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147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户外知识科普之“攀登高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4-22 09:55: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户外知识科普之“攀登高山”
攀登高山,是户外活动最常见的活动之一。徒步前进需要攀登高山,山地探险或旅游也需要攀登高山。熟话说无限风景在险峰,如果我们想欣赏大自然的风光,锻炼自己的体力和意志,都离不开对高山的攀登。高山再高,并不可怕;岩石再陡,也不足畏。前人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有足够的准备,掌握充分的知识,再高的山也将被你踩在脚下。

主要装备


登山鞋、登山绳和登山杖(后详细介绍)

电筒及荧光棒:野外生存用的电筒要求照射距离不小于50米,电池使用时间不少于5小时,电筒自身至少达到30米深能防水,电筒配有备用灯泡。

求生哨:可以是普通的军用哨子。在探查出路,寻找水源时,事先约定好的哨间长短和不同组合,都是野外近距离联络时最方便和简捷的方法。

刀具:有一种求生专用刀具,它几乎囊括了所有小型用品,全部刀具有九大附件,能衍生出数十种野外求生功能。


登山鞋

好的登山鞋,需具备以下特征:

1、抗磨
虽然皮革制品的鞋子依然是登山者的优先选择,但鞋子硬度必须能够抗拒岩石的刮磨,能够将硬雪踢出台阶,徒步亦能相当舒服,能够面对溯溪、烂泥、岩屑地、倒木、硬雪与陡峭岩壁。雪天的登山鞋,有内外两层的双层靴,内层为保暖防寒,外靴质硬、防水、防风、便于捆扎冰爪。

2、舒适
理 想的登山鞋开口需足够的空间,即使是潮湿或雪地亦能穿脱容易。鞋舌需足以防水侵入。缝合线距需窄能避免水入侵。脚趾与脚后跟需2-3层的皮革或织品保护。 脚趾前端较硬,不会因穿着冰爪扣带而挤压或踢踏硬冰造成脚趾受伤。脚后跟比较硬会增加行进期间脚的稳定度,雪期时下坡才能踩出立足点。

3、能平衡身体
登 山鞋的用途与选择考量保持平衡、支撑身躯、软垫的缓冲能力、坚硬的鞋底、抗水性、鞋的适合重量,如果轻便鞋合适行走于传统路线的轻便之路,而非传统路线如 躜行于树林或攀岩须选择较硬点的鞋,一般而言,轻便的鞋无法提供足够的平稳度于背负较重的背包,同时行走于困难地形更需要保护自己的脚踝、脚后跟与脚趾的 支撑力。

4、穿得合适
选 择合适的登山鞋是相当重要的事,选购时要试穿一下,有无不舒服接缝线会感到顶脚,让脚筋感到太紧。脚后跟可以紧贴于鞋内,固定于空间内,而脚趾有多余的空 间摆动,不会在攀岩前进时脚趾紧塞于前端。鞋子太紧会引发血液循环不良,造成脚太冷而出现冻伤,若鞋子太松会引起水泡。

登山绳

市场上有专卖的登山绳。专业登山绳和锁扣最好,但价格偏高,而建筑工人使用的安全绳和锁扣是物美价廉的替代品。


一般登山绳索长20米左右即可。但登山不同于攀岩,超过10米的悬崖峭壁对于普通人来说则是禁区。如果选择好的登山绳,就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考虑:

1、防切割性
将一个80公斤重物从5米高度落下,绳子切割于一个横向放置的半径为5毫米的尖锐物体边缘,在首次这样的试验中绳子不能有任何破损。这样才能通过防切割指数测试。

2、防磨性
10公斤的重物系于登山绳上,在旋转砂轮上纵向摩擦,直至绳子的外网被磨坏,绳子被磨坏的程度直接反映了绳子的纵向抗磨损能力。

3、防水性
绳子在被水侵湿后强度会降低20%以上。在登山中非防水绳在被雪水侵湿后再被冻硬强度下降更多,这是非常危险的,所以,登山绳要进行防水处理。

4、适用性
最贵的未必就是最好的,只有和你攀登用途相符的才是最适合的选择。


登山杖

登山杖是必不可少的登山工具,有助于登山者的安全和顺利登山。选择登山杖,可以从以下方面去考量:

1、好的手腕带
手腕带最好是软的,还有一定的弹性。可以简单地调整到需要的固定程度,不容易脱落。

2、合适的手柄
手柄的尺寸和形状要吻合你的手,无论是戴手套还是不戴手套。

3、手柄的材料
手 柄的材料要让你容易掌握。采用软木和泡沫塑料手柄的登山杖,通常是手心容易出汗或者经常在雨天中徒步者的首选,因为这些材料即便是湿了,也有比较好的摩擦 力。采用橡胶材料的手柄,使用时会比较滑,但其手感很好。采用塑料和木头制成的手柄通常会比较滑,手感也不是特别好,但耐用、强度好。

4、长度
登山杖都可以调节长度,可调节的越多,带来的好处也就越多。上山时要短一些,下山时要长一些,不用的时候可以收缩到最短,并且能方便地绑在背包上。


登山杖的使用


1、在相对平缓的山地使用
在走平地及平缓的上坡时,就像平常走路一样,采取相同的节奏,右手臂在左脚向前同时顺势将登山杖往前带,但是仗尖不要超过身体前面,然后顶住地面向后推,左手跟右手交互做一样的动作。

2、在下坡时使用
在 下坡时,由于冲击力比较大,就需要用登山杖来减轻腿部的负荷。登山杖的位置一定要放在身体前面,而且要比前脚先着地才能达到分担力量的效果,此时身体一定 会向前倾斜,这个动作并不是我们下坡的自然动作,因此要经常练习,同时要自己感觉登山杖要放多远的位置,才能达到减缓腿部压力的效果,而且不会拖慢原来进 行的速度和节奏。必要时,可以根据个人的感觉来加长登山杖的长度。

3、在较倾斜的陡坡上使用
动作和平常走路一样,但手臂要往前将登山杖的位置放在身体的前面,利用登山杖支撑身体往上,来减轻腿部的压力,必要时可同时使用两支登山杖来做爬升动作,推身体往上的时候,手掌可放在杖的顶部加强推的力量。


腕带的使用

许多人使用登山杖时,都是紧紧地抓着把手施力,认为腕带的作用就是让登山杖不会离开自己的手腕。这显然是错误的,只会让手指感到酸痛和疲劳。

下 坡时,登山杖所承受的冲击力应借由腕带传导到手臂上;而上坡时,手臂的推力应由腕带传到登山杖产生上坡的助力。为此,手腕穿过腕带时不应该直接从腕带上方 伸进去抓住把手,而是应该把腕带拿起来,从腕带下方穿入,将带子压在我们的手掌之中,然后再轻轻地抓住把手即可,通过腕带来支撑登山杖,而不是紧紧的抓住 把手施力。如果有带扣,做稍微的调整,记得不要影响到登山杖的操作。

脚底保护

为了保护脚底,穿袜子是必须的。有人爬山时习惯穿两双袜子,这时,最好应把薄的一双穿在内,厚的穿在外;至于爱穿脚趾袜的人,则应选质地较薄的,以便把它穿在内,外加厚袜。

户外活动时,脚趾甲不宜剪得过短,长度需与趾顶肌肉的高度一致,并且要平剪,即把趾甲剪成方形,最多把两角锉圆即可,以防趾甲再生时,陷入周围的肉里。

对于脚部很爱出汗的人来说,不妨使用不含酒精的止汗喷雾,这样可使脚汗分泌减少,摩擦自然降低,减少起水泡的概率。


膝盖保护

许多人在登山过程中,特别是在下山时,会不自觉地把全身重量压在膝盖上,大腿骨和小腿骨在膝关节处直接对撞。依靠膝关节硬对硬来瞬间消解重力和制动,可以节省体力。但是,这样的话,时间一久膝盖部分就特别容易损伤。

1、尽量不使用膝盖
为 了保护膝盖,登山时尽量不使用膝盖。不使用膝盖,就是不让重力完全在膝关节处瞬间消解,也不完全依靠膝关节的骨骼来硬性制动,而是要用大腿和小腿肌肉,来 分散重力和制动,让力量均匀地分散在腿部肌肉中,用肌肉控制下降的速度、启动和制动,有意识地运用肌肉支撑体重,大量减少膝关节对冲的重力。
具体的做法,就是在登山中,特别是在下山落脚后,腿部不要完全伸直,而是留一点弯曲度。走路的时候要有弹性、轻巧,足部应该是外侧和前掌着地,后跟只起稳定平衡和控制方向的作用,但这需要比较好的腿部肌肉。

2、多使用腿部肌肉
行走时尽量多使用腿部肌肉,少使用膝盖承重,不仅能保护膝盖,还能强化腿部肌肉,起到锻炼腿部的作用;还因为使用肌肉必然要不断地引导肌肉,可以加强对腿和路面情况的关注,减少意外;另外多使用腿部肌肉还能使腿部保持灵敏性,在出现意外情况的时候能够迅速反应。

多 使用肌肉,少使用关节对撞,不仅适用腿部,也适用腰部、肩部和肘部等部位。比如腰部,在进行的时候,因为有背负,也不能展得太直,而是应适度地保留一些弯 曲度,让腰椎间可以通过背肌、腰肌来缓冲下降时的重力所带来的冲撞。当然不能长期保持一个姿势,而应该经常活动和调整。腰部十分重要,部分驴友因为背负不 科学而造成腰疼,甚至留下病根,影响平时的生活。
多使用肌肉是一个基本的原则,虽然会令人比较容易疲劳,但通过长期锻炼,肌肉会大大增强,身体也会健康强壮,疲劳也会大大减少,甚至比使用关节更持久耐劳。


避免迷路

在 登山时,最好不要落单,要时刻和同伴保持联系。一旦迷路,要及时联系同伴。联系时应站在高处视野开阔的地方,选择典型的地物地貌告诉同伴,如山下道路有特 别的拐弯、水库、颜色形状特别的房屋、高处孤立的树木、与某一个山头的相对位置。白天可升起一堆烟,那么山下立刻就可以发现你的位置,夜里停止活动为好。

如果无法和同伴联系上,就要设法自救。这时,要节省饮水和食物,保持镇定,不要盲目乱走。如果发现当天走不出山,天黑前选好地方扎营,尽量想办法升一堆火, 用草木灰撒在营地周围,驱赶蛇虫。任何有刺激性气味的东西都可以撒在周围,都有一定的功效,如活络油、煤油、蒿草等。食物的味道则可能引来动物,需保管 好。选择营地、收集干柴,坚持到天亮,第二天努力走出去。

登山的姿势
1、重心稳定
登 山步伐要采用不同于平地的步伐行走,通常在平地路面行走的双脚,是自然沿水平方向摆动踢出去的,而山地的高低起伏凹凸不平,有时候甚至还有滚动的石头,登 山时最重要的就是步行姿势步伐。在登山时,头、腰、脚要保持在同一条重力线上,并经常把这条线当做是身体的轴心来移动着走。具体的方法是,将一 只脚膝盖抬起、另一只脚着地取得平衡,此时肩部不要用力,步行的重心要从后脚转为前脚时,要将头部与腰部重心移向前,前膝盖不要往前突出,再向前踏出后 脚,重新制造一个重心。这样,头、腰、脚重心不断移动交替行走的方法,就是正确的步行姿势。上山重心前移,下山重心放在后脚。

2、小步慢走
不论是上山还是下山,最基本的就是步伐要小。这样的徒步方法,即使不看眼前的状况,也能以同样的步伐往前走,除了容易保持平衡外,也可减轻疲劳。徒步行走不单是腿部运动,而是全身运动。可以通过摆臂来平衡身体、调整步伐、控制节奏。

3、稳踏匀速
登山时,背部肩沉背挺,全脚掌触地,踏稳脚步再移动重心,尽量保持匀速。最好的速度是走而不喘,尽量用个人中等负荷心跳脉搏次数行走,中等负荷运动强度心跳=180 - 年龄)×60%~70%

4、上下有别
遇到较斜的上坡道时,最重要的是脚要采用外八字步走。若直接将整个脚踝放在上斜坡时,脚尖因为比脚后跟还高的位置,所以脚踝急剧弯曲而无法匀整协调稳定。相反,如果采用外八字走法,脚尖和脚踝变成几乎同一高度,这样脚踝就容易摆动。

下坡则要谨慎,即使是缓坡,也可能会有跌倒的危险,所以一定要一小步一小步走才行。尤其是在下雨后的路面,因为湿滑,更加容易摔倒,要小心。下坡的步伐要比上坡时小一些,因为小步走,就算脚不小心滑了一下也能马上恢复平衡。

5、高地勿跳
下行比膝盖略高的台阶时,严禁突然往下弹跳,跳着下不仅会滑到、扭伤脚踝,还会有挫伤或骨折的危险性。正确的下行步法是利用边上树根类的植物紧紧抓住,稳住身体重心把脚顺利往下掂着地,或者坐在地上慢慢滑下去着地。

山峰攀登
攀登山峰,分徒手攀登和借助绳索攀登等方法。

1、徒手攀登
攀 登岩石时,应对岩石进行细致的观察,慎重地识别岩石的质量和风化程度,确定攀登的方向和路线。攀登岩石,常用三点固定法,即两手一脚或两脚一手固定 后,再移动剩余的一手或一脚,使身体重心上移。手脚要很好的配合,避免两点同时移动,一定要稳、轻、快,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距离和最稳固的支点, 不要跨大步和抓、蹬过远的点。

攀登山峰的时候,手脚要紧密配合,保持身体重心稳定,同时要不断观察、试探攀登点的固定适用性,不可大意。如果想借草根或树枝攀登,就要先稳住重心,试着用力拉动,以免因草根树枝突然松脱造成危险。

2、借绳攀登
用绳索攀登,两手握住绳索,使身体悬起并稍提腿,用两腿内侧夹住绳索,随着两腿夹蹬绳索,两手交替引体上移;或两手伸直握紧绳索,两腿下垂,两手交替用力向上引体,攀至顶点;或是一脚蹬崖壁,另一脚上抬准备蹬崖壁,用手拉、脚蹬的合力使身体向上移动。

还 有一种方法是绳索攀越,就是固定绳索的两端,身体横挂在绳索上攀越山涧、小溪等障碍物的方法。横越时,两手前后握绳,腹部微收,一侧腿膝窝挂住绳索,使身 体仰挂在绳索下面,臀部稍上提,两臂弯曲约90°。前移时,后握手前移,另一侧腿由下向上向内摆动,并将膝窝挂于绳上。当一腿膝窝挂上绳索后时,另一腿离 开绳索悬摆。两臂、两腿依次协调配合,交替向前移动。

3、撑杆越沟
将 杆一端插入沟底固定,并斜靠在石壁上缘约成70°,撑越时,快跑几步至握杆点投影线后,两手上下分开握紧撑杆(有力手在上)。同时,一脚快速而有力地蹬地 起跳,使身体向前上方跃起并悬挂于撑杆一侧,两臂借身体向前摆动的惯性将杆向前推移,身体随杆摆过垂直地面后,两腿前摆,下握手向后推撑杆,身体前倾,屈 膝缓冲着地。

借助绳索下崖

将 绳索一端牢牢固定在悬崖上,就可以顺崖而下,甚至可能从最陡峭的悬崖爬下去。这种方法一般称为绕绳下降法或绳索式下降法,需要专门的停靠背带和一个弹簧 钩,还需要一根折成双股的绳,绳索不移动——你自己沿绳而下。当然,即使你的身体角度掌握得很好,这也不是轻松的,但它是应对陡峭或者非常光滑悬崖的最安 全方法。记住,小心摩擦会损伤衣服和皮肤。

绳索的长度决定下落的距离,绳索的上端必须有牢靠的定位点,一块岩石或一棵树都可以,但必须能承受重量且不会磨断绳索。如果能找到沿途有一系列牢靠附着点的平台,也可以分步下崖。当然,如果同时有好几个人下崖,就必须保证每一平台都能容纳这些人。

爬山坡

如果是攀登30°以下的山坡,可沿直线上升。攀登时,身体稍向前倾,全脚掌着地,两膝弯曲,两脚呈外八字形,迈步不要过大过快。

而 攀登坡度大于30°的山坡时,最好采取字形的攀登路线。攀登时,腿微曲,上体前倾,内侧脚尖向前,全脚掌着地,外侧脚尖稍向外撇。在进行中不小心滑 倒时,应立即面向山坡,张开两臂蹬直腿,脚尖翘起,使身体尽量上移,以降低滑行的速度。这样,就可设法在滑行中寻找攀引和支撑物。注意,不要面朝外坐,因 为那样不但会滑得更快,而且在陡坡上很容易翻滚下去。

穿越山地
1、速度
穿越山地的速度,在坡度为5°~7°时每小时约4 ~ 5公里,7°~15°时每小时约3公里,25°以上为每小时只有不到2公里,而上升高度为300 ~ 600米。下坡比上坡速度提高15% ~ 20%

2、原则
走 山路,讲究这些原则:走梁不走沟,走纵不走横。有路时自然不必说沿路走,而不要穿林翻山,没有路时则尽量在山脊、山梁和林木稀疏的地方行走,这些地方地形 相对简单,视野较开阔。非不得已不要在深沟险壑和密林、灌丛及竹林中行走。长途走山地,讲究宁可慢,也不要稍感累就停下来休息,一般山地行进速度为每分钟 70步左右,当停下来休息一分钟就等于少走几十米,所以疲惫时尽量以慢行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放松。行进中注意体力分配,调整节奏,地形平坦的地方可以把 速度稍微加快,步幅拉大,地形险峻复杂的地方,就不要图快,一步一步走稳,安全第一。

3、过山谷
山谷中的行进应根据季节的特点尽量避免山洪和塌方等潜在危险,遇到复杂地势若没有确切的把握,可以绕行避开。横渡河流时,不要草率入水,首先应仔细观察,确 定横渡的地方和方法。山谷中的河流通常水流湍急,河床坎坷不平,石头较多,最好借助杆子支撑或绳子保护,人多时相互环抱肩部,面向上游横排测行,忌赤脚。 如遇森林、草原中的河流,应探明河底性质,淤泥底床不要贸然涉渡。利用登山的绳桥技术渡河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但技术要求很高,事后应经过专业的练习, 熟练掌握后才可应用。

4、走栈道
指一些峡谷边的窄路,一面是峡壁,一面是河谷,只容一人通行。由于大部分人都背着背包,如果突然转身或下蹲,背包往往会碰到岩壁把自己抵出道路,造成危险。正确的方式是面向岩壁慢慢侧身通过。

5、踩碎石
走碎石地时,先试探石块是否稳固,要避免一下用力踩在石块上,这样容易失去平衡而滑倒或受伤。

滚石躲避

经过风化碎裂的石块,在重力和风的影响下,石块从山上滚落而下,就叫滚石。发生滚石是十分危险的,在没有植被覆盖的山坡上最易出现。滚石多发生在山区气温较 高的中午,往往是一块石头滑动,带动更多的石头一起滚动坠落。发生过滚石的地方叫滚石区,其下方一段会有大量碎石堆积。

在登山过程中,一旦遭遇滚石不要惊慌,要观察滚石下落的方向,待滚石临近时再迅速躲闪,或利用身边的巨大岩石、陡坎等地形,避开滚石的袭击。在通过滚石区时登山者应戴头盔。


2#
发表于 2016-6-27 19:50:5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