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y紫陌红尘 于 2015-6-17 18:24 编辑
中原行系列之 绝壁乌托邦 ----郭亮村 《乌托邦》一书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的不朽巨著,书的全名很长用拉丁文写成。简单地说乌托邦是人类对美好社会的憧憬,是人类思想意识中最美好的社会形态,也就是中国人所梦幻的世外桃源。我之所以用绝壁乌托邦来描绘郭亮村,因为在我的意念中她真的就是悬崖上的世外桃源。在南太行深山腹地,有一个海拔在1700多米的原始村庄——郭亮村,它地处 山西和 河南两省交界处的大山深处。秀峰突兀, 绝壁雳峭,层峦叠嶂,空寂寥远。 5月28日晚下了一宿的细雨在早晨羞涩的停住了,我们驱车从焦作赶往新乡计划游览郭亮村。80公里的路程耗时近3个小时,皆因路窄路险,车多弯多。11时我们进入郭亮村景区。一辆小巴车载我们上山,行进约二十分钟达到郭亮洞,郭亮洞是去郭亮村的必经之路。在李鹏的协调下,小巴车停下来让我们徒步走过。郭亮洞又称绝壁长廊,它经典之处在于开凿它的人工精神。工程于1972 年3 月9 日开工,1977 年5 月1 日竣工;宽6 米,高4 米,是在110 米高、1250 米长的绝壁横面上,以25 度斜面凿出, 郭亮洞是南太行第一个横穿绝壁的隧道,是郭亮村人没有用任何机械辅助及电力设备,全凭人力一锤一钎凿成,一锹一筐修成,用生命和热血让天堑变成了通途,用坚韧和毅力让梦想变为了现实。人有多大胆,就能克服多大艰险。愚公移山只是个神话,但郭亮人把神话变为神奇。洞顶和洞壁都是嶙峋 巨石,形状各异,有的整齐平坦,有的参差不齐,蜿蜒盘旋、忽明忽暗。开凿时留下的支撑廊顶的天然石柱,在 隧道外侧形成了35个大小不一高矮不等崖壁天窗,当初是为了便于倾倒排碴,如今成为通风透光的景观。走在这洞中,仿佛置身群山的胸膛,聆听她激昂的心跳,感受她奔涌的血流,闭上眼睛屏住呼吸,仿佛钟摆停歇了,时光静止了,面对这样的造物和情境,一切都变得微不足道,一切都能够坦然处之。通过天窗观看对面的红岩绝壁,耸直陡峭,如斧劈一样;锋芒萧寒,似利剑一般。这时天空阴沉,浓云弥漫,云里看山,雾里看谷。仰望山体被磅礴震撼,俯看谷底被壁缝惊慑,。云层和山峦似乎浑然一体又相隔亦远,层层叠叠,重重合合,令人生畏,让人神驰。有人为了称颂修建绝壁长廊的壮举赋诗一首:十三壮士出郭亮,抡锤执钎凿太行,打通天堑破石壁,横断千仞穿一廊。我以这首诗的意境赋贺一首:驱车千里寻郭亮,豪情壮志赏太行,感慨万千走绝壁,惊叹人间此长廊。 在观赏的同时不要忽视安全防范,李鹏在这方面意识比较浓烈,不断提醒大家靠左侧前后关顾,因为在长廊中不多时就会有一辆辆车箭打的一样漂移过来。 走出郭亮洞,回首来处,外部成为线条世界。眼前又是豁然开朗,峰峦起伏,山青瀑流,桥秀水美,潭深溪长。我们流连驻足拍照留念。进村后天空下起了雨,大家或穿上雨衣或打起雨伞,躲避一会不见雨停,索性走进村子就这么雨中即景,踏歌而行。细雨中更觉诗情画意,浪漫柔美,只见一幢幢石舍依山顺势,一排排石墙错落有致;墙,白灰粘缝;瓦,石片盖顶。随处石磨石碾石桌石凳,一切都是雾蒙蒙的,水灵灵的,鲜亮亮的,清爽爽的;这里的景致是醇美的,民风是质朴的,节奏是舒缓的,氛围是恬淡的。 富有传奇色彩的郭亮洞的开通为郭亮村的发展夯实了基础。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修路,族人受益,后人观光。要说有遗憾的地方就是现代文明与商业气息无时无刻不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包括曾经绝尘的郭亮村,在老村中兴建了很多新式建筑用于接待住宿和提供餐饮,使得古老而悠长的韵味在现实的蒸煮烹制中变得有些夹生了。 两点钟我们乘坐通向南坪的小巴车,在峡谷对面再次远观郭亮洞, 望断崖尽之处,又是一种极限的体验。就那样再次以它别样的魅力与风采昭示和触动我们怦然的内心。
有时我想既然这里这么艰险为什么村子的人们还在崖上生活,听了李健那首《月光》中唱到”是什么力量让我们坚强,是什么离去让我们悲伤,是什么誓言让我们幻想,是什么距离让我们守望”。恍然明白祖辈传承的灵气和训诫,就是后辈的生息的财富和希望。一个群族始终存留自己着的精神索引,就永远不会失去行进的方向与顽强,就会让他们变得无比单纯而坚毅。岁月可以风化太行山石,但信念和守望不会随风远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