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14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乐行游记] 【乐行·发现之旅】 冀东马兰关至上关水库长城记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5-18 14:18:4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老头丁 于 2015-5-18 14:21 编辑


【长城游记】201559 虫虫长城队冀东马兰关至上关水库长城记略

1
最近一段时间,虫虫领队有点不务正业,竟多次组织到沙漠中刨坑、到长城边上赏花。进入五月初夏开启之时,这才发起了酝酿已久的冀东长城穿越活动,首站就选择了遵化市的马兰关向东一线。
现在人们对长城段落的划分,只要不是研究角度,多是以当今的行政区域来进行,所以对于河北地段的长城多以冀东长城、冀西长城来称谓,这其实和明代时的蓟镇管辖长城不是一回事。
明代的蓟镇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拱卫京师,是明代万里长城九镇中最重要的一镇,也是建筑最坚固、最雄伟的一镇。目前开发旅游的八达岭、金山岭、慕田峪、山海关长城,均属蓟镇所辖。
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议论蓟镇地理形势时说:“蓟镇,为京都左辅。当大宁未彻时,与宣府、辽东,东西应援,诚藩篱重地也。自弃其地以与兀良哈,而宣、辽声援绝,内地之垣篱薄矣。嗣后,朵颜日盛,侵肆有加,乃以蓟州为重镇,建置重臣,增修关堡,东自山海,西近居庸,延邪千里,备云密矣。”
据《明史·兵志》载:“蓟之称镇,自(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始。”但蓟州境内长城防务的建立,则始于洪武初年。
戚继光是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被命以都督同知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务,次年朝廷中止练兵计划,命戚继光担任蓟镇总兵。
《明史·戚继光列传》载:“自嘉靖以来,边墙虽修,墩台未建。继光巡行塞上,议建敌台。略言:“蓟镇边垣,延袤二千里,一瑕则百坚皆瑕。比来岁修岁圮,徒费无益。请跨墙为台,睥睨四达。台高五丈,虚中为三层,台宿百人,铠仗糗粮具备。令戍卒画地受工,先建千二百座。……’督抚上其议,许之。……五年秋,台功成。精坚雄壮,二千里声势联接。”《天下郡国利病书》所载的空心敌台,全部标注为隆庆三年至万历元年所建。
据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载:蓟镇长城又分为三大部分,即蓟州镇、昌镇、真保镇。蓟州镇:东自山海关连辽东界,西抵石塘路元连口,接慕田峪,镇界延袤一千七百六十五里。又分十二路镇守,为:山海路、石门路、台头路、燕河路、太平路、喜峰口路、松棚路、马兰路、墙子路、曹家路、古北路、石塘路。昌镇:东自慕田峪连石塘路蓟州界,西抵居庸关边城,接紫荆关真保镇界,延袤四百六十里。又分三路镇守,为:居庸路、黄花路、横岭路。真保镇:界自紫荆关沿河口,连昌镇边界,西抵故关鹿路口,接山西平定州界,延袤七百八十里。又分为紫荆关、倒马关、龙泉关、故关镇守。后昌镇和真保镇单列。
所以,只要知道冀东长城就是河北省东部长城,从山海关向西绵延至清东陵,至天津蓟县的八仙山风景区为之即可,当然在后面的几段长城中,长城作为河北省与北京市、天津市的界墙,个别段的长城其管辖权分属不同政区,这里不去细述。而河北省的冀西长城,分南北两段,分别为内长城和外长城。
此次,冀东长城的首发选定马兰关,去年春节期间,虫虫小队曾来此探路一回,只是没有上城行走。马兰关可能为冀东长城西端比较完整的一处关隘吧,从图上查看,自此向西至蓟县的太平寨,城墙断断续续,也有二十多公里,且从清东陵北侧环绕,多处隘口、多道边墙,还应有再组织活动的余地。
马兰关又名马兰峪关,因在燕山山脉东段的马兰峪,故名。明筑长城时置关,位于今河北省遵化市西北方,燕山南部的遵化盆地西北缘,向为戍守要地。燕山山脉从西迤逦而来,到遵化盆地北面兴隆县城之北,骤然耸起,形成海拔2000余米的东部主峰雾灵山。雾灵山南侧的前山带就连着遵化盆地。那里由于受地质上新旧构造的影响,岭峰高低错乱,经过风化侵蚀,已成为一片散乱的低山丘陵,高度30O700余米,地形相当破碎,是内蒙古东部与河北平原东北部之间的中介地带,为南来北往行经之地。蓟运河的上源州河发源于此,因此州河谷地就成为南北出入的通道。马兰关正当州河的出山口,筑有关城,长城蜿蜒于左右山顶,形势险要。
马兰关南部马兰峪镇,是一座历史文化名镇,交通要道,人口稠密。更因毗邻皇家陵寝之地清东陵、镇域内还有大量的陪葬墓区、大量当年和皇家陵寝和守陵军士相关的遗迹等。但其真正的发展壮大还是在清以后,在长城防御已日渐消亡,清东陵的地位和作用完全壮大起来后才形成现今的规模,所以先有马兰关,后有马兰峪应是事实。
但让人遗憾的是,这里的道路通行状况甚是糟糕,东西横贯镇子的大街破败不堪,坑坑洼洼,两旁设点摆摊的又占据了不少的空间,这样穿镇而过在周末的上午竟成了一件困难之事。相比于西侧的天津蓟县的一些村镇,这里的自然条件环境条件理应更好,但现实中的情况比较让人失望。大巴行至镇中一大路口停车下人,短短两三分钟内竟造成了后面一连串的车堵人怨。
路口向北一条正道,旁州河而行,道路虽宽,但破败不堪,亦无人整修,也难怪虫虫领队不肯放大巴进来,车上告知大家沿路需步行三公里至马兰关口。都知道虫队的距离概念是怎么回事,但一到正点就忘记,老老实实想着不就是三公里吧,快步而行半把个小时就搞定,遂大队人马背包前行,而自有先知先觉的包小面直奔目的地而去,最后从图上量算,这段距离足有四公里多。
行至半途,墨竹哥搭乘马兰关村的一位热心村民的小车赶了上来,将我也招呼上车,前行至官房村,大家下车寻迹,自此向好心村民道别。
去年春节期间,车过官房,留有印象,认为这里是戍边将士的营地或者是清朝时守陵军士的住所,抑或是驿站之类的地方。官方村整个建在一个大堡墙之内,南北长290米,东西宽208米,长方形缺东北角,北偏西方向,厚砖高墙成垣,东侧正中开门,内有东西向主街一条,北侧南北向小巷四条,南侧南北向小巷六条。从大门处的重修官房门楼记中知,这里后来是一个大户扩建的家族性聚落,其记载为:官房着,遵化古村落也。明将徐达督建,清季扩建焉。地扼马兰关隘,周数十里,独此通大举也。乃往来西区、桃花峪、马兰峪必经之路焉。村左人声熙攘,物资交汇。村北瑞山石桥,据津雄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焉。唯此古村,北枕长城险隘,南瞰兰阳雄姿,东仰鲶鱼苍山,西依五华翠崖。村依马兰绿水,如待产之珠;户隈燕山清峦,犹将绽之蕊。诚四神长佑之吉地,真尘寰宜居之佳壤。清咸丰之季,徐氏祖先绰号“二老虎”着,以军功授予总职,感朝廷恩荫,忆祖上盛德,思部族生计,羡厥土完美,遂以重资,动土兴工,扩建村落于斯土。重建之官房,群舍皆东向,仰望朝日,瞻顾祖莹。庄内道路井然,交织有序。黛屋鸳瓦,森森而合。斯村落成,人安其居,士诵其书,贾乐其业,物阜民康,熙熙而乐。遭时代更替,遇岁月流失,房舍尽改其容,大墙仅存旧貌矣。门楼屡修,已非旧观也。文革建上关水库,有拆官房围墙之议。祖上遗物,危若累卵。官房书记徐连弟携村民,据理力争,此事遂寝。数百年古迹得以幸存焉。今逢盛世,思祖先创业维艰,憾旧物风雨剥啄,人皆思维护也。此前,文物管理所,有局部修缮西侧大墙之举,然终未复官房往日盛况!思此门楼,近临通衢,世人观瞻所系,岂任风雨飘零,仍颓败之像耶?党支部书记徐君景明、村委会主任张君继党,急公好义,募集资金。亟商于予,谋复门楼旧观。几经选择,以银河古建公司承斯役。此事也,谋始数年之前,戊子槐月议初定,菊月鸠工庀材,诹吉动土。能工巧匠,精心设计,材尽其良,工尽其精。夯歌斧凿之声,响彻云霄。督导者徐君、张君也;姜君文惠继任踵成。予职责所司,亦不敢稍贷其责。已丑孟夏,厥土乃成。门楼面貌,焕然一新。翼角飞  ,挺于云表;彩绘灿烂,辉映日月,往来见着,皆羡斯楼之宏伟辉煌也。而予以为:斯役之功,堪为后世续修者规范焉。徐、张、姜诸君之志,众捐资者之举,足称千秋表率矣。予任遵化市文物管理所长,乃有幸予斯事亲历且与谋焉,徐君等嘱予叙始末。不辞鄙陋,为文以记,并系辞曰:千年古村兮名官房,头枕雄关兮瞰兰阳。创于明季兮历时长,淳朴民风兮世之良。风雨侵蚀兮旧貌改,飘零破败兮令人伤。徐张姜君兮志堂皇,立志修缮兮复荣光。奔走呼号兮经数载,众善捐资兮志遂杨。斯门重修兮耀日月,贞珉永在兮传万方。(官方村党支部村委会立碑遵化市文物管理所晏子有撰文 二〇〇九年五月)
马兰峪官房,始建于清咸丰年间,是清东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浓郁的满族民族色彩,为遵化市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但在这里未能见到立有文物保护标志牌和其他的相关简介。
进村转了转,已无旧房旧迹可寻。唯东西主街两端,南北主巷两头老井遗迹存,大块石料拼对的井台,井口早已填实。另有一个三多堂界石碑竖立,疑不为此地原物。
马兰关前跨州河一残破颓败之桥,迎水面各桥墩似乎都曾经过补砌,桥面也是年头已久的水泥预制板,而背水侧似可见原桥墩残迹,从桥面一侧上有介绍知此为马兰关大桥,该古桥史料记载建于清朝康熙十年,扩建于一九八五年,修复于二〇〇二年。
马兰关,关城不复,仅余东侧一墩台,其外包裹的石块砖块也已被扒光,赤身裸体,残缺凄凉。
据《昌瑞山万年统志·下函卷文五》记载:“马兰关由来已久,年代莫考,旧有城二座,东城周围二百三十二丈,连垛高二丈,城门二座,南门曰马兰谷关,西门无字。南门以东砖石成砌,南门以西垒石成砌,北面系边城,南门上有更楼三间,南门外为南关街,长一里余,有集。西门外为西关街,长半里,无集。西城周围一百五十一丈八尺,高一丈七八尺不等。东南二面垒石成砌,北系边墙,西系围墙。城门二座,东曰永镇,南曰建安。昔系马兰峪都司所管地方……明代朵颜、俺答等部都曾进犯此关。”现今,关城东西两侧村中局部可见残垣。
马兰关北,兴隆县地界。
关口前,一块1956年竖立的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牌,近60年的风雨冲刷,亦快成文物了,引得俩同龄老哥老姐合影以记。
马兰关东侧台墩,1号。
登墙,正式开始长城行走。墙体正中,六七十年代修筑的引水渠已经废弃,新旧历史在此交融碰撞。
东行200余米抵小山包,可以明显看出,有墙痕向上抵山包顶,而更为明显的则是环绕山包的一处斩山砌壁为险的墙段,实则这应是长城主线。
上小山包,进入果林,下小垭口至对面山包,长城残墙连续。









2
马兰关至上关水库这段长城,长不足7公里,最后数下来竟有三十多个残墩残台,平均200米左右一处,密度也真够大的。只是这里的敌台敌楼全部损毁,且严重的难以辨识,大量的砖瓦石料被拿去建房筑院、垒田造坎,虽殊为可惜,但也是物尽其用,价值转移。
以下八张照片则为第2号至第9号敌楼敌台,您看得见看得出是敌楼敌台吗?如若不从草缝中树枝中寻觅点蛛丝马迹,断难看出他们曾是敦厚坚固的守城堡垒。









3
该段长城的墙体内芯采用石块和三合土混筑而成,外包石包砖皆被剥取。
因长城所经之途皆浅丘低山,果林地一直蔓延至长城脚下,就地取材的农民们多将长城石用来垒砌田埂地坎。而长城也成了山顶处果林的遮风避雨之物,阴柔刚雄相济相伴,竟也养无限之生机。
登高远眺,清东陵方向,一圆锥状山峰,形如覆钟,疑似金星山。清代帝王在选勘陵址时,以中国传统的“风水学”理论为依据,刻意追求“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的山川形势,以达到“天人合一”的意象。北有昌瑞山做后靠如锦屏翠帐,南有金星山做朝如持芴朝揖,东有鹰飞倒仰山如青龙盘卧,西有黄花山似白虎雄踞。这天然造就的山川形势,对于镶嵌于其中的陵寝形成了拱卫、环抱、朝揖之势,而群山环抱的堂局辽阔坦荡,雍容不迫,真可谓地臻全美,景物天成。
过第3号敌楼后,一段鞍部,墙体相对完整,墙垣两侧多见石块,山坡呈内缓外陡之势,一大型敌楼跨接在此,虽外墙不在,但内芯夯筑土体的体量也能说明敌楼的巨大,是为4号。
4号敌楼向上,小坡,不远,5号敌楼。
继续向上,一段弧状弯曲的墙体,形态优雅,外侧山体有明显的削剥迹象,虽经数百年的风雨侵蚀和自然修复,仍痕迹明显。局部地区墙体下还有一层较宽一些的地基层。
墙体内侧200来米处,似有一道高大的竖向土层断面,甚感奇怪。
弧线城墙端头,地面见有柱础石,遂周边细端详,此处为第6号敌楼残基。










4
向前,略下,未至垭口处第7号敌楼残迹。
复上,山包顶端,第8号敌楼残迹。
复下,一段巨石垒砌之城墙,雄壮完整,损毁甚少。
跨一小高点,竟不能细辨出此为第9号敌楼残迹,可见其损毁之严重程度。再前,第10号敌楼残迹,土芯耸立。
10号楼,一个如绳索荡漾般的山坳垭口,对面山顶,11号敌楼。
再一荡漾,跨到了12号敌楼,体量巨大,夯土楼芯。








5
12号敌楼,有一段长城的走势让人产生了错觉,以为此处长城墙头岔分两股。其实这完全是山形地势产生的视觉差,上下往复的长城刚好在某个地点某个位置有前后叠置,而且相互“衔接”的还很好,猛一看还真以为是有二道边长城出现了呢。
一垭口处,山形地势逆转,内陡外缓,陡坡导致植被稀少,几乎成光秃秃之山坡,而外侧则绿树葱郁。此地架有滑索钢缆,可以下运树木、果实什么的。
13号敌楼残基,条石显露,是为今日之首见。
此段长城比较完整,墙面、顶面俱佳,宇墙塌失。
休息后再行,此时感觉身上发冷,还以为休息的时间长了,实则体内已经开始发烧了,也难怪一整天都觉得无劲,不长不难的行走也觉吃力。
稀疏的几颗松树陪伴着长城,也为景观增色。
顶部,14号敌楼残迹。
山头风劲寒重,反倒松树不少,皆在靠近城墙的陡坡处。也许此地以前松林密札,为栽种板栗山果而进行了砍伐形成今日之现状。
前,一长长的浅浅的下坡,可飞翔般跳跃般疾行,山巅上长城上张开翅膀,轻舞起来,让灵魂有种飞翔的感觉。
山上,15号敌楼残迹。山坳处,16号敌楼残迹,条石和砖块外皮皆存部分。
过垭口处的16号敌楼不远,17号敌楼,正面不留意还难以发现。
再上,18号残楼。








6
10-17号敌楼残迹。








7
18-25号敌楼残迹。










8
26-36号敌楼残迹。













9
山顶最高处,19号敌楼,留存最多的一个敌楼,也仅是一处高大些外墙砖多一些的残楼而已,顶部插有红旗,南侧墙面上被人开凿出一小洞穴,供奉菩萨,故此楼可称红旗楼或菩萨楼。
此地为这段长城的最高处。
墙旁侧,山体裸露岩石,上有雕凿的台阶,古朴依然。
19号敌楼前不远,一巨石横卧长城上,应该讲是长城接续到巨石上,非手脚麻利者皮糙肉厚着不要从此下行,稍微绕行一下即可。
自此进入了一片槐树林中,枝头挂满串串沉甸甸的花朵,香味四溢。
前面一路下行,远处可见活动的终点上关水库。
陡坡、残墙、碎石、粉土,为下行带来困难,许是活动中最为艰难的一段,需小心谨慎,标示0.5的活动,搞个屁墩,坐个飞车还不成了经典段子,再要崴个脚,叫个救援什么的那简直就羞的再也不提户外了。









10
下至鞍部后再上,连续几个敌楼,202122,皆残迹,迎面可见高大砖块堆体。
墙体因两侧护石被剥,仅余宽不足两尺的墙芯坚挺,其上行走,甚是担心将其踩塌。
至顶后下陡坡,沿墙体台阶,再度小心谨慎。
下部,23号敌楼,大型,楼基条石犹存。
复上,一段比较完美的城墙,石块完整,墙面石、宇墙多存。
城墙顶面有一些凹穴,似人工为之,不知是假设火炮之用还是什么。
25号底楼不远的山坡上,一门楣券拱石件散落
28号敌楼外凸于长城之外,为一前置哨楼,现环其周边垒砌方形田坎,与敌楼残基相配,似金字塔一般。










11
看着大湖就在眼前,可就是上上下下老走不到,心中也真是急了。并且,逐渐地成了拖后的几个人,看着前面的队友越走越远,可自己的双腿跟灌了铅似的,难以用劲迈开。
人一急,就容易使蛮力,结果钻进了密树林中,胳膊上手上又添新痕。
登最后一顶,视野开阔。上关水库静卧其下。
所立山头为35号敌楼残迹,向下至垭口,有36号敌楼残迹。在略微上行几步,就能沿墙一个猛子扎到水边,只是剩下的那一小段实在是没有气力去走了。
上关水库位于遵化市区西北30公里的鲇鱼池村西北的河口处,因上关村而得名。水库建成后上关村被大水淹没,农户大部分都搬迁到平山寨村,而上关水库淹没的长城关隘就为鲶鱼石关。
上关水库开建于1974年秋,历时5年完工,是遵化历史至今最后一项大型水利工程。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为了发展旅游更名为上关湖,1987年开始筹建上关湖度假区并对外开放,2004年投资250万元完成了长城修缮、楼房修建和湖心岛建设等工程,现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
水库东侧,旁水一修缮后的完整敌楼,向山上蜿蜒的长城也明显感觉修旧如新般,而李少文则称水库边上的敌楼为新修的仿品。
最后两张黑白照片就为当年水库修建时的记录。
拖拽着疲惫的双腿,下到山下,来到水库边上,很欣慰的是师傅已经将大巴开到了跟前。
今天最大的失误就是背了一大包的水,结果一半都未能消耗掉。








(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