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无上 于 2015-12-1 15:42 编辑
长城通览
长城,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意志、勇气和力量的标志。长城,以它的巍巍雄姿和坚强不屈的性格,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的力量。这是在中华民族处于最危险的时刻,举国上下高唱“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同仇敌忾,浴血抗战中提炼锻铸成的象征。《义勇军进行曲》的长期传唱,使长城在人们的心目中已升华为民族精神和意识。新中国成立后,这首歌曲被正式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更加强化了这种精神和意识。
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于2009年4月18日联合公布,明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6个县域,巍峨盘沿12000余里的明长城,目前有较好墙体的部分不足20%,有明显可见遗迹部分不到30%。明长城的总长度为8851.8千米,其中人工墙体长度为6259.6千米,壕堑359.7千米,自然天险2232.5千米。目前墙体和遗址的总量不超过2500千米。
一、 秦汉时期的长城
(1)秦始皇——中国的第一条万里长城
一提起中国的万里长城,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秦始皇。万里长城之名始于秦始皇,秦始皇也确实修筑了我国的第一条万里长城,这是有史可查的。
综观秦始皇所筑长城,虽然大部分是利用原秦、赵、燕北部长城的旧址,加以修缮连接而成,但也有部分是新筑的,特别是一些城堡障塞。秦始皇还在长城沿线设置了陇西、北地、上郡、九原、云中、雁门、代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12郡。通过军队的移防、移民垦荒,来管辖和开发这些地区,这样不但巩固了秦帝国北部的边防,保障了农耕区正常的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且对开发边区、发展农牧业经济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对于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的评价,两千多年来一直是褒贬不一。持褒扬态度者多从秦始皇修筑长城保护中原文明方面考虑,持贬意者多从秦始皇暴虐、劳民伤财方面考虑。应当承认,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这一巨大的工程,的确役使了大量的民夫,使许多人流离失所,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秦朝民歌曰:“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撑柱”,以及后来演化出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就是明证。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秦始皇是修筑万里长城的第一个国君,正如他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一样,他修长城这一历史举动,是为了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安宁,其积极意义是主要的方面,应当予以充分的肯定,这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2)汉长城——中国的第二条万里长城
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称帝,建立了汉朝。汉朝建都长安,其疆域之大,人口之多,都远远超过了秦代。但是在秦末汉初之际,北方的匈奴族在冒顿单于的统治下,东灭东胡,西驱大月支,征服楼兰、乌孙等12国,其西部的疆域已达今祁连山、天山一带,势力较为强大。所以,终汉一代,一直面临着来自匈奴的巨大军事威胁。
为防止匈奴的南犯,汉朝大规模修筑长城。除了修缮秦始皇的长城以外,还新筑了一些长城,特别是大规模地修筑了河西长城,即今天的甘肃酒泉、玉门至新疆罗布泊一线。
总的算起来,汉代从西北的河西长城到东北的辽东长城,其长度1万余里,如果再加上今新疆罗布泊、库车一线的亭障,内蒙古一带的列城、城障列亭等,长度可达2万里之上,远远超过秦代。因此,我们说,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最长的一个朝代。
二、明长城历史追溯
明长城是我国历史上修筑的最后一道长城,也是修建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工程最坚固、设备最为完善的长城。它东起辽东的鸭绿江畔,西至甘肃的嘉峪关旁,横贯今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九省、市、自治区。
有人计算过,若将明代修筑长城的砖石、上方,用来修筑一道5米高、1米厚的大墙,可绕地球一周有余。它翻越千山万水,穿过莽莽荒原,腾飞茫茫沙漠,奔向皑皑雪山,犹如一条巨龙舞动在中国北方辽阔的大地上。
(1)明长城的修建及管理
明王朝200多年的统治中,几乎没有停止过长城的修建工程,其修筑时间之长,也是我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不能与之相比的。
为了加强长城的防御、管理及修缮,明朝把整个长城划分为9个防御区,分别驻有重兵把守,称为九边或九镇。每镇设有总兵领辖。《明史·兵志》载:“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而太原总兵治偏头,三边制府驻固原,亦称二镇,是为九边。
(2)明长城的军事防御设施
在我国长城修筑史上,明代长城可以说是达到了最高峰。明长城大部分是砖石结构,其建造之坚固,设施之完善,防御功能之科学,都令人叹为观止!
在明代长城上,根据地形地势隔不远就设置一个敌台,也叫敌楼。一般是在高出城墙之上用砖砌成的方形墩台,二至三层不等,四面的垛墙上均开有垛口。敌台上面,中间修有船形小屋,名曰楼橹。敌台和楼橹里面,可以驻兵以避风雨,也可存粮和储藏武器,以备不时之需。敌台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于16世纪后半期创建的。《明史·戚继光列传》载,戚继光建议“令戍卒画地受工,先建千二百座”。这1200座敌台只是山海关至北京居庸关一段,如果把万余里长城上的敌台数目加起来,那数量是相当可观的。
墙台,是突出于城墙之外的台子,上小下大,略似马脸,所以又叫马面。墙台的外侧和左右两侧,砌有垛口,台上建有房屋,称为铺房。铺房使“兵夫得以安身,火器得蔽风雨”。墙台的防御作用是很大的,因“城墙正面不便俯视,恐其矢弹正面对攻,不敢眺望。”如果敌人进逼城下,城上将士若探身伸头射杀敌人,也容易遭受对方射击。若有了突出城墙的城台,进逼城墙脚下的登城者,就会遭到左右城台上的射击。而使登城无法进行,所以墙台距离一般均在两个城台能够控制的射程之内。
长城上的敌台和墙台,只能容纳很少的兵士,平时只是起到站岗放哨、遮风蔽雨的作用。长城沿线还筑有许多烽火台(明代也称烟墩),所以常有“五里一墩,十里一堡”的说法。烽火台是报警的通讯设施,城堡是屯兵以备战之用。
在长城线上,有许多重要的关口,有的在两山之间,如嘉峪关,有的在山河或山海之间,例如山海关。因此分别被称为关山、关河、关津、关塞、关隘和关口等。这些关口,平时是长城线上进出的通道,战时则是进攻和防守的重点。
明代长城那高深坚固的城墙,那攻守皆宜的敌台、墙台,屯兵备战的城堡,报警的烟墩,固若金汤的关城等设施,构成了一道完善严密的军事防线。
(3)明长城的兵力部署
有明一代,明政权自始至终重视并不断加强对长城的防务,实行直接指挥,重兵把守,层层节制的防御措施。
明代在长城沿线部署的九大军事重镇,每镇之下又分若干各路,各路的兵员视长城段落的位置重要程度而定,少则几千人,多则几万人,每镇的兵员达10万以上。
三、烽燧报警系统的诞生及演变
我国的烽燧报警体系的诞生,早于长城的修筑。长城出现以后,烽燧报警遂成为长城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在我国延续了2000余年、因此,在我们谈到长城时,很有必要介绍一下我国烽燧报警系统的诞生、演变及其发展。
(1)烽燧报警体系的诞生
“烽火”、“烽表’、“举烽”诸词俱首见于《墨子》一书。将烽火作为传递军情警报的信号,至晚是从西周时期就已开始。当时西周王朝北境时常被犬戎部骚扰,为通报军情,开始设置了烽燧。
烽燧是一种古老的军事信息传递设施,它能够迅速通报敌情,远距离指挥部队,协调作战,是战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以后随着战争的发展,城堡、长城开始出现,具有远距离报警功能的烽燧很快便与之有机地结合起来。一处举火放烟,敌情迅速传遍,以便赢得时间,组织力量反击。
烽火台上的烽火一经点燃,就好似如山的军令,丝毫不能延误和大意。《史记·周本纪》记载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就是较为有力的说明。
这时的烽火台是和王朝的首都、诸侯们的城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战争不断发展和扩大,长城开始出现,烽燧与长城一起,构成了共同的军事防御体系。
(2)烽燧系统的发展演变
烽燧自西周诞生以后,经过了春秋战国和秦王朝的过渡,到了汉代已发展得较为完备。烽燧及其戍卒为主的边防侦察报警体系,已是汉代边塞防御组织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汉兴以来,烽燧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与匈奴邻境的北方边郡,后来则又沿长城扩大到西北和东北地区。
由于烽火传递只依靠燧卒的肉眼观察信号,所以如遇阴晦风雨,警烽便难以传递。此外,有时还会发生举烽失误的情况。对此,则采取遣驿骑驰告或传檄等措施来给予补救。
烽火台的四周筑以小方城或圆城,用以圈羊马,使敌人不能靠近,以保护守台卫士的安全。
明代,烽燧制度有了更大的改进,除了放烽、燃烟之外,还加上放炮。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的法令规定:“令边俱举放烽炮,若见敌一二人至百余人,举放一烽一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以上四烽四炮,万人以上五烽五炮。”“烽炮”,就像现代的信号弹,不但有火光烟焰,还有很响的声音。这样既提高了军情传递的准确性,同时也加快了传递的速度。在明代的墩台(烽火台,后人俗称烽台、烟墩、墩台等)上,置有各种火炮。
《明史·戚继光传》记载,蓟州镇防区内长城沿线,通常是“五里一墩,十里一台”。2000余里的防线,只要三个时辰就能传遍,造成了2000里内声势联结的防御体系。
明代后期,悬灯、举旗与放炮相结合的报警方法,逐渐取代了烟火和放炮相结合的制度。这种放炮报警的传递速度比过去的点烟法要快得多,一昼夜可达7000余里。
从西周至汉唐,再到有明一代,我们看到了我国烽燧制度的历史发展轨迹。自战国长城出现以后,遂与烽燧制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共同组成了军事报警的防御体系,并在古代许多战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后需要提及的是,我国的烽燧制度直至到抗日战争时期,还发挥了一些作用,帮助中华儿女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今天,烽燧遗址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但是,它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古文化遗产,在祖国秀美的山水之间,展示着独特的风貌。
四、各地区明长城概括
明长城东起辽宁省鸭绿江畔的丹东市虎山长城,辽宁境内明长城分为辽东镇长城和蓟镇长城两个部分。其中,辽东镇长城作为明代“九镇”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起丹东虎山,西至绥中锥子山,从东向西行经12个市的32个县(市、区),总长度1200余千米,现存墙体长度700余千米,消失墙体长度近500千米;蓟镇长城南起绥中县李家乡新堡子村新台子屯,北至绥中县加碑岩乡旧关村,总长度10余千米。
河北境内长城由秦皇岛市山海关区老龙头开始,西至怀安县马市口,南到邯郸武安,由秦皇岛、唐山、承德、张家口、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8个市组成,全长2000余公里。
天津辖域的长城全部分布在蓟县北部山区,东起天津市蓟县与河北省遵化县交界的钻天峰,向西经赤霞峪、古强峪、船舱峪,折向西北的常州,经东山、刘庄子、青山岭、车道峪、小平安向西穿泃河,过黄崖关,经前甘涧黄土梁大松顶出蓟县界,折向西北,与北京市平谷将军关相连,地跨1个镇11个自然村。主线划分为赤霞峪、古强峪、船舱峪、青山岭、车道峪、黄崖关、前甘涧共7个段落,有包括关城1座、寨堡10座、敌台85座、烽火台4座、火池15座、烟灶40座、居住址42座、水窖11座、水井4口。
北京地区的长城横跨北部山区的平谷区、密云县、怀柔区、昌平区、延庆县和门头沟区,呈半环形分布。大约600公里,北京密云县境内的长城也是万里长城中最艰难的路段,其危险系数相当之大,更是无数长城爱好者为之挑战的地方。
四镇三关皆京兆左右辅地。其所防管之区,按本志所列总图,计有八府,十六州,一百十五县。故所述重在边防地理,尤于昌、蓟二镇为详,辖防区府州县,则记载疏略。
[明] 刘效祖撰_四镇:蓟州、昌平、保定、辽东;三关:居庸关、紫荆关、山海关
山西境内明长城长度为896.53公里,其中人工墙体长度631.12公里,天然山险长度240.57公里,壕堑长度24.84公里。明长城分为外长城和内长城。
外长城(古称“大同边”)起于大同市天镇县新平堡镇平远头村,向西经阳高、大同新荣区、左云、右玉、平鲁,止于忻州市偏关县老营镇柏杨岭。
内长城(古称“太原边”)有两条线,第一条线起于灵丘县独峪乡牛邦口村,向西经繁峙、浑源、应县、山阴、代县、原平、宁武、神池、朔城区,止于偏关县老营镇柏杨岭村,与外长城会合(也是此行路线);第二条线起于灵丘县独峪乡牛邦口村,沿太行山脊岭分布,向南经五台、盂县、平定、昔阳、和顺、左权,止于黎城县东阳关镇杨家地村(计划外)。
还有沿黄河东岸修筑的从偏关县老牛湾到河曲县石梯子的长城。
陕西境内明长城长度为1218公里,计有烽火台454座、敌台525座、马面415座、关70座、堡39座、相关遗存48座,另有规模较大的营堡40余座。
宁夏境内的主要有西长城、 北长城、东长城和固原内边城,长度共约400多千米。其中位于银川市西40余千米的三关口明长城,仍然保存较完整。
甘肃境内从嘉峪关市嘉峪关,经酒泉,高台,临泽,张掖,山丹,永昌,民勤,武威,古浪,景泰等县(地名排序反过来)。境内长度约为1700多公里,全用黄土夯筑,夯层厚13--20厘米。有的地段夯土层间夹藏木桩,杂草或沙夯实。高10米,上有1米高的女墙,设有垛口。底厚5--6米,顶宽2米,烽火台紧靠长城内侧,高10米以上因黄土夯筑,俗称烽火墩。墩间距约为5公里,连瞩相望,十分壮观。迂隘口,山口,河口均在长城外筑有瞭望台。嘉峪关,山丹,永昌,古浪等市县境内保存完整,矗立在戈壁沙漠中,气势雄伟。
五、“正在消失的长城”:分段保护该升级了
长城并不只有八达岭、山海关,更多籍籍无名的长城正淹没在时间与空间中。据国家文物局2012年公布的历代长城测量数据,长城总长21196.18公里,保存较好的不到10%。所谓“较好”,也仅仅是能看出那是长城,因为“保存不好”的长城已成为一个缓坡或一道土垒。从2005年底启动的“长城保护工程”已走过10个春秋,从2006年12月1日开始施行的《长城保护条例》也已历经9年实践,但长城仍在消失。(10月9日《中国青年报》)
提到长城,我们总会想起“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这首壮怀激烈的歌曲,也会想起“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家喻户晓的励志之言。万里长城是中国乃至世界珍贵的古代文明遗址,是世界上体量、规模最大的线性文化遗产之一,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如今竟有近3成已消失,令人唏嘘!
作为历史文化遗产,长城由于年代久远,难以抵挡山洪冲刷、风雨侵蚀等伤害,呈现出砖瓦脱落、部分墙体倾斜、城楼摇摇欲坠等景象,也是正常的。但不正常的是,面对长城的自然剥蚀,我们不能没有任何有效的保护措施。毕竟,举世独一无二的长城,已成中华民族的某种象征,举绵薄之力保护民族文化的根、民族精神的魂。
除自然因素导致长城缓慢消失,充满破坏性的人为因素则加速了其消失。此前有报道称,有村民拆下长城砖盖房,或拆下长城文字砖贩卖;也有单位在长城周围大搞交通及其它工程建设;还有企业在长城周边开挖矿藏、取土建房……对于破坏长城风貌的诸多行为,相关部门怎可视而不见?民众可能因意识不到长城的历史价值而保护意识淡薄,但守土有责的相关部门则不能放任这种淡薄意识。
要让每段长城都能得到有效保护,就需对其进行整体性保护。目前,国家文物主管部门整体负责长城保护的协调监督工作,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负责投入经费、管理各自区域内的长城。这仍是种分段保护与管理,导致一些地方对长城“挑肥拣瘦”,予以选择性保护——仅对当地的标志性长城建筑或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长城段落加以修缮保护,对于其他长城段落则任由其自生自灭。一些地方甚至为追求眼前,以开发旅游为名,行破坏长城之实。也有一些贫困地区既没有财力、人力也没有精力去保护长城。
长城真正需要的整体性保护,是指像保护管理、开发利用长江流域的水资源一样,成立像长江水利委之类的长城管理委员会,并在相关地方设立其垂直领导机构,负责万里长城的经费投入、修缮保护与开发利用,并赋予文物保护执法权。而非像过去那样,任由各地各自为政,想保护就保护,不想保护就弃之荒野,或将长城过度商业化,为其牟利。
正如一专家所言:长城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它是万里长城,如果我们只有十里长城或者一里长城,它就不可能举世震撼,也不会成为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故,长城保护的紧迫任务便是整体性保护,以避免保护工作“贫富不均”的弊端。
万里长城,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伟大奇迹。保护长城,除了照片什么都别带走。爱护长城,除了脚印什么都别留下。人们物质生活不断提高,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长城自然成为“糟蹋”对象。古人修筑长城的初衷是抵御外敌,保卫家园,而如今,长城已经遍体鳞伤,更需要我们的保护。
长城是脆弱的。虽然曾经肩负着重任,但任何事物都经不起时间摧残,就像现在人们只要一伸腿就能登倒一面城墙一样,长城已经老矣。这里不谴责已经给长城造成的伤害,只为今后长城的保护进行有限的呼吁。
巍峨盘沿12000余里的明长城,目前有较好墙体的部分不足20%,有明显可见遗迹部分不到30%。明长城的总长度为8851.8千米,其中人工墙体长度为6259.6千米,壕堑和天然险长度为2592.2千米。目前墙体和遗址的总量不超过2500公里。
如何让拥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伟大建筑在时间长流中尽可能完美的保留下去,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因为,我们不能让子孙后代看到一座空空如也的“空城”! 保护长城,刻不容缓!
——主要摘自《明长城考实》与《古代长城——战争与和平的纽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