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7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八卦] 老有所养”的前提是藏富于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18 09:12: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养老问题最近又成热点。都说“老有所养”不是一句空话,那么,这句话具体的内容应该包含什么呢?

其实,所谓的老有所养,我们可以用更现代的观念阐释为:采取一系列手段和方法,让企业职工在退休以后的基本生活水平不至于明显下降,在生命的末段也能获得经济上的保障和生活的体面,不至于退休前后的生活水平反差过于强烈。

众所周知,人一生的生命周期之中,收入水平从20多岁到60多岁阶段呈现“倒U形”分布,20多岁收入开始渐增,至40多岁收入达到顶峰,然后迅速下降,60岁以后达到最低点。而人一生的消费开支也遵循大致相同的规律,20岁以后生活开支大幅增加,步入中年时达到顶峰,然后会逐步下降——但是,一般人在50岁以后的消费开支下降速度并不会很快,远远低于收入下降的速度。这是因为,在中老年以后的医疗开支和意外开支会比年轻时多得多,因此,普通人的一生的消费开支水平如果画一幅曲线图表示,就不是“倒U形”,而是呈现出一旦达到峰值后下降较为缓慢的情况,更像是一个不太规则的“倒L形”。

人过中年以后到老年,普通人的收入下降剧烈,开支却没有明显减少,这中间巨大的差距,需要靠什么来填补?这就说道了老有所养那个关键的“养”字。

一般来说,要实现这个“养”。主要有三个经济上的来源。第一是退休时政府提供的一份收入保障,让退休者维持基本的体面;第二是企业发放的养老年金,这可以让退休者有额外的收入;第三是通过个人常年的储蓄和投资,依靠资本市场来获得持续的回报。加入这三条都能切实做到了,我们也可以说:这个国家基本实现了“老有所养”。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养老金、企业年金、投资回报这三项真的足以职称我们的养老计划吗?很遗憾,答案是不确定的。

根据央视最近的报道:中国去年养老保险收支结余3400多亿元,累计结余34000多亿元,此外中国还有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储备16000亿元没有动,同时还能够划拨国有资产来充实养老基金。看上去,养老金的运转似乎非常健康。但实际上,光鲜亮丽的数字背后,是各种隐患。2015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显示,剔除财政补贴后,全国养老保险亏空将超过3000亿元,比上一年的1563亿元显著扩大。

以上的数字,取自国内公开发行的媒体甚至官方媒体,从中依然能看出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养老金究竟盈余还是亏损?缺口究竟有多大?对于一般人而言可能始终是个谜。但可以肯定的是,以后缴费的人数会越来越少,领取养老金的人会越来越多。按照传统统计口径,中国2000年之前进入老龄社会,2025年进入深度老龄社会,2035年进入超级老龄社会,老龄人口至少达到4亿。这预示着养老金对于财政的负担,只会越来越重。

负担过重的后果,就只能减低每个人的养老基金年所得。与退休前的工资相比,养老金的金额比例会越来越少。这就说到了“替代率”的问题,即退休者第一年的退休津贴和前一年收入所得之比。有研究机构称,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只有42%,这是几乎和美国持平的世界平均水平。但这个水平其实并不高,因为它说明退休后的生活质量比以前下降了一半以上。而且我们可以大胆地预测,这个水平未来将是持续下降的,原因在于通货膨胀对财富的稀释。

通胀的具体感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1997年以来官方公布繁荣平均通胀率低于2%并且从未超过6%,这可信吗?根据某些独立机构的测算,其实中国的通胀率十年来高达10%左右。而退休金的增长率从未达到这个数字。如果从30岁上下人群目前的职场生涯算起,二三十年后,退休金与物价之间的差距会更大,也就是说“替代率”将远远低于现在公布的42%。会低到多少?谁也说不清,但可以肯定的是,养老金起到“养老”的作用将非常有限。

第二的一个养老来源是企业年金,这是在“低到尘埃里”的养老金之外,另一种养老补充形式。可是,我估计多数读者和笔者一样,从未见过年金到底长什么样子。为何?根据人社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企业总数仅为74850家,参加的职工人数为2169.42万人。而全国一共多少企业呢?

据统计,截至去年,中国以个人独资企业等形式的企业大概有1100万家,另外以个体户登记的企业有3600万家,合在一起有将近5000万家。5000万当中的7万,这个比例实在不能再低了。因此,企业年金全靠拼人品。寄望于落到一个凤毛麟角的好单位,对大多是人而言,这种养老来源也是不靠谱。

最后一个养老来源,是靠资本市场获得长期的投资回报。之前说过,美国的养老金“替代率”也低于50%,因此美国人养老也不主要靠养老金。他们老有所养的一个重要来源是股票市场。二战以后,股市成了美国人储备养老钱的重要场所。根据某投资机构的测算,1957-2003年间,标准普尔500成份股年均投资收益率为10.85%,其中,资本利得收益率7.34%,略高于7.08%的名义GDP增速和6.08%的净利润增速,年均股息收益率为3.27%。投资者的总体收益率10.85%显著高于名义GDP增长率。


然而,在2000-2013年间的中国,2000年前上市的985家A股公司年均投资收益率为2.12%,其中,资本利得收益率仅为0.92%,远低于14.38%的名义GDP增速和10.61%的净利润增速,年均股息收益率为1.19%。投资者的总体收益率2.12%,显著低于GDP名义增长率。

可见,投资中国的股市,如果我们先不算大量亏本的散户,仅就盈利者而言,其年平均回报率也是远远低于通货膨胀率。要想在日后依靠股票收益来养老,效率也不太高。此外,目前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是,对于大多数低收入的劳动人口,他们在年轻时往往负债累累,最主要的是房地产按揭贷款,这很难让他们积累起商业性的养老资产,除了房产以外几乎没有大额资产,导致他们的养老贫困问题更加严峻。养老唯一的变现途径就是卖房。显然,这种方式并不意味着退休人员能获得优质的生活,退休后依然过着租房生活,这是一件不太合理的事。

看来,“老有所养”其路漫漫,各种不确定因素都增加了未来的养老风险。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威廉.夏普(William F. Sharpe)所言,即使你在退休前做了大量投资,但由于风险的不确定性,因此人们必须做好心理准备:你最终的退休生活水平会落在一个相当大的区间内,具体落在哪一点无法确定。如果投资的结果落在了区间最低的位置,那么,结果会十分糟糕。

而真正能让我们能实现“老有所养”目标的解决之道,需要实现更优化的养老金方案,更需要给企业松绑和政策补贴,让企业普遍建立养老金制度,负担起愈加沉重的养老担子。此外,最重要的是,我们亟需一个稳健的、高投资回报的资本市场,在政府养老金、企业年金之外,让人们通过投资回报实现“老有所养”的目标。总之,让老百姓更富裕,并且让富余的钱有长期稳健的投资渠道,藏富于民,这才是实现“老有所养”的前提。否则,老有所养的理想很可能会在几十年后变成老无所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