奇壮丽;万里长江从青藏高原顺横断山脉奔腾南下,到石鼓镇陡然掉头北上,在这里形成“万里长江第一湾”;玉龙雪山与哈巴雪山对峙,挤夹金沙江形成慑人心魄的“虎跳峡”,玉龙雪山东北面金沙江畔的宝山石城,三面绝壁,如俯视金沙江的雄师,这里住着纳西人家百余户,房屋依石就势,错落花流水有致,古朴天然;玉龙雪山南麓玉峰寺中530多年树龄的万朵山茶花,被誉为“环球第一树”;老君山上原始森林中,古木参天,山泉潺潺,深潭成串,有九十九潭之称;还有摩天岭、南天门、看云洞、粉笔峰、登云峰等景点神奇壮丽。那泸湖和众多的高原湖泊犹如一块块碧玉镶嵌在青山绿野之中……
这里的民族风情和文化绚丽多彩,在晚唐时期,纳西族就创造了神奇古老的东巴文化,并用它编写成各类典籍,称为“东巴经”,至今有数万册流传国内外;广泛流传在纳西族民间的纳西古乐,典雅、清纯、空灵,被称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活化石”。
丽江古城集中体现了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格风情,体现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本质牲,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少数民族聚居地,现仍保持了原有的风貌、原有的特色。它的存在为人类城市建设史的研究、人类民族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是极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11.中国:峨嵋山和乐山大佛

中文名称: 峨嵋山和乐山大佛
英文名称: Mt.Emei and Leshan Giant Buddha
国家: 中国
所属洲: 亚洲
批准时间: 1996
批准标准
1996年根据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遴选标准C(IV)(VI);N(IV)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峨眉山,位于四川省峨眉山市,是我国著名的仙山佛国旅游胜地,国家级山岳型风景名胜区。
峨眉山处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最高峰海拔3099米,高出五岳。风景区面积154平方千米。它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地质构造,形成了峨眉山海拔高、面积大、景点层次丰富、植物繁茂的特色。景区内有高等植物3200多种,野生动物2300种,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誉。地处低山的报国寺景区,是进入峨眉山的起点,有中国最大的牌坊--天下名山牌坊,有中国重点寺庙报国寺和著名尼姑寺院伏虎寺等,这里佛教氛围浓郁,桢楠成片,彩蝶飞舞。进入中山区、浓荫密布的植被展示峨眉山的秀色所在,著名景观双桥清音、洪椿晓雨、九老仙府、白水秋风和被称为“活风景”的峨眉山猴趣会使你心旷神怡,流连忘返。高山区的金顶,是峨眉山的主峰,那里视野宽阔、景色壮丽,可看到著名的金顶四大奇观日出、云海、佛光、晚霞以及雄伟神奇的贡嘎山雪峰和瓦屋山等。峨眉山春季万物萌动,郁郁葱葱,翠绿满山;夏季百花争艳,姹紫艳红,各种杜鹃花从低山到高山八月次第开放,景色十分美丽;秋季红叶满山,五彩缤纷,是人们观赏红叶的好时机;冬季的峨眉山更是银装素裹,白雪皑皑,一派银色世界。
佛教传入峨眉山已有2000年历史,峨眉山与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为普贤道场。现在全山有寺庙近30座,僧人200余人,较好宏扬了佛教文化传统。
乐山大佛景区位于乐山市区东南的凌云山,大佛座落在栖鸾峰,依山开凿而成。始建于唐代开元初年(公元713年),经三代人历时90年,于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竣工。佛像通高71米,坐身高59.96米,面临三江激流(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山下),背负九峰凝翠,神情庄严肃穆,气势恢宏,充分体现了中国盛唐文化的宏大气派。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公元一世纪,在四川省峨嵋山景色秀丽的山巅上,落成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随着四周其它寺庙的建立,该地成为佛教的主要圣地之一。许多世纪以来,文化财富大量积淀,最著名的要属乐山大佛了,它是8世纪时人们在一座山岩上雕凿出来的,仿佛俯瞰着三江交汇之所。佛像身高71米,
堪称世界之最。峨嵋山还以其物种繁多、种类丰富的植物而闻名天下,从亚热带植物到亚高山针叶林可谓应有尽有,有些树木树龄已逾千年。
12.中国:庐山国家公园

中文名称: 庐山国家公园
英文名称: Lushan National Park
国家: 中国
所属洲: 亚洲
批准时间: 1996
批准标准
1996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V)(VI)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庐山,座落于江西省北部,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北接鄱阳湖,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500平方公里,是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圣地。
庐山地质构造复杂,是座地垒式断块山。其地质形成约八万年,是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的诞生地。在第四纪庐山上升强烈,周围相对下陷,形成多种地貌类型,北部构造为谷岭地貌,南部和西北侧形成高峻的山峰,山地中分布着宽谷和峡谷,外围发育为阶地和谷阶,不愧有“地质公园”的称号。
众多的奇峰、怪石、瀑布、岩洞形成了奇特瑰丽的山岳景观。
庐山生物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完整。植被覆盖率达到80%以上,有植物3000余种,呈中国第三纪植被特征。庐山植物园成立于1934年,是国内外著名的亚高山植物园,同时也是中国长江中下游植物物种的重要保护基地。庐山有鸟类170多种,在鄱阳湖鸟类保护区越冬的鸟达100万余只,其中有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占世界白鹤总数的95%。
庐山风光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誉,以“奇、秀、险、雄”闻名于世,现主要有12个景区、37个景点、230个景物景观,“春山如滴,夏山如翠,秋山如醉,冬山如玉”是庐山风景的最好写照。
庐山是中国古代的教育基地。这里有居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创建于940年,宋朝理学大师朱熹曾经在此潜心研究,他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庐山还是中国古代的宗教中心,公元391年,佛教名僧慧远在此创建东林寺,代表着佛教“中国化”的开始,成为中国南方的佛教中心;南朝道士陆修静在庐山开创了道教南天师派。唐代马祖道在山上开创了佛教临济宗,影响深远。明、清以后,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也在这里建堂传教,形成了五教聚集一山的独特现象。庐山还是一座政治名山,国民党政府也曾经于此设立“夏都”;新中国成立后,在庐山召开了三次重要的党的会议,留下了许多珍贵文物,极具历史价值。庐山是闻名中外的避暑胜地,自鸦片战争以来,这里修建了具有英、法、美、德、等18个国家建筑风格的上千幢别墅,著名的有美庐别墅、歇尔曼别墅等,成为至今保存完好的国际别墅群落。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江西庐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佛教和道教庙观,代表理学观念的白鹿洞书院,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联系的文化景观。
13.中国:拉萨布达拉宫

中文名称: 拉萨布达拉宫
英文名称: The Potala Palace at Lhasa
国家: 中国
所属洲:
亚洲
批准时间: 1994
批准标准
1994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V)(VI)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布达拉宫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中心红山上,海拔3700余米,楼高13层、115.703米,建筑面积138025平方米。
布达拉是梵语(古印度语)的音译,意为“佛的胜地”。布达拉宫最早建于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第33代藏王松赞干布时期,他为迎娶文成公主在这里建造了宫殿,后又建造了大昭寺,吸引着大批的朝圣者。公元9世纪中叶大昭寺遭雷击和兵乱被毁,仅存法王洞、圣观音两个房间。公元17世纪五世达赖喇嘛建立嘎丹颇章西藏地方政权机构,于1645年在松赞干布所修建宫殿遗址上,重建了寝宫、大殿、围墙、门楼以及地方政府工作场地白宫等建筑物。1682年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后,为供养五世达赖喇嘛,1690年修建了灵塔、佛殿、经堂结合的红宫。此后又经历代达赖喇嘛逐渐改修,方形成今日之规模。
布达拉宫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杰作,是藏民传统的优秀建筑艺术,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整体为石木结构,宫殿外墙厚达2-5米,基础直接埋入岩层。墙身全部用花岗岩砌筑,坚固稳定。屋顶和窗檐用木制结构,飞檐外挑,屋顶采用歇山式和攒尖式,具有汉式建筑风格。墙面上的形象都是佛教法器或八宝,有浓重的藏传佛教色彩。内部走廊交错,空间曲折变幻,神秘莫测。布达拉宫内部墙面绘有精美壁画,是名副其实的艺术之宫。参加壁画绘画的人有近二百人,先后耗时十余年。壁画题材广泛,是一部珍贵的西藏历史画卷。
从17世界中叶到1959年前,布达拉宫一直作为历代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和从事政教活动的场所,是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布达拉宫收藏和保留了极为丰富的各类历史文物、宗教法器、唐卡、雕塑、佛塔、典籍等数以万计的珍品。五世达赖的灵塔,造型庞大,装饰华丽,价值连城。宫中还有用藏、汉、满、蒙四种文字数学的康熙皇帝长命牌位和乾隆皇帝画轴,以及清朝皇帝御书的匾额,表达了历代达赖和中央政府的隶属关系。
这座被誉为“世界屋脊明珠”的布达拉宫,是集建筑、历史、文化艺术和宗教于一身的宫堡式建筑群和文物巨库,是世界宫堡建筑艺术之最,也是中华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铁证。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布达拉宫,坐落在拉萨河谷中心海拔3700米的红色山峰之上,是集行政、宗教、政治事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它由白宫和红宫及其附属建筑组成。布达拉宫自公元7世纪起就成为达赖喇嘛的冬宫,象征着西藏佛教和历代行政统治的中心。优美而又独具匠心的建筑、华美绚丽的装饰、与天然美景间的和谐融洽,使布达拉宫在历史和宗教特色之外平添几分丰采。
14.中国:武当山古建筑群
 中文名称: 武当山古建筑群
英文名称: Ancient Building Complex in the Wudang
Mountains
国家: 中国
所属洲: 亚洲
批准时间: 1994
批准标准
1994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1994年,C(I)(II)(VI)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武当山,座落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内,又名太和山,古时称“玄岳”、“太岳”。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经赞叹此山“玄岳出于五岳之上”。面积312平方公里,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四周有72峰耸立,24水环流,危岩奇洞深藏,白云绿树交映,蔚蔚壮观。
武当山是唐代以来中国道教的发祥地,有规模宏大的道教古建筑群。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在宋朝也有所建设,元代进一步扩大修建规模,在明朝达到修建的鼎盛时期。明朝永乐皇帝亲自主持修建,动用数十万民工,在武当山大兴土木,历时12年,建成了9宫,9观,36庵堂,72岩庙的大规模道教建筑群,成为统治阶级利用宗教加强思想统治的史证。武当山古建筑群是由明代皇帝亲自策划、派人修建、派人管理的。现存建筑规模之大、规制之高、构造之严谨、装饰之精美,在中国道教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上也属罕见。武当山古建筑群总体规划严密,主次有序。选择建筑位置,注重周围环境,讲究山形水脉,聚气藏风,达到了建筑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现存的有太和宫、南岩宫、紫霄宫、遇真宫四座宫殿和玉虚宫、玉龙宫遗址以及大量庵堂、祠堂、岩庙等,共有古建筑200余栋,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其中紫霄宫高18米,宽30米,进深12米,面积为350多平方米。众多的建筑中,用才广泛,有木构、铜铸、石雕等,都达到了极高的技艺水平。金殿是一座明代仿木结构宫殿式建筑,位于武当山主峰天柱峰顶端一个面积约160平方米的石筑平台正中,其余全部构件在北京用铜铸成后,于明朝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经运河转长江、汉水运至天柱峰组装而成。高5.5米,面阔4.4米,进深3.15米,遍体镏金,经历了数百年风雨侵蚀仍辉煌如新。此外,武当山还保存着大量铜、铁、木、石造像1486件,多为明代以前作品,碑刻400多通,以及一批图书、经文,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武当山草药资源丰富。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所记载的1800多种草药中,武当山有800多种,且多为名贵药种,不愧拥有“天然药库”的美誉。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武当山古建筑中的宫阙庙宇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学和艺术成就。古建筑群座落在沟壑纵横、风景如画的湖北省武当山麓,在明代期间逐渐形成规模,其中的道教建筑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这些建筑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国艺术和建筑的最高水平。
15.中国:曲阜的孔庙、孔林和孔府

中文名称: 曲阜的孔庙、孔林和孔府
英文名称: emple and Cemetery of Confucius, and the Kong
Family
国家: 中国
所属洲: 亚洲
批准时间: 1994
批准标准
1994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 (IV) (VI)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死后的第二年,人们将其住宅改为祭祀他的孔庙,后代帝王对他的思想观点大为推崇,不断对其加封,不断扩大祭祀他的孔庙,逐渐形成今天的规模。
现存的孔庙面积约有327亩,建筑物466间,前后共有9进院落。藏有历朝皇帝赐书的奎文阁在第4进院落中,第7进院落的“杏坛”为传说中孔子为****讲学的地方。整个孔庙建筑布局严整,气势宏大,具有平稳、对称、方正、敦厚的艺术风格,标志着中国古代对孔儒思想的尊崇,是儒学文化在建筑中的体现。孔庙主殿是大成殿,高约32米,宽54米,进深34米,廊下还有28根云龙雕柱。孔庙中还有大量的碑刻和画像砖,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不可多得的研究中国古代书法和绘画艺术的资料。
孔林又称至胜林,面积约3000多亩,位于曲阜城北1公里处的汜河南岸,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孔子的坟墓封土高达6米。林内古木参天,碑碣林立,内有坟冢十余万座。墓碑前的各种形象石刻,都是根据其生前的爵位而雕成的。整个孔林延用时间长达2500年,是世界上延续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家族墓地,也是遍布世界各国2000多座孔庙的始祖。
孔府位于孔庙东侧,是孔子嫡长孙居住的府第。孔府始建于宋朝,历经扩建形成今日规模,面积约有200多亩,房间480多间。官衙和住宅修建在一起,是典型的封建贵族地主庄园。孔府后有一座花园,清幽典雅,布局别具匠心,是园林建筑的佳作,也是园宅结合的典范。孔府内藏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档案,以及历代服饰、用具等历史价值很高的文物。历代帝王多对孔子嫡系后裔封官进爵,以示恩泽,一直延续至孔子的第七十七代,历时880多年,使孔子家族成为中国最大的贵族世家,有“天下第一家”之圣称。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孔夫子是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夫子的庙宇、墓地和府邸位于山东省的曲阜。孔庙是公元前478年为纪念孔夫子而兴建的,千百年来屡毁屡建,到今天已经发展成超过100座殿堂的建筑群。孔林里不仅容纳了孔夫子的坟墓,而且他的后裔中,有超过10万人也葬在这里。当初小小的孔宅如今已经扩建成一个庞大显赫的府邸,整个宅院包括了152座殿堂。曲阜的古建筑群之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和历史特色,应归功于2000多年来中国历代帝王对孔夫子的大力推崇。
16.中国:承德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 中文名称: 承德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 英文名称: The Mountain Resort and its
Outlying Temples, Chengde 国家: 中国 所属洲: 亚洲 批准时间: 1994 批准标准
1994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 (IV)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承德避暑山庄,座落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区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在历史上,承德避暑山庄是清朝皇帝的夏季行宫,又称热河行宫,是我国皇家行宫中规模最宏大的一座宫苑。这里地处要势,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北可俯视关内,外可控蒙古各部,因此为清朝皇帝选中,修建作为北巡围猎的行宫。始建于清康熙42年(1703年),至清康熙52年(1713年),建成康熙三十六景与山庄城墙,雍正时代暂停营建,清乾隆6年(1741年)到乾隆57年(1792年),又继续修建扩建,增加了乾隆三十六景和庄外的外八庙。整个避暑山庄营建历时近九十年,形成占地面积584公顷,规模宏大、风格独特的皇家园林杰作,在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笔。 整个景区分为四部分,共有景点180多处。宫殿区位于湖泊区南岸,接近市区,宫殿林立,布局严整,是紫禁城的浓缩;湖泊区占地约43公顷,有大小岛屿8个,湖岛交错,水秀岛绿,一派江南水乡风光;平原区在湖泊区北部的山脚下,丛丛灌木,垠垠绿草,一片茫茫草原景色;山岳区在山庄的西北部,面积占全景区面积的4/5,沟壑纵横,展现了东北林海的风采。承德避暑山融南北建筑风格于一体,集全国名胜于一园,既有南方之玲珑秀美,又不失北方之浑厚凝重。南北建筑艺术完美的结合起来,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整个山庄巧妙地利用地形,因山造势,西北多山,东南多水,活脱中国自然地理形貌的缩影。避暑山庄不同于其它的皇家园林,没有宏伟的建筑,没有绚丽的小品,没有华贵的陈势,完全借助于自然地势,达到了回归自然的境界。 避暑山庄周围的20多座庙宇群,面积约52公顷,位于古北口外,又称外八庙。由于清初,统治者奉行扶持喇嘛教,以笼络西方和北方少数民族的政策,这些庙宇多仿照西藏、新疆的喇嘛寺庙的风格,气势宏大,富丽堂皇,融华夏多民族文化,集中国古代寺庙建筑之大成,同时也是清王朝加强统治,巩固全国统一的思想体现,有“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一说。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承德避暑山庄,是清王朝的夏季行宫,位于河北省境内,修建于公元1703年到1792年。它是由众多的宫殿以及其它处理政务、举行仪式的建筑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建筑风格各异的庙宇和皇家园林同周围的湖泊、牧场和森林巧妙地融为一体。避暑山庄不仅具有极高的美学研究价值,而且还保留着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末期的罕见的历史遗迹。
17.中国:武陵源名胜风景区
中文名称: 武陵源名胜风景区
英文名称: Wulingyuan Scenic and Historic
Interest Area
国家: 中国
所属洲: 亚洲
批准时间: 1992
批准标准
1992年根据自然遗产遴选标准N(III)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武陵源名胜风景区,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武陵源山脉中段,隶属张家界市。由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和索溪峪、天子山自然保护区组成。中心景区面积264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1268平方公里,以“奇峰、幽谷、秀水、深林、溶洞”享有盛誉,称为武陵源“五绝”。区内茂密的森林、多姿的溪涧、变幻的烟云、淳朴的田园风光,构成立体的长幅画卷、蔚为壮观。
“五绝”之首奇峰指的是武陵源独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共有3000余座。这些峰林造型独特,高低参差,风格各异,构成蔚为壮观的大峰林奇观胜景,以骆驼峰、醉石峰和五指峰最为代表。或险峻高大,或淑秀清丽,阳刚之气与阴柔之姿并存,赏心悦目,美不胜收。武陵源的地面切割强烈,因而又形成奇特的峡谷幽壑奇观,2000米以上的峡谷有32条,总长达到85千米。最著名的是金鞭溪、神堂湾、十里画廊等峡谷。在峰林峡谷之间,还有数十处溪泉湖瀑,且久旱不断流,景色宜人,美不胜收。武陵源的水景类型齐全,包括溪、泉、湖、潭、瀑等,异彩分呈,有“秀水八百”的美称。鸳鸯瀑布从几百米的高处飞流直下,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