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山后老刘 于 2016-5-10 09:23 编辑
承恩寺位于石景山区模式口大街路北。
承恩寺建于隋朝,距今已有1700年历史,传说是隋炀公主隐居疗疾之地。明朝时兴建了大雄宝殿、钟鼓楼和毗卢大佛、弥勒石佛以及万斤铜钟等。明正德年间(1506-1521)武宗对该寺进行修缮,改其山为“永乐山”,改其寺为“大承恩寺”,承恩寺由此而得名。
承恩寺以建筑奇特而著称于世。一般的佛教庙宇的钟鼓楼为单体建筑,而承恩寺则是把二者设在天王殿延伸的转角处,在此处起阁,东设钟,西设鼓。另外,寺院四角各有一座雕楼,四座雕楼间有暗道相互连接,有明显的军事功能。现存的雕楼与庙宇相连,这是寺庙中绝无仅有的安排。
至于为什么作如此设计,据说是因为与明朝预防宁王宸濠反叛有关。宸濠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子宁王的五世孙,封地在南昌。因远离首都,奸人鼓动,养兵蓄财,终于谋反,一路北上,名城迭陷。其实当时的宫廷中都知道宁王要反,但得其贿赂,于是都隐瞒不报。承恩寺适在这种形势下修建,明武宗皇帝不仅亲为此寺赐名,而且命寺住持宗永为朝廷专管佛教事务的官员,说明该寺地位不同一般。正是由于宁王反叛的大形势所迫,加上本寺的重要地位,为加强保护,以防不测时可作为避险之居,承恩寺在建寺时增加了军事防御的重要功能。此外,明代官员和太监修寺成风,其实许多人未必真正信佛,但以修寺之名可以为自己修建郊外别墅或墓地,如碧云寺即曾为巨宦魏忠贤生圹,因为是私宅墓地,所以设法保护自己的宅园也成为当时修寺时的考虑之一。同时,由于承恩寺地处燕山山脉附近,当年鞑靼等少数民族也时有来犯,所以防御也实在重要。
据清《日下旧闻考》第一百零四卷记载:“承恩寺明碑二:一为敕谕碑,正德八年(1513)立;一吏部尚书李东阳撰记,正德十年(1515)立。”李东阳的承恩寺记略写道“金山之西,香山之南,有山名曰翠微,有新刹一区,额曰承恩。……兹寺经始于正德五年(1510)庚午之春,落成于八年癸酉之秋,额名实上所赐,且命僧宗永为僧录司左觉义,兼本寺住持。”
据1928年《北平特别市政府寺庙登记》档号J181-15-240记载:“承恩寺坐落西郊第五分署磨石口村十四号,……本庙面积约十四亩,房屋共一百零三间,附属土地面积平地山地一顷六十亩,附属房屋,乡房一百二十五间。”可见规模非常之大。
由于承恩寺从建造开始就充满了神秘感,因此从建成之日起,即不对普通信众开放,平时也是山门紧闭,很少有人知道其中的奥秘。在明朝后期,由于承恩寺特别秘密,一时被传为明朝东厂等特务机关的办公地点或者用于秘密接待贵宾的场所。
北京城内另有一座名叫“承恩寺”的寺庙,一说是明万历年间(1573-1619)建的,一说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其座落于内二区宣武门内象房桥西承恩寺胡同五号,仅有房屋十五间。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行制的特殊性上相比较,模式口的承恩寺都可以称作为中国佛教寺庙中的特别之作,其奥秘之处还留待后人去研究、探索与思考。
如今的承恩寺于2007年前后得到了重新翻修,并被作为私人会所使用,沿袭了他从诞生起就是少数特权阶层使用的历史传承。 |
|