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84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游记攻略] 大寒岭到圈门——京西古道写实(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4-7 09:11: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北京的玉河古道及西山大路等众多古道交汇之处,由重兵把守,从金代就形成规模。由于古代从山西运煤自大寒岭入关,经过王平关,直至阜城门,所以阜成门刻有梅花图案,表示运煤通道。可以想象当初人山人海,关口附近热闹异常,饭馆,旅馆,药店,各式各样生意兴隆,所以王平一带古迹众多。


京西古道图


王平关口,正在维修


关口北侧的王平西村


文革中标语依稀可见


我们延着古道前行,这里是采空区,所以只好改道走防火道向南行,来到十字道,在一家农户院中休息。


十字道古村已废,仅两三户护林、养羊,老村内过街楼、土地庙等犹存,原村约百户,均迁移到冯村。《门头沟文物志》载:「十字道村过街楼,位于北岭办事处十字道村,建于清代,坐东北朝西南。城台额书‘十字道关’」。过街楼坐落在峰口庵至大寒岭古道上,具有典型城关的作用。


十字道古关


匾额隐约可见


据「北京市门头沟村落文化志」记载:1949年前,十字道因处古道要冲,有商铺、客栈、驴马舍,有过街楼(相当于关楼),三官、五道等诸庙,甚至还有日本人修的炮楼(北贴过街楼),是近百户的大村。读完这段不禁感叹再三。


岁月沧桑


告别村民,我们延着大路前行,马前卒队长告诉我南侧是赵家台村,俗话说「铁打的赵家台」,村里地道特别多。当东西向防火道欲向南拐弯时,有一条明显小路,我们继续前行。


山路


古道


蓝天白云


当我们爬到山顶时,前面豁然开朗,就是著名的「马蹄窝」和「峰口庵」。「峰口庵」,亦名峰口鞍或风口岩,乃玉河古道第一关隘。明代「宛署杂记」称之为峰口鞍,因其地势如「两峰夹峙,以乘骑马之形意」。即两侧高,中间低,有马鞍之形态,故称峰口鞍。清代「日下旧闻考」称之为风口岩,因南北两峰在此成“V”形之底,东风或西风从此冲过其势峻急,且常年有风不断,故称风口岩。现多称为是峰口庵,因关城「有庵房数间」而名之。


峰口庵古关,据说是金代所建


残留石碑,大概是古庵的构件


我们在「峰口庵」关城往西南行百余米,就可看到蹄窝奇观,在只有13米长,1.5米宽的岩石上,有大小、深浅不等的蹄窝达百余个。可以闭目遥想,多少年,多少岁月,不管春夏秋冬,这里停留过走过多少运煤的骡驮,牲口们在此等待时用蹄子刨出的如此奇观,让人叹为观止,给人心灵与视觉上强烈的震撼。


马蹄窝


留影


峰口庵西侧的黄石港村过街楼


农民地窖


穿过峰口庵就是弯弯曲曲的古道,俗称「十八盘」,然后依次是官厅、拉拉湖、天桥浮、三店「东店、中店、西店」、宽街、门头口等古村,最后是圈门。据「北京名胜辞典」记载:过街楼以西沿大道10余里达峰口庵山口,两侧分布大大小小的13个村落。旧时店铺、酒馆、饭铺、厂家应有尽有,十分繁华。因服务于煤业,因而商业兴盛,这一地区是北京古老煤业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区域,且具有重要的古道路的特征。


古道


拉拉湖为废村,仅存两户。古道的玉河道经过,痕迹可辨者约一里。村有古槐,老式民居,多以石板当瓦。村南侧小崖有人工凿的阶梯,号称「天梯」。它与古道无关,是昔日本村之民为上山种地便于行走开设。


过街洞


天桥浮村口


天桥浮村下为过行人的桥洞,桥洞宽高可过马车,石壁斑驳,桥上方为三义庙残垣,有古树枝干残存。


2013年时桥洞


2015年时桥洞


桥洞近照


过了桥洞此南北山坡约五六个民国时水泥碉堡,且新修好的三义庙东南平房下是暗堡。马前卒队长特意带我们进入街道口对面的暗堡里,从里面的枪眼向外看,山下道路一览无余,如果从这里架机枪,恐怕无人能攻入。然后带我们到街两侧山上的连环堡,水泥灌注,到今天也坚硬无比,真是良心工程呀。从山上看由两侧连环堡和街心对面的地堡构成交叉火力,可谓固若金汤。但是1948年解放军利用夜间攻入天桥浮,当时战斗异常惨烈,牺牲许多战士,想想过去,共产党江山来之不易呀,再想想现在贪官污吏,让人心寒。


地堡,民国三十七年修建


地堡射击孔


弹痕


过了地堡就是著名的「梁桥」和「孙桥」。据说梁桥与孙桥属同一时期建造,因为是城里的官人梁九公出资修建的,所以叫梁桥。曾经问过当地的老人,梁家原三座桥,除了咱们提到的这两座外,还有一座则被盖在了现在的古道之下,位置大概也就是在那个标志性建筑前面一点。古桥至今完好,近年有人在桥南头一巨石上刻「梁桥」两个大字,字径逾尺,阴刻,涂以红漆,为今人所作。同时马前卒队长给我们讲到梁九公的历史传说:当年街坊盖房占梁家地基一尺,家人连夜进京告状,结果梁九公说让一尺何妨?街坊听到特别感动,也让一尺,成了佳话,并谈到其后人情况。


梁桥


走不多时,又见一座桥,此桥为名为「孙桥」。孙桥始建于明代末年,为土石结构的石台式单孔石桥,青色花岗岩石砌拱券,扁鹅卵石砌桥身侧墙,桥全长10.2米,净宽4.5米,拱券跨径8.2米,高5.5米,桥上有四根花岗岩桥柱石和石砌护墙。墙高1米,墙厚0.5米。全桥保存良好,只是桥面和桥护墙修补过。


孙桥


接着就是三店村,其中西店是京西太平鼓发源地。清末,太平鼓传入门头沟地区,独创京西太平鼓,在当地的岁时民俗活动中很吸引人,百姓们击打太平鼓更是对太平盛世国泰民安的期盼,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折射出北京地区的节庆习俗。


村太平鼓宣传墙


村街


村街


老院墙


废弃警车


宅门


宅门


宅门


我们过三店村时只听见自己脚步沙沙响,特别安静,没有鸡鸣狗吠,感到很奇怪,看了这个广告明白了。


房屋通告


京西古道宣传墙


过了三店村,我们来到门头村,这里是门头沟发源地,兴盛于明代,煤窑特别多,这里旅客,来往车辆,商人,工人,是十里繁华街道的开始,所以门头沟区取名于此。


门头口街铭牌


出了村就是圈门,这里古迹特别多。其中圈门过街楼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当地惟一的三孔过街楼,横跨下面巨沟(门头沟,因门头口村得名),即横岭至大峪的泄水沟。圈门过街楼是门头沟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因其地处京西古道,明清以来一直是一条繁忙的煤炭运输线,数十座煤窑位于过街楼周围及以西地区,楼上原本供着药王、文昌和关帝,过往商贾祈求身体安康、财源兴旺。遗憾的是早年扩路和洪水的冲击,圈门过街楼目前仅存中间的一孔。


过街楼


过街楼


圈门戏楼创建于明代,为勾连搭式建筑,建在1.2米高的台基上,由前台,后台两部分组成,后台部分的建筑形式为硬山调大脊顶,面阔3间;前台部分的建筑形式为悬山卷棚顶,宽度比后台略小,两侧与后台各差半间,壁间开有棂花门。戏台内的前前后后之间为木雕隔扇,雕刻精美,上悬清道光十年的黑底金字大匾,上题“歌舞升平”四个大字。戏楼是为祭祀窑神演戏之用,旧时每年腊月十七(窑神爷生日),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活动,演大戏三天,乞求窑神保佑平安,是反映门头沟煤业习俗的重要实物遗存。——摘自百度文库


圈门戏楼


门头沟之源


从大寒岭到圈门是目前残存的比较完整的古道,有上千年历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历史与现实让我们懂得珍惜生命,珍惜传统,珍惜友情。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6-4-7 12:38:1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