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14680|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人的珠峰攀登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5-6 02:43: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font face="Arial"></font></p>
<p><font face="Arial">作者:十一郎</font></p>
<p><font face="Arial">版权声明:<br />
&nbsp;&nbsp;&nbsp; 未经许可,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引用。<br />
&nbsp;&nbsp;&nbsp; 如需转载,请邮件联系:11wolf@163.com<br />
&nbsp;&nbsp;&nbsp; 本文已发表于《户外》(Outside)杂志中文版2008年5月。<br />
&nbsp;&nbsp;&nbsp; 网络版本的配图,来自高飞、范范、夏尔巴次仁、大刘等朋友和我自己,相关权益属于原所有人。
</font></p>
<font face="Arial">
<p><br />
前言:</p>
<p>&nbsp;&nbsp;&nbsp; 现代登山运动起源于1786年的法国,在欧洲经历了它的阿尔卑斯时期之后,于上个世纪初转向了喜马拉雅山脉。</p>
<p>&nbsp;&nbsp;&nbsp;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当发达的登山国家,轮番向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的8000米高峰发起冲击时,年轻的新中国迅速加入到了这一行列中来,并于1960年5月25日,由中国登山队的王富洲、屈银华、贡布首创珠峰北侧登顶线路。此前的5月13日,瑞士、波兰和美国联合登山队刚刚首登了世界第七高峰、海拔8172米的道拉吉利峰&mdash;&mdash;至此,全世界14座8000米级独立山峰中,只有完全位于中国境内的希夏邦玛峰还是未登峰。</p>
<p>&nbsp;&nbsp;&nbsp; 从那以后的48年里,根据有记载的数据统计,站在世界之巅的中国人已经达到了183人次。虽然,相对于3000人次的珠峰整体登顶记录,中国人只占不到6%的比重,但是对于一个两千年来以农耕文化为主的国家而言,这是一个崭新的飞越。</p>
<p>&nbsp;&nbsp;&nbsp; 在这48年中,中国的登山运动,也走过了国家荣誉阶段、国际合作阶段、多元发展阶段等三段历程,并逐渐向世界先进水平靠近。以珠峰为舞台,创造了:北侧第一次登顶&mdash;&mdash;1960年;第一位北侧登顶的女性&mdash;&mdash;潘多;第一位2次登顶珠峰的女性&mdash;&mdash;桂桑;国内第一对登顶珠峰的夫妻&mdash;&mdash;仁那和吉吉;国内登顶珠峰次数最多的攀登者&mdash;&mdash;阿旺罗布(6次)&hellip;&hellip;等优秀成绩。</p>
<p>&nbsp;&nbsp;&nbsp; 一部中国人的珠峰攀登史,浓缩了中国登山运动50年的发展史。</p>
<p>【未完&middot;待续】</p>
</font>
2#
 楼主| 发表于 2008-5-6 02:45: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的珠峰攀登史》01

<p><font face="Arial"></font></p>
<p><font face="Arial">作者:十一郎</font></p>
<font face="Arial">
<p><br />
版权声明:<br />
&nbsp;&nbsp;&nbsp; 未经许可,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引用。<br />
&nbsp;&nbsp;&nbsp; 如需转载,请邮件联系:11wolf@163.com<br />
&nbsp;&nbsp;&nbsp; 本文已发表于《户外》(Outside)杂志中文版2008年5月。<br />
&nbsp;&nbsp;&nbsp; 网络版本的配图,来自高飞、范范、夏尔巴次仁、大刘等朋友和我自己,相关权益属于原所有人。
</p>
<p><br />
一、1960年:北侧第一次登顶珠峰&mdash;&mdash;英雄3+1+N</p>
<p>&nbsp;&nbsp;&nbsp; 现代登山运动出现于中国,完全是国家行为。当时唯一的学习对象是前苏联。从1955年5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应邀派许竞、师秀、周正、杨德源4人前往高加索登山基地学习登山技术开始,5年间,中国登山队(前身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登山队)实施的13次雪山攀登活动中,就有7次与前苏联合作。</p>
<p>&nbsp;&nbsp;&nbsp; 这5年里,年轻的中国登山队从零开始,陆续攀登了团结峰、十月峰、厄米尔鲁士山、慕士塔格山、公格尔九别峰、贡嘎山、道龙上瑞、七一冰川、列宁峰、莫斯科-北京峰、疏勒山主峰、念青唐拉山脉东北峰等12座从5100米到7556米的山峰,为1960年的珠峰攀登奠定了人员基础。</p>
<p>&nbsp;&nbsp;&nbsp; 挑战世界最高峰,不仅要拥有具备高海拔攀登能力和经验的人,而且还要有适合的装备。在那样一个对外贸易不发达、天灾人祸不断的年代,中央政府为此专门划拨外汇,仅在瑞士、法国购买登山装备就花去了近35万美元。</p>
<p>&nbsp;&nbsp;&nbsp; 1958年11月,许竞率领的侦察组前往珠峰脚下进行线路侦察。1960年3月3日,由214人组成的第一支中国珠峰登山队,进驻北侧大本营,开始攀登前期的建营、运输、侦查等准备工作。这是世界登山史上第18支攀登珠峰的队伍;这也是人类第11次尝试由北侧登顶珠峰。之前,已有英国队于1953年5月29日首登珠峰,瑞士队于1956年5月23日、24日第二次登顶珠峰&mdash;&mdash;两次攀登均从尼泊尔一侧完成。</p>
<p>&nbsp;&nbsp;&nbsp; 3月24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6400米建立前进营地。3月27日,侦查北坳冰壁的攀登线路。4月12日,修通北坳冰壁路线、突破了珠峰北侧攀登的第一个技术型难关,建立北坳营地。4月29日,宿营7400米。5月1日,宿营7600米,发现了30多年前英国登山队留下的物资。5月2日,登山队在海拔7800米处第一次用氧&mdash;&mdash;距此37年11个月零9天之前,他们的英国同行在这个线路的7770米处,有史以来第一次在高山攀登中使用氧气。5月2日晚,建立8100米营地。5月3日,在海拔8300多米处,再次发现英国队当年的营址和遗留物资。5月4日、5日,完成对第二台阶的侦查。5月23日,建立8500米突击营地。</p>
<p>&nbsp;&nbsp;&nbsp; 5月24日上午9点,突击组长许竞突然病倒,由王富洲接任组长,并率领刘连满、贡布和补充进来的屈银华出发攻顶。他们每人携带2瓶氧气、睡袋、冰抓、岩锥等个人物资,加上电影摄影机、胶片、毛主席塑料像、一把铁锤等公共物资,人均负重14公斤。</p>
<p>&nbsp;&nbsp;&nbsp; 中午12点,突击组4人到达海拔8600多米的第二台阶下部。珠峰北侧第二台阶的最难点,是一块4米多高、笔直的岩壁,曾被认为是无法通过的障碍。他们首先决定,每人只携带1瓶氧气完成后续攀登,其余氧气集中存放在第二台阶下。然后,刘连满由王富洲保护,在岩壁上打了两颗岩锥,他与贡布、屈银华分别尝试攀登,但均不成功。随后,由刘连满做人梯、屈银华脱去高山靴踩在他肩上,终于在岩壁上又打了几颗岩锥,设定了保护点。下午5点,4人终于攀上第二台阶的顶部。</p>
<p>&nbsp;&nbsp;&nbsp; 在继续前行的过程中,担任开路任务的刘连满出现了体能衰竭和严重的高原反应。他多次摔倒后,终于在海拔8700米处不支倒地。王富洲、屈银华、贡布把刘连满安置在一个既避风、安全的岩石槽中休息,准备回程中再把他带回。此时,已是下午7点。</p>
<p>&nbsp;&nbsp;&nbsp; 由于他们没有携带更多的宿营装备,接下来继续攀登的话,他们将面临着夜间在陌生线路进行超高海拔行军的重大挑战。</p>
<p>&nbsp;&nbsp;&nbsp; &ldquo;大家认为虽然天气将晚,但考虑到原来的气象预报是25日天气将变坏,大家的体力与每人所余的氧气量不容许再拖太长时间&hellip;&hellip;又考虑到顶峰的风力一般在夜间比较白天要小一些,而当天又是睛空,星光映着雪光,还是隐约地可以寻找一下攀登路线。更主要的是想到了党的指示与六亿人民的希望。所以就决定只有前进不能后退,不能错过时机,不拿下顶峰誓不回头。&rdquo;</p>
<p>&nbsp;&nbsp;&nbsp; 他们通过8750米时,阳光逐渐消失。他们根据对预设路线的记忆和登山经验,在微弱的星光、雪光中,不断尝试。到达8800米时,3人基本用完了氧气。</p>
<p>&nbsp;&nbsp;&nbsp; 5月25日凌晨4时20分,王富洲、屈银华、贡布登上了珠穆朗玛峰之巅。</p>
<p>&nbsp;&nbsp;&nbsp; 下撤途中,他们在8700米找到刘连满时,他正昏沉睡去,他身边的笔记本上写着:&ldquo;我知道我不行了,我看氧气瓶里还有点氧,给你们3人回来时用则也许管用。永别了!&rdquo;</p>
<p>&nbsp;&nbsp;&nbsp; 5月30日,中国登山队全体返回大本营。他们成功开创了珠峰的第二条登顶线路,并因此成为整个国家的民族英雄。</p>
<p>&nbsp;&nbsp;&nbsp; 由于登顶队员没有获得足够的影像证据,以及当时东西方之间的隔阂,1960年中国队首次由珠峰北侧登顶的记录,隔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为国际登山界所承认。</p>
<p>&nbsp;&nbsp;&nbsp; 回首这个故事,除了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后世的人们还应记住刘连满、许竞、王凤桐、汪玑(遇难)、邵子庆(遇难)等人的名字。这是一次艰难的胜利。</p>
<p>【未完&middot;待续】</p>
</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8-5-6 02:46:16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的珠峰攀登史》02

<p><font face="Arial"> </font></p>
<p><font face="Arial">作者:十一郎</font></p>
<font face="Arial">
<p><br />
版权声明:<br />
&nbsp;&nbsp;&nbsp; 未经许可,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引用。<br />
&nbsp;&nbsp;&nbsp; 如需转载,请邮件联系:11wolf@163.com<br />
&nbsp;&nbsp;&nbsp; 本文已发表于《户外》(Outside)杂志中文版2008年5月。<br />
&nbsp;&nbsp;&nbsp; 网络版本的配图,来自高飞、范范、夏尔巴次仁、大刘等朋友和我自己,相关权益属于原所有人。
</p>
<p><br />
二、1967年:一个鲜为人知的四面跨越之梦</p>
<p>&nbsp;&nbsp;&nbsp; 1964年5月2日,中国队首登了最后一座8000米独立山峰&mdash;&mdash;希夏邦玛之后,有过一个&ldquo;三年内北上南下珠穆朗玛峰&rdquo;的设想。这个设想最初的方案是:&ldquo;1967年从珠穆朗玛峰的东西南北四面交叉跨越顶峰,创造登山界的世界之最。&rdquo;</p>
<p>&nbsp;&nbsp;&nbsp; 此前的1963年5月22日,美国队成功开创了珠峰的第三条线路&ldquo;西山脊转北壁路线&rdquo;并登顶。</p>
<p>&nbsp;&nbsp;&nbsp; 为实施这个计划,1965年的4月底5月中和10月中上旬,中国队的许竞、曾曙生、邬宗岳、侯生福、张峻岩、尼玛扎西等人,分两次进入珠峰北侧区域,对东山脊、西山脊和东北山脊,进行线路侦查,最高到达7450米的高度。</p>
<p>&nbsp;&nbsp;&nbsp; 1966年底,根据当时国际形势的变化,方案调整为:放弃跨越计划,从北侧登顶不少于10人,超过印度队1965年登顶9人的纪录。</p>
<p>&nbsp;&nbsp;&nbsp; 最终,由于众所周知的、登山以外的政治因素,中国队没有能够在1967年实施对珠峰的第二次攀登。</p>
<p>【未完&middot;待续】</p>
</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8-5-6 02:46:59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的珠峰攀登史》03

<p><font face="Arial"></font></p>
<p><font face="Arial">作者:十一郎</font></p>
<font face="Arial">
<p><br />
版权声明:<br />
&nbsp;&nbsp;&nbsp; 未经许可,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引用。<br />
&nbsp;&nbsp;&nbsp; 如需转载,请邮件联系:11wolf@163.com<br />
&nbsp;&nbsp;&nbsp; 本文已发表于《户外》(Outside)杂志中文版2008年5月。<br />
&nbsp;&nbsp;&nbsp; 网络版本的配图,来自高飞、范范、夏尔巴次仁、大刘等朋友和我自己,相关权益属于原所有人。
</p>
<p><br />
三、1975年:8848.13米&middot;中国梯&middot;&ldquo;女子第一人&rdquo;之争</p>
<p>&nbsp;&nbsp;&nbsp; 后世的人们,也许不知道的一个细节是:1975年这次攀登测量前,国内使用的珠峰标高一直是8882米。</p>
<p>&nbsp;&nbsp;&nbsp; 早在50年代初,中国政府就定下了&ldquo;精确测量珠峰高度,绘制珠峰地区地形图&rdquo;的决心。</p>
<p>&nbsp;&nbsp;&nbsp; 1975年3月,一支由179名登山运动员和255名科考、气象、通讯、新闻、医务、交通运输、后勤人员组成的中国登山队,来到北侧大本营。这是珠峰历史上最庞大的一支队伍,他们不仅承担着登顶的任务,而且肩负了测量珠峰高度的使命。在攀登活动中,还隐含着与日本队争夺世界第一位登顶珠峰女性荣誉的潜在竞争。</p>
<p>&nbsp;&nbsp;&nbsp; 从3月21日开始的两个月中,测绘人员进入到各个区域,为最后的实测做准备。</p>
<p>&nbsp;&nbsp;&nbsp; 同时,登山队也在进行建营、运输、和修路工作。这一次,想出了对付北侧最大难关&ldquo;第二台阶&rdquo;的办法&mdash;&mdash;他们准备了特质的的铝合金梯子。在1960年的攀登中,&ldquo;第二台阶&rdquo;消耗了中国队7个小时的宝贵时间。</p>
<p>&nbsp;&nbsp;&nbsp; 登顶前,登山队遭遇了恶劣气候的肆虐。更不幸的是,突击队长邬宗岳在攀登过程中于8000多米处遇难。</p>
<p>&nbsp;&nbsp;&nbsp; 5月27日中午2点半,候生福、索南罗布、潘多(女)等9名队员成功登顶。攀登过程中,登山队把四节单节长度为1.2米的铝合金梯子连接、架设在第二台阶的陡壁处,大大降低了攀爬难度。登顶后,他们在顶峰架设了第一个觇标(高3.5米);并由潘多使用木头杆子使劲插进雪层的办法,测得雪层厚度为0.92米&mdash;&mdash;至于这个办法是否科学,登山界的看法并不一致。</p>
<p>&nbsp;&nbsp;&nbsp; 登山队员下撤后,四周的测绘人员,连续3天进行16个测回的测量,计算出8849.05米的珠峰雪面高度,以此减去0.92米,形成官方公布的8848.13米珠峰高程数据。一直到2005年,国内的登山队都使用8848米作为珠峰的标高。</p>
<p>&nbsp;&nbsp;&nbsp; 75年攀登留下的另一笔重大&ldquo;财富&rdquo;是第二台阶的金属梯。从此,珠峰北侧传统线路的难度,大大降低。如果没有这架&ldquo;中国梯&rdquo;,许多后来的商业登山客户,将无法实施珠峰北侧的攀登。</p>
<p>&nbsp;&nbsp;&nbsp; 有些遗憾的是,潘多没有成为历史上第一位登顶珠峰的女性&mdash;&mdash;此前的5月16日,日本队的田部井淳子从尼泊尔一侧获得了这项殊荣。</p>
<p>&nbsp;&nbsp;&nbsp; 同年9月,英国队开创珠峰第四条线路&ldquo;西南壁路线&rdquo;,并成功登顶。</p>
<p>【未完&middot;待续】</p>
</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5-6 02:47:48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的珠峰攀登史》04

<p><font face="Arial"></font></p>
<p><font face="Arial">作者:十一郎</font></p>
<font face="Arial">
<p><br />
版权声明:<br />
&nbsp;&nbsp;&nbsp; 未经许可,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引用。<br />
&nbsp;&nbsp;&nbsp; 如需转载,请邮件联系:11wolf@163.com<br />
&nbsp;&nbsp;&nbsp; 本文已发表于《户外》(Outside)杂志中文版2008年5月。<br />
&nbsp;&nbsp;&nbsp; 网络版本的配图,来自高飞、范范、夏尔巴次仁、大刘等朋友和我自己,相关权益属于原所有人。
</p>
<p><br />
四、国际合作</p>
<p>&nbsp;&nbsp;&nbsp; 珠峰另一侧的尼泊尔,则早在50年代即开始积极吸引西方人前往攀登,登山及相关产业逐渐形成了尼泊尔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1979年,中国重新对外国人开放珠峰北侧的攀登。</p>
<p>&nbsp;&nbsp;&nbsp; 以此为契机,外国登山者纷纷前来中国一侧攀登珠峰,并在5年间,开创了3条新线路:</p>
<p>&nbsp;&nbsp;&nbsp; 北壁霍尔拜因岩沟线路(第6条),1980年5月,日本队。</p>
<p>&nbsp;&nbsp;&nbsp; 东北山脊转北壁诺顿岩沟线路(第8条),1980年8月,著名登山家梅斯纳尔,单人首创、无氧登顶。</p>
<p>&nbsp;&nbsp;&nbsp; 北壁转诺顿岩沟线路(第11条),1984年10月,澳大利亚队,无氧登顶。</p>
<p>&nbsp;&nbsp;&nbsp; 随着国门的开放,国内登山组织也积极转向国际合作。</p>
<p>&nbsp;&nbsp;&nbsp; 这个阶段,共有20位中国登山者,通过1988年的中日尼三国联合登山队、1990年的中国苏联美国和平登山队、1993年的海峡两岸联合登山队、1997年的中国巴基斯坦友谊联合登山队、1998年的中国斯洛伐克联合登山队这5支队伍,登顶珠峰。其中,李致新和王勇峰后来在中国人的&ldquo;七大洲&rdquo;竞赛中获得头筹,并成为2000年后珠峰商业登山的推动者;藏族女登山家桂桑,成为第一个两次登顶珠峰的女性;次仁多吉和仁那,是中国西藏14座登山队的中间;次落,则是第一个登顶珠峰的大学生;吴锦雄,是第一个登顶珠峰的台湾同胞;其他人,如旺加、达琼、其米、开村、丹真多吉等,无一不是西藏登山队的骨干。</p>
<p>&nbsp;&nbsp;&nbsp; 对珠峰等山峰的国际合作攀登,拓宽了中国登山者的视野,带来了国际领先的攀登技术和理念,推动了中国登山运动水平的又一次跃进。同时,也让相关的登山协会找到了&ldquo;以山养山&rdquo;的路子。</p>
<p>&nbsp;&nbsp;&nbsp; 在这个从国家登山走向多元化登山的过渡期间,关于国际合作攀登中的国内登山者,其角色界定到底是攀登伙伴、还是服务提供者,有时并不那么清晰。</p>
<p>【未完&middot;待续】</p>
</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5-6 02:50:03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的珠峰攀登史》05

<p><font face="Arial"><font face="Arial"></font></font></p>
<p><font face="Arial">五、来自南方的微风</font></p>
<p><font face="Arial">&nbsp;&nbsp;&nbsp; 在北侧开展国际合作攀登的同时,随着90年代国际上珠峰商业登山的迅速发展,来自港台的中国登山者进入了珠峰的舞台。</font></p>
<p><font face="Arial">&nbsp;&nbsp;&nbsp; 除了吴锦雄,其他6位港台登山者均从尼泊尔一侧登顶珠峰。他们是:香港?湛易佳,1992年5月12日;台湾?拾方方,1994年5月8日;台湾?陈国钧和江秀贞(女),1995年5月12日;台湾?高铭和,1996年5月10日;台湾?郭与镇,2006年5月20日。</font></p>
<p><font face="Arial">&nbsp;&nbsp;&nbsp; 台湾的江秀贞,是第一位登顶珠峰的汉族女性。另外两位汉族女性,要在9年之后,才陆续出现。</font></p>
<p><font face="Arial">&nbsp;&nbsp;&nbsp; 湛易佳,是第一位登顶珠峰的香港人。</font></p>
<p><font face="Arial">&nbsp;&nbsp;&nbsp; 珠峰攀登史上第527位登顶者、台湾的拾方方,在登顶下撤的途中遇难。他也是第一位登顶珠峰后遇难的中国人。</font></p>
<p><font face="Arial">&nbsp;&nbsp;&nbsp; 来自台湾的高铭和,经历了登山史上著名的&ldquo;96珠峰山难&rdquo;。在攀登过程中,5月9日同队的台湾登山者陈玉男在C3营地滑坠遇难。5月10下午,高铭和登顶返回途中,遭遇暴风雪。他暴露在海拔8400多米的高处过夜,并成为奇迹生还的少数几个人之一。当天因恶劣天气遇难的有著名登山家罗伯&middot;霍尔和斯科特&middot;费希尔等9人,另有3人获救下撤后不治身亡。对陈玉男遇难后、高铭和坚持继续攀登的决定,登山界有着不同的看法。</font></p>
<p><font face="Arial">&nbsp;&nbsp;&nbsp; 第二位从北侧登顶的港台人士,是香港登山家钟建民。2003年他加入罗塞尔队,第五次冲击世界之巅,并于5月31日成功登顶,从而成为第三位完成七大洲最高峰攀登的中国人。</font></p>
<p><font face="Arial">【未完&middot;待续】</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8-5-6 02:50:42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的珠峰攀登史》06

<p><font face="Arial"></font></p>
<p><font face="Arial">作者:十一郎</font></p>
<font face="Arial">
<p><br />
版权声明:<br />
&nbsp;&nbsp;&nbsp; 未经许可,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引用。<br />
&nbsp;&nbsp;&nbsp; 如需转载,请邮件联系:11wolf@163.com<br />
&nbsp;&nbsp;&nbsp; 本文已发表于《户外》(Outside)杂志中文版2008年5月。<br />
&nbsp;&nbsp;&nbsp; 网络版本的配图,来自高飞、范范、夏尔巴次仁、大刘等朋友和我自己,相关权益属于原所有人。
</p>
<p><br />
六、阎庚华:一个踯躅的问号</p>
<p>&nbsp;&nbsp;&nbsp; 20世纪九十年代,国内开始出现了面向高海拔攀登的登山爱好者。与前辈们不同的是,他们像世界上大多数登山者那样,把登山作为一种爱好,而不是职业。</p>
<p>&nbsp;&nbsp;&nbsp; 然而,第一个走向珠峰的爱好者阎庚华,却不幸没有回来。</p>
<p>&nbsp;&nbsp;&nbsp; 攀登珠峰之前,阎庚华曾从祖国的最北端跑到最南端,又曾从长城的这一头跑到另一头,却并不为世人所知。</p>
<p>&nbsp;&nbsp;&nbsp; 1999年春,他来到了珠峰大本营,由于没有充分的攀登准备、也缺少相应的手续,即使大本营联络官私下给予了他许多帮助,他依然无功而返。之后,他为寻找登山资金,去了不少地方。</p>
<p>&nbsp;&nbsp;&nbsp; 2000年3月,阎庚华再一次回到了珠峰脚下,这次陪同他前来的有摄像机和电视台。</p>
<p>&nbsp;&nbsp;&nbsp; 同时期攀登珠峰北侧章子峰的另一支中国业余登山队,在6000米观察到阎庚华的身体极为不适,并劝他不要勉强。然而,阎庚华似乎已是骑虎难下。</p>
<p>&nbsp;&nbsp;&nbsp; 5月中下旬,他决定从前进营地出发的那几天,并不是好天气周期。最后的冲顶阶段,阎庚华与高山向导,就攀登还是下撤的问题,发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5月21日,他一个人冲向了世界之巅,并从此消失在了风雪之中。此前,一支因天气恶劣而临时改变计划的、强大的东欧队,发现前方还有人时,非常吃惊:竟然有比他们更强悍的登山者在单人突击!</p>
<p>&nbsp;&nbsp;&nbsp; 阎庚华是否到达了顶峰?背后摄像机是否迫使他无视恶劣天气的危险?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已像他风雪中艰难的背影一样,成为了永久的问号。</p>
<p>【未完&middot;待续】</p>
</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8-5-6 02:51:48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的珠峰攀登史》07

<p><font face="Arial"></font></p>
<p><font face="Arial">作者:十一郎</font></p>
<font face="Arial">
<p><br />
版权声明:<br />
&nbsp;&nbsp;&nbsp; 未经许可,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引用。<br />
&nbsp;&nbsp;&nbsp; 如需转载,请邮件联系:11wolf@163.com<br />
&nbsp;&nbsp;&nbsp; 本文已发表于《户外》(Outside)杂志中文版2008年5月。<br />
&nbsp;&nbsp;&nbsp; 网络版本的配图,来自高飞、范范、夏尔巴次仁、大刘等朋友和我自己,相关权益属于原所有人。
</p>
<p><br />
七、珠峰上的僧人</p>
<p>&nbsp;&nbsp;&nbsp; 继阎庚华之后第二个单独来到珠峰北侧的是一位出家人。</p>
<p>&nbsp;&nbsp;&nbsp; 2002年元旦,法号照培法师的王天汉,首先在拉萨,结交了西藏登山队德高望重的登山家仁青平措先生。</p>
<p>&nbsp;&nbsp;&nbsp; 3月11日,照培随仁青平措来到了珠峰大本营,此前,他没有任何登山经历。</p>
<p>&nbsp;&nbsp;&nbsp; 3月上旬到5月上旬期间,照培在仁青平措的指导下,学习基本的登山技术、参加高山运输、并获得高山适应。</p>
<p>&nbsp;&nbsp;&nbsp; 随后的攀登过程,仁青平措帮助照培从罗塞尔、瑞士、日本等几支外国队那里,获得了高海拔营地、线路绳、氧气、饮食、登山天气预报等不少资源共享。5月17日,28岁的照培法师终于站在了世界之巅。</p>
<p>&nbsp;&nbsp;&nbsp; 2006年、2007年的珠峰攀登季,他重新出现在珠峰大本营。此时他已脱下僧袍,不再是佛门子弟&ldquo;照培法师&rdquo;,而是一个试图从事登山向导行业的世俗青年&mdash;&mdash;王天汉。</p>
<p>【未完&middot;待续】</p>
</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8-5-6 02:52:28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的珠峰攀登史》08

<p><font face="Arial"></font></p>
<p><font face="Arial">作者:十一郎</font></p>
<p><font face="Arial">版权声明:<br />
&nbsp;&nbsp;&nbsp; 未经许可,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引用。<br />
&nbsp;&nbsp;&nbsp; 如需转载,请邮件联系:11wolf@163.com<br />
&nbsp;&nbsp;&nbsp; 本文已发表于《户外》(Outside)杂志中文版2008年5月。<br />
&nbsp;&nbsp;&nbsp; 网络版本的配图,来自高飞、范范、夏尔巴次仁、大刘等朋友和我自己,相关权益属于原所有人。
</font></p>
<font face="Arial">
<p><br />
八、业余登山第一&ldquo;队&rdquo;</p>
<p>&nbsp;&nbsp;&nbsp; 时间来到了2003年,这一年,是人类登顶珠峰50周年。</p>
<p>&nbsp;&nbsp;&nbsp; 由中国登协出面组织的国内第一支珠峰业余登山队,扛着&ldquo;2003中国搜狐珠峰登山队&rdquo;的大旗来到了珠峰。</p>
<p>&nbsp;&nbsp;&nbsp; 这支队伍的队员有9人,都是登山爱好者。进行指挥、提供后勤服务的则是中国登协、西藏登协以及来自尼泊尔的职业登山者。登山费用,主要由几个赞助商提供,不足部分由队员平均分摊。</p>
<p>&nbsp;&nbsp;&nbsp; 同他们一起进山的,则是一支CCTV直播队伍。</p>
<p>&nbsp;&nbsp;&nbsp; 在山里,经历过了各种愉快磨合与痛苦周折之后,5月21日、22日,分别有陈骏池、梁群(女?汉族)等4名队员和登顶珠峰。尽管两个突击组的组长都是第一次登顶珠峰,尽管在8300米分散人力用于救援英国AP队的伤员,这支队伍依然创造了第一支国内业余队伍成功登顶珠峰的好成绩。同时,这次活动也为在国内开展珠峰商业登山,探索出成功的模式和路径。</p>
<p>&nbsp;&nbsp;&nbsp; 除了攀登的成绩,CCTV也创下了人类电视直播史上第一次全程直播珠峰攀登的记录。</p>
<p>&nbsp;&nbsp;&nbsp; 在全国人民战非典的关头,登顶珠峰起到了振奋人心的作用,参与各方获得了各级政府的表彰。其效果可类比为:本来准备了一个炸药包,没成想放成了原子弹。</p>
<p>&nbsp;&nbsp;&nbsp; 03年的珠峰攀登,最深远的影响在于:把登山这个小众运动,以英雄的名义推向了普通受众。由此,带动了中国登山及户外相关产业的一轮迅猛发展。</p>
<p>【未完&middot;待续】</p>
</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5-6 02:53:21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的珠峰攀登史》09

<p><font face="Arial"></font></p>
<p><font face="Arial">作者:十一郎</font></p>
<font face="Arial">
<p><br />
版权声明:<br />
&nbsp;&nbsp;&nbsp; 未经许可,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引用。<br />
&nbsp;&nbsp;&nbsp; 如需转载,请邮件联系:11wolf@163.com<br />
&nbsp;&nbsp;&nbsp; 本文已发表于《户外》(Outside)杂志中文版2008年5月。<br />
&nbsp;&nbsp;&nbsp; 网络版本的配图,来自高飞、范范、夏尔巴次仁、大刘等朋友和我自己,相关权益属于原所有人。
</p>
<p><br />
九、潮起商业化</p>
<p>&nbsp;&nbsp;&nbsp; 2003年珠峰攀登的成功,大大激发了中国人登顶世界之巅的意愿。2005年春夏、2006年春夏、2007年春夏,张梁、陈思齐、饶剑锋、杨春风、刘福勇、王秋杨(女?汉族)等18男1女共19名登山爱好者、分5支队伍,通过付费登山的方式,实现了珠峰之梦。</p>
<p>&nbsp;&nbsp;&nbsp; 对应需求的增长,国内的商业登山服务,日趋完善。在珠峰大本营看大片/上网、在7500米以上充分供应氧气等,技术上都不成问题。由于攀登人次的增加,登山组织方对于珠峰北侧传统线路,也更加有把握&mdash;&mdash;由此更进一步的是,2005年圣山探险公司,专门派人在第二台阶架设了第二把更加适合通过的金属梯。因此,而今登山客户们攀登珠峰的风险,相比六、七十年代的前辈们而言,已经大大降低。</p>
<p>&nbsp;&nbsp;&nbsp; 在商业化的过程中,既出现了圣山探险、极度体验这样的专业服务公司,和对它们迫切的需求;也出现了直接参加外国队在中国一侧攀登珠峰国内登山客户。</p>
<p>&nbsp;&nbsp;&nbsp; 伴随其间的另一个商业进步,是迅速成长起来一批本地化的优秀高山向导和高山协作。他们不仅服务于国内商业队,而且活跃于外国商业队,大供应量地因应市场需求。</p>
<p>&nbsp;&nbsp;&nbsp; 这些出身于喜马拉雅山脉脚下农牧村落的年轻人,大部分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在从业之前,接受过比较系统的高山技能培训。据不完全统计,从2002年至2007年,本地藏族高山向导和协作,已有81人次登顶珠峰。其中,6次登顶者1人、5次登顶者2人、3次登顶者则有许多。他们当中的优秀者,还登顶过K2、卓奥友峰、布洛阿特、加舒布鲁木1峰等其他8000米山峰。</p>
<p>&nbsp;&nbsp;&nbsp; 珠峰北侧商业攀登的各项条件,正逐步与已有50年商业登山历史的尼泊尔接近。在珠峰商业化步伐加速追赶着国际潮流的同时,国内登山行业的格局,依然保持着刚刚开放时的状态。规则制定者、管理者、从业者等角色定位,尚有待于在不断磨合中清晰化和专业化,以适应多元化格局的需求。</p>
<p>【未完&middot;待续】</p>
</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