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38年的一天, 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旅行家进入乐业县境内, 继续他人生中的探幽寻秘之旅。 人们都习惯性地称他是中国最早的旅行家。 其实,应该称他“地理学家”。 他游历名山大川,只是为了考察中国地理。
在没有任何赞助和安保的情况下, 他独自一人,自费巡游考察。 这一年行至南盘江右岸的乐业, 又一路向北,考察了与北盘江汇合的红水河。 这是一件比探险还冒险的事情。 他要接受很严峻的人身考验, 比如口粮不足、交通住宿不便、社会治安不稳定等问题。 因此,他常常经历挨饿受冻、风餐露宿的苦楚, 甚至几次面临生命危险。 依靠强大的意志力, 他跋山涉水,历经重重险阻, 最终发现了西南地区特有的石灰岩地貌, 并且加班熬夜写了日记《盘江考》。 日记里详细分析了喀斯特岩溶地貌的形态和形成过程。 他的调研报告属当时世界先驱。 这些先驱之作最后都收录在一本历史名著中, 这部作品叫《徐霞客游记》。 这个时候,他已经五十多岁了。 为了考察西南喀斯特岩溶地质, 徐霞客在云贵广西一带亲身探查270多个洞穴, 为地理学研究史创下了辉煌的成就。 然而,步履留痕乐业县, 却与6000多万年前的地质岩溶神话擦肩而过。 当时,他与它仅有咫尺之遥。 它的确无愧神话。 形如漏斗,远望就像个巨大的火山口。 四周悬崖峭壁如刀削一般,险峻异常, 无形中强大的气场,隐隐让人胆寒。 设想一下, 地质学家徐霞客在一个傍晚登上顶峰, 远眺这壮观的奇景…… 肯定是惊呆了! 更何况,这底下隐藏的竟是超乎想象的奇观异景。 源自远方的传说, 蕴藏在怪石嶙峋的山崖中, 仿佛还带着那个时空的味道。 流水穿越万年, 日复一日向大地倾诉, 岁月的多情与无痕。 它的秘密藏在内心, 留存千万年,也许只为等待一个有缘之人。 然而,最终却不是凡人所能参透的。 显然,一生痴迷地理、探险的奇人徐霞客, 没能提前几百年见证这一传奇。 这处秘境就这样在乐业境内又沉默了近500年。 到了现代,终于被广西地质学家发现,得以面世。 此时,它已经修炼成世界级“地质博物馆”。 同时,也有了自己的名字:大石围天坑。 自它面世以来,关于它的话题轶事从未消停。 此后,大石围天坑底部的秘密也一点一点被发掘。 坑底巨蟒爬行过的痕迹, 地下原始森林与中国领土面积不可思议的巧合, 以及变幻莫测的天气等, 现代科学也难以明确解释。 原始森林郁郁葱葱,内中灌木丛生, 有多少延续了上万年的物种在里面存活, 至今还是神秘莫测。 天坑底部有两条地下暗河, 水流湍急,终年呈碧蓝色,冷冽异常。 但最让人称奇的是, 两条河一热一冷,却不知起源。 这座神秘的天坑之中,其实最震撼的还不是这些。 一座深藏在山崖峭壁中的洞穴, 被发现有宋代炼硝的遗迹。 但却是只见神洞,不见秘道。 至于当时的人是怎样进入、物品怎样输出, 更是不解之谜。 显然以明朝的户外设备水平,徐霞客是发现不了的。 于是,这个秘密洞穴,比天坑隐蔽更久。 最终,被乐业县身手敏捷的飞猫探险队发现。 而对于西南喀斯特岩溶地质的研究, 乐业大石围天坑群, 或许也足已替代那270多个岩溶洞穴。 因为它包罗万象的代表性, 和世上绝无仅有的地位。 所以此刻,我很想难过地问句: “徐老师,你来都来了,为什么就不在乐业多走走呢?”
该贴已经同步到 乐业天成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