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深处石佛堂 九日登高涉岫巅,同人极目快流连。 崎岖鸟道空中凿,层迭仙梯峭壁悬。 风送钟声红叶寺,鸡啼夜色白云天。 嵯峨万嶂环仙洞,石佛尊严锁翠烟。 这是清朝举人张尊三游历石佛堂的赋诗,从诗中我们可以品出苍山当年的美景。石佛堂始建于隋唐大业年间,唐代增建红叶寺。明正德年间、清道光五年重修,1982年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志记载:苍山西侧叫石佛山,巨石如佛,高入云端。石佛堂共有8处石窟,均建在崖壁上,总称为“石佛堂”。循着前人的足迹,近日游览了河北省八大名窟之一的苍山石窟,即石佛堂。 行至 阜平县城南15公里的苍山村,远远望去,被云雾萦绕的苍山显得格外高大和神秘。来到山脚下,首先看到一处巨石,象一只猛虎在卧,原来这就是卧虎石,相传此虎为一位仙人的座骑。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application data/360se6/User Data/temp/forum_mod=image&aid=4177682&size=300x300&key=51b9e99d2e08c9362fe840f08f4faecc&no.jpg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application data/360se6/User Data/temp/forum_mod=image&aid=4177682&size=300x300&key=51b9e99d2e08c9362fe840f08f4faecc&no.jpg 抬头仰望,只见一条条石阶,从山脚近乎笔直地通向山顶,象一驾巨大的天梯,撑起了一条朝圣之路。行走中向两侧眺望,感觉两侧的山谷几乎对称,这条石阶路恰恰处于中轴线的位置。我猜想古人在石佛堂选址时定在此处,是不是暗含佛处中心,一直向佛之意? 我们开始了向上的攀登。两旁的树木以桃树和杏树居多,碧绿的叶间长着累累的山桃和山杏。山桃尚小,颜色较绿,山杏已经泛黄。 周围长满了荆子和一些灌木。 再往上走,石阶路已遭毁坏,只能沿石屑路继续上行。两旁的树木中榕树和野核桃树较多。野核桃不同于普通的核桃,头顶很尖,形状更接近山桃。榕树的花朵正在盛开,粉红的尖和白色的底,极像一把把折扇,将翠绿的山谷映衬得分外美丽。 前面的路又恢复了原来的石阶,看来这条上山路在数百年间屡遭损毁。树林越来越密,有的地方几乎遮天蔽日,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林涛阵阵,让人感觉如走进了原始森林。身旁偶尔有野兔、雉鸡或飞鸟出没,不时听到几声清脆的鸟鸣。呼吸着林间清新的空气,内心的愉悦难以言表。那首脍炙人口的诗句几乎涌到嘴边: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几经艰难攀爬,几经峰回路转,终于看到了密林间露出碧瓦红墙的石佛堂。 因苍山南山的山顶有巨石如佛,故名:石佛山。石佛堂就建在石佛山,远看像一串佛珠遍布镶嵌于山巅巨石之中。石佛堂又叫十八堂,始建于唐代,传说是杨二郎和妹妹三圣母打赌所成。一日,二郎神与三圣母足踏祥云来到苍山,见这里山灵水秀,风光秀美,便在此驻足。三圣母见是一块风水宝地,便有心让法力无边的哥哥在此地建一处传佛扬道场所。于是,便对哥哥说,你若能一夜之间在崖壁上建造十八个佛堂,我在一夜之间便能做出十八双鞋子。哥哥应了下来,结果妹妹嬴了,哥哥却输了。二郎神只开挖出了八个石堂。
沿着寺前的石阶拾级而上,转过几个弯,便看到了寺门之上“红叶寺”三个大字。时值初夏,寺周围枫栌环列,青翠欲滴,而到了秋风渐起,整个苍山漫山红叶,层林尽染,寺院便被包围在如火的红叶之中。不知这些碧绿的叶子会经受怎样的霜打与风催,才能完成那美丽的蜕变! 沿着红叶寺的石阶向上,在右侧即看到寺门,上书三个大字:石佛堂。不知当年建造时如何区分红叶寺和石佛堂,从现在的情形看似是两者合二为一。一走进石佛堂,便看到一尊笑容可掬的弥勒佛。左转即进入院内。 寺内的两侧是两处庙宇,左侧名为:会贤堂。门两侧的楹联写道:独座每将道论伴,闭门常与经为邻。右侧现为僧人居所。前面有一株古柏,古朴苍劲。还有一座黄钟大吕名曰启发钟,古色古香,四角方鼎,矗立于寺院;置身寺中,整个身心仿佛经历了一次庄严的洗礼。 寺院不大,但其位置恰到好处,从寺院向上看,苍山的悬崖峭壁就在头顶上方,犬牙交错的巨大岩石似乎欲凌空而下;向下看,山腰处云缠雾绕,萦然如带;山下,游人蚂蚁似地在慢慢地向上移动,那条上山的石阶路仿佛与山巅的庙堂遥相呼应。 所谓石佛堂,就是在崖壁上开挖出的石窟。石窟共有八座,位于寺院后的石壁上。八个石窟依山势高低南北错落排列,据县志记载,依次为关帝堂、圣母堂、观音堂、天尊堂、三教堂、药王堂、龙王堂、皇始堂,窟内有浮雕、石像、壁画、泥塑及碑刻,人物栩栩如生。 现在这些石窟的名字与县志略有出入。最南侧为万佛殿,两侧楹联为:紫气东来降祥瑞,佛光普照济世人。第二处为古佛殿,为上下两层,两侧楹联为:积善千秋成佛法,慈悲万载为神圣。第三处为观音殿,两侧楹联为:杨柳枝头甘露洒,莲花座上慧风生。往后依次为十二菩提堂,三教堂,龙王殿,玉皇殿和圣母堂。 堂中佛像以浮雕和泥塑为主,精雕细塑,栩栩如生。虽有损坏,但大多还是完整的,经修补,已基本恢复往日神采。人物造像古朴自然,线条稚拙粗狂,造型简括随意,有浓厚的地方手法。堂内的佛相大都面相圆润,双目低垂,表情沉静,神色肃穆。仿佛在默默地洞察世人的内心,注视世事的变迁。任岁月沦桑,光阴流逝,任时空变幻,斗转星移,容颜不改,慧心永在。 寺中有一座凉亭,筑在离地十几米的高处。亭中有石几和石凳,僧人为我们沏茶,座中一起聊天。据僧人介绍,石佛堂的自然景观颇多,有“一线天”、“悬空树”、“登天梯”、“飞来石”、“风动石”、“八戒探海”等。飞来石就在寺庙的上方,有20多吨重,卡在几十米高的一线天的半腰,摇摇欲坠,异常惊险,并且在飞来石的裂缝中奇迹般地长出枝叶茂盛的柞树,使人无不称奇。我想到记载中此山形状如佛,一直没有发现,想必最佳的观赏角度就在极顶! 按僧人的指引,我们绕道至石佛堂崖畔南侧,行走间发现前面有一道石趴小梯,俗称石窝。我沿石窝爬到一半,观察上面极陡,且石窝变浅,旁边亦无可手抓之物,几经犹豫,决定放弃攀崖。无限风光,就近在咫尺!尽管极顶有诸多的诱惑,安慰自己权且留下一个遗憾吧。在佛堂里有对佛的敬畏,在山顶有对自然的敬畏,想来也不足为憾! 同行的朋友皆为崇尚自然,喜欢质朴本真生活之人,大家相约今晚在此宿营。在佛堂不远处有一片空地,平坦开阔,地上长有几棵高大的桑树,长长的枝条向四周伸展,低处的枝条伸手可及。浓密的桑叶间,红红的桑椹露出笑脸。现在正是桑椹成熟的季节,桑椹有的淡粉,尝一颗甜中略酸:有的紫红,甜的甚至发腻,尝后唇齿间尚留浓浓的糖份。 我们在桑树下扎起帐篷。之后就开始准备晚饭。按僧人的指引,我去山间取水。取水之路是浓荫遮蔽下的一条小径,曲径通幽。到了取水处,驻足观看,前面是一处较浅的山洞,好象是书中所载的圣水槽!水槽大致呈圆形,宽和深不足两米,据说不论天气多旱,漕底清泉总是汩汩不断。看那清泉果然名不虚传,清澈见底。取水后禁不住先尝一口,清凉直透心底,甘甜回味无穷!再俯身洗面,神清气爽,浮世的尘埃与咸涩的汗迹一洗而净。 晚饭用泉水煮粥,辅以自带的小菜和自酿的葡萄清酒。夜幕低垂,挂着繁星点点。大家围火席地而坐,边饮边谈,谈生活,谈趣事,谈未来,不厌其烦,心情异常爽朗开怀。 大山深处的夜晚清凉如水,夜色如洗。夜静的出奇,偶尔传来鸟儿的叫声。这是平生第一次在山顶就寝,辗转反侧,难以成眠。尘世的诸多烦忧阵阵袭来,心思如夜雾渐渐弥漫,散开…… 我问佛:为什么人会有无穷无尽的烦恼? 佛曰:如果不去自寻烦恼,任何人不会带给你烦恼。因为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你何时放下,就再无烦恼。 我问佛:为什么人与人之间有诸多的误解? 佛曰:心中只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我问佛:为什么苦苦追求的东西仿佛永远也得不到? 佛曰:得不到的东西,你对它了解的太少。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本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世间之事都是在等,在碰,在慢慢寻找。 我问佛:为什么会失去许多珍贵的东西? 佛曰:世间万物皆为幻相。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我问佛:为什么人总会受伤? 佛曰:每一次的创伤,都是一种历练与成熟。 我问佛:为什么有时会很痛苦? 佛曰: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我问佛:为什么很难感受到幸福和快乐? 佛曰:感谢上苍你所拥有的,感谢上苍你所没有的。 我问佛:从明天起怎样做一个新的自我? 佛曰:保有完整的本性和清净的内心,用慈悲和智慧来面对世间的一切 …… 清晨,被清脆的鸟鸣叫醒,被浓郁的花香薰醉。推开窗门,迎接第一缕晨曦。看看带露珠的花草,深吸一口甜丝丝的空气,一个多么美妙而梦幻的早晨!这仿佛就是我一直想要的生活!只闻花香,不谈悲喜;淡饭粗茶,不争朝夕。阳光暖一点,再暖一点;日子慢一些,再慢一些。 依旧是沿浓荫小径取水,早饭后准备下山。我们与双手合十的僧人作别,去接续未了而又难舍的尘缘。下山的途中,周围的景色如昨天的回放,山路的石阶也和着我们的节拍。这时,身后传来了寺庙的钟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钟声沉静而悠远。 这是启发钟发出的声响! 伴随着圆木的移动与撞击,“咚”——之后是长长的颤音。颤音越来越小,直至不闻。接着又传来一声“咚”——的声音,如此循环往复,好似没有穷尽。慢慢回味,那咚之后的颤音仿佛隔了几个世纪。听那悠长的钟声,仿佛一切皆为空茫,脱离了种种欲望,遗忘了世间的烦恼和忧愁。在钟声里,人生变得简单了许多,也清晰了许多。 万籁皆沉寂,但余钟磬音。钟声带来了深远的禅意和心灵的回响。 在清澈激越的撞击里,一行人不约而同地停住了脚步,循着钟声,回首凝望。
写于二〇一四年六月二十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