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2292|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青岛的德国排水系统真的那么神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5-8 11:09:3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微醺的岁月 于 2015-5-8 11:11 编辑

网上一直流传着某些脑残记者编造的青岛德国下水系统如何如何好的神话,真实的青岛是那样吗?请看2012年环球网发表的一篇文章:

“德国制造”所剩无几 不能做青岛排水系统代表
2012-07-05 12:08 环球网青岛频道

栈桥以东50米处的“德国制造”暗渠

  环球网青岛频道7月25日讯(见习记者 郑贻丹)“安徽路与太平路的交汇处附近有个排海口,那就是当年德国人留下的。”7月23日下午,环球网青岛频道记者凭借青岛排水处工作人员的指引,来到栈桥以东50米处的排海口附近。其毗邻一个小沙滩,很多游客站在礁石上合影留念。他们并不知道,在身后就是拥有百年历史的德式排水暗渠。

  “德国制造”雨水管道绝大部分已经翻建

  距青岛的地标建筑栈桥以东50米,有一个并不起眼的排海口,五层大理石砖搭建的方形洞口宽三米、高两米五,在这之内就是传说中“德国制造”的排水暗渠。这条可以容得下小型汽车的排水通道,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每逢一些城市内涝,这些德国下水道就被当成城市排水系统的标杆,青岛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

  沧海桑田,上世纪初“德国制造”的下水道在如今的青岛排水系统中究竟占多大比重?环球网青岛频道记者就此采访了青岛市排水处第一排水工区主任刘鲁峰。他向记者展现了几组数字:目前青岛的排水管道近3000公里,当年“德国制造”雨水管道约有80公里,长度不足青岛排水管道总长的30分之一,“现在在用的已经没有那么多了,并且其中绝大部分已经翻建”。刘鲁峰反复重申,“很多人一谈起青岛的下水管道就提到是德国建造,这有必要澄清一下”。

  刘鲁峰告诉记者,德国占领青岛时期依“雨污分离”理念所建的污水管道,青岛如今几乎已不再使用,一个世纪前的排污管道设计早已无法满足青岛发展的需要。“当时德国所设计的排污管道只服务于几万人,而青岛现在已经是有着几百万人口的大城市了”,而“雨水管道能使用至今的部分原因,在于降雨量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变化周期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排水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对于部分正在使用的德占时期排雨管道,不断翻建、维护的工作“功不可没”。

  7月23日下午,记者拨通了青岛市排水处宣传部部长乔全荣的电话。“德占时期的下水道不能作为青岛排水系统的代表”,交谈刚开始,乔全荣就确认,德国占领青岛时期留存下来且正在发挥作用的排水管道数量很少,“目前青岛市内维持正常排水工作的排水管道绝大部分都是在建国后设计、铺设的”。

  “年代越新工程质量就会越高” 

  青岛李沧区沧海路、 四方区海岸路、胜利桥附近都是青岛遇雨容易积水的路段,在青岛市内,也流传着青岛老城区不淹、新城区一下大雨就淹的说法。德式地下雨水管道最集中的排水处第一排水工区工作人员告诉环球网青岛频道记者,正常降雨期间老城区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但当遇到大雨时,青岛的老城区也会有积水地,“只是发生积水的情况比较少”。

  “很多人觉得老城区排水设施好,其实年代越新工程质量就会越高”。刘鲁峰表示,青岛老城区离海较近,这是老城区得天独厚的排水条件。“排水情况和地形关系很大,就像青岛的地形优势是很多内陆城市没办法比的。”

  乔全荣将老城区所谓“不淹”的秘密归结为“天时、地利与人和”。在他看来,青岛的自然环境对排水工作是一把“双刃剑”:青岛总体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三面临海,“起伏的丘陵地形好处是利于水流流动,但同时也使得雨水聚集较快。”而天文大潮则更是容易引发海水倒灌。乔全荣部长认为“人和”在防汛工作中尤为重要,“一到下大雨时,排水处没有一个人是空闲的”。

  排水处称已因德国管道站在风口浪尖

  “我最近收到了十几家媒体的电话,全国各地的媒体都有,都是让我介绍青岛排水经验的。”谈话中,乔全荣笑称自己因青岛堪称传奇的“德式下水道”已经站在了媒体报道的风口浪尖。“每一场降雨都有其特殊性”,与舆论普遍所持的态度不同,乔全荣对排水工作的看法很谨慎,他认为,排水工作会因城市地形、环境等不同各有差异。

  7月23日,环球网青岛频道记者联系了青岛市排水处的多位工作人员,虽然青岛市排水系统的表现一直为外地称道,而其核心部门“排水管理处”工作人员却普遍谨慎,“只有经过青岛市政公用局宣传部门的统一安排才能接受采访”,对于青岛市排水系统的现状,他们并不愿做出评价。


德式“鸭蛋圆”形排水管道

排水系统墙壁上能看出岁月的痕迹

栈桥东侧旧式排海口
2#
发表于 2015-5-8 11:11:10 | 只看该作者
帝都的好些也给改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5-5-8 11:17:08 | 只看该作者
摘引网上另一段文字:

青岛排水的业内人士来说两句:
1、德国排水建了总共80公里,已经大部分改造,原汁原味的还剩下不到5公里。即使老城区,也几乎无德国造了。
2、德国造的排水系统,在青岛前海,本身就坡度大,流程短,不容易积水。现在的一些新城区,离海十几公里远,排海路径长许多,排水难度自然增大。
3、青岛并非不积水,老城区有些时候也积水。丘陵地形决定了,下雨时积水快,排水也快,怕短时强降雨。当然,更怕长时间强降雨。:)
4、就排水系统建设来说,理论上讲,是可以做到不积水的。但是还必须考虑成本问题。比如,800毫米管径可以保证100%不积水,300毫米管径可以保证95%降雨不积水,成本却相差两倍,到底如何选择?毕竟城市建设用的是纳税人的钱,一定要做到100%不见得就是最好的选择。更何况,地下空间够不够?毕竟一条马路下面埋了十来种管道,并不是想建多大的管网就可以建多大。
5、网络上媒体上一些论调,不一定实事求是,很大程度是不相信自己人能干好,一味相信德国人,严重点说就是崇洋媚外吧?
6、现在的青岛,比德国占领时期的青岛大了好多倍,只拿德国说事,是片面的。
7、德国经验给青岛排水建设的确留下了一些经验,比如雨污分流。但是,雨污分流的好处主要体现在污水处理方面,青岛建设污水处理厂后,将污水接入污水处理厂,工程量要比雨污混流的城市要小许多。雨污分流跟污染和污水处理关系直接,对于雨水排放好坏没有很直接联系。
8、当年雨污分流,也只限于欧人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5-5-8 11:54:27 | 只看该作者
年代越新工程质量就会越高,这句话,我表示怀疑,呵呵。

点评

那些官员的话,80%不可信,呵呵。。。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8 15:0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5-5-8 15:02:20 | 只看该作者
冒險王 发表于 2015-5-8 11:54
年代越新工程质量就会越高,这句话,我表示怀疑,呵呵。

那些官员的话,80%不可信,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5-5-8 16:12:05 | 只看该作者
{加油}{加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5-5-8 17:09:03 | 只看该作者
海滨城市排水都不是大问题,北方更是这样。
南方内陆沿江河的那种城市就超级紧张,河水水位上来之后市区再下雨就不好办了。

点评

是的,与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8 17:5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5-5-8 17:57:29 | 只看该作者
BlackHeart 发表于 2015-5-8 17:09
海滨城市排水都不是大问题,北方更是这样。
南方内陆沿江河的那种城市就超级紧张,河水水位上来之后市区再 ...

是的,与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5-5-8 17:59:2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