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华年帅少 于 2015-10-30 10:59 编辑
也许从“斐里庇得斯跑完42公里传递胜利消息,最终倒地而亡”开始,这项象征荣誉、坚毅和勇敢的运动自开始就与猝死形影不离。 【一、马拉松猝死和体质无关】 完成一次马拉松,曾被认为是健康的象征。然而,在此次悲剧中,我们不免要问:为何死者身体这么好(经常运动),且正当壮年还会猝死? 带着这个问题,我查阅了许多资料,结果得出了一个结论:马拉松的猝死与个人体质好坏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2007年,美国奥运马拉松预选赛中,一位名为谢伊的职业运动员在出发后16分53秒猝死。年仅28岁的谢伊在去世前,获得过四次美国公路马拉松赛的冠军。 无独有偶,根据日本的权威数据显示,马拉松过程中,最容易发生心脏骤停的跑步速度是每小时9—12公里,也就是全马完赛时间在3.5—4.5小时的“业余高手”的节奏,其中52%的悲剧发生在最后10公里的冲刺阶段。 对此,医学界用“逆效果”来形容马拉松中猝死的个案,即通常对人有益的事情,如果过量,就会产生相反的效果。2010年蒙特利尔的加拿大心血管峰会上公布过一项研究数据表明,虽然经常锻炼能降低30%至50%的心血管病风险,但如果是马拉松,心血管病发的危险会提高7倍。 【二、马拉松的猝死率高吗?】 世界著名跑步杂志《跑者世界》的一份调查显示,全球范围内,每5万至8.8万名完成马拉松的参赛者中,就有1人死亡(包括赛后24小时内的猝死者)。这已经高于一般运动的每10万至30万人发生一宗猝死的案例。 难道马拉松真的成了“高危运动”吗? 参加马拉松比赛一次动辄几万人,且媒体高度聚焦。事实上,任何体育活动被如此放在放大镜下仔细审视,都会被看出很多问题。关于马拉松猝死的新闻每一起都轰动一时,从这一点来说它的事故曝光度与空难非常相似。 我本人也是一名跑步爱好者(每周两到三次,每次5公里左右)。尽管还没有参加过国内外的马拉松比赛,但也坚持跑步也已经一年有余。我身边也有不少经常参加马拉松比赛的朋友,每次发生此类事件,我都会问他们的感受。但我敢打赌,如果你去问那些跑马拉松的人:“以后你还跑吗?”十个里面有九个以上会很坚决地告诉你:“那还用说!” 美国心脏学家保罗汤普森博士指出:“运动不是救世主。但风险很低,好处是真实存在的,因此总体而言是利大于弊。”猝死固然不幸,也值得反思,但相较于运动本身的积极意义,它毕竟是小概率可控的风险。与比赛时发生意外相比,我们生活中的危险更多。 【三、半马并不等于难度减半】 许多人以为,半程马拉松应该比全程马拉松危险系数低。而专业人士和著名跑者则表示,这是一个很危险的认识误区。 这不免让我想到年前看到的一则新闻:“网球明星小威廉姆斯参加马拉松比赛,结果跑了一公里就因为体力不支被保镖背回。”这可是公认的顶尖运动员,结果她连半马就跑不完,你还觉得半马没有什么难度么? 就像武侠小说中,少林七十二绝技需要相应的佛经来调和杀气一样,每一项运动也都需要专业的知识来辅助。像马拉松这样的竞技体育,更是需要长期系统的训练积累,否则,哪怕是小威这样现役的运动员,也不能一蹴而就。 我国女子中长跑项目上的当家花旦孙英杰曾说,哪怕是跑半马,也要和全马一样,注意每一公里的体能分配,注意自己的运动能力,心脏的能力是不是够了。 而现实中,一部分业余跑者有一股无知者无畏的劲头,有些轻视马拉松,盲目地追求速度和名次,刷PB(个人最好成绩)。这些都不算真正领会马拉松精髓。马拉松的快意在于自己与自己比,在于享受这个过程,在于途中心灵的收获,在于结交的人。 真正跑马拉松的,几乎都有一定跑步基础和心理准备,清楚自己的局限和比赛的难度,不应该太过拼命。 【四、马拉松防范猝死的成功案例】 国际田联官方统计的全球达标赛事中,东京马拉松最抢眼,从2007年创办至今零死亡。东京马拉松医疗救护总指挥田中秀治教授透露,秘诀是对CPR(心肺复苏)与AED(自动体外除颤仪)的及时使用。 东京马拉松组委会发现,几乎90%以上的长跑猝死者都是心脏出问题。即心室异常颤动后,心脏会短暂地停止跳动、停止供氧,而人类的大脑只贮藏了大约10秒的氧气。如果不能及时除颤,每晚1分钟,存活几率便降低7%至10%。如果10分钟后还得不到有效救治,生还希望渺茫。 为此组委会配备了66台AED设备,15个救护站,42名医生,70名护士,420名专业救护成员。医疗志愿者确保能在2分钟内实施急救。一部分体外除颤器还被安放在跟跑的自行车队上,保证黄金时间内消除患者的心室颤动。 此外还有几十名急救医生选手。他们根据不同配速混杂在庞大的人流中跟着跑,为的是一有意外即能随时救助。事实上,在机场、地铁站等公共场所,也能常常看到这个如笔记本大小的盒子随处配备,以便对突发心脏病人进行第一时间自动除颤。可以说,东京马拉松的安全,得益于日本发达的公共卫生体系。 【五、参加马拉松时应该做到的7件事】 1. 系统训练 参加马拉松,一定要有长跑训练的经历,这种训练应是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在训练过程中应有专业的教练指导,制定相应的运动计划。根据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制定相应的运动负荷,逐渐提高长跑的能力。只有经过科学系统的运动训练,使心肺产生良好的适应后才能参与比赛。在这里要特别提一下,平时训练时最好能监测自己的心率,按照心率来科学训练或者比赛,建议带上心率带或者能实时监测心率的手表。 2. 进行健康评估 定期进行系统的健康评估,特别是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最好能做心血管疾病的筛查。 3. 赛前饮食 饮食应该包括含糖量高,易于消化吸收(面食为主)的食物,脂肪含量少,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鱼肉、牛羊肉,充足的水分、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蔬菜、水果)。 少吃刺激性、辛辣、高油脂、胀气的食物。为了增多糖原储备,可以一天四餐,睡前增加牛奶、面食。比赛前2小时不宜进食。 4. 赛前热身 在出发前做好准备活动和拉伸,起跑前一定要做好热身,防止肌肉拉伤。 5. 比赛装备 如冬季比赛,赛前应该穿风衣、手套、帽子等保暖,比赛时脱掉,赛服要吸汗、速干,选一双合适的跑鞋也很重要,不要新鞋,最好是稍微大半码的,经过3—4次长跑训练感觉合脚不磨脚的鞋子。 6. 比赛中 合理分配全程体力,切忌一时兴起就在出发和冲刺时用力过猛。比赛时要多注意自己的脉搏或心率,若异常变快或者迅速下降,一定要放慢速度。若出现胸闷、心悸、头晕、出冷汗时,应停止跑步。 7. 比赛后 不要马上停步,应小步慢跑逐步停止,然后进行全身放松活动。不要过量补水。一旦水量太大,血液里钾离子会快速流失,容易昏厥。(沿途都有补给点,水、运动饮料以及香蕉都不要错过,每个点都补充一小口,切忌过量。) 【六、这些人不适合参加马拉松】 1. 心脏有疾病的人 从心脏疾病来说,患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的人不适合长跑。此外,近期内犯过心脏病的人、有严重冠状动脉病(心绞痛)的人,或是在做轻微活动时感到胸痛,运动中脸色发白发青的人,都不适合长跑。 最糟糕的是,有的心脏疾病平时没什么症状,连病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心脏有隐疾,这类人跑长跑最危险。 2. 感冒病人 像病毒性感冒,会诱发心衰和心肌炎。特别是暴发型病毒性心肌炎会有突然死亡的可能。所以感冒如果长达两周没有好,还伴有咳嗽、胸闷、心慌、憋气,就要引起重视,及时就诊避免诱发心脏病。 3. 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心律不齐的人 跑步后,肾上腺素上升,血压和心率上升,容易导致血压飙升和心律失常,诱发危险。 糖尿病人可以跑长跑,但要慎重。如果激烈运动后糖原储备不足,就容易导致低血糖引起危险。另外,糖尿病也会引起小血管微血管的病变,在跑步中带来血管方面的风险。 4. 过于肥胖的人 肥胖者往往有代谢障碍,当长跑运动消耗过大时,就容易引起危险。 5. 平时没有运动基础的人 缺乏训练或身体状况不佳时长跑,容易头晕且身体负担不了这么大的运动量。建议参加马拉松赛或长跑的人,一定要有长期锻炼的基础,赛前最好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身体合格者再参加比赛。 6. 幼童和年纪过大的人 负担量过重、消耗过大、持续时间过长的运动,对幼童的生长发育不利,还会破坏他们生长发育规律。年纪过大的老人,因为内脏器官和组织老化,生理功能弱,也不适合大强度的马拉松或长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