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楼主: 老默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环保文摘专帖】2007年9-10月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7-9-17 21:33:07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累计在三江源地区投入逾亿元实施人工增雨 三江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显著回升(组图)――特大喜讯。

<p><font face="Arial">三江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显著回升(组图)</font></p>
<p><font face="Arial">2007-09-17 08:40:03 来源: 新华社(北京) 网友评论 1 条 点击查看  核心提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区内野生动物众多,分布有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黑颈鹤等200多种野生动物。 </font></p>
<p><font face="Arial">新华网9月17日电&nbsp;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区内野生动物众多,分布有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黑颈鹤等200多种野生动物。自2005年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实施以来,通过禁猎,设立保护站,建设繁育基地等举措,使<strong><font size="4">保护区内各种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显著回升,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font></strong>新华社记者马宁摄 </font></p>
<p><font face="Arial">这是9月15日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拍摄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藏原羚。</font></p>
<p><font face="Arial">这是9月13日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一处湖泊拍摄的斑头雁。新华社记者马宁摄&nbsp; </font></p>
<p><font face="Arial">这是9月15日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拍摄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野驴。新华社记者马宁摄 </font></p>
<p><font face="Arial">这是9月14日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一处沼泽拍摄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新华社记者马宁摄&nbsp; </font></p>
<font face="Arial">
<p><br />
资料图片<br />
中国累计在三江源地区投入逾亿元实施人工增雨</p>
<p><br />
2007年05月27日 15:08 中国新闻网 <br />
      <br />
&nbsp;   </p>
<p>  三江源地区平均海拔3500--4800米,是世界屋脊--一青藏高原的腹心地带。世界著名的三条江河集中发源于一个较小区域内,在世界上绝无仅有,青海省也由此闻名于世。(中新社发 李全举摄)       </p>
<p>  中新网5月27日电 中国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1.27亿元在&ldquo;三江源&rdquo;地区实施人工增雨工程。截至2006年,人工增雨作业已为黄河上游地区增加降水350亿立方米。       </p>
<p>  据海新闻网-西海都市报的报道介绍,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的青海省是长江、黄河以及澜沧江的发源地,这里生态环境脆弱,东部农业区干旱严重,防灾救灾任务艰巨。       </p>
<p>  <font size="4"><strong>青海省财政厅农牧处处长王志庆介绍说,自1998年以来,青海省陆续投入财政资金,实施了青海东部农业区抗旱防雹和&ldquo;三江源&rdquo;地区包括黄河上游的人工增雨等生态项目,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为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发挥了积极的保障作用。(</strong></font>吕雪莉) </p>
<p>&nbsp;</p>
</font>&nbsp;
<p><font face="Arial"></font>&nbsp;</p>
<p><font face="Arial">三江源人口增长导致生态恶化 时间:<strong>2005-09-05</strong>&nbsp;&nbsp;<br />
&nbsp;</font></p>
<p><font face="Arial">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三大河流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这里是世界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对中国和亚洲的气候环境有着重要影响,被称为&ldquo;亚洲水塔&rdquo;。</font></p>
<p><font face="Arial">  &ldquo;首富县&rdquo;沦为&ldquo;贫困县&rdquo;</font></p>
<p><font face="Arial">  世世代代逐水草而居、年年季季带牛羊迁徙,是青藏高原的牧民亘古以来的生活方式。然而,近年来,三江源地区的雪线不断上升,湖泊逐渐萎缩消失,草场也日益退化。</font></p>
<p><font face="Arial"></font>&nbsp;</p>
<p><font face="Arial"> 四十多岁的康杰是三江源核心区、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的牧民,记者几年前见到他时,他已经带着家人走牧了三个月。因为连年旱灾,牧草长势不好,牲畜无草可吃,所以他们被迫赶着牛羊寻找长势较好的草场。这就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三江源地区出现的以&ldquo;乞牧&rdquo;为生的生态难民。</font></p>
<p><font face="Arial">  玛多县被称为&ldquo;黄河源头第一县&rdquo;,上世纪七十年代是中国有名的首富县,全县牲畜最高达67万头只;而现在,严重的超载使得草场退化,牲畜头数下降到31万头只,全县的财政收入仅为支出的27%,&ldquo;首富县&rdquo;已沦为有名的&ldquo;贫困县&rdquo;。</font></p>
<p><font face="Arial">  住在源头买水喝</font></p>
<p><font face="Arial">  在长江源头第一县&mdash;&mdash;&mdash;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每天从上午十点开始,一辆辆拉满水的拖拉机就缓缓行进在街头。每当这时,县城里的居民就纷纷拿出水桶等候在家门口,准备买水。而在县城外,干枯的水井则比比皆是,长江源头竟出现了&ldquo;住在源头买水喝&rdquo;的窘相。</font></p>
<p><font face="Arial">  曲麻莱县副县长龚却佳说,曲麻莱县城原来有136眼水井,到2000年只有8口有水,县城大部分居民都靠买水生活。</font></p>
<p><font face="Arial">  人口急剧增加是祸首</font></p>
<p><font face="Arial">  &ldquo;自然气候的变迁和人类活动的加剧,让这块高原湿地不堪重负。&rdquo;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徐建龙说,水资源的减少、沙化加剧和严重的水土流失已经让三江源的生态环境严重超载,人类生存环境正在受到威胁。</font></p>
<p><font face="Arial">  资料显示,1949年,三江源地区的人口为13万人;而截至2003年底,三江源地区已有61万人。有专家指出,人口数量的增长与这里生态恶化的趋势绝不是偶然的吻合。</font></p>
<p><font face="Arial">  三江源区占地36.3万平方公里,从某种意义上说,每平方公里的土地现在还养不活2个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封志明认为,要强调三江源区的生态功能,必须控制人口的承载量。据新华社3日电<br />
&nbsp;</font></p>
<font face="Arial">
<p><br />
三江源生态移民安居乐业 <strong>2005-12/17</strong></p>
<p><br />
&nbsp;&nbsp;&nbsp; 截至目前,囊谦县已经集中安置三江源生态移民280户,住进了政府建造的移民村。据了解,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移民主要在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囊谦、杂多、称多、曲麻莱县,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玛多、达日、久治县,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兴海县,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格尔木市唐古拉山乡实施,目前搬迁移民已经逐渐习惯了城镇生活。(新华社记者 任晓刚 摄)<br />
&nbsp;<br />
</p>
</font><br/><br/><br /><strong>附件</strong>:<br /><hr size="1" noshade="noshade"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1.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6ee831e418f6.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2.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6ee833a48491.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3.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6ee835f2ceea.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4.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6ee838204ab2.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5.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6ee83c88e424.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6.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6ee83d462893.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7.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6ee840777ef2.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8.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6ee842fe1b06.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9.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6ee84a8ec179.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11.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6ee84c04548f.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12.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6ee84dc22f64.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13.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6ee84e8ae139.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7-9-18 19:31:44 | 只看该作者

我国森林旅游将限制游客数量 经济参考报

我国森林旅游将限制游客数量

(2007-9-17)     来源:经济参考报

    国家林业局新闻发言人曹清尧日前表示,目前森林生态保护区旅游游客过多,超过了保护区的生态承载能力,对生态状况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和破坏。根据国家发布的《林业产业政策要点》,国家林业局将对去森林生态保护区旅游的游客数量加以限制。

    曹清尧表示,生态旅游活动不能超过该地区的生态承载范围,所以在生态旅游区限制游客量是必然的,各个保护区要根据生态承载的能力,科学地确定它的游客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7-9-18 19:32:28 | 只看该作者

青海省制定目标加快发展旅游业和生产性服务业

青海省制定目标加快发展旅游业和生产性服务业

(2007-9-17)     来源:西宁晚报

  近日,青海省研究制定了《青海省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全省将大力发展旅游业和生产性服务业。

  《意见》提出,“十一五”时期青海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49亿元,年均增长10%;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3个百分点,到2020年基本实现服务业结构显著优化,就业容量显著增加,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显著提高,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总体发展水平与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基本相适应。

  《意见》同时提出了四项任务,一是要大力发展旅游业,使旅游业成为服务业的龙头产业;二是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互动发展;三是要加快发展消费性服务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四是要积极发展农村牧区服务业,促进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

===========================
这绝对是好消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7-9-20 09:24:26 | 只看该作者

人类活动在大气湿度升高过程中留下“指纹”

<p><font face="Arial">人类活动在大气湿度升高过程中留下&ldquo;指纹&rdquo; </font></p>
<p><font face="Arial">PNAS:人类在使地球变暖时也增加了大气保持水分的能力 <br />
&nbsp;<br />
&nbsp;作者:任霄鹏 来源:科学网2007-9-19 14:5:5&nbsp;&nbsp;<br />
&nbsp;</font></p>
<p><font face="Arial">图片说明:特殊感应微波成像器(SSM/I)于2005年8月28日(上)和29日(下)获得的大气水蒸气图像。红色和白色表示大气湿量高的区域。<br />
&nbsp;<br />
(图片来源:Carl Mears and Frank Wentz/Remote Sensing Systems)<br />
&nbsp;<br />
&nbsp;<br />
一项基于观测证据和气候模型的最新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在导致全球变暖的同时,也对大气的总湿量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相关论文发表在9月17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网络版上。<br />
&nbsp;<br />
进行最新研究的是美国Lawrence Livermore国家实验室(LLNL)的大气科学家与其他8个国际研究中心的成员。他们通过22个不同的气候系统计算机模型,以及来自特殊感应微波成像器(Special Sensor Microwave/Imager,简称SSM/I)的卫星观测数据发现,全球超过半数海洋近期发生的大气湿度增加不是由太阳活动引起的,也和1991年菲律宾吕宋岛皮纳图博火山喷发没有关系。<br />
&nbsp;<br />
论文第一作者、LLNL的Benjamin Santer表示,&ldquo;人类在使地球变热时也增加了大气保持水分的能力。从1988年至今,每平方米大气中的水蒸气含量每十年就会增加0.41千克,而自然气候的可变性并不能解释这种变化。最可信的解释和根源驱动力就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rdquo;<br />
&nbsp;<br />
随着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的增加,气温上升,更多的水蒸气被蒸发和保存在大气中。由于水蒸气本身也是温室气体,因此,大气中更多的水分也会捕获热量,从而放大全球变暖的效果。这也就是科学家所谓的&ldquo;正反馈&rdquo;。<br />
&nbsp;<br />
最新的研究使科学家首次证实人类在大气中水蒸气含量上留下了&lsquo;指纹&rsquo;。&rdquo;&ldquo;指纹&rdquo;研究主要是通过严格对比气候模型和实际观测数,从而找到气候变化的原因。但迄今为止,大部分的此类研究都集中在地球表面的温度变化上。而基本理论、观测证据和气候模型都已表明,较低的大气层温度每升高1摄氏度,其中水蒸气的含量将增加大约6%~7.5%。<br />
&nbsp;<br />
Santer表示,&ldquo;新的研究表明,气候系统在向人类讲述一个持续的故事,温度、湿度和大气环流的变化具有一致的内在的方式。&rdquo;(科学网 任霄鹏/编译) <br />
</font></p><br/><br/><br /><strong>附件</strong>:<br /><hr size="1" noshade="noshade"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200791914636264.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6f1cbdd99a16.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7-9-20 09:53:59 | 只看该作者

节能减排身边事:月饼减“衣”百姓获益

    首页&gt;&gt;&gt;电子版首页&gt;&gt;&gt;科技日报   节能减排身边事:月饼减&ldquo;衣&rdquo;百姓获益 -------------------------------------------------------------------------------- 石北燕 中秋将至,月饼再次成为各大商店、超市展销的热点。笔者发现,眼下各月饼柜台多以销售散装月饼为主,除了酥皮月饼等品种之外,其余各种规格的月饼大多都是简单独立的小包装,干净卫生。相比于精美昂贵的盒式月饼,这种物美价廉的散装月饼更加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在散装月饼窗口前,笔者看到不少顾客在排队等着选购。一位年轻的妈妈说:&ldquo;自己家吃,还是要讲究实惠和口味,至于那些华而不实的包装根本没必要,也太浪费。&rdquo;   近几年,食品、保健品、日用品等普遍存在豪华包装的现象,可以说到了近乎泛滥的地步,尤其在月饼食品上表现得更为突出。&ldquo;黄金月饼&rdquo;、&ldquo;天价月饼&rdquo;屡有报道,有的中秋月饼竟然标价上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其包装成本已远远超过了月饼的生产成本。打开一层层华丽的包装,通常只见一个大纸盒里边是泡沫塑料等填充物,填充物中放着几个小纸盒,小纸盒里才是最终的商品,整个包装的垃圾产出量高达80%以上。有调查显示,我国每年产生的2亿吨生活垃圾中,有4000万吨是包装物,其中食品包装和日用化妆品包装最多。过度包装会影响消费者对商品本身质量的鉴别,劣质包装上有毒有害物质还会影响商品(尤其是食品)的质量安全。除此之外,豪华、过度的包装还大大浪费了木材等宝贵资源,增加了生产纸张以及处理这些垃圾所耗用的能源。   根据科技部发布的《全民节能减排手册》,减少使用1千克过度包装纸,可节约1.3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3.5千克。如果全国每年减少10%%的过度包装纸用量,那么可节能约12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312万吨。拒绝过度包装,既省了钱又减了排,何乐而不为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7-9-21 13:43:48 | 只看该作者

世界首个零排放极地科考站亮相 形似太空船

世界首个零排放极地科考站亮相 形似太空船 第一个零排放科考站 &ldquo;伊丽莎白公主&rdquo;站效果图 (来源:信息时报) 正在向公众展示的考察站建筑(来源:金羊网)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9月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5日,比利时国际极地基金会揭开了世界上第一个零排放极地科学站&ldquo;伊丽莎白公主站&rdquo;的面纱。   科学家称,伊丽莎白公主站将成为一个能源完全自给自足的研究基地,科学家将在世界上最荒凉的环境之一南极洲研究气候变化的影响而不留下明显的污染标记。这个月晚些时候,这个预算1630万美元的研究站将从比利时运往南极。协助成立国际极地基金会的比利时极地探险家阿莱恩&middot;休伯特说:&ldquo;该研究基地将是第一个产生零排放的基地,使其成为南极洲能量使用的一种独特模式。&rdquo;国际极地基金会主要研究的极冠气候改变的影响。   形似八边形太空船   从外观上看,伊丽莎白公主科学站象一个一个八边形的太空船,&ldquo;降落&rdquo;在高高的支柱上方。科学家们将在这里分析厚厚的冰架,用冰架记录全球气候情况。基地设计组负责人约翰&middot;比特称,该站可能是南极洲未来站点的一个蓝图,对科学家的操作要求严格,尽量不产生污染,旧站和现有的一些站点是通过传统的运送燃料提供动力,不仅价格昂贵而且不利环保。伊丽莎白公主站的屋顶覆盖着太阳板,可提供启动这个独立基地必要的大量能源。其他能源将来自风车。比特说:&ldquo;送到这里的每吨燃料都要花很多钱,确实是非常困难的一个过程,建立一个零排放站点&hellip;&hellip;,别的就不需要了,非常健康。&rdquo;   该站设计寿命为25年,科学家主要利用这个站点研究气候、冰河和微生物。比利时政府将资助这项公私合营的项目。伊丽莎白公主科学站的其他部分将有望研究南极东北海岸线一直到12月25日,然后拆散零件,拖到60到90英尺高的冰架上和大约124英里的内陆,再重新组装起来,成为从11月到明年2月,也就是南半球的夏天20名科学家的家园。   将与俄日科学站形成一个科考站网   伊丽莎白公主科学站将坐落在距离索尔&middot;伦丹(Soer Rondane )山脉以北数英里的一个山脊上,将与附近的俄罗斯和日本科学站形成一个科考站网。比特说:&ldquo;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在南极大陆的卸载。&rdquo;伊丽莎白公主科学站标志着比利时1967年在南极大陆关闭自己的第一个科学站后再次回到南极洲。   该工程是国际极地年的一部分,国际极地年是一项全球性活动,由全球5万多名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一次大规模极地科考活动,研究全球变暖和改变着地球最寒冷地区的其他现象,已经如何影响地球其他区域等。将开展228项科研项目,深入了解地球两极,探究气候变化,尤其是全球变暖对两极的影响,这次的国际极地年在50年来规模最大,全球63个国家的研究人员将开展228项科研项目,使用破冰设备、人造卫星、研究站和潜水艇监控极地的&ldquo;健康状况&rdquo;。(杨孝文)<br/><br/><br /><strong>附件</strong>:<br /><hr size="1" noshade="noshade"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33.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6f35a2c8bde5.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31.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6f35a30b4de5.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32.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6f35a34dbe9c.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7-9-23 22:06:54 | 只看该作者

环保总局公布第一批流域限批地区解限名单

环保总局公布第一批流域限批地区解限名单

2007年09月23日11:02 环保总局网站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今日向媒体通报,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河南省周口市、陕西省渭南市、山西省襄汾县和安徽省芜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5个“流域限批”地区经过认真整改,基本达到有关环保要求,环保总局决定从即日起对其解除限批。蚌埠市、巢湖市、白银市、河津市(县级)以及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河南濮阳经济开发区、山东省莘县工业园区、邯郸经济开发区共8个市、县、园区整改尚未到位,继续维持限批。

  潘岳表示,对于第一批解限的地区,环保总局将抽调力量开展后督察,对企业是否兑现环保承诺不断进行抽查,防止污染反弹;尚未解限的地区必须按照环保总局的7项要求,加大整治力度,一日达不到有关要求,一日不解除限批。 

  潘岳说,2007年7月初,环保总局对黄河、淮河、海河流域及长江安徽段水环境污染严重的6市2县5个工业园区实施“流域限批”,暂停除污染防治和循环经济类以外所有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同时对38家企业进行“挂牌督办”。两个多月内,各地共清理1162个违法企业和项目。其中已关停400个,停产整顿249个,限期治理102个,追缴排污费7.25亿元,增设了19个环境执法督察机构。

  潘岳说,上述解限地区在整改工作中,结合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当地环保工作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如巴彦淖尔市针对高能耗及冶炼行业、造纸行业、选矿行业部署15项整改内容,关停取缔了乌拉特前旗中建冶炼公司等66项未批先建、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建设项目,清理废除28个相关“土政策”;周口市对76家重点违法排污企业分别采取关闭、停产治理、限期治理、挂牌督办等措施,同时清理了62条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土政策”,对174家“挂牌保护”企业实施了摘牌;渭南市对全市渭河流域所有造纸企业进行整治,对4家未能达标排放的化工企业实施停产治理,对2家落后化学制浆生产线实施关闭,同时清理13个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相关文件;襄汾县关闭淘汰了80个小洗煤、小选矿、小化工、小再生纸项目,提前淘汰总资产超过20亿元的机焦、生铁、洗煤、精矿粉等落后产能。

  潘岳说,上述解限地区目前都已按照环保总局要求,结合流域环境承载力,启动了城市发展和流域开发的规划环评。其中,巴彦淖尔市年底前完成城市发展规划环评,3个自治区级工业园区预计9月底前全部完成园区规划环评。芜湖市环保局结合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整改,委托中国环科院编制《芜湖市市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计划6个月编制完成并通过评估。潘岳表示,希望规划环评将对这些城市未来的产业布局、建设布局产生重大影响,从根本上遏制污染形势继续恶化。

  潘岳最后说,当前,我们面临的环境形势非常严峻。此次“流域限批”中,各地方的高度重视和迅速整改值得肯定:但限批毕竟是一种特殊行政手段,限批地区也只是全部地市中的一小部分。要从全局上解决问题,还需要依赖如规划环评、环境经济政策等常规化、系统化的制度。环保总局将在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不懈的探索,为建立一套完整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制度体系而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7-9-24 12:18:56 | 只看该作者

广东发现80斤重野生鳖 至少已经500岁(图)

<p><font face="Arial">广东发现80斤重野生鳖 至少已经500岁(图)</font></p>
<p><font face="Arial">&nbsp;2007年09月24日03:45 大洋网-广州日报 </font></p>
<p><font face="Arial">广东发现80斤重野生鳖。陈正新、阮晓光 通讯员黄晓鹏摄</font></p>
<font face="Arial">
<p><br />
  昨日上午,潮州市饶平县三饶镇一村民在河沟里钓获了一只重超80斤的鳖。这样的重量,基本上等同于一个普通的十三四岁男孩的体重。</p>
<p>  得知消息后,记者赶往现场看到,这只体形巨大的鳖犹如一块光滑的石头,壳上泛有一层墨绿色(见左图)。有经验的村民猜测,这只鳖年纪至少五百岁了。</p>
<p>  捕获它的村民介绍,昨天上午,当收起抛下的鱼线,发现了这只巨大的鳖的脖子被鱼钩给钩住了。</p>
<p>  而附近一个液化气站的工作人员听到这个消息,花了200多元&ldquo;换&rdquo;来了这只&ldquo;大寿星&rdquo;。他同时表示,明日中秋时,将会把这只鳖放生到饶平的一个大水库。<br />
</p>
<p>================</p>
<p><strong>放生的好!</strong></p>
</font><br/><br/><br /><strong>附件</strong>:<br /><hr size="1" noshade="noshade" /><br /><br /><img src="/image/filetypes/jpg.gif" alt="jpg" /><strong>&nbsp; 1.jpg</strong><br /><img src='/uploads/newbb/37800_46f73a9974095.jpg' alt="绿野户外网" /><br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7-9-26 00:54:36 | 只看该作者

我国正视三峡工程生态环境诸多问题

我国正视三峡工程生态环境诸多问题

2007年09月25日20:58 新华网

  新华网武汉9月25日电(记者 江时强 李志晖) 中国高级官员和专家学者25日在武汉召开研讨会,共商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大计。他们表示,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安全存在诸多新老隐患,如不及时预防治理,恐酿大祸。

  三峡工程历经15年建设,已接近尾声,今年首次错峰防洪,长江两岸安然度汛。工程每年发出的清洁水电相当于5000万吨原煤发电量,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亿吨。但是,自去年进入初始运行期以来,其对长达600公里库区的生态环境以及长江河道形态产生的影响,也逐步显现。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汪啸风透露,温家宝总理在今年国务院182次常务会议上,讨论解决三峡工程一些重大问题时认为首要的问题是生态环境问题。

  针对今年8月29日美国《华尔街日报》文章《三峡大坝之忧》提出的“三峡大坝项目正面临着山体滑坡和水污染等始料未及的问题”,汪啸风说:“有些说法别有用心,但多数是出于对三峡工程的关心。我们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事实证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当初大家关心的国力问题、科技水平以及移民等问题,现在已逐步得到解决。但是,对于三峡工程能引发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决不能以损失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繁荣。”

  汪啸风表示,三峡库区历来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人多地少矛盾突出,不合理的开发造成生态退化,水土流失加剧状况远未得到根本扭转。

  近几年,中国已累计投入数百亿巨资进行水污染防治、地质灾害治理、植树造林、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恢复与建设,其中,关停并转1500多家搬迁工矿企业,兴建各级污水和垃圾处理厂70余座,库区地灾治理耗资120多亿元,地灾避让移民近7万人。

  据每年公布的三峡工程生态环境监测,三峡工程施工区和移民安置区环境质量总体良好;三峡库区长江干流水质总体稳定,以优于三类水质为主;水库诱发地震维持低强度水平,无碍大坝安全。

  但是,诸多生态环境隐患仍令中国各级政府和专家忧心忡忡。国土资源部专家、三峡库区地灾防治工作指挥部指挥长黄学斌指出,时常发生的地质灾害严重威胁库区民众生命安全,滑坡入江后会造成涌浪灾害,浪高最高可达数十米,波及数十公里范围。

  湖北、重庆政府负责人均表示,三峡工程蓄水后,支流水质恶化,部分出现“水华”现象,且发生范围、持续时间、发生频次明显增加。部分支流居民饮水源堪忧,特别是香溪河、大宁河、梅溪河等情况突出。今年丰度县因支流富营养化而发生5万人饮用水污染,小江浮萍、水葫芦疯长等问题。

  清水下泄对长江中下游最险的荆江河段堤防的威胁也引起湖北省高度重视。副省长李春明说,近年来,荆江崩岸险情频次明显增多,崩岸长度明显增加。“据研究分析,今后长江河床将发生长距离的沿程冲刷和横向扩展,对河势控制和护岸工程带来较大影响,并引发新的崩岸。”

  针对这些问题,地方政府建议尽快打破专业和部门限制,制定三峡水库管理权威法规,编制库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黄学斌、曹文宣等专家也呼吁建立库区地灾防治长效机制,对已治理的项目进行有效的后期维护,坚决制止网箱养鱼这一导致水质富营养化的因素。

  三峡办水库管理司司长柳地介绍,三峡办正在重庆、湖北、上海推进消落区治理、支流水环境治理、农村城镇截污、生物多样性等7个方面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专项试点和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效能评估,并已在集镇居民饮水安全、中华鲟保护、三峡特有植物保护等方面取得进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7-9-26 10:51:44 | 只看该作者

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安全存在隐患

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安全存在隐患

2007年09月25日20:58 新华网


  新华网武汉9月25日电(记者 江时强 李志晖) 中国高级官员和专家学者25日在武汉召开研讨会,共商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大计。他们表示,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安全存在诸多新老隐患,如不及时预防治理,恐酿大祸。

  三峡工程历经15年建设,已接近尾声,今年首次错峰防洪,长江两岸安然度汛。工程每年发出的清洁水电相当于5000万吨原煤发电量,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亿吨。但是,自去年进入初始运行期以来,其对长达600公里库区的生态环境以及长江河道形态产生的影响,也逐步显现。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汪啸风透露,温家宝总理在今年国务院182次常务会议上,讨论解决三峡工程一些重大问题时认为首要的问题是生态环境问题。

  针对今年8月29日美国《华尔街日报》文章《三峡大坝之忧》提出的“三峡大坝项目正面临着山体滑坡和水污染等始料未及的问题”,汪啸风说:“有些说法别有用心,但多数是出于对三峡工程的关心。我们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事实证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当初大家关心的国力问题、科技水平以及移民等问题,现在已逐步得到解决。但是,对于三峡工程能引发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决不能以损失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繁荣。”

  汪啸风表示,三峡库区历来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人多地少矛盾突出,不合理的开发造成生态退化,水土流失加剧状况远未得到根本扭转。

  近几年,中国已累计投入数百亿巨资进行水污染防治、地质灾害治理、植树造林、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恢复与建设,其中,关停并转1500多家搬迁工矿企业,兴建各级污水和垃圾处理厂70余座,库区地灾治理耗资120多亿元,地灾避让移民近7万人。

  据每年公布的三峡工程生态环境监测,三峡工程施工区和移民安置区环境质量总体良好;三峡库区长江干流水质总体稳定,以优于三类水质为主;水库诱发地震维持低强度水平,无碍大坝安全。

  但是,诸多生态环境隐患仍令中国各级政府和专家忧心忡忡。国土资源部专家、三峡库区地灾防治工作指挥部指挥长黄学斌指出,时常发生的地质灾害严重威胁库区民众生命安全,滑坡入江后会造成涌浪灾害,浪高最高可达数十米,波及数十公里范围。

  湖北、重庆政府负责人均表示,三峡工程蓄水后,支流水质恶化,部分出现“水华”现象,且发生范围、持续时间、发生频次明显增加。部分支流居民饮水源堪忧,特别是香溪河、大宁河、梅溪河等情况突出。今年丰度县因支流富营养化而发生5万人饮用水污染,小江浮萍、水葫芦疯长等问题。

  清水下泄对长江中下游最险的荆江河段堤防的威胁也引起湖北省高度重视。副省长李春明说,近年来,荆江崩岸险情频次明显增多,崩岸长度明显增加。“据研究分析,今后长江河床将发生长距离的沿程冲刷和横向扩展,对河势控制和护岸工程带来较大影响,并引发新的崩岸。”

  针对这些问题,地方政府建议尽快打破专业和部门限制,制定三峡水库管理权威法规,编制库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黄学斌、曹文宣等专家也呼吁建立库区地灾防治长效机制,对已治理的项目进行有效的后期维护,坚决制止网箱养鱼这一导致水质富营养化的因素。

  三峡办水库管理司司长柳地介绍,三峡办正在重庆、湖北、上海推进消落区治理、支流水环境治理、农村城镇截污、生物多样性等7个方面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专项试点和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效能评估,并已在集镇居民饮水安全、中华鲟保护、三峡特有植物保护等方面取得进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