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2330|回复: 5

[双板技术] 大头板的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2 11:48: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今天所用的大头板于20多年前进入市场,迅速被大众喜爱并取代了传统的直板。这种两头宽中间窄的结构使得雪板立起刃后只需很小的压力就能把雪板压弯,于是贴着雪面的板刃形成一条弯曲曲线,自动引导雪板走刃转弯。大头板的发明无疑是滑雪史上的一项革命,它不仅产生了上诉的自转效应从而省去很多人为的转板动作,也使得卡宾滑法从专业走向业余并迅猛普及惠及大众。饮水不忘掘井人,在我们今天充分享受滑雪的乐趣时,不妨回顾一下大头板的几个发展故事,感受一下前人为我们今天所做出的努力。

大头板的早期发展
        大头板结构的标志是板腰比板头板尾连线缩进一些距离(侧挖side cut)。最早的雏形是在Telemark雪板上进行的,只有约4毫米的侧挖。这种形状虽然没有刻意为之,但到了上世纪50年代海德(Head)设计他2米长的金属板时已采用了约5.5毫米的侧挖,对应62米的转弯半径。当时侧挖不能太大的主要原因是雪板无法承受过大的侧向扭矩。但工程师的执着与创造力总是无穷的。早在手工制造雪板的时代,工程师们就锲而不舍的不断实验加大侧挖距离,开始是为客户量体裁衣的订制,后来逐渐把侧挖变成常态,但主要局限在为运动员的制作上。60年代侧挖到了7毫米左右。例如Kastle在1964年做出了侧挖7毫米的小回转板;Rossignol于1968年在板腰69毫米的雪板上做出了6.5-6.75毫米的侧挖;而达到8毫米的侧挖雪板大概是Elan首先做到的,当时Elan为运动员做的雪板比其他人的转弯半径缩短了约20%,达到了40米左右。随后20年。双板侧挖不断深入,但直到90年代初侧挖也只到达10毫米左右。
        在大头板的发展史上还穿插着一些有趣的故事,反映出工程师的丰富想象力。在80年代有个叫Olin的大公司,大公司里有一个大老板去学滑雪,但他太笨怎么也学不会。于是大老板把所有的愤懑发泄在雪板设计的不合理上,指示公司的雪板部门设计出一种易学的雪板。这个“光荣的任务”落到了一个叫Meatto的工程师头上。估计Meatto开始也不情愿,但对老板是敢怒而不敢言,于是把这个要他设计出的“光荣雪板”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Albert”。对,就是和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共用同一个名字!想想看,这等豪情与决心老板说什么也得给涨点工资吧。但其实此“Albert”非彼“Albert”,据知情人透露Meatto的“Albert”其实是暗指他家里一条狗的玩具名称!呵呵,工程师的思维常常深不可测,Meatto当时心里到底怎么想的无人知晓。但一干起来,Meatto就深深痴迷地陷了进去,最后居然设计出了侧挖高达30毫米的雪板。可这个雪板设计得实在是太离谱了。原来Meatto观察到运动员都是用外板内刃在滑雪,总是从一个板内刃跳到另一个板内刃,几乎从来不用外刃。于是Meatto走了极端,设计出的雪板是外刃笔直,侧挖全部让给内刃。那个小蛮腰呀,内刃一直伸到脚下正中,让人像滑冰似的去滑雪。为了不让雪靴干扰内刃,还特意设计出怪怪的高高的固定器。总之Meatto造了150付样板,让公司拿到1986年的商业展览会上。虽然这个怪怪的形状引起轰动围观,但老美向来起哄时兴高采烈,掏腰包时却慎之又慎。没有任何订购商愿意进货这种叫做“Albert”的怪物,“Albert” 雪板以彻底的失败而告终。
        当然滑双板的绝不能忘了滑单板的兄弟。滑单板的行事从来都凭直觉,才不会费脑子想什么这理论那体系的;同样单板的设计者也从来没把双板设计者的什么搓雪走刃的狗屁理念放在眼里。倒是大头板的设计者总是受单板形状的启发影响,不断偷偷地借鉴单板设计来充实发展双板设计。其实早在1975年,Burton就已造出了侧挖17毫米转弯半径只有6米的单板了,Head雪板也把这些侧挖偷偷地“抄袭”进他们的侧挖7.3毫米转弯半径35米的双板设计了。当然单板比双板短,容易设计侧挖,至少滑双板的是这样反复强调的,为的是为双板设计挽回些颜面。而滑单板的知道嘴上是永远斗不赢滑双板的,于是也懒得搭理这些胡搅蛮缠和强词夺理。但到了80年代末,单板开始风靡天下,各个雪板厂也纷纷开始制造单板。于是当1988年Atomic让工程师Huber设计粉雪板时,Huber干脆就把本场的单板一分为二,明目张胆地抄袭设计出了世上第一个胖头粉雪板:133-115-122mm 的Atomic Powder Plus。纸里终于包不住火了,滑单板的总算在嘴上扳回了一城。

大头板的革命性发展
        大头板侧挖尺寸的革命性突破发生在90年代初。主要来自三个原因。首先在制备技术上,无论从经验积累上还是新材料发展上都已经过几十年积累而蓄势待发;其次卡宾的大众普及对大头板产生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最后像滑雪史上所有革命一样,大头板在竞技比赛上取得的傲人成绩为大头板带来声誉,为大头板最终的升堂入室奠定了基础。
        在制备技术上,突破首先来自Elan雪板。1983年斯洛维亚人Franko大学毕业,于1987年加盟Elan。Franko很快就设计出新型大头板:Sidecut Extreme-SCX。随后几年功夫,天才的Franko就把侧挖尺寸从徘徊不前的10毫米左右一下推进到了22.5毫米!转弯半径缩短到了15米!而Franko大头板的侧面曲线也设计得直接了当,一直延续到今天:“告诉我你想要的转弯半径和立刃角,把一个直板按这个参数插进雪面,然后把雪下部分直接割掉就ok了”。于是现代大头板诞生了!到1993年,SCX开始大面积地在欧洲和北美推广SCX大头板了。所到之处人们无不为这种新型的大头板而痴迷,试滑时一些中级滑雪者才转几个弯就突然优雅地开始回转卡宾了,简直让人看得目瞪口呆。美国市场总监Adams及时把这些信息反馈给Elan,让Franko设计出了适合教学的163cm和143cm板。当Adams拿着这些教学板在各个滑雪学校演示时,喜欢新生事物的老美全都赞不绝口。
        与Franko同时还有一个匈牙利人Petkov不能不提。Petkov是滑雪运动员,1976年退役。Petkov不仅运动天赋极佳,而且还爱搞发明创造。他退役后改玩风帆划水,居然通过改造风帆拿了三次全国冠军。Petkov1987年到美国发展,夏天教滑水冬天教滑雪,闲暇时还帮着照看一家零售店。在这里通过观看手工制造帆船他产生了制造新卡宾板的灵感。1992年春,Petkov返回匈牙利。那时Atomic在那有个制造低端雪板的工厂。Petkov让工厂做了一个113-61-91mm的板模,可当时根本找不到足够宽的底板。真是凑巧了,旁边就有一家制造滑水板的工厂,于是Petkov有了底板材料,造了3-4付雪板带回了美国,在Mt. Hood雪场一试滑,结果好极了。Petkov把他的雪板命名为S雪板,当然是想强调用它滑出的S弯,并制造了183cm和193cm的雪板。1993年他把新雪板拿到展览会上,当时在世界范围大力推广卡宾的Warren Witherell看到后兴奋不已。光1994年,Petkov就卖出了1200付雪板。随后现代大头板的时代真正来临了,所有的厂家都开始制造大侧挖的大头板并把雪板长度成功地缩短下来,于是就有了今天的大头版。

Bode Miller与大头板
        像Head的金属板与Lange的塑料雪靴一样,新技术被主流接受一定是在竞技滑雪取得压倒性优势后才会发生。当年美国人Head不懂这个,结果被法国Rossignol钻了空子吃了闷亏。后来美国人Lange学乖了,一造出塑料雪靴二话不说提着就往运动队跑,可最后还得靠奥地利运动员帮忙闯出品牌。美国是个人才辈出又特别善于学习吸收的国家,有了上两次经验,这次大头板的革命美国人当仁不让了。首先是制造上,K2在1994年开足马力一气就设计出了K2的3个系列。由于当时K2的宽板模子都在制造单板,所以情急之下造出的大头版没有Elan, Kneissl,S-Ski当时的板宽。即使最宽的K2-4系列的195cm板,也是98-65-87mm尺寸,侧挖14毫米,转弯半径22米,比起Elan当时霸气的105mm板宽还是差了一截。但这次K2逆袭其他品牌,急吼吼地把刚出炉的K2-4板拿到1996年美国青少年冠军赛比赛场地,求爷爷告奶奶地让那些孩子试穿。可重大比赛选手们都在用当时知名的品牌,有谁想冒险用谁也不知底细的K2-4板呀?可偏偏有个山里出来的野孩子,滑雪动作即不标准也不规范。这孩子没见过什么大世面,所以也就天不怕地不怕地穿上了K2板。比赛开始了,我的天呀!就见这孩子疯了一般,风驰电掣般地一次次冲下雪道,惊得所有教练目瞪口呆,手里的咖啡恨不得全泼到了身上。结果在四项比赛中,这孩子拿了三项冠军,一项亚军!于是威震天下的一代天骄,Bode Miller,就以这样的姿态傲然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以前曾在一个贴里说过,Bode Miller是个不可复制的神话。这不仅是由于他令人骄傲的滑雪成绩,更由于他不落窠臼的创新精神(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IuyZ8TChQCE/)。在赛场上他不仅打破了欧洲人统治的神话,在技术上他也是一个独领风骚的开拓者。他的滑法,特别是大量使用板尾的滑法,以当时的标准全是错的。可老美有一点很可爱,就是认同强者的虚心态度。当教练们发现说不通Bode Miller的滑法时,他们不是抱残守缺,而是坦然放弃自己的观点而认真审视学习新的技术。Bode Miller在赛场上所洋溢的激情深深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上届奥运会36岁高龄的Bode依旧披挂上阵,没有人看好他,特别是在他输掉Downhill比赛后大家都认为这是他的告别赛。不想几天后Bode就令人不可思议地摘下了super-G比赛中的铜牌。没人知道他上一年手术后的艰辛,没有人知道他上一年失去弟弟的痛苦。可不知趣的NBC女记者Christin Cooper在终点站却追问起Bode此时对弟弟的感受,逼得铁汉在镜头前落泪,令无数人心酸(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K-K1x1LrRs8/)。随后人们对Bode的同情变成了对NBC的愤怒,抗议电话电邮像潮水般地涌向了NBC,涌向了女记者。这时还是Bode及时站了出来替NBC女记者解了围。他在推特上说:“我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可请对Christin Cooper礼貌些。我在镜头前的情绪失态并不是她的错。我的感情是粗线条的,她问的问题是每一个记者都会问的,追问是记者提问的风格,她本意并不是想引起我的痛苦”。
        Bode Miller当年K2板的使用,终于完成了大头板升堂入室的临门一脚。此后大头板独占天下,造福了我们这一代人在雪场上幸福时光。
发表于 2016-1-23 16:2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3 20: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知识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3 21:51:09 | 显示全部楼层
知识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3 14:0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又看了一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5 09:25:2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好几遍,好贴~,任何一个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东西,都是经过了漫长的经验和知识积累的。
只可惜最后Bode Miller泪下的采访视频打不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