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6581|回复: 8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中草药提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0-15 00:55:0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科技界祝贺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座谈会发言摘要

  10月8日,科技界祝贺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座谈会在中国科技会堂召开。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志珍,屠呦呦先生及其科研团队代表,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科技部副部长侯建国,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沈岩,中国科协副主席陈赛娟,中国医学科学院原院长巴德年,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贺福初,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北京大学教授饶毅,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春法,吴海鹰,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张木等参加座谈会。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尚勇主持座谈会。
  座谈中,大家踊跃发言,对屠呦呦先生荣获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示热烈的祝贺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大家一致认为,屠呦呦先生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国国内科学家第一次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是中国科技界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对全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巨大鼓舞。现将大家发言摘要整理如下(未经本人审定)。
  座谈会现场
  屠呦呦出席座谈会并发言
  屠呦呦:荣获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国科学家全体的荣誉,同时也标志着中医药研究得到了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今年6月美国哈佛大学给了我一个奖,因为健康原因我没有去,而现在又一下子公布了这个消息,对我来说也是比较突然的。
  回忆当年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为发现青蒿素所做的艰苦奋斗,是令人感动的。当时的团队大协作有力地促进了青蒿素的研究、生产和临床,解决了当时国内外付出大量工作而没有得到结果的耐药性问题,为人类健康事业奉献了一份来自中国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的青蒿素,这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一份礼物。
  我1951年考入北大,后来在医学院药学系学习,1955年毕业刚好中医研究院成立,我就被分配到这个单位,后来又学了两年半的中医。通过国家的培养,中西医学我都能够有机会接触的多一些。1969年,中医研究院接受中央关于抗疟疾药研究的任务,我觉得我有一定的基础来接受这个任务,后来就担任了课题组组长。之前大家做了大量的工作,有2000多个中药方,但总体不太有效。到底从何着手,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通过反复研究,才参照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收到效果,很简单,青蒿一把,加水把它碾一下,压出来的水口服下去对疟疾还是有用的,就考虑怎么来处理这个药?有温度破坏的问题,还有药用部位、采用品种、采收季节等问题,更关键的是如何保持效力。多方面实践以后,才找到有效的部位能够有百分之百的抑制率。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很低,还分为酸性和中性两种,酸性没有功效,而且毒性比较多,把酸性去掉,留下来的中性部分才有疗效。因为很多年没有成果,大家对除疟、抗疟能不能准确的在临床展现疗效心存疑惑,当时就决定必须上临床,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药厂都停了,根本没有人能配合我们工作,上临床也要保证病人的安全,怎么办?这是军工项目,是分秒必争的,我们就向领导写报告,愿意以身试毒,起码有三个人到医院里,拿自己的身体来探索和探路,最后也证明没有什么毒性,上了30例临床得出的结论也挺好的,大家都很振奋,这是第一次的关键问题。后来很多单位都想做这件事,那很好。青蒿素含量只有万分之几,大家都来做,像云南、山东有一些资源,资源好了,条件也可以简化一些。
  后来进行化学分析的工作,就是寻找有效物质,这个过程很艰苦。曾经出了一点问题,就是青蒿素块碾压不碎,溶解度出现问题,但时间耽误不起,我们就把青蒿素直接放到胶囊里去,并做了几例临床,确定疗效是百分之百的。这个化学已经定性了,确实是青蒿素,但是后来大家都做,把这个药做到上千例,我们单位才做了500例,按现在临床不需要做这么多,后来大家做了几千例的总数,这也说明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1978年开科学大会,我作为组长,代表中医研究院中药所课题组去领了一个奖,奖状现在还在。1982年又领了一个中国发明奖,6个获奖单位中医研究院中药所排第一个。1981年WHO也了解这个情况,通过卫生部来中国召开第一次青蒿素国际会,来了七位专家,英国、美国、法国等国家的专家很赞赏,认为中国人能够把传统医药与现代科学结合,研究出这个抗疟新药,是非常值得自豪的。
  现在获得诺贝尔奖是被国际社会进一步的全面认可,这也是我们国家的荣誉,是当年集体共同工作的同志们的荣誉。正如毛主席所说,中医药是伟大的宝库,确实有很多精华值得我们用现代科学去研究。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现在有很多新的手段,如果能够两者结合起来,还会找出一些创新的成果。这一次诺贝尔奖也给我们一个新的激励,就是我们这五千年的历史是有自己的优势的,要古为今用。所以我也在这里呼吁,现在确实各种病很多,健康问题也很严重,如果对医药有兴趣,还可以在这方面做一些努力。我现在已经老了,确实也担心,联合用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联合用药并不是说随便加在一起就可以,已经产生耐药性的药都弄在一起是有一些问题的,今后要共同研究。
  青蒿素是一个全新结构的药物,而且它的优势是活性比较强,毒性比较低,我们这些年并没有很好地组织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一直到现在抗疟的机理也没有弄清楚,一个新药把它机理搞清楚,才能充分发挥作用。还有别的病,比如说免疫病,比如说红斑狼疮,在国际上也是没有解决的问题,都很值得在中医宝库中加强研究。
  我有一个心愿,现在我们国家正在深化改革,能不能利用这次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衷心地希望国家和社会形成一个新的激励机制,把年轻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为中国和世界做出更大、更多的贡献。


点评

中医精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0-15 13:58
都从哪儿冒出的一堆“领导”,他们也获奖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0-15 08:02
三无科学家,给院士,评选院士的。。。那脸打的啪啪的,给中医又好好赞了一下,哈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0-15 07:43
祝贺屠呦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0-15 06:33
2#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5 00:55: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后队变前队 于 2015-10-15 00:59 编辑

.........
   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杨澜抢在CCTV前邀请这位鬓发斑白的中国“三无“科学家、85岁高龄的诺奖得主做了访谈。


   杨澜开门见山问道: “人们称您为三无科学家,请问您为什么没有当选院士?” 屠回答“我如果当了院士,怎么还会搞科研获诺奖”?!现场爆发岀会心的笑声。


    杨接着问:“您的科研成果70年代就完成了,为什么40多年后才得奖”?屠回答“因为诺贝尔奖一直等着我” !现场为老人家的机智幽默报以热烈的掌声。


    杨又问: “您获得了诺奖,现在可直接晋级院士了,是吗?” 屠摆摆手说“不,我现在当上院士,有人会说我是被西方势力推举上去的,我这样比院士轻松多了" !台下又是一阵掌声。


    杨换了个话题问“您今年85岁高寿,可以介绍一下长寿秘诀吗” ?屠微笑答道“其实我刚才已经回答了你的问题---我长寿的秘诀就是不要当选中国院士,这样我还能多活几年” !掌声和笑声再次响起。


    杨最后说: “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 !老人握着杨的手说:“别客气,我还得谢谢你,你不问我要钱就给我做节目” !台下爆发岀经久不息的笑声、掌声、欢呼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5-10-15 01:12:50 | 只看该作者
幸亏她活得长,否则奖就给别人了, 诺贝尔奖也总干这种事,给奖之前先看看要得奖的是不是还活者。
按我的理解前面的主意是她的,后期工作别人接过去了,然后再也没她什么事了,然后默默无闻到退休。她不是袁隆平那类典型的首席科学家,所以没机会做院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5-10-15 01:24:16 | 只看该作者
总之,要说: 集体荣誉,中医成就,领队有功,社会主义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5-10-15 01:26:4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农民觉悟最高,他们首先意识到大锅饭有问题,影响生产力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5-10-15 01:59:10 | 只看该作者
BlackHeart 发表于 2015-10-15 01:12
幸亏她活得长,否则奖就给别人了, 诺贝尔奖也总干这种事,给奖之前先看看要得奖的是不是还活者。
按我的理 ...

  所以,借屠呦呦的获奖来力挺中医药,是站不住脚的。那么能借此批评中国
科研体制吗?屠呦呦被称为“三无科学家”,无博士学位、无海外留学经历、无
院士头衔,似乎在中国很不受重视,获得国外大奖显得墙内开花墙外香。其实前
两无是历史造成的,她那个年龄段的中国大陆科学家都无博士学位、无海外留学
经历,不该以此说事。她三次评院士评不上的原因很复杂,一个原因是青蒿素是
个集体大项目,参与的人众多,院士们对屠呦呦在青蒿素发现中究竟起到了多大
的作用有争议。另一个原因是参与青蒿素研究的很多人都对屠呦呦的学术和学风
评价不高,特别是她存在拔高自己、贬低他人、忽略别人贡献的缺点,例如在其
发表的专著中,甚至会去篡改引用文献的署名。她因此备受其同事、同行诟病,
每次选院士都有很多人告状。几年前饶毅写文章论证屠呦呦是青蒿素发现的最关
键人物,并组织给她颁发了由葛兰素史克赞助的一个奖,之后屠呦呦的国际荣誉
接踵而来,所以饶毅对屠呦呦最终获诺贝尔奖功不可没。在以前,即使国外要奖
励青蒿素的发现,也不知道该奖励谁。

  青蒿素是文革期间举全国之力用人海战术搞出来的,屠呦呦在其中做出了关
键发现,是主要功臣之一。青蒿素的发现得诺贝尔医学奖没有问题,是否由屠呦
呦一人代表那么多参与者获奖会有争议,但借她的获奖批评中国现在的科研体制
则大可不必。那只是特定历史时期一个不可复制的成就。我们总不能说那个时候
的科研体制比现在还好吧?

点评

人工合成胰岛素,杂交水稻,还有青蒿素什么的,中国现代能拿得出手的成果都是所谓特定历史时期出来的吧,到了当代却变成了不可复制的绝版,现在的科研体制真的比那个时候的好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0-15 17:02
中医理论我完全不能理解,但中药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国家药典里的中药都有科研单位用现代化设备分析成份,也有大量的动物实验和对照数据。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0-15 14: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5-10-15 02:02:48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屠呦呦问题致国家科委的信

  国家科委:

  年初中央各报和电视台相继报道了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屠呦呦发明的二氢
青蒿素和片剂被评为1992年中国十大科技成果之一,对此我们深感意外。

  首先二氢青蒿素(或称还原青蒿素)是七十年代在有机所测定青蒿素结构的
过程中制备并鉴定的,该工作后来公开发表于1979年化学学报37卷的129-143页,
其中作者虽有屠呦呦,但实际上她对该文内容未曾作任何指导性或实际性工作。
当时我们所作由青蒿素还原至二氢青蒿素的试验记录和测得的核磁共振谱图等均
存于所科技档案室,现附上复印件,青蒿素结构是当时仅在有机所测定的,因此
在这之前是不可能有二氢青蒿素的结构,更不可能是屠呦呦发明了二氢青蒿素。

  其次,虽然二氢青蒿素的生物活性较青蒿素为高,但不适于作为药物,因此
我们的青蒿素工作发表以后,国内许多单位(稍后国外许多单位)以它为中间体
制备了各种各样的衍生物,例如蒿甲醚、青蒿琥酯等从而发展成目前已能应用的
抗疟药物,因此二氢青蒿素已不是一个什么新的产品,至于今天二氢青蒿素又成
了新的药物,而且又是十大成果之一实在是无法使人相信,我们不知道这是如何
通过评审为一类新药的,又是如何成为这样杰出的成果。

  值此中国经济科技发展的新时期,科技成果的评价鉴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导
向性问题,希望科委能对此事组织必要的调查处理。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所
  周维善
  吴毓林

  (1993年)3.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5-10-15 06:13:2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5-10-15 06:33:28 | 只看该作者
祝贺屠呦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5-10-15 07:43:47 | 只看该作者
三无科学家,给院士,评选院士的。。。那脸打的啪啪的,给中医又好好赞了一下,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