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不静呀!
==============================================
北极意味着什么?
科学时报 2007-8-28 作者:位梦华
近一段时间,北极突然成为一个热点。
8月2日,俄罗斯以科学考察为名出动深海潜水器,将一面用钛合金制成的俄罗斯国旗插在了4000多米深的北冰洋洋底。
8月6日,美国“希利”号重型破冰船也以同样的理由驶往北极海域。
8月7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会见该国北极深海科考队员,称他们的考察成果应该作为解决北极地区归属问题的依据。
8月8日,加拿大总理库珀前往北极地区,亲自为加拿大争夺北冰洋的努力造势。
位梦华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是最先登上南极大陆的几个中国人之一,1995年,作为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总领队,把五星红旗插上北极点。
2007年8月2日,俄罗斯科学考察队在北极点的海底,插上了一面用金属做的小旗子,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把全世界的目光都吸引到了北极。于是有人惊呼:北极时代已经开始!
那么,北极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现在,人类面临着两大主题,或者说是两大难题,一个是和平,一个是发展。和平的反面就是战争;发展则需要资源,特别是能源。北极与这两大主题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人们的想象中,北极是非常寒冷的。但是,人们所不知道的是,在世界战略中,北极又是最热的地区,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西方,北极在军事上的重要性一直是一个热门的话题,不仅未雨绸缪,已经讨论了许多年,而且早已严阵以待,把核潜艇开进了北冰洋。
世界上的核武器分为三大类,那就是陆基导弹、远程轰炸机和核潜艇,叫做“三位一体”。其中,陆基导弹发射井很难逃过卫星的侦查,而远程轰炸机需要机场才能起飞,飞行的速度又很慢,如果遭到先发制人的打击,很容易被摧毁。所以,这两种核武器的生存几率据说不到10%。只有核潜艇可以在大洋里到处游弋,求生存几率可达70%。
但是,在其他大洋里游动的核潜艇,卫星可以探测,声呐系统也可以跟踪。只有北冰洋,覆盖着3~5米厚的冰层,核潜艇藏在冰下,卫星无法探测;由于冰层不断破裂,发出大量噪音,声呐系统也无法跟踪,因而成为最好的隐蔽所。核大战一旦爆发,经过几波打击之后,陆基导弹、远程轰炸机和其他大洋里的核潜艇,被摧毁的摧毁,爆炸的爆炸,都用完了的时候,藏在北冰洋里的核潜艇,就成了最后的杀手锏。
一艘核潜艇可以携带100到200个核弹头,足以摧毁任何国家。而且,从北冰洋里发起攻击,可以大大缩短导弹飞行的时间和距离。因此,北冰洋便成了全球战略的必争之地,被称之为“地球的制高点”。
正因如此,从上世纪50年代末起,首先是美国,后来是苏联、英国和法国等,都把核潜艇开进了北冰洋,在冰下互相追逐,试图探测对方的实力。2006年8月3日,美国军方和政府智囊机构在“美国军事网站”上撰文指出,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冰层迅速解冻,北极的自然资源惊现,一场国际“冷战”可能拉开帷幕。五角大楼和参议院军事委员会针对现在的形势,提出了全新的北极扼制战略:要以绝对的优势,“打消”各国对北极和北冰洋的战略企图。
那么,俄罗斯为什么要到北极点的海底插上一面小旗子呢?
我认为,这首先是出于政治的考虑,为将来的领土主权纷争埋下伏笔。
为了说明这一点,不妨先来看一下南极。已经有7个国家对南极提出了主权要求,几乎把南极大陆瓜分完了。但是,它们遇到了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划分这些领土的边界。因为这些领土并没有人居住,在很大程度上是想象出来的。他们讨论来讨论去,最后只好以两边的经线为边界,一直延伸到南极点,切割成一个个的扇形,所以叫做“扇形原则”。只有挪威不同意,因为如果把“扇形原则”照搬到北极,对挪威不利。但是,挪威的领土夹在两个扇形之间,自然也只能是个扇形。为了拉拢美国,它们专门空出了一块地方,如果美国对这块地方提出主权要求,就会和它们站在一起。然而,美国嫌这块地方不好,不要,也不承认别人的主权要求。为了保留自己的权利,美国在南极点上建起了一个科学考察站,占据了最有利的位置,从理论上来说,对任何扇形都可以提出主权要求。
现在来看北极。与南极不同的是,北极中心是大洋,周边是陆地。而且,除了极个别的无人小岛尚有争议,其他所有的陆地和岛屿主权已定,都有了归属。然而,有一点和南极是相同的,就是北冰洋上同样没有永久性的居民,怎样划分边界呢?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国家公开提出要把“扇形原则”运用到北极,有些国家甚至公开表示反对;但是,将来如果真要瓜分北冰洋,除了用战争解决问题,唯一可供借鉴的,恐怕只有“扇形原则”。这就是为什么,当俄罗斯宣布在北极点4000多米深的海底谁也看不见的地方插了一面小旗子时,立刻引起了许多国家的强烈反应和密切关注。
毫无疑问,主权要求的背后,肯定会有资源的考虑。
就地域而言,北极的资源可以分为两种情况:有一些资源,也许是大部分资源,例如石油、天然气、煤炭和金属矿产,集中分布在陆地、岛屿和大陆架上。这些地方主权已定,分属于各个国家,所以开采与否和如何开采,其他国家原则上是没有权力干涉的。另外一些资源,分布在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以外的北冰洋中心地区,例如有人估计,仅在罗蒙诺索夫海岭可能就储有100亿吨石油,其资源价值可达一万亿美元。这些资源处于公海,应该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除了陆地和近海的油气和煤炭等资源有一些比较可靠的勘探数据,北冰洋里到底有些什么资源、储量多大,并没有任何国家或者个人和公司作过任何详细的勘探,所有的数据都是猜测和想象出来的。而且,即使北冰洋中心地区储有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一是技术复杂,二是成本太高,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有人去开采。
那么,人们为什么要对那里天方夜谭般的资源前景大肆宣扬呢?醉翁之意不在酒,只不过是一种障眼法而已。实际上,现在对北极的争夺,首先是出于战略和政治上的考虑,资源的因素还在其次。
当然,资源本身也是一种战略,即资源战略或能源战略。例如,美国最大的油田是在阿拉斯加北极,占其石油开采量的20%,石油消耗量的11%。那里可能还有更大的油田,正在勘探之中。俄罗斯60%的油气可能储存在北极。加拿大和挪威的北极地区都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据估计,世界上25%的油气可能储存在北极。另外还有大量的煤碳。有人认为,中东的石油开采完了以后,北极将成为人类社会下一个能源基地。资源的效应是全球性的。中东战争不断,就是为了争夺资源。将来如果转移到北极,情况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资源开发必然导致环境污染。环境效应同样也是全球性的,不受国界和地域的限制。北极的环境特别是气候,对全球特别是北半球的气候变化和大气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两极的环境又非常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
综合上述种种原因,人类怎样处理北极问题,必然是一个全球性的大课题。我们中国人自然也必须关注两极,特别是北极。
[ 2007年8月28日 ]
附件: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aaa01.jpg

aaa02.jpg

aaa03.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